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命運與機會,公平與不公平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介紹這部2012年的記錄片《56UP》,共分三集,花了幾天斷斷續續把它看完,覺得很有意思。

網路上對這部影片的描述是這樣的:

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踪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我的心得完全不同,在最下面)








我覺得這部記錄片很好看,但我的感想跟其他人不一樣,我覺得這部記錄片不是在講貧富階層很難突破,而是生命自有出路,人生不管貧富,你還是可以選擇過得豐富或貧乏。


這部片讓我想起巴菲特的自傳《雪球》。那本書我買了好幾年,一直沒看完,直到最近才靠有聲書聽完。


整體來講,巴菲特的自傳長到有點多餘,不夠緊湊,但是對投資有興趣的人應該看看,尤其是第一單元。


巴菲特雖然出身很幸運(官二代兼富二代),但是他本身有太多過人之處,成功也是必然。就像之前看另一本書講的,馬克・佐克伯即使沒創辦臉書,那樣的資質也注定成就非凡。


記得很久以前,網路上流行一種說法:「比爾蓋茲的書沒強調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促成兒子的第一筆訂單。巴菲特的書寫他八歲就去參觀紐交所,但沒說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而且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於是,一些魯蛇開始瘋狂轉發這段訊息,以證明自己不如人實在是因為出身不夠好。


問題是巴菲特即使扒光了所有立足點的優勢,能力還是比一般人強了一百倍。至於巴菲特有哪些過人之處,傳記裡講得很清楚,那不是一般人會想做或有能力做到的事。


昨天,佐克伯夫妻捐款1.2億美元給舊金山灣區的公立學校體系,以提升當地的教育資源。他當醫生的妻子因此首次接受媒體的採訪從訪問中可以看到她的出身非常平凡,甚至可以說是出自弱勢家庭,父母都是難民,她一路從公立學校讀進了哈佛,是家族裡第一個念大學的人,從小就相當優異。

出生背景的確會影響後來的發展,但是所謂的「成功」或「幸福」,其實不是貧富所能衡量。


Visit NBCNews.com for breaking news, world news, and news about the economy

順便分享昨天看到一篇寫得很棒的文章:從不公平裡邁向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