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生病

幾年前我陷入低潮的時候,原本打算不要再翻譯了,還是回職場上班吧。

那時我把一些書退回,也跟一些來詢案的編輯說,我想休息一下。一位打電話來詢案的編輯聽我的語氣,察覺出我的狀況不太好,叫我好好休息,他會等我。

更久之前,一位譯者朋友失戀了,受到很嚴重的打擊(我記得好像是被劈腿,但我沒問詳情),她也說編輯叫她好好休息,不要擔心案子。

前陣子看到另一位編輯朋友在FB上提到下面的經歷:

幾週前收到一篇不通順的稿子,改寫無望之後要求採訪記者重寫,結果對方神隱一週。中間透過友人詢問為什麼沒辦法交稿,(編輯工作當中有一部分是人道關懷,通常都需要用到),而且line的交流顯然無用,於是決定直接通話。

電話那端,聲音聽起來很壓抑,有點發抖,在說了她剛開始看醫生之前,還嘆了一口很長的氣。我馬上說好,不需要勉強身體,稿子我找人接手,請她務必保重。

友人說,如果不是因為發現稿子有問題,其實不太有機會知道她精神身體狀況。也是,吃這行飯的,人如其文。

希望她能平安。希望大家都能多關心自己,再留一點點心眼給身周圍的人。

看到譯者社團裡有人在譴責譯者拖稿很不道德,其中有一人更好笑,跟著其他人一起譴責,但我點進他的檔案,發現他自己就曾經鬧過「人間蒸發」,還好意思指責別人。一般人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我們無法要求別人多給自己一些同理心,只能要求自己多體諒別人。


我覺得有一個譯者說得很好:「接案工作的人,都會變成負責照護工作的人。」很多SOHO在別人和家人的眼中就是「永遠閒閒在家」,而不是「在家工作」。


所以我後來生病都會附上就醫證明給編輯看,例如最近病了一個多月,底下就是看病一個多月的證明(過年前病了,過年後又病了,光掛號費就花了好幾千塊)。上班時,生病或家裡出狀況可以請同事代勞,但SOHO是自己或家人出狀況,都要自己全包下來。

有一次我出車禍,附上看病的圖給編輯,編輯以為我把傷勢圖傳給他,不敢開檔案,其實我只傳就醫證明。

後記:
「這次的B型山形株會咳非常久,一咳三到四週的,並不少見,但不見得會發高燒,傳染力強,一家人全都感染B型山形株很多,也有胸腔科醫師跟我說,他的病人咳到肋骨斷掉,而且那位病人,原本並沒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完全是因為劇咳太久。咳成這樣,睡眠品質當然不可能太好。」 
相較於咳到肋骨斷掉,我覺得我咳到肌肉拉傷一個月好像只是還好而已,但重點是無法睡覺。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兩種自以為是

生活中遇到很多自以為是的人,他們總覺得「我這樣做是正確的」,「我這樣做是為你好」,「我是大發慈悲才指正你,幫助你」,「世界上少了我這種正義人士,是全天下的損失」,「我是在做功德」(你是踐踏別人的屍體做功德吧?)。

今天早上看到兩篇文章很有意思,就是在講這兩種人。

麥當勞的真人真事傳記型電影「速食遊戲」
「看完之後發現,想要成為有錢人大概不能有道德,而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對的,偷走別人的東西,是因為別人無法把這個東西的價值推向極致。所以自己其實是一個救贖者。」
========================
為什麼可以一直旅行?
小時候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是國小三年級時,開學第一天老師站在講台上說:「單親家庭的同學請站起來。」我左顧右盼一會兒,與零星幾位同學把深咖啡色的小木椅往後推,愣愣的離開座位。像鶴立雞群那樣的突兀,但沒有這麼正面,更像草叢裡探出了幾隻特別高的枝枒,非要把它們除平才行。「這幾個小朋友不像其他人有正常的家庭,大家要給他們多點關愛唷。」老師正義凜然,溫柔又笑瞇瞇的出這句話。週遭坐著的同學們轉過來看著我,又扭過頭望向另外幾位被點名的單親小孩。不知所措,他們瞪著大而無辜的眼睛開始竊竊私語。我感覺自己像隻無依無靠的浦公英,被這些異樣眼神,呼的一聲吹散。
老師一臉滿足的請我們坐下,自信滿滿的好似剛做一場平等博愛的宣言,開始上課。我從來都沒忘記過他的弄巧成拙。
=========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觀影】積存時間的生活Life Is Fruity


這部影片距離最初上映已經好幾年了,片中的男主角已經過世,台灣出過中文版的相關書籍:《積存時間的生活》《明日也是小春日和》《英子的故事,積存時間的傳家手藝》。

整部片感覺很「是枝裕和」(雖然不是他執導的)。住在大城市的觀眾可能很羨慕他們的生活,但我看就覺得還好,真的想做的話,現在也可以馬上過類似的生活,南部要營造那樣的環境其實不難。

線上看:【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中文字幕】(影片結束後,有導演訪問,我覺得導演的話特別有意思)
延伸閱讀:主角來台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The Power of Moments


