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稿費

講錢真的是很俗氣的事,但不講錢又令人喪氣。

自從當專職譯者後,我已經學會在每年十一月以前就準備好隔年過年的紅包。因為十一月以後完成的稿子,大多無法趕在農曆過年前拿到稿費。欠過年是出版業的常態,喜歡欠過年的人會窮不是沒有道理的

由於我很能體會這種過年缺錢的痛苦,所以我通常會在過年前把該付一整年的錢繳清,讓那些服務我的人(比如做臉或按摩的師傅)好好過年。我希望他們能快快樂樂的過年,這是基本的生活尊嚴。

以前在銀行工作,每年一月十五日會領三個月的薪水(外加獎金通常就是一個月進帳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根本不需要煩惱這種鳥事。

所以每次有人要問我怎麼入行當譯者,我總是苦口婆心勸他們不要想不開。

我覺得很多人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他們總覺得占人便宜或斤斤計較就是賺到了。但我在職場及目前的工作中看過很多實例:對別人好的人,他們總是在他人的默默祝福下,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奇妙的驚喜和好運。但是那些對人很惡劣的人(比如故意延遲匯款的編輯),很快就會遭到現世報(至於是遭遇哪種厄運,我就不想說了)。

其實我不太明白,如果只是舉手之勞,早點請款,又不是你自掏腰包支付稿費,為什麼不做?尤其同樣一家公司,為什麼有人可以交稿後一次付清,有人一定要分兩次而且拖好幾個月?這明明就是你有權限自己決定的。稿子沒到手前,摧得要死。稿子一拿到手,什麼都不急了,到底是有什麼毛病?根本就是損人又不利己的事。


體驗不同的人生


有些事情,你不做、剛做或是做了一小段時間,你還是會覺得很唬爛。比如有句話說:「如果你想跑步,跑個一英里就好。如果你想體驗不同的人生,就跑場馬拉松吧。」

對於這句話,我想補上一句:「如果一場馬拉松不夠,那就跑兩場吧。」

昨晚跑步時,我突然意識到跑步半年來人生的改變。我其實是很佛系的跑步者,有時一整個月都沒跑,有時一個星期跑三次,唯一沒變的大概是維持每週二到四次的運動,只是內容不見得是跑步。

想跑步很久了,也看了很多書,但直到去年波登自殺讓我看了《Running is my Therapy》之前(https://tinyurl.com/y925p3mv),我都僅止於看書的狀態,也不太明白為什麼有跑步習慣的人普遍都很樂觀(除了本來有憂鬱症的以外,但憂鬱症跑者覺得跑步使他們避免陷入憂鬱)。

後來跑完第二場半馬時,我真的打算就此停止:繼續跑步,但不要跑馬了。那天被接駁車放鴿子後,有人好心載我回家,沿途一直鼓吹我,既然隔週已經報名第三場,就要去參加。我猶豫了一整週,確實去跑了,跑完回來突然出現了鬥志,覺得應該會繼續跑下去。

我覺得跑步讓人莫名樂觀是一種很玄的事情,當你的腳持續邁出去,腦中不斷分泌腦內啡,人就開始轉念。我記得一位朋友說,他當初是因為覺得人生很低潮、運氣很背,才開始跑步。跑步不見得會改運,但會改變你的思維,可是改變思維也會反過來改變命運。這怎麼說呢?

我昨天跑完,回家一邊泡澡,一邊聽有聲書《How Luck Happens》,這本書前面幾章有點平淡,但我昨天聽到的那章,是在講「樂觀」可以改運這件事。作者舉了很多例子,其中一個實例剛好在我以前翻譯的《恆毅力》裡有提過。

先節錄如下:(有點長,後面還有我的結論)

