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隱系人類》


最早是因為編輯的推薦,得知這本書。

隱系人類》的作者因本身也是隱系人類(他是fact checker,可參考這篇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6044 ),所以對無名英雄特別注意,他說他們的工作是做得愈好,愈隱於無形,只有犯錯時才會被揪出來。

"The better the invisibles do their work, the more they disappear. Too often, their achievements are taken for granted. When something goes (horribly) wrong, their work can quickly become visible at their expense. "

斷斷續續看完這本書後,覺得有些職業真的很妙,也許這就是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別,內向者覺得躲起來做事很安心,外向者覺得一定要有鎂光燈才有成就感。


其實即使在同一個職業裡,有些人也是比較低調,有些人比較高調。我覺得你自己要高調無妨,但不要把想低調的人也拉起來一起高調。


身為書籍的譯者(不是這本書)也許不算是全然隱形,畢竟書上還印著譯者的名字(雖然很希望把名字拿掉)。但我總覺得,只要讀者順利從書上吸收知識,忘記譯者的存在,我就達成任務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槌子與釘子

很久以前本來很崇拜一位前輩,她真的很厲害又博學,但她每次看到Okapi介紹一位譯者,她就去找出那個人譯作裡的錯誤,讓我覺得她好像認為人家沒把她當回事,很不服氣,於是我對她的崇拜就少了。後來她過世了,雖然覺得很可惜,但也覺得「糾察隊終於放大家一馬」了。


最近又看到另一位高手也是這樣,老是喜歡抓別人的錯誤來凸顯自己,甚至到了吹毛求疵或過度解讀的地步。你都已經那麼厲害了,何必做這種感覺有損格調的事。


像李安那樣厲害的導演,需要這樣處處找新銳導演的麻煩嗎?
像梅莉史翠普那樣優秀的女演員,需要到處去指點新人或要求別人不該怎樣嗎?


如果手裡拿把槌子,什麼東西看在眼裡,都是釘子。


某人受到稱讚,正常的作法應該是趕快看看那個人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吧,而不是趕快找他有什麼錯誤或缺點,眼裡總是別人缺點的人倒底是有什麼毛病。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村上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我覺得他的書太瑣碎了,但今天聽《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的英文版有聲書,卻覺得非常喜歡,也許這種碎碎念的模式特別適合以有聲書的方式欣賞,感覺很像聽廣播節目。而且英文版譯得非常流暢,聲優也很優秀。

這本書雖然是談跑步,但書中提到他開始跑步的緣起,從經營酒吧變成作家的過程,他的規律作息,以及一些人生哲學。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談到規律作息及選擇跑步鍛鍊身體的原因,他說他從小就不喜歡競爭類的遊戲,不喜歡跟別人比較,長跑是孤僻者的最佳選擇(我完全可以瞭解這種想法,我覺得我當譯者也是同樣的心態)。

村上春樹說他去北海道參加100公里(62英里)的超級馬拉松後,有段時間對長跑失去了動力。我沒跑過馬拉松,但譯過一本60幾萬字的小說,其實我已經忘了是什麼感覺,不過好像沒有因此厭倦這一行。每本書比較難的通常是前面起頭,因為作者自己也在抓步調或布局,過了1/4或1/5後就上軌道了。

另,這本書讓我想到之前翻譯的《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呆伯特的作者寫的)。呆伯特的作者跟村上春樹一樣規律,也是每天一大早起床先工作,中午以後去運動,天天如此。他在書裡也分享了不少養成好習慣的秘訣,以及他從上班族變成漫畫家的過程,他和村上簡直是東西輝映。


這兩本書我都非常推薦。

延伸閱讀:這篇寫得很好   導讀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