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FB寫道:
======
譯者有很多種,翻譯的類型也多,有些人喜歡默默地工作,有些人喜歡分享,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所有譯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有翻譯,但翻譯只是我們的諸多身份之一。
我自己不喜歡以FB個人帳號分享工作或讀書方面的心得,因為我的親友大多是不太看書的人,也對我的工作沒有興趣,所以才會選擇開一個FB專頁分享資訊。
幾年前,我用FB個人帳號分享那時剛聽完的一本原文書,那本書當時只有有聲版,沒有紙本和電子書,結果一位編輯留言:「這本書還沒出版,你就看完了。」說得好像我是騙子一樣。
所以後來我連個人帳號都很少用了,只在這裡分享閱讀相關資訊,反正我只跟喜歡閱讀的人分享,至於能不能對大家有幫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看書最大的受惠者永遠是自己,至於分享能不能幫助別人,那我真的不在乎。
=====
一位網友留言寫道:最讓人生氣的是,有的親友本身不愛看書,只愛看電視,看到你拿一本書在閱讀,還反而說你看那麼多書有用嗎?
====
沒錯,就是有這種人。這也是我不喜歡用FB個人帳號分享工作和閱讀的原因,因為不只得不到共鳴,還可能引來沒必要的麻煩。講難聽一點,你在臉書上貼一些金剛經或聖經或可蘭經的經文,我都沒說什麼了,到底我分享讀書心得是礙了誰。
十幾年前,葉怡蘭小姐開PEKOE食品雜貨鋪時,那時聽一位友人說,他的朋友認識葉,覺得葉沒什麼料,冷眼看著她開業。我倒是從她開業一直買到現在,覺得她經營得不錯,她因為喜歡食物、懂得欣賞食物,也會寫文章,算是把普通的雜貨業藝術化,我覺得滿好的。喜歡的人自然會掏錢支持,不喜歡的人當然也有。
但我發現有些人不喜歡就算了,還見不得別人好,心態就很扭曲。
不過,貓玲玲和我已經到了有點刀槍不入的境界,面對酸民,我們頂多就是發文發發牢騷(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繼續做我們愛做的事情,也不怕得罪任何編輯或同業。基本上,我覺得這要歸功於另一件事。
我今天分享了另一篇文章,是凱文‧凱利給的雞婆人生建言,我覺得裡面很多點都很有道理,
其中我覺得最有共鳴的是:
「年輕時,花至少6個月到1年的時間,儘可能地過得清貧,儘可能減少擁有的東西,體驗「最慘」的生活方式。如此一來,未來你不得不冒險時,就不會害怕最壞的情況。」
我剛辭職當譯者時,就是過這樣的日子,那應該也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一年,雖然我永遠不想再過那種清貧的生活,但那會讓你對任何風險毫無畏懼。
也因為我一直覺得,再怎麼慘,頂多就是回到那時的狀態,我可以毫無畏懼做我想做的事情,也不怕得罪任何人,不必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