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魯蛇翻身術


朋友都知道我是「傳記控」,我愛看傳記倒不是因為我想知道人家怎麼成功的,而是因為我愛看一再失敗又堅持到底,直到好運上門的過程。每次在傳記裡看到明明失敗很多次都打不死的蟑螂精神,就覺得人家成功果然是有道理的,尤其我又是那麼容易放棄的人 Orz


一開始知道《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這本書,是因為去年年中它登上Any New Books的編輯選書,他們的選書向來都很對我的胃口,再加上這本又是呆伯特的作者寫的,怎麼有理由不看呢?


不過呢,我一開始看到標題時,當下的反應是:「你唬爛吧,事業那麼成功的人,竟然說自己挫折連連,鬼才相信吧。」


這本書就像書的附標講的「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有點半自傳的感覺,收錄了作者目前為止(56歲)遇到的一切挫折及學習過程。有些挫折的確是會壓垮一般人的那種大挫折,比如畫呆伯特才走紅不久,手就出了毛病,畫圖會抖個不停,醫生說要治好那毛病的唯一方法是停止畫畫。又比如說,他突然得了失語症,講話無法變成句子(例如去餐廳要點可樂,他無法說「我要可樂」,可能只能講「我樂」)。另外有些挫折是他自找的,因為他是那種樂於從失敗中學習的人,例如開餐廳慘賠被告、投資網路股等等。


還沒看這本書以前,其實我有一些疑慮,因為坦白講我是很怕失敗的那種人,這輩子到目前為止雖然失敗不多,也從失敗中學到寶貴的教訓,但我絕對不會很矯情地說「我寧可失敗,也不想安逸過日子」,基本上我就是想當懶蟲,安穩過一生的人啊。


不過,看了這本書,的確會改變你對失敗的看法。我一直覺得,一本書如果可以給你「一個」受用一輩子的建議,已經很值得了,但這本書給的受用建議不只一個,而且相當有趣,他是真的不藏私地分享自己從失敗中學習及成功的秘訣。


如果你真的連看這本書都很懶,又不想當魯蛇一輩子,我覺得還有一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每天去跑步或運動一小時,不要問原因,反正你就先這樣做一個月,一個月後你自然會頓悟出道理,運動是讓人從低潮走出來最實際的辦法,我想,曾經低潮過的人都會認同我的看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的運動習慣都是在低潮後才養成的),而運動也是呆伯特作者非常強調的一點,有運動習慣的人,整個大腦的化學成分是不一樣的。

延伸閱讀:這影片提到某位人瑞89歲開始跑馬拉松的原因 (影片1:20左右)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蕁麻疹藥浴療法

剛剛朋友問起很久以前我曾在部落格貼過的蕁麻疹藥浴法,想起幾年前每次壓力一大蕁麻疹就報到,然後就辭職的日子。

後來部落格關了,藥方也不見了。

剛剛從以前的檔案中挖出來,或許可以幫助一些人,至少這是一種無副作用的療法。

泡澡材料

1. 普通便宜的茶葉。

2. 香菜子(台語叫延綏子),要去種子店買,有點難找(我之前在台北找很久都找不到)。

香菜子長這樣:

3. 明礬,去中藥店買,一包30元。

方法:
把茶葉和香菜子放入水裡煮一小時(最好用家中最大的鍋子),讓它煮出味道來,然後加入明礬。三者的量都是用手抓一大把就夠了。

煮好的水,放入洗澡水中,然後整個人下去浸泡。如果嫌浸泡稀釋太多,可以用毛巾沾那些煮好的水,用擦拭的,但是效果比較有限,泡的效果比較好。

稀釋太多可能效果也會打折扣,所以多煮一些最好。

如果很嚴重,其實還是要看醫生,免得拖成慢性,會非常麻煩。(久病真的會厭世,這是我幾年前的領悟。)


另,之前有朋友分享,每天喝一匙冷壓椰子油,連續兩三天也有效,想試試的人可以上pchome買。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交際

剛剛在這篇文章裡看到

他說從年輕到現在,朋友來來去去,有些甚至從好朋友變成老死不相往來的敵人。「但總有幾個是不必應酬也打死不退的傢伙。」他說,「沒騙你,有一天晚上我很認真地算了一遍,覺得……有這幾個其實好像也挺夠用了!」

想起前幾天看《Reading with the Stars》時,演員Jamie Lee Curtis也提到

An article in AARP magazine had recently profiled Curtis, calling her “an exuberant crusader for aging wisely” and quoting her as having said, “Getting older means paring yourself down to an essential version of yourself.” I asked her how I could pare myself down to an essential version of myself. She went off on a wildly entertaining diatribe about essence.

