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倚老賣老

最近在兩個地方看到兩個倚老賣老的例子,結果都不太好。希望自己隨著年歲的增加,不要只是徒增歲數,只能提當年勇(更慘的是當年也不勇,而且很沒用)。

 

第一個是馬拉松普查網站。這個網站是一群熱愛馬拉松的人成立的,他們沒有營利,資金完全來自捐款。他們提供的服務是讓全國熱愛馬拉松的人可以上傳參加全馬的記錄(成績證明)。累積十馬,它會免費送你一隻小馬,累積三十馬再送一隻稍大一點的馬,累積六十馬再送一隻更大一點的馬,接著是累積百馬又送更大一隻馬。

 

總之,有些人是以累積馬數為樂趣,那是他們跑步的動力。我則是在朋友的三催四請下,跑了十幾馬以後才去登錄。對我來說,那只是方便查看自己每場成績的地方,馬數對我來說就像譯作數量,只是浮雲。

 

馬拉松的主辦單位在賽前會先去那個網站申請加入普查。要加入普查必須先符合一些資格,比如路線的公里數要足夠。有些跑友因為有些賽事沒加入普查就不報名了。

 

至於倚老賣老的情況是發生在去年。去年因為疫情爆發,所以有一家路跑公司為了維持營運(畢竟公司要養員工)、也為了一些「不跑會死」的跑友,每週辦迷你馬拉松,每一場的規模就是幾十人而已(一般的馬拉松多則上萬人參加,少則上千,很少幾百人的)。

 

我這兩年多來參加了大大小小的賽事約二十幾場,有上萬人的,也有數十人的。坦白講,那個迷你馬拉松的品質(比如補給及路線)都比許多大型賽事好太多了,而且收費便宜。但去年他們辦迷你馬拉松一百多場後,馬拉松普查單位突然發一份公文(感覺就是針對那家公司),說一個地點一年只能申請辦兩場馬拉松。


從此以後,那場迷你馬拉松就不列入普查了,於是參加人數從幾十人銳減至十幾人,但他們依然照辦,品質也沒有降低。

 

馬拉松普查協會基本上就是一群老鳥組成,很喜歡在社團裡倚老賣老,提當年勇,也會唉唉叫他們幫大家審查賽事記錄有多辛苦(靠北!是有人逼你做義工嗎?),很多人抱怨他們發的那個公文不公平,他們完全不理會。

 

過了幾個月,又發生一件更令人傻眼的事。他們突然宣布,台東的三連馬(就是連續跑三天的馬拉松)必須跑完三場全馬才能登記一馬,只跑一馬不能登記。這導致一些非常在意馬數的跑友非常不能諒解。但官方又再度搬出老大心態來壓大家(也就是「不爽就不要來登記」)。

 

由於我根本不在乎馬數,我只覺得他們很討厭,但也沒有想要抗議什麼。只是心想,假如我有錢有閒,我會自己架一個網站,祭出更多獎勵來鼓勵跑友,並取代你那個爛網站。問題是我沒錢也沒閒。

 

最近終於有一家公司看不下去,出來架設新網站,鼓勵大家多運動。我希望趕快看到那個爛網站被取代。

 

另一個倚老賣老被噹的例子是在推特上,我就不寫了,直接截圖。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運動肉腳的覺醒

 


因為突然想到一張照片存在Flickr,而登入那個塵封已久的帳號,在那裡彷彿看到上輩子的自己。明明只是十幾年前的事,但感覺非常遙遠。那裡有以前經常往來的朋友,現在有人過世了,有人移民了,有人在職場轉換跑道,展開新的人生。

 

我是去那裡找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的記錄。我從小就是體育很差的人,到底有多差呢,就是全班跑最慢,然後大學體育選羽球,兩兩對打,我可以輸給全班所有人的那種肉腳。

 

這輩子開始有運動習慣是在當了譯者之後,確切時間是2012513日(應該是那年的母親節),我還拍了照片,寫下:「〈健康生活的開始〉花了錢就沒有偷懶的藉口了,我媽應該比我還開心。(兩件運動長褲,MP3 Player聽有聲書,計步器)」。

 

那時會利用晚上出去走路兩小時,手裡握著0.5KG的沙包,耳朵聽著有聲書,走回家洗完澡非常好睡。一週大概走三次。

 

後來,大概是五六年前,遇到梅雨季,連續下雨好幾週,無法出去走。開始換成在室內跟著有氧DVD運動。啞鈴從一支1KG,一路換到一支6KG。也就是說,兩手各舉6KG的啞鈴跳有氧。鄭多燕可以連續跳三片不會累。

 

然後,是兩年前,開始跑步及練重訓。整體來講,相較於只跳DVD及走路,體重只減了兩公斤。也是在跑步之後,才開始密集看運動相關書籍。但是跑步和重訓的契機都非常偶然。跑步是因為當初翻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上網查資料時,Google跳出我家附近要舉辦第一屆屏東馬拉松,我就直接報了半馬,然後完全沒練就去跑,中間抽筋五次,跑了以後發誓不要再跑,但又犯賤繼續跑。重訓則是因為看到一篇文章而開始。

