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慢慢慢跑的好處

年初因疫情關係而取消的馬拉松賽事,慢慢恢復了。現在又可以每個月出去跑馬,其實每次出門都是一次不錯的學習體驗。很多賽道是在單車步道上進行,很多縣市在這方面規劃得不錯,屏東也有好幾條

 

最近幾次跑馬有幸認識一位馬場名人。我本來不認識他,後來覺得他的名字很眼熟,上網一查,原來是全台唯二馬拉松馬數超過八百次的名人之一。根據網路報導,他打算在七十歲完成一千馬。

 

他現在是每週六日都跑全馬,他其實實力比我快很多,可以四個多小時就完賽,但現在已經不追求速度,所以通常比我晚半小時完賽。

 

可是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他年紀大概是六十幾歲,但看起來只有五十幾,總是笑容滿面,他就是慢慢跑他自己的,好像跑禪一樣,已經把馬拉松當成一種打禪的活動。希望我也可以像他一樣,把馬拉松拿來練心。

 

一月昏倒受傷後,我開始改變跑步策略。以前會希望盡量把速度練快,但既然我喘不過氣來容易昏倒,我後來改以不喘的速度,把里程數拉長。本來一月的時候是每次跑1012K。結果放慢速度後,就一舉提升到15-16K,而且跑完以後依然感覺很輕鬆。前陣子天氣比較涼爽時,甚至獨自跑了兩次半馬。

 

這樣練了兩三個月後,最近去跑馬拉松就發現明顯的變化。以前大概跑完15K就很累,後面只能靠意志力撐下去。現在大概前10K都在熱身,反而10-21K可以加速前進,真正需要意志力的時間比較少,跑完也沒有明顯的疲累感。

 

像我這種怎麼跑也跑不快的人,大概只能練耐力。其實慢慢跑有很多好處,慢慢跑燃燒的脂肪比較多,而且整體來說,不管是跑快跑慢,跑全馬的整體時間是差不多的。因為前面跑快,後面用走的,總時間和全程慢慢跑差不多,但疲累度不一樣。這也難怪那個名人可以週週跑兩馬,對他來說,跑馬就是一般練身體及練心的運動而已。


另外,我昨天看到一個跑步YouTuber的影片,他好像是因為照著某本跑步聖經認真練習課表,然後練到受傷,現在除了需要定期復健以外,也沒辦法參加任何賽事。我覺得這樣很可惜。當然,每次參加賽事可以超越自己是很棒的事,表示自己有進步,但我們當初開始運動的動機是什麼?有些人是為了減肥,有些人是為了健身,有些人是為了抒壓,但絕對不是為了把自己練到受傷。


能夠跑步的日子都是好日子,希望大家都能更喜歡運動時的自己。


延伸閱讀:師承母親莊淑旂的養生之道! 80歲莊靜芬:今日的疲勞今日消除,心情好才有好臉色

「她75歲才開始練跑,隔年就挑戰42公里的全馬賽事。她回憶,74歲退休那年,醫師診斷她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他說你老了,這病不會好。哼,我不理他!」莊靜芬決定,要用自己的方法復健。

起初,朋友邀她跑步,她才跑幾步就氣喘如牛。但她發揮拚命三郎的個性,天天練跑,先從500公尺、1000公尺開始,逐漸進展到3公里、5公里。一年後,她遠赴比利時,以「啤酒馬拉松」做為人生第一場完賽的全馬賽事。」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爬北大武

清明連假去爬北大武山,最大的感想有兩個。 

我是在台鐵事故發生後,臨時決定隔天一早出發的。本來事故發生後,上網只覺得整個連假充滿了災難的焦慮感。爬完山回家後,再上網覺得恍如隔世,感覺事故好像發生在好久以前。以前爬山大多是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就結束,從來沒有早出晚歸,所以深入山林確實有讓人忘憂的效果。 

現在跑馬拉松或甚至超馬,我已經隔天完全無感了,連爬合歡山東峰或是去年到合歡山跑馬拉松上下山44K也無感。但爬山用到的肌肉跟跑步完全不同。這次爬完北大武,隔天大腿就鐵腿了,小腿反而沒有感覺。膝蓋也有感,感覺爬山比跑步更傷膝蓋。但是,如果經常爬的人,可能膝蓋又可以訓練得很好吧(?) 

這次爬山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到很多身手矯健的阿北和大媽,年紀大多五六十歲,令人覺得中老年充滿希望(?),希望以後也可以跟他們一樣矯健。 

爬北大武不用錢,離我家也算不遠(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也許是退休的好去處,可以像走自家的廚房一樣。 

朋友說,他的朋友和妹妹已經去爬過一百多次。

昨天也看到北大武FB貼出的訊息,覺得很可愛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人物】中風界阿甘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FB社團分享這支影片,覺得很特別:

全文報導:39歲中風半癱竟日走20公里復健

引文:

問他為什麼能這麼堅定,他說他必須面對現實,「因為中風的人進步很慢,退步很快,只要一天不動,可能就會加速退化,所以我只要不退步,這樣就是進不了」,為了不讓自己的病情更加惡化,他只能每天不斷地走,「不管颳風下雨我都走,連颱風天我也沒休息,只要我還能動,我就一直走啊!」

========

當時看完影片,比較好奇他怎麼維生。剛剛在影片下面的留言區,看到他本人留言:「謝謝大家關心,我收入有領補助,錢省省的花,夠用就好。心理復健跟肢體復健沒辦法二全,心理快樂比較重要,環島有人會幫助我,謝謝大家感恩。



