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比爾蓋茲在自己的網站上提到:
Throughout my career as a programmer, just when I was feeling self-satisfied, someone would come along and show me a better way to do something. I would look at their code and think, “I am so bad at this.” And then I would get to work on sharpening my skills.
最近因為一些事情,想起了幾年前的往事。也許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也許是因為這些年遇到的挫折多了,看待他人的錯誤或疏失也變得比較包容。
如果你做這一行從來沒想過要退出,從來沒懷疑過自己,你是幸運的。在過去專職譯者十年的生涯中,我有兩次認真想過要退出這個行業。兩次都是因為譯稿受到嚴重質疑,而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任。
第一次是發生在七年前,第二次是發生在三年前。
第一次是交出的稿子被編輯整本退稿,理由是翻譯腔明顯。編輯其實合作過很多次了,所以對於這本突然有這個問題感到不解。我自己交稿時已經有些心虛,因為作者的寫法讓我在翻譯和潤稿的過程中非常卡,但我那時也不太知道怎麼修比較好,我覺得我有盲點,知道稿子有問題,但不知如何修改。
那時我付錢請了兩位編輯朋友幫我改了前言幾頁(一位堅持不肯收錢,完全是佛心來著),後來我照著他們修改的方式,自己改了後面十幾章。那本書出版時,aNobii上的評語是「翻譯順暢」,後來我也跟同一位編輯繼續合作了好幾本書。
幾年後,當我被另一位編輯退稿時,其實我覺得莫名其妙,而且我和朋友都看不出問題出在哪裡(你也可以說我們的程度就只到那裡,有待加強),那次對我的打擊比第一次還大,因為我不知從何改起。
那時有整整好幾個月陷入低潮,每天工作都在懷疑自己翻譯的每句話,下筆都怕怕的。後來是找了幾本前輩翻譯的書,每天自己翻譯一兩段,再比對前輩的譯法,如此持續好幾個月,才漸漸恢復了信心。
不過,也是因為那次逐句比對的機會,我發現再怎麼優秀的譯本都有錯誤,只是需要中英比對才看得出來,但那些小錯都瑕不掩瑜,絲毫不減損我對前輩的崇拜。(例如有一本錯了三十幾個小地方,但我從那本書學到很多。)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出版社的改稿方式,是類似脫口秀那樣,會脫稿演出,改得非常生動,但不偏離原意,因為有些作者真的寫得很僵很死,譯者可以照著譯,但編輯為了更增進讀者的瞭解,會改得比較生動。通常這種改法在讀者沒比對原文下,會覺得比較好讀。但不明究理的人,去比對中英文,會以為譯者自己發揮。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出版社的改稿方式,是類似脫口秀那樣,會脫稿演出,改得非常生動,但不偏離原意,因為有些作者真的寫得很僵很死,譯者可以照著譯,但編輯為了更增進讀者的瞭解,會改得比較生動。通常這種改法在讀者沒比對原文下,會覺得比較好讀。但不明究理的人,去比對中英文,會以為譯者自己發揮。
經過那兩次挫敗後,我開始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初階的狀態,一個「比上不足,比下也不太有餘」的狀態。坦白講,這一行厲害的譯者真的很多,不止台面上有名的厲害,很多默默翻譯的譯者也很厲害。但是呢,這行有個好處,因為是手工業,每個人的產量有限,再加上出版社非常多,A咖吃不完的,永遠有B咖C咖D咖的位置。不在乎名利的話,這行永遠都有你的位置。即使不是做重點書,永遠都可以從書裡學到東西,至於重點書,反正你可以自己買來吸收知識(而且重點書真的壓力很大,時間很趕,但稿費一樣)。
把這些挫敗寫出來,是希望能鼓勵跟我一樣遇到挫敗的朋友。如果你跟我同行,也許可以運用類似的方式走出低潮(如果你不知道要找哪本前輩的書,我可以推薦楊必的《名利場》)。如果你跟我不同行,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說(因為我說過很多次了),運動是走出低潮最快、最好的方法。
最後,分享一個很久以前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