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根本不算低的點



SARS是發生在2003年,那時我還在上班,我只記得那時每天戴口罩,房價和股價很低,但不記得當時民生市場的狀況。

如今,很多投資專家(包括巴菲特)說,市場沒有2008年金融危機恐怖,但大家過度恐慌。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比較,就像911和2008也不能相比。

目前餐廳、旅館、交通、旅遊、藝文、運動產業馬上受到衝擊,其他產業還沒看到太大的衰退,頂多就是在家工作,停班停課,還沒看到無薪假。但以疫情發展來看,如果無法迅速研發疫苗,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以前再怎麼經濟恐慌,也沒出現全國或全市封閉的狀況,所以我覺得投資專家說大家過度恐慌好像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現在市場頂多才回到川普當選時的水準,根本不算低點好嗎?而且台灣防疫做得太好,大家根本就不恐慌。才跌破萬點就馬上進去搶便宜,便宜個頭啦。


目前來講,我自己的生活和一月相比,唯一的差別是所有的馬拉松賽事都取消了,但其他完全沒變。工作是去年就排好的,每週運動也照舊,本來SOHO就常關在家裡,所以疫情並未影響我的日常作息。

但我還是覺得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會比2008金融危機還大。專業投資人之所以覺得2008年比較嚴重,是因為當時金融業首當其衝,他們常看到同事或朋友突然失業,而且他們又是高收入族群。再者,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依賴,也無法馬上改變。中國復工狀況雖然不錯,但畢竟還是有衝擊。


不過,我發現一件很妙的事,228連假那天,我在FB上看到很多認識及不認識的人都去爬山了。我也看到FB上有人說,最近去爬山還會塞車,山上的人比平地還多。可見大家想逃往比較空曠的地方,結果一般娛樂場所空了,本來空曠的戶外反而開始擁擠了。


我原本覺得這有點扯,但我本週四和朋友去南橫,遇到一件事,我終於信了。南橫十年前遭莫拉克風災重創,封閉了十年,這十年間陸續完成2座橋、7座明隧道,復建面積近30個足球場那麼大,今年一月重新開放。聽說1月13日復通第一天,湧入2000人,但那時疫情還沒開始。


我週四去,雖然沒看到很多人(大概幾百人吧),但那是上班日,我朋友竟然在海拔2280公尺的山上遇到他同事,可見山上比平地熱鬧是真的。

延伸閱讀:你的表藝朋友們到底吃土成什麼樣子?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跑步與生理期

我是個生理期非常準的人,每個月週期固定幾天就是幾天,連超前或延後一兩天都很少見。但這一切在開始練習跑步後就變了,我跟教練討論過這個現象,也上網查過資料。


重訓教練說,身體分不清楚壓力是來自運動或生活時,身體就會產生變化。網路上說,如果你是練習跑速,生理期會提前。如果你是練耐力(拉長時間),生理期會延後。對照我自己的狀況,確實是如此。不過,這一切終於在練跑半年後又恢復正常了,我想大概是因為身體已經適應了壓力。


至於遇到生理期可不可以跑步,我覺得那看個人,如果你已經很疲倦,其實休息幾天比較好或改做其他比較緩和的運動。

那生理期可不可以跑馬拉松呢?我遇過好幾次,包括初馬和跑最快的渣打馬都遇到了(所以要不是遇到生理期,可能那次跑更快也說不定)。初馬那次遇到生理期有點慌,但也因為遇過一次,後來就覺得沒什麼了。


我覺得跑馬拉松很妙的一件事是,很多你擔心的事,只要遇過一次,以後就完全不擔心了。比如我以前很擔心下雨,後來發現下雨更好跑,最喜歡馬拉松遇到陰雨天,反而晴天太熱還跑不快。


不過,跑步還是適量就好,佛系跑步最好了,把它當成跑步禪,自然而然就會慢慢進步。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效果