身體的變化

剛剛清了一下衣櫃,把一些久沒穿的衣服打包,準備寄給舊衣處理中心。拿其中幾件牛仔褲及上衣起來穿,發現跟以前穿的感覺是一樣的。

 

這也是我覺得很奇怪的地方。最近好幾個半年以上沒見到我的人,都問我為何瘦那麼多,但我自己穿衣服,不管是上半身或下半身,其實是完全沒有感受到任何變化,體重只比開始跑步前輕一兩公斤。

 

也就是說,整體而言,我不管是秤重或實際丈量的尺寸幾乎完全沒變,但久沒看到我的人都說我瘦很多,而且還會補一句:「還好你的臉沒有瘦下來。」所以我是真的很懷疑到底這是什麼效果。

 

最近看一本跑步書《The Lost Art of Running》提到,跑步姿勢會影響心情,進而影響跑步效率。作者也說,西方人因為長期久坐,所以跑步姿勢和非洲人差很多。非洲的都市人與鄉下人的跑步姿勢也差很多。作者說,他有一次在機場看到去美國參加馬拉松賽的非洲跑者,雖然身材不是特別突出,但走路挺拔的樣子,看起來氣勢就是不一樣。非洲跑者因為跑姿不同,所以跑起來好像特別輕鬆。


幫那本書寫推薦序的是我很喜歡的跑步作家亞德哈羅南德‧芬恩(他的三本著作都有中譯本,都很好看)。他也說,每次他跑到很喘很累時,就會想到作者的話,改變跑姿,突然又有動力跑下去。


我有一次在台北搭捷運,車門打開後,一個身高大概170公分的男子走進來,但他整個人感覺非常挺拔,氣勢就是不一樣。他一轉過身,我看到他身上的T恤寫「XX鐵人比賽」,馬上就明白那氣勢是從哪裡來的。

 

或許,我根本沒有變瘦,只是整個人因為開始運動而變得不一樣吧。我自己感受不到外在的變化,但心理變化確實是有的。

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自虐卻又令人上癮的事

連假前,朋友邀我去爬屏東的北大武山。我說,稿子趕不完,想趁連假好好趕稿。再加上三月為了修復上次昏倒撞傷的牙齒,花了很多時間看牙醫,真的沒有時間再浪費了。

沒想到,前天看了史考特醫生那篇「"Last time" meditation」,就臨時改變主意,跟著朋友去爬北大武。

如果說爬合歡山東峰的難度是3(級數1-101最小),北大武應該是11吧,真是太恐怖了,那是野地求生嗎?雖然山上的風景很棒,但沿途那些陡坡、碎石、大石,根本不是普通的登山杖可以駕馭。可是沿途除了年輕登山客以外,竟然有不少身手矯健的五六十歲阿北與大媽,各個速度超快,簡直飛簷走壁,真是嚇死我了。

這次我只攻到一半(海拔2000多,來回約21公里,相當於半馬左右),就已經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清晨五點出門,早上七點開始爬,下午四點結束,六點回到家)。

沿途,朋友一直說下次要攻頂,我說三五年後再說吧(當下其實是覺得沒有下次了),但回家睡一覺後,又覺得搞不好三五個月後就可以再出發。原來爬山和跑馬拉松一樣,是一種自虐卻又令人上癮的事。

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Last time" meditation

我參加一個團購食物的社團,由於團長與多數團員是出版相關人士,所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趕稿或催稿之類的事情。


有一次在社團中看到某團員開玩笑問團長,稿子交了沒,我看到團長回答得有點尷尬,也許團長本身並不在意別人這樣開玩笑,也許他們是很熟的朋友。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那也不關我的事,但我實在很討厭別人這樣對我,即使是再熟的朋友,我都很想回「關你屁事」。


有時趕稿感到很煩或很焦慮時,我會找一些其他的事情做。以前可能是在網路上亂逛,現在則是出去跑步。前幾天重訓教練問我,我有沒有想過一鼓作氣把工作拼完再去跑步。基本上,翻譯書是不可能一鼓作氣拼完的,跑步只要隔三四天以上不跑,就會轉眼間變成七八天沒跑,然後要再開始跑就非常困難了。


以前我會覺得工作比較重要,現在覺得身體比較重要,工作再找就有了,身體搞壞了就只能養病,也沒有興致工作。況且,與其沒效率地慢慢做,不如去做別的事情轉換心情,之後的工作效率會更好。


昨天總結一下三月的工作產量,發現竟然比二月少很多。三月明明比二月多了三個工作天。可見休假時,沒人催稿,效率更好。


剛剛看到史考特醫生在FB分享的動態,更覺得拼命趕稿到底有什麼鳥用,更何況,交稿後又不能馬上拿到錢。人總是需要悲劇的提醒,才懂得珍惜當下。

台鐵今早的意外事件,讓我想起前陣子聽的一位心理學家訪談:

我們常常對人生感到不滿足,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氣憤、沮喪、挫折、焦慮。

小孩打翻水、車子與人擦撞、與另一半吵架,這些事情花掉每天不知多少心力。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今天一天,到午夜12點就會離開人世,你會對上述的事件如何反應?

你會責罵孩子?還是摸摸他的頭說沒關係?

你會跟肇事司機當街對罵?還是冷靜地等警察到場?

你會跟另一半吵到臉紅脖子粗?還是在晚餐時一起回顧過往的種種?

在庸庸碌碌的每一天裡,別忘了珍惜當下...

(註:這叫做"Last time" meditation,據說出自古羅馬皇帝Marcus Aurel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