我(《恆毅力》的作者)在本地的圖書館聽知名的《紐約客》插畫家羅茲‧查絲特(Roz Chast)演講時,她說現在她的退稿率約90%,以前的退稿率更高。 
於是,我打電話給《紐約客》的插畫編輯鮑伯‧曼克夫(Bob Mankoff),詢問一般退稿率是多少。我覺得90%聽起來高的驚人,鮑伯告訴我,查絲特其實是特例。
呼!我一聽,鬆了一口氣,我不希望全球的插畫家投稿十次,就有九次遭拒。但是曼克夫接著補充,多數插畫家遇到的退稿狀況更多!在《紐約客》,「特約插畫家」的作品獲得錄取的比率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他們每週投稿的數量總計約500幅,但每期雜誌中,平均只能從中挑出約17幅來刊登,於是我算了一下:退稿率高達96%以上。 
「天啊!錄取率那麼低,誰還持續投稿啊?」
曼克夫自己就是其中一個。
以下是曼克夫的故事:
曼克夫不是很早就找到明確定義的熱情。小時候他很愛畫畫,他不是就讀在地的高中,而是去讀拉瓜迪亞音樂藝術中學。不過,曼克夫進入那所學校以後,有機會看到競爭有多激烈,那裡的震撼教育令他大為畏縮。
曼克夫回憶道:「接觸到真正的繪畫天才,讓我的天賦就此萎縮。畢業後,我整整三年沒碰畫筆、鉛筆或筆刷。」他進入雪城大學讀哲學和心理學。
大四那年,他買了傳奇畫家席德‧霍夫(Syd Hoff)的著作《學習插畫》(Learning to Cartoon),霍夫本身就是「努力加倍重要」的典範。他這一生為《紐約客》供稿571幅插畫,創作了60幾本童書、連載兩份漫畫、為其他刊物供稿的插畫和漫畫更是多達數千份。霍夫的《學習插畫》開篇就開朗地問道:「成為插畫家很難嗎?不難,為了證明這點,我寫了這本書……」最後一章的標題是「如何面對退稿信」。整本書的中間則是談構圖、透視、人形素描、面部表情等等。
曼克夫根據霍夫的建議,創作了27幅插畫,走訪一家又一家的雜誌社,兜售他的插畫(但不是《紐約客》,《紐約客》不接見畫家)。當然,每位接見他的編輯都馬上婉拒他了,多數的編輯叫他隔週再試著畫更多的插畫。曼克夫不禁納悶:「更多?怎麼可能有人畫得比二十七幅還多?」
曼克夫還沒來得及重讀《學習插畫》的最後一章(如何因應退稿信),就收到符合徵召去打越戰的通知。他不太想上戰場,事實上,他根本不想去,所以他馬上改變身份,搖身變成實驗心理學的研究生。後續幾年,做老鼠迷宮實驗的同時,他也找到一些時間作畫。接著,就在他拿到博士學位以前,他突然意識到研究心理學不是他的志業:「我記得當時心想,我的獨到人格特質是別的東西。我是你見過最好笑的人──我當時是那樣看待自己的──我很搞笑。」
有陣子,曼克夫考慮以兩種方式靠幽默感為生:「我心想,好吧,我可以當搞笑的脫口秀諧星,或者當插畫家。」於是他全心投入這兩個領域:「白天我用心寫腳本,晚上畫插畫。」但時間一久,他發現這兩個目標裡,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有吸引力:「那個年代的搞笑脫口秀不太一樣,不是在喜劇俱樂部裡表演,我必須去波希特帶 (Borscht Belt),但我不是很想去……我知道我的幽默感對那些觀眾無法發揮我想要的效果。」
於是曼克夫放棄了脫口秀,傾全力於插畫上。「連續投稿兩年後,我唯一得到的成就是:累積的《紐約客》退稿信足以貼滿整間浴室。」雖然偶爾有一些其他的雜誌錄用他的作品,但那時曼克夫的頂層目標已經變得更明確遠大:他不只想靠搞笑為生,他想成為全球頂尖的插畫家。「《紐約客》在插畫界的地位,猶如棒球界的紐約洋基隊,是最好的團隊。」曼克夫說,「如果你能加入他們,你也是頂尖的一員。」
那些堆積如山的退稿信告訴曼克夫「一試再試」行不通,他決定換個不同的方式。「我去紐約公立圖書館,把一九二五年之後《紐約客》刊登過的插畫都看了一遍。」原本他以為是自己畫得不夠好,但是從那些作品可以明顯看出,一些非常出名的《紐約客》插畫家其實畫技也不太好。曼克夫因此心想,也許他的圖說長度不對,可能太短或太長了,但是這點也不成立。因為圖說通常很短,但不是人人都寫得很短,他的圖說長度看起來並無異狀。接著,曼克夫心想,難道是他的幽默類型不適合《紐約客》?並非如此。有些知名插畫家的風格異想天開、有些諷刺、有些充滿哲理,有些則是純粹很有趣。
這些插畫家的共通點是:他們都讓讀者思考。
另一個共通點是:每個插畫家都有獨到的個人風格,沒有某個「最好」的風格。最重要的是,每位插畫家都以某種極其深刻又獨到的風格來表現自我。
曼克夫翻閱每一期《紐約客》的每幅插畫時,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到那樣,甚至做得更好。「我心想:『我可以畫出這種圖,也可以畫出那種圖。』我有充分的信心。」他知道他可以畫出讓人思考的插畫,也知道自己可以發展出獨到的個人風格。「我嘗試了幾種不同的風格,後來我採用點畫法。」如今這種出名的點畫名叫「點描法」(stippling),曼克夫唸高中時學到法國印象派畫家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這號人物,當年曼克夫就試過這種畫法。
一九七四到一九七七年間,被《紐約客》退稿約兩千次後,曼克夫又投了一張插圖,終於獲得採用。隔年,他出售13幅插畫給《紐約客》;再隔年,出售25幅;接著又增為27幅。一九八一年,曼克夫收到《紐約客》的來信,詢問他是否願意成為特約插畫家,他欣然答應了。
如今曼克夫身為編輯兼前輩,他建議有志成為插畫家的人一次投稿十幅插畫,因為「畫插畫一如人生,十之八九無法盡如人意。」
======(節錄結束)