“It’s like essential oil,” she said. “Have you ever experimented with any sort of essential oil?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condensed. It’s like reducing something on a stove, and the stronger you reduce it, the more flavor comes out, the more true essence of it comes out. When you really get into that essence, that delicious, deep, aromatic essence of yourself, you’re in the zone. You’re in that essential you. And it really, for me, is a multistep experience. It has to do with divesting stuff. I’m a big divester of stuff. I don’t own more than I need.
(中略) 
“It has to do with divesting physical stuff, but it also has to do then with divesting people. You look around your day;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had some contact with some friend that you made 20 years ago that now you can’t even remember why you became friends, and you go, ‘Why do I know this person? Every time I see them, they’re either in trauma or . . . ‘If this isn’t a good relationship, get out. You can say to people, ‘You know what? I wish you well in the world. I really do. You’re a good person. But I’m going to move on from this relationship. It’s not helping me. It’s just not. And I’m sorry to say that and I’m sure that’s hurtful for you.’ Or just don’t call them back!” Curtis laughed.

“A person I admire a lot said to me just recently, ‘Aging is God’s way of telling you, you don’t have time to waste.’

習慣獨來獨往,討厭小圈圈的孤僻人,對這些說法特別有共鳴。人際關係也是需要斷捨離的,不是因為誰對誰錯,而是因為久而久之,有人成長了,有人還停在原地,就不適合在一起了。

前陣子友人提到,她覺得陳綺貞的新歌反覆聽了幾次,還是覺得不好聽,而她以前是那麼喜歡她的歌。我說:「因為仙女還是仙女,但我們成長了。所以很多人還是很喜歡仙女,但我們聽不慣了。」

有一次在高鐵上看某位台灣女作家的書也是有這種感覺,我曾經是那麼喜歡她的作品,卻覺得那本書讀來索然無味,也許我老了,無法再和仙女產生共鳴。


“People change. Feelings change.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love once shared wasn’t true or real. It simply means that sometimes when people grow, they grow apart.”― 500 Days of Summer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亞馬遜與電子書

我已經至少十年沒買報紙了,昨天在台北捷運站,再次遇到那個賣報紙的老太太,本來想依照慣例跟她買口香糖就好,但她一直要賣我蘋果日報,我只好勉強改買報紙。


坐上高鐵後,順手翻翻報紙,幾乎都是廣告,報紙版面大,翻頁也不方便,看完兩隻手都是油墨,我明明是熱愛電子書的人,怎麼會看這種落後的載具。Orz


今天看到一些出版人在討論《紐約客》上那篇有關亞馬遜的長文「
Cheap Words ――Amazon is good for customers. But is it good for books?」。全文有一半以上大概《The Everything Store》那本書裡都有提到,最後幾頁提到那本書出版以後才發生的事,或沒收錄的東西。我覺得滿好看的,對出版或亞馬遜感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Readmoo摘要整理了幾個數字,沒時間可以看這篇)。


出版人討厭亞馬遜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我覺得貝佐斯有句話說得很好“Amazon is not happening to bookselling. The future is happening to bookselling.


喜歡紙本書的人當然都可以舉出很多紙本書的優點,但是光便攜性和不佔空間這兩點,我永遠都會先選電子書。我記得kindle剛出來的那幾年,電子書的市占率才5%,那時很多人不以為意,但是有一句話相當聳動:「5%的市占率也許不需要緊張,但是如果換成全身有5%的癌細胞,大家可能已經嚇得半死。」


電子書對很多出版人來說也許是癌細胞,但我是非常樂見電子書的市場愈來愈大,至少站在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有了kindle以後,我的買書量根本就加倍了(貴的要死的原文書和運費已成往事,但省下的錢全部都拿去買更多的書了)。


站在譯者的角度,我一直覺得翻譯這一行在五到十年內會被機器完全取代(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所以我早就做好隨時轉業的準備,與其怪別人或機器奪走或破壞了你的「未來」,我覺得自己應該要注意的是如何因應未來。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Reading with the Stars: A Celebration of Books and Libraries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

美國埃默裡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因寫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萬美國年輕人。
在書中,他提出一個讓美國教育界困惑不已的問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過:圖書館、博物館、大學、歷史頻道、維基百科、《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一切都在你的鼠標下,但我們沒有看到年輕人,至少是美國年輕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學生,在歷史知識、公民意識、閱讀成績、國際競爭力方面的提高。為什麼? 
「因為他們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IM和手機短信上了。」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鮑爾萊因說。

最近在聽這本書《Reading with the Stars: A Celebration of Books and Libraries》,裡面訪問了一些名人對書與圖書館的看法,包括歐巴馬(他提到圖書館幫他找到第一份工作!)、歐普拉、《真善美》的女主角茱莉‧安德魯斯(她是知名童書作家,已經30多年了)、布希總統的太太(她是圖書館系的碩士)、籃球明星賈霸(他後來成為歷史作家),比爾蓋茲等14位名人(比爾蓋茲前陣子接受《連線》雜誌專訪的報導也很不錯,下圖是他平日帶在身邊的書)。



作者是《美國圖書館》雜誌的主編,書中收錄了上述名人的演講與採訪內容,大多和圖書館有關。喜愛圖書館的人應該會喜歡這本書。

美國有些名人很樂於運用自己的名氣來推廣好書及閱讀。日本也有《達文西》雜誌運用名人或藝人的光環來推廣書籍。台灣不是沒有,但這類雜誌似乎都做不久,讀書節目也是如此。

聽這本書時,讓我想起不久前買的一本自費出版書,那是一本攝影集,相當有料,但作者交代不能貼上FB,我冒著生命危險貼在自己的部落格。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advice


"You're never as good as your best review, and never as bad as your worst."  I was given this advice by a former boss, and it has since stuck with me as a guide for getting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worst of times.
"Looking back on my career and all of the places I’ve been, there have been incredible highs and lows at each point along the way. What I’ve come to learn is that life is cyclical and the best way to stay focused is to ignore the swings and instead focus on the long run."