 

現在我還是看不懂很多運動,不會游泳,不想騎單車(所以也不可能參加三鐵),看不懂各種球類規則,也對跑步以外的賽事毫無興趣,但這並不影響我喜歡看這方面的書,我覺得運動相關書籍給我特別多的啟發。

 

我真的看不懂奧運許多比賽,也不是那麼感興趣,但很喜歡看一些選手的故事。有些人說我們這種一日運動迷喜歡蹭熱度,但我覺得運動這種東西就像理財一樣。沒有人規定你要有多少錢才能理財,也沒有規定你的體能要多好、知識要多豐富才能關注體育。理財與體育都是對你自己有益無害的事。多一分關心,多一分了解,受惠最多的永遠是自己。

 

這幾年來,我已經不記得我翻譯的很多書,尤其是那些為了趕著出版而爆肝翻譯、犧牲健康、最後默默下市銷毀的書。但運動的結果則是一直跟在自己身上,它不會馬上出現,而是漸漸地累積。


每次趕稿趕到很厭世時,我就會提醒自己這點。不管翻譯什麼,那都會過去,只有肌肉或肥肉會留在自己身上。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機會與準備

昨天凌晨起床工作時,在FB上刷到底下那篇的對話,因此在FB發文。後來郭婞淳下午拿到金牌後,開始看了許多報導,其中一篇寫道:幾位主要對手都缺席,讓郭婞淳更沒有威脅,但她反而認為,「競爭是進步的動力,遺憾的是她們不能參加奧運會。但我的目標是一樣的,我最大的對手是我自己。」

同時也看到另一篇17歲阿拉斯加州女孩得金牌的報導:

「Lydia Jacoby住在阿拉斯加州Seward市, 當地人口不到3000人,那邊沒有奧運標準長度的游泳池。在疫情期間,她不得不搬到兩小時車程外的安克拉治訓練,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關係而讓奧運延期,為她提供一年的進步空間,她很可能去年就在東京奧運當觀眾了。」

比賽就是那麼吃運氣的事,但對手不來、疫情影響,都不是你不練習的藉口,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剛剛看到一則貼文與回應非常有趣。
有人說:「台灣今年得牌是不是比往年要好?」
A回應:「大概其他國家選手去年都沒啥練習到吧。」
B回應:「因為今年有不少選手棄賽?」
撇開這是不是原因不談,比賽本來就很吃運氣,但沒有本事,也不可能奪牌。

這讓我想到兩件事。

1. 我和我的重訓教練都是屬虎的(我大他一輪),有一天我們聊到屬虎的好處,雖然大家都說屬虎不能當花童,因傳統禁忌不能做很多事情,但聯考很少人跟你搶位子就是爽好不好?屬龍的多辛苦,屬兔的重考也辛苦是不是?所以大家明年多生虎子虎女才是正確的。

2. 三月的時候,我趁著去台北。參加了一場迷你的山林馬拉松,全部選手只有十一人,女生只有一個,所以我只要跑完全馬就是女總一。我這輩子是不可能得女總一的,但那場總爬升1000公尺,也不是隨便每個人都跑得完是吧。我當然跑完了,不趁這時拿女總一,更待何時?

不要因為人少或高手都沒出現就受到影響,你永遠是在跟自己比,最需要克服的永遠是自己的心魔和惰性。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翻譯爭議

 昨天因為發生有人在博客來留了下面的書評,我覺得非常冤枉,而寫了澄清文。


我說,我翻譯這本書查資料的時間遠比翻譯還多。作者寫得非常好,我也譯得很開心,但查資料真的太痛苦了,我想我以後再也不會接這類書,查資料的時間夠我翻譯另一本書。

藏語因為發音的關係,會有多種英語拼法,藏人的名字也會隨著身份而在一生中持續改變,沒有固定的姓氏和名字。例如當了喇嘛,會加上另一個名字。

事實上,英文版出版後,作者還來信改了某個英文名字。讀者說我亂譯的名字,我連當地的歷史書都買來交叉比對了,不是只有google而已。

沒想到,今天又看到有人說:


如果你要說「華」是一種污辱的譯法,為什麼達賴喇嘛的官網是譯成美顙王「華爾貢•成烈熱布丹」?

事實上,美顙王的女兒(也是書中的主角)受訪的內容,台灣有出書,我也買了,人家就是這樣說他老爸的名字,到底華爾功成烈或華爾貢成烈有什麼問題?是你自己想太多嗎?