最近體重來到我成年以來的新低點,大概從國中以後就沒看過這個體重了。本來去年一整年跑步和重訓幾乎都沒有影響我的體重,只有體脂下降,年初把每次跑量拉長到10K後(每週兩三次),體重就開始明顯下滑了。總計從二月初(那時上吐下瀉到最低體重,之後又恢復原體重)到三月初,大概下降了三公斤。


飲食完全沒變,依然是盡量維持6-18斷食法(但中間會偷吃堅果,一週吃兩三百克,約一個小保溫瓶的容量)。


運動的立即效果是心情愉悅,體重變化與跑速變化則需要長期累積才看得出來,而且中間通常有一段完全看不出成果,但之後會出現明顯變化,說什麼都比翻譯有成就感多了。


去年底到現在三月初,雖然交了不少稿子,但這三個月來沒有半毛收入,這也難怪譯者要紛紛轉行(至少不翻譯書了,改譯別的)。很少人能撐三個月沒收入、過年還要發紅包的,而且我也維持一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法,過年前把重訓和其他該預繳的錢都先繳了,我希望別人可以過好年,不要為了錢而煩惱。

人家說欠過年的人會很窮,我覺得出版業就是最佳寫照。

追求平衡的重要

一直覺得「相由心生」很有道理,每次滑臉書時,有時看到一些名人的照片或影片,總是會特別注意他們的面相。


有幾位名人給人的感覺特別舒服,例如文化部長鄭麗君、「獨角獸計畫」的李惠貞。我也很喜歡李晏榕,她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性很豪爽的女生(推這篇報導,好好笑),她和鄭麗君都是留法的,留法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我想那是一種文化的影響吧,雖然我認識的留法者不多,但以前同時學法文與德文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

今天晚上跑步時,想到幾個印象很深的畫面,那幾個畫面是幾位譯者在FB或部落格裡的照片。

我記得多年前看到一位住在美國的台灣譯者在部落格上貼了一篇文章,內文寫什麼,我已經忘了,但文中貼了一張運動後的照片。說實在,我從來沒有因為同業貼出什麼照片而感到羨慕(不管是貼出多熱賣的書,得獎,或出國,或吃喝玩樂的照片),但那是我唯一一次非常羨慕她………的身材。我覺得生活可以過得很平衡真是一件很棒的事。

後來,我陸續在網路上又看到一些同業的照片,例如有人年紀大概四十幾,但我覺得看起來好像五十幾,由於他都是翻譯很難的書,我突然心生警惕,覺得這是一個很恐怖的職業。今天如果是在華爾街年薪千萬,老那麼快也就認了。翻譯是賺多少錢?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

翻譯是一個不太健康的靜態工作,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健康,我覺得這是我當全職譯者十五年來最大的感想。看到一些譯友紛紛出現職業病(例如久坐腰痛、眼力差),我就想到前幾天寫的那篇「自勉之」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比較心理

延伸上一篇的「比較心理」,我想到《The Infinite Game》裡的某一章。

作者真的非常坦白,他說他把某個暢銷作家當「假想敵」很久,經常上網查他的書排名比較前面,還是對方的排名比較前面。如果他自己的排名比較前面,他會沾沾自喜。

某次他們兩人都出席一場研討會,而且主持人還叫他們互相介紹彼此,對方的落落大方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心眼很小,根本就是finite game的心態。


他以前一直以為讀者只會買一本書,不是買他的,就是買對方的,但實際上,讀者根本不是這樣。讀者會同時買很多書,而且愛看書的人會愈買愈多。

閱讀是一種習慣,一旦養成習慣,你會越讀越多,越買越多。所以出版業其實是一種共榮的產業,真心分享喜歡的好書,不管是不是自家出版社出版的,才是聰明的行銷方式,因為你是在鼓勵讀書風氣。也不要因為別家賣得很好,就覺得別人搶了你的生意,根本沒有這回事。我就不相信喜歡運動的人只會買一本運動的書。