Read more: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linkedin-best-advice-2013-2?op=1#ixzz2tUwV7RP5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精準預測》



這本書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推薦和整理了,所以我只寫短評。

先引用前幾天看到的別人評語

「若要我選出2013年對我思考有幫助的20本書,這本一定在其中。(當然不是說我去年只看20本書 XD,去年的閱讀總量有紀錄的是283本……)」

嚇!283本!

我覺得這本書讓頗受好評的《大數據》瞬間變成幼幼班,我去年沒時間看這本,不然應該也會列入我的前三名。對數字和資料感興趣的人,應該都會喜歡這本書,對思考很有幫助。

讀這本書時,我一直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話:

「我發現有很多三十世代,很努力瀏覽網誌與報刊文章,就自以為正在增長知識。但那只表示他有嚴重資訊焦慮而已。增進資訊與增進知識是兩回事,知識應該是要幫助你處理資訊的。資訊焦慮往往是資訊解讀能力不佳的表徵。 知識增加,你就會覺得你需要的資訊越來越少。」(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joyce.yen.52/posts/709758602401627?stream_ref=10)

很少書會讓我覺得我需要看第二次,這本書真的很適合喜歡思考的人,而且裡面有好幾個例子都可以看出,真正厲害的人都覺得自己是渺小的。

這本我聽得比《大數據》起勁,一開始原本以為是聲優的關係(和朗讀《The Power of Habit》是同一人,他的聲音總是讓我覺得很抖擻),後來覺得內容比大數據有趣很多,所以不只是聲優的關係。


延伸閱讀: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41401.htm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有聲書推薦清單

這整串討論串要好好保留起來,作為將來聽有聲書的參考,聲優的素質實在太重要了!

I Regret Reading These 5 Books (Because I Should Have Listened to Them Instead)







Librivox book discussion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Age of Context



因為看到有人寫書評:"Fascinating. It's like I, Robot...only real!" 而買了這本書,有人說這是科幻小說的寫實版,科幻小說迷應該會喜歡這本書吧。

作者是科技界的名人,我覺得寫得還不錯,不過最大的優點是,它讓我對Google Glass改觀了,本來覺得戴那個東西即使沒有很蠢,也很宅,但看完這本書後,我也想試戴看看,裡面描述的應用相當誘人。

另外,無人駕駛汽車也很值得期待(尤其對身障人士與盲人有很大的助益),還有一些汽車防盜設計也很有意思,裡面有些實例是已經發生的,總之,這本書帶我們窺探尖端科技及不久的將來。

延伸閱讀:A Book in 5 Minutes: “The Age of Context” by Robert Scoble and Shel Israel

後記:今天看到微軟的超級盃廣告,似乎「稍微」呼應了這本書的內容。




另,書裡提到一個使用google服務的恐怖實例,所以使用google的服務要小心,以後抓猴真容易。

it's one thing to declare one's relationship status on social media, it's quite another to have Google decide for me that I'm in a relationship.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觀影:高盛統治世界



影片連結(法語片,有中文字幕):http://www.56.com/u84/v_OTA1NTM0ODE.html

我終於有時間看這部紀錄片,我比較喜歡這片的後半部描述高盛人物的細節以及希臘風暴的內幕,前面三十分鐘講的問題,其實不只是高盛的問題,而是整個華爾街的問題。關於那方面,我更推薦另外三部片子,描述得更精彩:《黑金風暴》(Inside job)、《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沒看過這三部片,別說你瞭解金融危機。

這部片的前30分鐘提到:

1. 911恐怖攻擊時,高層要求期貨交易員繼續交易,不顧大家死活。(每次發生大災難時,財金版的投資大師在高喊風災概念股或地震概念股不也一樣噁心嗎?)


2. 金融危機發生前,發行有問題的次貸債券,大賺投機財,衍生abacus醜聞,使高盛遭到起訴。(華爾街裡比高盛發行更多問題次貸的銀行還很多。)


不過,這部片後半段把高盛和歐美政府的關係講得比較清楚,那部分拍得很不錯,也呼應了片名「高盛統治世界」。另外,還有希臘被高盛騙倒的始末,那也是另外那三片沒提到的。

關於希臘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參考Michael Lewis在《自食惡果》中的精彩描述,你會大開眼界,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