《How Luck Happens》那本書的作者訪問了幾位藝術工作者,因為藝術工作者最常接到退稿信,其中一個人說,每次退稿都是一次打擊,都會消沉幾天,但重點是要維持樂觀,繼續投稿,不然永遠沒有錄取的機會。

但是樂觀就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有人先天比較樂觀,怎麼讓人「後天」變得樂觀呢?我覺得跑步可以。

我有運動習慣已經五年了,雖然我先天就是比較樂觀的人,但我可以明顯感受到跑步又讓我變得更樂觀。

剛開始跑步,其實是因為我覺得我需要抒壓,壓力大時,跑完雖然擔心的事情還在,但會莫名其妙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克服難關(就是一種莫名的樂觀)。

既然跑步可以讓人更樂觀,樂觀可以讓人堅持更久,進而改變運氣(增加獲選或錄取的機率)。運氣一改,命運就跟著改了。

昨晚想通了這點,突然覺得很興奮。其實過去半年來,我的心境改變很多,原來冥冥之中,跑步改變了我的想法,讓我逐漸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最大的效果,大概是讓一些負能量主動遠離我,因為我覺得想法負面的人通常很討厭看我寫這些東西。而我自己對那些負面的訊息,耐受性也變低了,所以刷臉書時間大減,總覺得上FB總是看到一堆垃圾,浪費我的時間。

後記:昨晚半夜又看到一位知名譯者罹癌末期轉安寧病房的消息。人生就是那麼無常,需要及時行樂。
後記2:前輩已經走了。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自以為是的標準

最近近藤麻理惠又紅了,幾年前剛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時,剛開始覺得不以為然,尤其講到她整理書的方式,更是令人髮指,但那本書最後還不錯,尤其把東西的斷捨離套用在人際關係的斷捨離上,更是必要的,也會活得比較快樂。

