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要讀這本很多人笑稱為《飯、禱、愛》(Eat, Pray, Love)的暢銷書,因為我一直覺得我跟作者沒什麼共通點,她因為離婚、失戀、憂鬱,身心俱疲,而到三個國家尋找自己,重新開始。但我單身又沒什麼煩惱,現在也不太愛出國到處跑,所以我一直覺得我不需要看那本書或改編的電影。
直到前幾週上Audible,意外發現竟然有人出了一本《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 Life Journeys Inspired by the
Bestselling Memoir》,那是集結許多因那本書而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我突然很好奇《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到底是什麼奇書,竟然還因此改變了那麼多人,那些人還出了書,所以我同時買下這兩本書。
首先,當然是先聽《Eat,
Pray, Love》,再聽《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聽《Eat, Pray, Love》時,第一印象是作者Elizabeth Gilbert的聲音非常迷人(尤其作者模仿義大利人和印度人說話,更是惟妙惟肖。這裡可聽一個小時),她也懂得自嘲,而且文筆很好(在這本之前已經出過三本書)。聽著聽著,我完全可以理解這本書暢銷的原因,就連我這個本來找不到共鳴的人也覺得好看。
不久前,我才剛聽完另一位美國知名作家Jhumpa Lahiri的書《In Other Words》,她用義大利文書寫,描述她學義大利語20年的經過(那本很適合語言愛好者看,但是對語言沒興趣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無聊)。Elizabeth
Gilbert也在《Eat, Pray, Love》裡描寫她學義大利文的源起及過程,我對每個人學外語的過程都很感興趣,而且義大利文又不算熱門語言,但這兩位知名作家卻都選上它,他們的理由都很意思。尤其 Elizabeth Gilbert的描述更是生動,連我本來對義大利這個國家沒什麼興趣,讀完義大利那段內容以後,也好想學義大利語。
作者也提到,她展開三國旅行以前,一直想離婚,但先生百般刁難。那時,在美國學義大利文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快樂泉源。我想,熱愛學習外語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那種學習的樂趣吧。我也曾經經歷兩段非常快樂的語言學習時光,一次是大二和大三的暑假,那時上午上日文,下午補托福和GRE及GMAT。另一次是剛出社會的時候,那時在德商上班,公司有補助學德文,再加上我又很想重拾大學修過的法文,因此變成一三五上法文,二四上德文。那時其實上班很不愉快,天天都想辭職,但下班的學習讓我覺得生活相當充實,也認識了一些至今仍很要好的朋友。語言的學習不僅打開了眼界,也打開了心。
印度那一部份應該是我最找不到共鳴的內容。我對瑜珈、靈修或冥想都沒有興趣,也沒有慧根。不過,話又說回來,聽作者描述那一段去印度靈修的過程時,我竟然聯想到賈伯斯。作者去年出了另一本書《創造力》,那是談創意,我沒看過。賈伯斯的iPad裡面聽說永遠只有一本書《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所以我猜,有慧根可以體驗那種印度修行的人,應該可以開啟某方面的潛力。
題外話,去年有兩位認識的編輯都辭職去當瑜珈老師了,我覺得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甚至把它變成職業,是很棒的事,雖然我還是不懂瑜珈到底好在哪裡,我只覺得做完腰酸背痛很久,況且我還是有運動習慣的人。Orz
不過,印度那一段倒是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種趨勢JOMO (Joy Of Missing Out)。那種與世隔絕的靈修,大概就像現代版的「離開/戒除社群媒體」。最近看到幾個朋友因為離開社群媒體,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你知道「每天上網一小時,一年少十五天」嗎?尤其現在社群媒體充斥著說教、炫耀、群起激憤的轉貼,為什麼要吸收這類垃圾資訊呢?
