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Running Is My Therapy


一直想練跑步,但久久提不起勁,也買了很多相關的跑步書,看了依然沒有激勵我跑步。

直到看了波登自殺後,我把剛買不久的這本拿出來聽,終於有了動力。

這本書是一個在跑步雜誌擔任多年編輯的人寫的。他從年輕時就有憂鬱現象,覺得跑步是讓他擺脫憂鬱的方法。他一直在等其他人寫這本書,但一直等不到,只好自己寫。

書裡提到跑步如何對抗憂鬱、焦慮等症狀。我雖然沒有憂鬱症,但很容易焦慮(尤其是被催稿的時候),覺得這本書滿實用的。書中訪問了多位依靠跑步對抗憂鬱及焦慮的人,也引用很多研究,證實跑步跟吃藥一樣有效。

不過,聽完這本書滿腔熱血要跑步時,南部連續下了一個多禮拜的雨,我心想,雨再繼續下下去,我的熱情應該會消失。

到了昨晚,覺得我再不跑應該就不會跑了。所以淋著小雨跑了。跑完,雨也停了。本以為跑步很難,但是有了這本書的心理建設,第一次就跑了五公里,不覺得累,但之後睡了12個小時才起床。

===========(以上是6/21寫的)

後來又跑了兩次,第二次跑三點多公里而已,但今晚又跑了一次,跑了六公里半。我發現挑選的音樂滿重要的,跑到五公里時本來想停了,耳機裡突然響起Katy Tiz的Whistle (While You Work It)。整個腳步突然輕盈了起來,所以又多跑了幾圈。

不過,那本書的作者說,他跑步不聽音樂,就只是讓腦子放空,通常會浮現一些寫作的點子。跑步時要不要聽音樂,或聽什麼音樂,完全是個人喜好。

今晚看到另一支短片是脫口秀的主持人訪問美國最高法院最老的法官RBG,她八十五歲了,寫了一本運動書,有專屬教練,別看她一副老態,有人照著她的書做都累得要死。訪問中,主持人問她運動聽什麼,她說歌劇 XDDDD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檸檬凍飲



前幾天看到這則貼文很懷疑,因為他說連皮一起下去打。我留言問:「你是說連皮下去打嗎?之前試過梅爾檸檬,連皮下去打,酸到叫媽媽,而且我已經很耐酸。」

商家回應:「沒錯,是連皮一起打,加點好油跟蜂蜜應該就不會了,我們活動當天一共快10位喝,大家都覺得挺順口的。」

前幾天運動完後,自己打了一杯,去籽,只加一小匙蜂蜜,加兩匙亞麻仁油,連皮一起打,真的超好喝。

這幾天又試了沒加蜂蜜的版本。沒加蜂蜜的風味差很多,不會酸(這點真的很神奇,沒想到加油有這個效果),但就沒那麼好喝。

知果堂是我經常買水果的地方,他們的水果無法在指定時間寄達,但品質非常好,幾個品項宣稱沒有農藥。每年最期待的檔期就是清明節過後的桑椹期,我都是一次買十大包(已經連續買了三年),可以冰在冷凍庫裡搭配優格吃兩三個月(我家有四個大冰箱 XDDDD)。

他們家的水果比演唱會的票還難搶,熱門水果幾乎都是秒殺,但搶得心甘情願。

後記:後來也換過南瓜子油,但奇怪的是,亞麻仁油本身有點苦,反而可以完全中和檸檬的苦澀。南瓜子油本身非常香,非常適合淋在沙拉上,但是加進檸檬中反而就沒那麼好喝。油真是一門大學問。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MBA時期的奇妙經驗


距離我讀MBA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對我來說,那個學位的附加價值不高,但我得到的經驗很特別。

嚴格說起來,我的學校(UIUC)在MBA排名中不算first-tier。但聽說20年前在韓國,我們學校非常有名,再加上是「不錯的學校中,學費便宜」的,所以很多韓國大企業把有「接班潛力」的高階主管送來我們學校念MBA。當時我們那屆,光是三星集團就有七、八個高階主管,還有其他韓國大企業的高管。


我是1996-1998讀MBA,1997碰到金融風暴,韓圓暴跌很多(忘了是不是腰斬)。那些韓國高管基本上都是公司全家包吃包住包學費送去美國唸書。據我所知,我們下一屆很多韓國高管都因金融風暴被公司召回去了。

那時我的組員裡有一位韓國大叔(這裡稱為T大叔),年紀約五十歲,在韓國某大銀行當高管,也是全家被銀行送來美國唸書。

我們學校有一點很奇怪,通常MBA只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但我們學校每年會收一些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人,我是其中一個。

剛開始,對於自己沒有工作經驗,有點忐忑不安(後來發現那根本是優勢,因為你比其他人會唸書)。我和T大叔還滿熟的,有天我問他:「你覺得念MBA需要工作經驗嗎?」他告訴我:他覺得有沒有工作經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學到什麼。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在想,如果現在要我去念MBA,即使有人幫我出錢,我是打死都不想念。不是因為沒有學習力,而是我已經厭倦了各種學校的教學方式。至於剛畢業就讀MBA有什麼優缺點嗎?