近藤麻理惠那種整理書的方式,讓我想起多年前看到一篇報導。蔡詩萍藏書很豐富,有好幾萬本,但他太太會偷偷把他的書賣掉,她可能覺得那些是沒用的廢書,我覺得我要是蔡詩萍,早就跟她離婚了,怎麼會有那麼神經病的女人,覺得別人的東西是廢物也就算了,還偷偷賣掉,這種行為跟小偷有什麼兩樣。


我覺得愛整潔雖然是一種優點,但「自以為是」或「我是為你好」的出發點就很可怕,你又不是別人,你憑什麼用你的標準來衡量別人。你覺得是垃圾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很珍惜的東西,你憑什麼擅自決定你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拿去丟掉、賣掉、處理掉或送人。


有潔癖的人跟別人生活很辛苦,但他們從來沒想過,別人也覺得跟他們生活很辛苦。

延伸閱讀:趁媽媽出國幫她打掃,沒想到換來卻是破口大罵...面對愛囤積的長輩,你該有5心態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生命的長度與深度



剛剛在另一個譯者部落格中看到這段文字,小黛不認識我,但她是我朋友的朋友,而我那個朋友也是幾年前四十出頭就突然昏迷過世了。

他們接連去世,是我後來徹底改變生活的原因。在那之前,我是以「使命必達」的方式工作,根本不在乎身體能不能撐下去。在那之後,我開始把工作擺在第二位,把人生擺在第一位,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存活多久。在那之前,我只記得工作很忙碌,譯作一本接一本累積,但沒什麼成就感。在那之後,生活加入很多其他的元素,開始有很多值得回憶的事情,也覺得生活過得很充實。


30 vs. 40


最近FB在流行「十年挑戰」,想起前陣子看到的一則訊息寫道:

=====

我覺得很奇妙的是,問了周遭幾位四十幾歲的朋友,大家幾乎都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四十幾歲過得比三十幾歲更好。

我自己大概是三十五歲以後就無感了,心理年齡大概就一直停留在那裡,大概是因為未婚,沒有家累,再加上我三個弟弟都已經成家立業,他們的心理年齡隨著孩子而成長,我則突然間好像多了三個哥哥。我覺得這種感覺挺好的。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好用工具

上次在FB分享CW-X壓力褲後,有專業網友說他是穿CW-X的襪套來幫助復原,當下覺得真的很有道理,就像孕婦產後及燒燙傷的患者穿壓力裝來幫助復原一樣,當場我就下單買了襪套。但因為跟日本商訂購需要三天才到貨,我就先穿台製的titan壓力襪和襪套。

台製的壓力很大,效果不錯,但我覺得對南部氣候來說有點太熱。今天收到日本的CW-X,品質跟壓力褲一樣好,壓力大但輕薄不悶,貴得真是有道理。 (我是買:CW-X パーツサポート レディース BCY306 脹脛用サポーター

我想大概是因為上週穿了一個星期的襪套,昨天連跑第二馬不是很累,今天完全沒有酸痛的感覺(跟初半馬的隔天有如天壤之別)。

另外,我一直想買夜燈,因為我常清晨四五點出門運動(不想曬到太陽),可是一直沒買,直到上次去山地門跑馬,清晨五點一片漆黑,當地又只有流動廁所,廁所裡沒光,要開手機的手電筒,當場恨不得自己有八隻手可以拿東西。

一回家就下單買了夜燈,順便幫我爸買一個,因為他平常也是清晨出去散步,冬天天亮得比較晚,帶著夜燈出去很方便。我爸收到時很開心,兩百多元真是划算。

其實夜燈選擇很多,迪卡儂便宜、免運門檻也低,下單隔天就到貨了。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第三次半馬(2019.1.13)



接連兩週的週日都跑馬拉松真的是意外。

本來我先報名今天的這一場(「高樹」),後來才看到上週跑完的那一場(「山地門」)。我其實比較喜歡「山地門」那場,因為有接駁車,晚上又有張學友演唱會,剛好可以把一天排滿。