作者也提到,她展開三國旅行以前,一直想離婚,但先生百般刁難。那時,在美國學義大利文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快樂泉源。我想,熱愛學習外語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那種學習的樂趣吧。我也曾經經歷兩段非常快樂的語言學習時光,一次是大二和大三的暑假,那時上午上日文,下午補托福和GRE及GMAT。另一次是剛出社會的時候,那時在德商上班,公司有補助學德文,再加上我又很想重拾大學修過的法文,因此變成一三五上法文,二四上德文。那時其實上班很不愉快,天天都想辭職,但下班的學習讓我覺得生活相當充實,也認識了一些至今仍很要好的朋友。語言的學習不僅打開了眼界,也打開了心。
印度那一部份應該是我最找不到共鳴的內容。我對瑜珈、靈修或冥想都沒有興趣,也沒有慧根。不過,話又說回來,聽作者描述那一段去印度靈修的過程時,我竟然聯想到賈伯斯。作者去年出了另一本書《創造力》,那是談創意,我沒看過。賈伯斯的iPad裡面聽說永遠只有一本書《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所以我猜,有慧根可以體驗那種印度修行的人,應該可以開啟某方面的潛力。
題外話,去年有兩位認識的編輯都辭職去當瑜珈老師了,我覺得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甚至把它變成職業,是很棒的事,雖然我還是不懂瑜珈到底好在哪裡,我只覺得做完腰酸背痛很久,況且我還是有運動習慣的人。Orz
不過,印度那一段倒是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種趨勢JOMO (Joy Of Missing Out)。那種與世隔絕的靈修,大概就像現代版的「離開/戒除社群媒體」。最近看到幾個朋友因為離開社群媒體,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你知道「每天上網一小時,一年少十五天」嗎?尤其現在社群媒體充斥著說教、炫耀、群起激憤的轉貼,為什麼要吸收這類垃圾資訊呢?
至於峇里島那段,我覺得作者讓我從對一個地方毫無興趣,變得非常有興趣,又變得毫無興趣。怎麼說呢?我向來不喜歡去島嶼旅行,我比較喜歡大城市。一位很瞭解我的朋友去了峇里島以後對我說:「根據我對你的瞭解,你應該不會想去那種地方。」所以我從來沒去過。但作者描述的一切,讓我對那裡開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書末她好心助人卻被反咬一口那段(這裡就不爆雷了),讓我對那個地方充滿了戒心,我覺得好像被打了一記回馬槍。
整體來說,這本書裡充滿了各種「神蹟」或奇妙的巧合,再加上作者還挺幽默的,我覺得收穫很多,雖然有人說:「很少人知道,這個寫作計劃是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主動提給她的出版社的,整體的旅程是在出版社贊助她20萬美金作為全球旅行的基金的情況下進行完成的!請問,有多少人可以辭職,然後有人給你20萬美金,就是大約6,466,800台幣!近六百五十萬台幣呀!然後就是體驗生活,全心寫作?我大膽的說,應該全球只有作者她一個人了。」但我覺得這本書對不愛到處旅行的人也有很多啟發。最妙的是,印度那段最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卻影響我最多,不知為何,覺得那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實在太好了,後來再上網路時,覺得社群網路上好多垃圾資訊,一點都不想浪費時間吸收。
接下來,是談另一本。《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收集了近50篇的讀者心得,他們都是因為看了作者的書而受到啟發或得到勇氣,進而展開改變之旅(不見得是真正的旅行,而是一種人生的journey)。不過,寫得好的人很少,我不太推薦這本心得書,但非常推薦《Eat, Pray, Love》,我覺得裡面有不少人生哲理相當受用,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看應該會有不同的啟發。
整體來說,這本書裡充滿了各種「神蹟」或奇妙的巧合,再加上作者還挺幽默的,我覺得收穫很多,雖然有人說:「很少人知道,這個寫作計劃是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主動提給她的出版社的,整體的旅程是在出版社贊助她20萬美金作為全球旅行的基金的情況下進行完成的!請問,有多少人可以辭職,然後有人給你20萬美金,就是大約6,466,800台幣!近六百五十萬台幣呀!然後就是體驗生活,全心寫作?我大膽的說,應該全球只有作者她一個人了。」但我覺得這本書對不愛到處旅行的人也有很多啟發。最妙的是,印度那段最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卻影響我最多,不知為何,覺得那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實在太好了,後來再上網路時,覺得社群網路上好多垃圾資訊,一點都不想浪費時間吸收。
接下來,是談另一本。《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收集了近50篇的讀者心得,他們都是因為看了作者的書而受到啟發或得到勇氣,進而展開改變之旅(不見得是真正的旅行,而是一種人生的journey)。不過,寫得好的人很少,我不太推薦這本心得書,但非常推薦《Eat, Pray, Love》,我覺得裡面有不少人生哲理相當受用,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看應該會有不同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