希斯兄弟寫了好幾本暢銷書,很多書裡(尤其是商業書)經常引用他們的作品。坦白講,我看這本之前,只知道他們非常有名,常在翻譯的書和平日閱讀的書裡看到他們,但沒讀過他們寫的書。

後來因為一位我很喜歡的作者推薦了這本去年十月出版的最新作品,我就買來聽了。

聽完第一章以後,我覺得有點無聊,講的是我早就知道的東西,所以就擱著沒再繼續聽下去。

又隔了幾個月,聽到《得到》的萬維綱介紹這本書,覺得好像還挺有意思的,於是又耐著性子把這本書重聽一遍,發現第二章以後確實有趣多了,他們不知去哪裡找了那麼多的實例來說明「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所以聽完這本後,我決定把他們的著作都找來看看,畢竟工作上常看到作者引用他們的作品。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韓文學習:Part 6

學了韓文以後,才發現很多人也是自學,再加上現在YouTuber很多,大家都很樂於分享各種學習心得。我從小就很愛補習(不止語言,還有其他各種學科和才藝,我小時候還補過算盤和心算),覺得去補習班上課是最快的學習方式。不過。現在覺得出門上課也很浪費時間,再加上南部的課程本來就不多(不然我更想學拉丁文和義大利文),所以自學是最快的方法。


我是在這裡看到有人介紹Talk to me in Korean這個網站,他是靠這個網站自學考過檢定考。我自己聽了兩級後,覺得真的是輕鬆簡單又好學,再加上每一集十幾二十分鐘(我是用1.25倍或1.5倍的速度聽,因為有時主持人打屁有點浪費時間),非常好吸收,聽兩級已經學了不少時態,適合想用英文學習韓文的人(因為主持人說英語)。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觀影】電影配樂傳奇


以前工作或讀書時,一定要聽音樂,最近幾年大概是因為神經衰弱,變成聽音樂無法專心,所以幫我省了很多錢。以前大概每週至少買兩三張CD,家裡CD量破千張,其中最多的是電影原聲帶,幾乎每次看完電影就會買原聲帶,所以發現《電影配樂傳奇》上映時,就特地跑去看了(快下檔了)。

這部記錄片的內容挺平實的,但是對熱愛原聲帶的人來說,可能看完內心充滿感動吧。從電影中可以發現每位配樂大師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樣,這點非常有趣。有的是單純看影片彈琴配樂;有的是滿屋子都是電子器材,可以製作或混合各種特效;有的喜歡親自指揮交響樂團,而且他們彼此相知相惜。

我覺得最好笑的是其中一段提到他們的壓力。他們通常是電影剪接完成才開始配樂,有時電影廣告已經高高掛在大樓邊或地鐵的燈箱了,他們還沒把配樂弄出來。每天出門看到廣告看板,壓力都很大,簡直是天羅地網都在催稿。


看到這裡我就大笑了。幾年前翻譯一本小說,因為是小說的第二集,讀者等了很久,出版社已經訂好年底出版,十一月就開始預告,那時我根本還沒譯完,每次看到出版社在打書,我就開始冒冷汗,不知道會不會開天窗(六十幾萬字,還好最後如期出版了)。

說到這裡,想起去年看到的一則報導非常好笑。

美國最近幾年最紅的音樂劇是《Hamilton》,一票難求,編劇兼主角Lin-Manuel Miranda在美國紅到發紫,有一次他接受訪問,提到《權力遊戲》的作者喬治啊啊馬丁(George R.R. Martin)。

馬丁的拖稿是舉世聞名的,甚至連翻拍的電視劇都超前小說的進度,讀者對他又愛又恨。Lin-Manuel Miranda提到馬丁去紐約看《Hamilton》,他說他通常會跟來看戲的名人合影留念,然後po上網,結果一po上網,馬丁的粉絲就狂回:「你去看戲幹嘛,趕快把書寫完!」

催稿的壓力,譯者很懂。

線上看(但沒字幕,你要看大螢幕搭配音效才會感動)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Endure: Mind, Body, and the Curiously Elastic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今年過了兩個多月,終於讀到一本想推薦的書,非常喜歡 Malcolm Gladwell寫的推薦序(不止掛名推薦而已),完全是衝著他買這本書,覺得非常值得。

這本書的作者本身也是跑步健將,年少時多次代表加拿大出國比賽,差點獲得奧運代表資格,後來因為奧運夢碎,專心讀書,念新聞系,成為許多刊物的記者。

因為這樣的背景,使這本書讀起來特別過癮,他完全瞭解運動員為了成績把自己逼到絕境的辛苦和痛苦,並經由挖掘許多研究和實例來證明,吃苦是在吃補。

整本書簡直是體育界的怪物大集合,一個實例比另一個還誇張(例如,有人比賽跌斷多根肋骨依然持續完成比賽,還拿到銅牌。有人因為動過大腦手術,記性不好,反而因此耐力特強,因為他根本不記得自己跑了多遠,可見耐力要強,需要欺騙大腦)。書中囊括各種需要驚人耐力的運動,也發掘人類的耐力究竟是怎麼來的。

喜歡運動的人大概都會喜歡這本書。如果是職業運動員或教練,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的成績更上層樓。

延伸閱讀:「二十出頭甚至更早就抵達巔峰而退休的奧運選手,接下來要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