但幾個月前報名的當下,完全不確定這兩場我會不會參加。因為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剛好遇到趕稿,會不會遇到生理期,但總之就是先報名再說,反正報名費才800到1000,大不了不去而已。

上週跑馬拉松時,已經心想:「幹!下個禮拜絕對不要跑了。」但這一週的心情每天都不一樣。
週一心想:「竟然跑完隔天不會酸痛,那週日要不要再跑一馬?」
週二心想:「稿子趕不完,還是別去跑吧,趕稿要緊。」
週三心想:「不跑有點可惜,要不要去跑一下,反正就一個早上而已。」
週四心想:「稿子趕不完,還是別去跑了,趕稿要緊。」
週五心想:「幹!即使不去跑,稿子也趕不完,壓力好大,我還是去跑跑抒壓好了。」

週六約了計程車,早上五點來我家載我去會場(約三十分鐘的車程)。本來想騎摩托車過去,但想到天那麼黑,我實在不想動腦騎車,安全至上,所以請了計程車。

高樹馬的天氣還是一樣炎熱,風景不如山地門,唯一慶幸的是終於不是超半馬。

一路上被幾位我爸年紀的虧雞老爹超車,依然沒有羞恥心,直到後來連視障跑者都跑得比我快,終於有點羞恥心加速前進。

我覺得我的半馬應該到此結束了,下次如果要跑,可能會直接挑戰全馬(為什麼如此想不開?)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重訓

養成運動習慣已經五六年,通常一週會運動二三四次,看忙碌程度而定。以前大多是看DVD做運動,DVD的選擇性很多,我大概有一百多片,雖然平常習慣輪流做的大概只有十片,但每年都會採購新的。Youtube上也有很多免費的選擇,但我還是喜歡買來收藏的感覺。

去年年中開始加入跑步,今年又想加入重訓和瑜珈。問了做重訓一年多的朋友,發現台北一對一教學一堂課是1200-1600左右。

屏東的物價實在很便宜。以做臉為例,屏東的單次價格約是台北的一半,但品質是台北的95%。重訓一對一的價格,我問了一輪,介於600-1500之間。但因為我沒在台北上過,所以不曉得品質差異多大。

昨天第一次去上課,事前只跟教練說我的年齡和狀況。上了以後,教練發現我的狀況不錯,問我有什麼需求,他可以幫我調整課程。我說我只是想多加入幾種運動選擇,均衡一下,沒有目標。教練突然有點不知所措。

他說:「我第一次遇到沒有目標的學員。」
我說:「不然其他人有什麼目標?」
他說:「有的想練成更大隻,更強壯;有的想減肥;有的想練肌肉。」

我說:「我不需要減肥,這種運動量也不可能練得很強壯,我只是想增加肌耐力。」

昨天第一次上一對一,覺得一對一還是比小班制好很多,確實值得投資。朋友說,台北的教練上完課還會幫她做經絡按摩,那確實貴得有點道理。

會想要練重訓,應該是去年看完這篇報導後,才開始有那個念頭,但拖到今年才執行。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網紅的收割

近期看到兩個網紅有效「變現收割」的例子。一個是理科胎胎,聽說已經簽經紀公司,所以最近業配大增

我其實很少看理科胎胎,通常是別人轉貼時才看,因為她講的內容對經常看書的人來說不是很陌生,對不常看書的普羅大眾來講可能很新鮮。不得不說,她的敘事還是頗有條理,所以對於想補充「知識」的民眾還是有幫助。但她推的書我就不是那麼感興趣(雖然她把《脆弱的力量》推爆了),更早之前她推了一本美國超級暢銷書《12 Rules for Life》,說她讀了三遍,我馬上買來看,但真的看不完就擱著 Orz