以我同學來講,我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一畢業就去念MBA,去年她已經從Morgan Stanley某部門以高管身份退休了,達成不到45歲就開始享受人生的夢想。所以什麼時候讀MBA,跟你決定什麼時候生小孩一樣,早生可以早點當祖母。

前幾天看一本書,又讓我想起MBA那段日子認識的韓國同學。韓國人普遍來說,英語的口語能力不太好,但是能當到高管又被公司送出國的人,本身就不是等閒之輩。

那些三星的高管裡,口語最強的是公關長(非常流利,雖然是韓國土生土長)。對照昨天看的那本書,他說公關部是全公司背景最多元、有國外讀書或生活背景、名校畢業、性別比例最平等的部門。

20年前,三星在全球算是便宜貨的代名詞,不像21世紀那麼強。這本書很特別的一點是,他從自己在現代集團裡的公關身份,說明他看到現代汽車崛起的過程中,再加上他本來是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做了十八年的記者,他也寫到新聞界的衰頹,以及轉業的種種艱辛。而且,新聞業跟韓國企業的文化根本是兩個極端(他在報業從來沒用過微軟的軟體),比較起來特別有趣。此外,書裡也簡要介紹了韓國近代史,所以也可以學到很多實用的歷史知識。

憂國憂民的假象


不久前在FB上做了一個測試,得到以下的結果,大致上滿準的。





我上班的時候應該是比較偏右派,十幾年前開始當譯者後,開始偏左派,但五六年前又逐漸偏右。 現在每次上FB看到一些左派「憂國憂民」,但連自己都管不好,就覺得很蠢,尤其是一些教授或意見領袖。

以前有一個非常左派的朋友,真的非常憂國憂民,窮到快被鬼抓走,非常關心國家民主大事,然後四十幾歲就掛了,留下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兒。

坦白講,我真的不知道那種泥菩薩過江的人到底是在憂國憂民什麼。 現在每次上FB看到那些憂國憂民的人就覺得很厭煩。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些人根本就搞不清楚順序和狀況。還有一些人只會嘴巴說說,把自己塑造成正義或憂國憂民的模樣,但私底下做盡骯髒事,那就更讓人不齒了。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Off the Clock


有些作者的書,我不管他寫什麼都會預購。例如Michael Lewis(《大賣空》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異數》的作者)、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Brad Stone(《貝佐斯傳》的作者)、Laura Vanderkam。

這裡面除了最後一個以外,他們在台灣都很暢銷,大概不需要我介紹,閉著眼睛就可以收他們的作品。

最後一位作者在台灣只出過一本書,但她其實寫了好幾本。她專門寫時間管理,我必須說我第一次看她的書也覺得她「說的比唱的好聽」,而且人就是這樣:「自己做不到的,更加羨慕,更想做到。」所以我不死心,又把她的書全部看了第二次,終於有一些啟發。

我覺得最大的啟發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太太(ㄋㄩˇㄩㄥ),包括女性也需要一個太太。」當然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但我覺得我從她的書學會了很多取捨、還有方法。

她很誇張,她是freelancer,坐三望四的年紀,有四個年幼的孩子,不是富太太。

之前看她的幾本書,已經覺得收穫很多。當我覺得她應該已經沒題材可寫時,沒想到前幾天又推出新作,我馬上就預購了。

聽了其中一些內容,覺得她總是有辦法超越自己。當然有些內容難免會有重複,可我覺得時間管理就像投資一樣,大家都知道「買低賣高」、「危機入市」的道理,但真正做到的有幾人?

以前Anobii這個網路書櫃還很紅時,我發現一個書友很奇怪,他的書櫃只有投資理財的書,而且只要市面上出什麼,他就買什麼,一開始我覺得很奇怪。後來有陣子我翻譯較多投資理財書時,我開始明白那個道理:任何「違背人性」的念頭都需要經常不斷地灌輸(例如投資理財、運動、時間管理),你明明知道你該那樣做,但是沒有經常接觸就會鬆懈,因為「懶」、「衝動」才是最符合人性的反應。

我不太理解為什麼台灣出版社不愛她的書,她在國外其實滿紅的(年初我也介紹過她)。

在臉書上寫完這篇後,有讀者留言:
因為你之前的推薦我開始看Laura Vanderkam的書。一開始看覺得有點廢,但是看第二次卻有不同的感覺。這種書真的要一直補充,跟咖啡因一樣。
台灣有翻譯她的《這一天過得很充實》(What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Do Before Breakfast)(好像賣得不好),對岸有翻譯另一本《時間管理手賬》(I Know How She Does It)(聽說譯得很爛,所以不推薦,但這本原文寫得很好,之前寫過心得)。

基本上,我自己把她的書全部看第二遍以後,才了解她的用心,所以中譯本反應不好,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書就是這樣,你自己喜歡,不見得別人也喜歡,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事。但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多,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