感謝另一位讀者留言寫道:

西藏因為地幅廣大,雖然藏文的文字都是一致的,但各地的發音方式略有不同
以十九世紀的著名上師Patrul Rinpoche 為例,英中譯者通常會依照羅馬音標譯為「巴楚仁波切」,而按照西藏官方發音(如達賴喇嘛尊者)或康巴地區的發音,則會是「巴珠仁波切」,青海地區安多話的發音則是「華智仁波切」。

同樣的,就「華爾功成烈」(Palgon Tinley)的中文Wikipedia頁面而言,應該考慮到他是青海阿壩區的藏族,所以採用安多口音音譯
其中的「華爾」如果對應到官方的通用口音會比較接近 「巴」。

目前藏學相關的中譯、英譯書籍,還是以通用發音音譯居多。大部分單純閱讀相關書籍、學習基礎藏語發音的讀者,通常對安多口音較少接觸,而是比較習慣通用口音的音譯系統。猜測或許因此產生誤會。

要從藏語的羅馬音標轉寫,翻譯西藏人名、地名,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撇開名字翻譯問題,我覺得我已經對作者問心無愧了。她寫了一本好書,我在翻譯過程中學到很多,幫她譯成中文,讓更多讀者可以好好閱讀。但我以後再也不要接這種譯得要死還要被罵的書了,反正比我厲害的人那麼多。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肉桂捲與稿子

之前看到一家肉桂捲專賣店發文寫道:「你有揪團買甜點的經驗嗎?好不容易東西到了,同事卻離職了?」「等了8個月,等到同事都離職的XX肉桂捲」,「等待時間剛好半年,同事都離職了」。


我實在很好奇他有多好吃,就下訂了。然後接到店家來信:


「我們已經收到您的訂購單,

因為訂單較滿, 目前出貨大約6個月後(實際出貨時間有可能再延後)

我不好意思現在教您先匯款,然後等那麼長的時間,

我已經為您保留這筆訂單,等到接近可出貨時間,再依照訂單順序跟您約宅配出貨時間。

屆時如果您覺得時間OK,再匯款就可以了。謝謝您的支持。

我還滿欣賞這種方式,不像東岸有一家店,總是用秒殺搶購的方式,誰有時間守在電腦前搶購啊。肉桂捲不吃又不會死,我當然知道家庭手工業無法量產、也快不了(畢竟翻譯也是家庭手工業),但是飢餓行銷感覺就很累。

我最近也一直在寫這種信,因為我接案不太挑書,接受預約制,通常時間快到時,才知道書是哪一本,所以無法掌控書的難度和厚度,這導致半年後的時間非常難控制,也是導致我一直拖稿的主因。最近只好一直把時間往後延,或乾脆放棄案子,不然我根本看不到爬出趕稿地獄的一天。


其實只要不採預約制,應該是不會有這種問題。但是當初採預約制就是因為每次編輯來問我可不可以接案,我的時間都無法配合,我自己覺得非常過意不去。再加上我也喜歡日後才知道要翻譯什麼書的驚喜感(很多時候是頭洗一半才發現不對的驚嚇感),所以就一直採用這個方式。


人的個性確實會決定命運。像我這種喜歡驚喜感的人,每次去跑馬拉松都不事先看路線,喜歡現場開獎的感覺。但朋友一定會先研究路線,先想好怎麼配速。我則是「船到橋頭自然直」那種人,反正再怎麼難,大不了用走的,只要完賽都是一種經驗。


其實半年很快,尤其被稿子追著跑的日子更快,我相信那幾盒肉桂捲轉眼就會出現在我家門口了。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電子書版權破解

這件事浪費了我整整五個鐘頭,我一定要寫下來。

我買電子書的主因,除了因為家裡已經有三千多本書,實在沒有空間了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很依賴電子書的朗讀功能。由於平日工作已經用眼過度,休息時,我習慣以耳朵聽書。聽書的速度絕對是比閱讀慢,但至少可以讓眼睛休息。


最近越來越多的電子書關閉了朗讀功能(無論是台灣作者或翻譯書),所以我只好啟用破解版權的程式Epubor。


也就是說,類似kindle那樣。如果我今天能買到audible有聲書,我優先買有聲書。沒出有聲書的,我就買kindle,破解版權後,匯入我的Voice Dream那個app去朗讀(voice dream有各國朗讀者可以選,所以各種語言都可以朗讀)。


由於Readmoo和博客來都無法下載檔案到桌機,所以無法破解。Kobo可以,所以前幾天我就買了一本書,破解成功,一天就聽完了。但今天要下單時,已經無法下單買書,換了幾張信用卡、換其他裝置下單,也都無法買書。聯絡美國客服,搞了半天,依然不知道原因何在。

後來百般折騰後,找到兩種替代方案:
1. 重新申請一個kobo帳號,又可以下單了。
2. Google Play可以下載電子書檔,匯入Adobe Degital Editions,就可以用Epubor破解了。

ps. 
1. 我知道Calibre也可以破解DRM,大概十年前用過,但當時有點複雜(還要下載插件),不知後來改得如何,我這次就沒試了。Epubor還是無敵,花錢買的東西就是好!
2. kindle有中文版的書,但那些書無法像英文版那樣下載到PC後破解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