另一個變現的例子是幾個月前突然宣佈淡出臉書的陳教授,其實我追他的部落格好幾年了,甚至以前還因為他寫的一篇文章通過信。我記得至少十年前他寫過一篇有關「台大學生家庭背景」的文章,那時我不是很認同他的見解,寫信給他。他非常客氣,因為我稱他老師,但他說他的年紀其實跟我差不多,所以叫我同學。


陳教授是個很有見解的人,雖然他的見解我大概只同意六七成,但我覺得他有些想法可以刺激不一樣的思考,所以我一直有追蹤他的部落格及後來的FB。


幾個月前他突然說要淡出FB,改成收費制,其實收費不高,一年才五美金。但去年底他突然說要漲價,變成年繳六美金。我仔細估算過,他現在約有一萬個訂戶,所以每年至少可以靠「寫爽文」多賺150萬到250萬台幣的零用錢。每年光是可以拿這筆錢投資就超爽的,而且寫爽文還有人付錢願意看,確實需要兩把刷子。


早在十五年前我開始寫部落格時,那時是因為翻譯無聊,開了一個部落格,寫一些五四三的東西,也不給人留言,完全就是在自嗨,但我那時確實因為亂寫部落格而有編輯主動找上門來要我翻譯。


現在寫FB專頁,當然也是編輯這樣找上門,但我比較不會想靠「經營」部落格或FB招攬生意,我覺得太累了。

一個FB專頁只要讀者一多,瘋子就愈多,有些人還特別喜歡留一些奇怪的留言。而且我覺得跟興趣不合的人分享東西還滿累的,靠北喔,我是付錢請你來讀FB嗎?需要你來當糾察隊嗎?「不爽不要看」是不懂嗎?我實在搞不懂那些hater明明討厭你、又要追蹤你的心態到底是吃飽太閒還是怎樣。

從去年選舉前開始,就明顯覺得FB垃圾文增加,有時一整天刷下來,看了幾百則資訊,有價值的不到一則。所以,我就變成偶爾上去看一下,順便清除一些追蹤的帳號。

我覺得每天用feedly接收RSS和自己讀書已經夠了,FB逐漸變成可有可無的工具。

前陣子看到一位作者說,他現在不看「每日」新聞,只看經濟學人及其他報紙的週報,因為那樣做既不會與世界脫節,也可以避免接收許多搶快的雜訊,我覺得這樣滿好的。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第二次超半馬(2019.1.6.)


賽前一天,拿出比賽說明,才發現又是超半馬(23K),而且比上次多了一公里,真是晴天霹靂。

屏東的天氣還是一樣炎熱,這場馬拉松是在三地門,跑山路,所以不少上下坡。跑上坡真是要命,但下坡又覺得很快樂。

沿途風景不錯,山地同胞非常熱情。這次也不像第一次跑半馬那麼狼狽,去年十一月第一次跑半馬時,沿途抽筋了好幾次。這次不知是下重本買的壓力褲有效,還是其他原因,沿途沒有抽筋,遇到拍照時還可以揮手微笑。

跟上次一樣,覺得5K到15K是跑得最快樂的過程,前面有點喘,後面有點吃力,中間就只有路跑的快樂。尤其喜歡的音樂出現時(例如Pharrell Williams的 Happy和Katy Tiz 的《Whistle (While You Work It)》),跑得更起勁,所以我買了各種混音版,存在iTunes裡。

去年跑馬抽筋讓我開始上網研究壓力褲。上網做功課後,決定秉持著一貫的「奢侈」原則,買最貴的。所以上樂天向日本賣家直購CW-X(華歌爾的母公司出品,所以對彈力和支撐很有研究)。價格雖然很貴,但日本賣家超專業,服務很棒,三天內就寄來。

買來後一直擱著,平常跑步也不穿,直到昨天比賽才穿上。剛穿上覺得確實壓力大,但一下子就習慣了,跑起來毫無束縛感,也不悶熱,跑完酸痛感幾乎少了一半,實在是貴得很有道理(JPY 12150+運費900=JPY 13550)。我是買 ワコール CW-X Womens ロングボトム(スタビライクスモデル)レディース wcl-cwx-ws ADIEU