《The Infinite Game》的作者從那次和他的假想敵對談後,兩人就變成好朋友,對方還幫他推薦及看稿。他後來公布那個暢銷書作家是誰時,我一點也不意外。

他是亞當‧格蘭特 ,他的書都很棒,尤其是《給予》,非常推薦。

由於我經常翻譯商管書和心理書,總是在翻譯推薦文時看到亞當‧格蘭特的名字,他真的是非常熱情的作者,願意幫大大小小的作家寫推薦文。但他也是非常忙碌的大教授,所以《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非常好奇格蘭特是怎麼辦到的,哪來那麼多時間,還特地把他寫進那本書裡。


沒有意義的不公平






前陣子Kobe過世之前,我剛好在聽一本很短的書(WOLFPACK),那本書是源自一場出名的畢業典禮演講(Abby Wambach: Barnard Commencement 2018  )。作者在書中及演講中都提到Kobe,說她覺得人生很不公平,她和Kobe Bryant 及美式足球明星Peyton Manning都以退休運動員的身份榮獲某個大獎肯定,但領完獎下台時,她非常憤怒,覺得另外兩人都有很豐厚的財產,已經達到財務自由,她還要擔心未來。


聽完那本書沒幾天,Kobe就掛了。那本書和那場演講雖然很勵志,不過,就像顏小姐講的,與其浪費心力拿自己和遙不可及的目標相比,真的不如好好精進自己。


而且我實在不喜歡這種比較的心態,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但是你看那些很厲害的人(比如Kobe),並沒有因為他們比別人優秀很多,就停止努力,有時他們的努力甚至是別人的倍數,所以我不知道那些愛比較的人是在靠北什麼,你就已經不如人,還不肯努力,到底是要怎樣。 

以前我有一個非常美的同事,很多女生都覺得她們要是像她那麼美,就不必努力了,靠美麗就可以無往不利,但我跟她合作過,一起去拜訪客戶做簡報,發現她非常認真,客戶絕對不是因為她美麗而給她案子。但我發現有些同事只看到表面她很輕鬆,好像靠那張臉和身材就可以拿到所有案子。但是這世界最可怕的就是,比你厲害的人還比你努力、比你謙虛只有幼稚的人會抱怨不公平,世界本來就不公平,只有小孩才喜歡抱怨不公平,抱怨有什麼用。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自勉之


這幾天趕稿的時候,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但我不想說「共勉之」,我只想說「自勉之」,因為很多道理是需要自己付出代價才能體會,別人沒有同樣的經歷時,可能會覺得你說的比唱的好聽。

我想,這也是年輕人不太愛聽長輩說教的原因。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變成我不喜歡的那種長輩。只要把自己管好就好,不要雞婆干涉別人的選擇。

我大概是五六年前養成運動的習慣,那時是運動帶我走出工作的低潮。但我雖然有運動習慣,有時還是會在趕稿及運動之間掙扎很久。


我運動完後,通常會有幾個小時不想工作,有時甚至洗完澡就直接去睡了。那幾個小時如果拿來趕稿,其實可以早點趕完,就可以輕鬆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這就像很多人說「只要存夠錢,就要……」一樣。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所以我們只顧眼前的急事,把不急迫但重要的事先擱著,一擱就是永遠。

運動也是一樣,當下,運動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但你如果一定要等到有時間才做,那就無法變成習慣或永遠不會做了(因為等你有時間,還是躺著看Netflix更爽)。

這幾天我突然覺得運動很像馬拉松的水站,有時你經過水站時不渴,心想就不要停下來喝水了,先衝比較好。等你路過水站,中間感到口渴時,已經來不及了。馬拉松無論快慢,總是會有跑完的時候。工作無論快慢,總是有做完的一天。但水站過了就是過了,你只能等下一個水站。你今天為了工作而不去運動,那段時間過了就是過了,久而久之,你也習慣不運動了。

就像天海祐希說的:「男人會背叛你,肌肉不會。」工作會背叛你(現在回頭看那些當初犧牲自己的健康去成就的譯作,都覺得很不值得),運動不會背叛你的,有做就有累積,累積久了,就有效果。

為什麼我說「自勉之」,而不是「共勉之」。因為五年前的我要是讀到這些文字,我也會覺得這是老人在講幹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