唯一美中不足是比賽場地離我家約45分鐘的車程,所以需要搭接駁車,但接駁車早上4:30就發車,所以需要更早起床吃東西。到了現場還不到5:30,6:45才起跑,有夠浪費時間。

回來又被接駁車放鴿子,屏東客運一天只有兩班往返山地門和市區,現場一位跑全馬的飛毛腿(他跑全馬跟我跑半馬的時間差不多)說可以載我一程,然後一整路他一直說服我要多參加馬拉松(我本來覺得今年應該只跑這場)。我說我是宅女,路途遙遠的比賽實在太為難我,然後他說可以當我的接駁車Orz。

晚上去聽張學友在高雄巨蛋的演唱會,歌神真的好厲害,感冒還是唱得跟CD一樣好,舞台效果也好。他也很會炒熱氣氛,他直說自己已經五十八歲,但要一直唱下去,我覺得他看起來大概只有四十五歲。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頸椎與脊椎

雖然我已經離職十幾年了,每年過年,我老闆總是第一個傳簡訊跟我說新年快樂。

今年我回訊問候時,她才告訴我去年動了頸椎手術,但後來因為手術時傷到神經,出現一些副作用,所以吞嚥有時會嗆到。

前幾年一位親戚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彎腰很久,後來脊椎出問題,因延誤了治療時間,變得很嚴重。開刀後,也是因為傷到神經,變得半身不遂。

重點是我老闆的先生是大醫院的醫生,理論上應該是找很有名的醫生來開刀。我親戚也是找名醫開刀,但感覺這種手術出錯的機率還挺高的(雖然研究說出錯機率不高)。

大家要多愛護頸椎和脊椎,先從盡量不低頭刷手機開始。我其實不常刷手機,只有偶爾出遠門時常刷,但通常刷一天脖子就受不了了。

現在刷手機的機率更低了,因為我只有查電郵的幾秒鐘或幾分鐘會低頭,其餘都是用耳機聽。我無法使用手機刷FB,我覺得介面好難用。

飲食與運動

記得很久以前聽當業務員的友人說,某次上班開會,她無心開會,焦點完全放在現場每個老闆和同事的脖子皺紋上。

昨天看紅白歌合戰,發現東山紀之(52歲)跟我小時候的印象一模一樣,覺得真是可怕(的老妖精)。友人說:「昨天看新聞,覺得費玉清也是一樣,最可怕的是他連脖紋都沒有。」

上了年紀後,會開始注意這種奇怪的地方。

今天跟一位朋友聊到重訓和瑜珈,這是我想加入目前運動的項目,但又不想把生活排得太滿,所以我問她:「妳沒空時,會優先選什麼?」她說看情況,她說為了方便,她找了三個重訓老師,一個在上班的地點附近,一個在住家附近,每個老師都有優缺點,她覺得多接觸不同的教練滿好的。

然後我們聊到一個現象:重訓老師的體格都很好,幾乎看不到做重訓的胖子,但有的瑜珈老師還滿胖的,雖然筋骨很柔軟。

這也讓我想起前陣子在書中看到的,短跑選手幾乎都很結實,但長跑選手則不一定。其實我不知道結論是什麼,但我總覺得看一個人的行為和表現,比聽一個人說什麼還重要,因為講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但我在猜,瑜珈老師和長跑者之所以會肥胖,主要是飲食造成的。運動本身確實會讓人體態更好,但運動的類型會影響食物偏好。我發現做重訓及短跑的人比較注意飲食的挑選(他們比較在乎肌肉的養成)。但我常看到做瑜珈及長跑者大吃大喝或喝酒,他們可能覺得運動本身可以提高代謝率,消耗那些熱量,但飲食對身體的影響其實遠大於運動。

肌肉量多時,運動起來是輕鬆的。肥肉量多時,關節承受的壓力也比較多。所以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常會想起一件事:「吃太多有時是在虐待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