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前那個週三去上重訓,做到最後一個動作「硬舉」,做了兩回八次硬舉,第三回剛彎下腰就閃到腰。心想:「靠腰,週日怎麼跑?」當晚睡覺連翻身都很困難,隔天去看復健科。醫生開藥後,叫我多休息,我問他:「週日可以去跑馬拉松嗎?」他說半馬可以,全馬很不OK,但我還是去跑了。不過,跑完倒是沒什麼感覺。只是那個山路真的很硬,難怪全馬42K才1000人報名,女生不到200個,29K有3000多人報名。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日月潭全馬42K
週日跑完日月潭全馬42K,隔天又去爬了合歡山東峰(海拔3421M)。日月潭全馬真的很硬,最後9.5K上坡真是太難了,比真武山53K還可怕,可是沿途風景不錯,希望可以年年去跑。
跑前那個週三去上重訓,做到最後一個動作「硬舉」,做了兩回八次硬舉,第三回剛彎下腰就閃到腰。心想:「靠腰,週日怎麼跑?」當晚睡覺連翻身都很困難,隔天去看復健科。醫生開藥後,叫我多休息,我問他:「週日可以去跑馬拉松嗎?」他說半馬可以,全馬很不OK,但我還是去跑了。不過,跑完倒是沒什麼感覺。只是那個山路真的很硬,難怪全馬42K才1000人報名,女生不到200個,29K有3000多人報名。
跑前那個週三去上重訓,做到最後一個動作「硬舉」,做了兩回八次硬舉,第三回剛彎下腰就閃到腰。心想:「靠腰,週日怎麼跑?」當晚睡覺連翻身都很困難,隔天去看復健科。醫生開藥後,叫我多休息,我問他:「週日可以去跑馬拉松嗎?」他說半馬可以,全馬很不OK,但我還是去跑了。不過,跑完倒是沒什麼感覺。只是那個山路真的很硬,難怪全馬42K才1000人報名,女生不到200個,29K有3000多人報名。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重訓的重要
我應該只有去年第一次跑半馬的隔天,下床走路有點困難。後來,跑全馬或超馬的隔天,幾乎都沒什麼感覺。已經跑過二十幾馬的朋友覺得很奇怪,我覺得是因為重訓讓我比較不容易受傷(當然我的跑速很慢也是原因)。
他本來不相信,後來看了底下的影片以後終於相信。不過,有好的重訓教練很重要,我很幸運遇到很棒的教練。一般來說,一週上兩次比較合適,但因為我五月以來一週會自己練跑兩三次,所以我一週只上一次重訓課。
影片中介紹四位超馬跑者,兩個日本人,一個台灣人,一個英國人。那個英國人去戈壁跑時,撿了一隻狗,還出了一本書,我看完影片就去買書了,書中有提到某個台灣知名超馬選手(不是這支影片裡的那個)在戈壁賽中作弊的事。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超馬與療癒
今天一位比我還早開始跑馬拉松的朋友問我:「你還好嗎?我看到你去跑超馬,我感覺得到你應該是非常厭世才會這樣做。」沒錯,果然是內行人。
記得年初看《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那本有關超馬的書時,我跟作者當初還沒跑超馬的感覺一樣,覺得去跑超馬的人都是瘋子。書中寫到很多超馬選手有非常坎坷的背景,超馬是一種藉由破壞來療癒心靈的方式。那個說法真的很玄。也就是說,當跑步把你折磨到不成人形時,你終於發現活下去的意義,我想只有體驗過的人才會瞭解,那是一種humbling experience。
我確實是抱著厭世的心態去跑,那場超馬只有三百多人參加,我本來以為我會最後一個完賽(其實賽前我對於能不能在時限內完賽還是很懷疑)。結果三百多人中,有五十幾人上回收車,還有一些人比我晚完賽,連我朋友都很意外我沒被關門,畢竟那山路很陡,而且很少人像我這樣只跑過兩場全馬就直衝超馬。
路上有人說很熱,但是我八月跑過台南馬,那個35、36度的高溫才叫人厭世,所以這次反而覺得不太熱。由此可見,只要吃過更痛的苦,以後那些普通的苦都不算什麼。
一起去跑超馬的朋友看我53K順利完賽,馬上慫恿我報名66K,我說:「你不要再害我了!」
記得年初看《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那本有關超馬的書時,我跟作者當初還沒跑超馬的感覺一樣,覺得去跑超馬的人都是瘋子。書中寫到很多超馬選手有非常坎坷的背景,超馬是一種藉由破壞來療癒心靈的方式。那個說法真的很玄。也就是說,當跑步把你折磨到不成人形時,你終於發現活下去的意義,我想只有體驗過的人才會瞭解,那是一種humbling experience。
我確實是抱著厭世的心態去跑,那場超馬只有三百多人參加,我本來以為我會最後一個完賽(其實賽前我對於能不能在時限內完賽還是很懷疑)。結果三百多人中,有五十幾人上回收車,還有一些人比我晚完賽,連我朋友都很意外我沒被關門,畢竟那山路很陡,而且很少人像我這樣只跑過兩場全馬就直衝超馬。
路上有人說很熱,但是我八月跑過台南馬,那個35、36度的高溫才叫人厭世,所以這次反而覺得不太熱。由此可見,只要吃過更痛的苦,以後那些普通的苦都不算什麼。
一起去跑超馬的朋友看我53K順利完賽,馬上慫恿我報名66K,我說:「你不要再害我了!」
去年看到高雄氣爆受傷的羊角姊妹去日本東京馬拉松(有影片),非常感動。今天得知他們在募款「你推我一把,我推輪椅拼全馬 | 羊角姐妹馬拉松傳承計畫」,募款內容是希望透過提供裝備和訓練費用的援助,進而降低競速輪椅馬拉松參賽的門檻,讓更多傷友有機會可以嘗試這項運動。
我覺得Jay講得很好:「我們常常以為是在幫助人,但其實回過頭來,真正被感動、治癒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真的是這樣,我馬上就響應了那個活動
我覺得Jay講得很好:「我們常常以為是在幫助人,但其實回過頭來,真正被感動、治癒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真的是這樣,我馬上就響應了那個活動
。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沒有遺憾
昨天傳出罹癌的幸佳慧小姐病逝的消息,得年四十六歲。記得之前在網路上看到,她說:
我不認識幸小姐,但或許是因為這些年看太多四十幾歲的人過世(包括幾位很熟的朋友),感覺到人生非常無常。所以這幾年我的人生過得特別任性,約莫是這樣:
「幹!稿子交不出來!」
「還是去睡吧,反正趕也趕不出來。也許睡死就不用交了。」
「幹!稿子交不出來!好焦慮! 」
「一切都很匆忙,送急診就馬上住院,回家兩天後,就打包回台灣了。就這樣告別了我美國的房子跟生活,很突然,都不敢回想。」閃著有點暈黃的眼睛,幸佳慧說,連身上受訪的襯衫,也是特地從行李堆中翻找出來。從去年十一月回台灣住院,她一箱箱家當,幾個月來都沒開過。
我不認識幸小姐,但或許是因為這些年看太多四十幾歲的人過世(包括幾位很熟的朋友),感覺到人生非常無常。所以這幾年我的人生過得特別任性,約莫是這樣:
「幹!稿子交不出來!」
「還是去睡吧,反正趕也趕不出來。也許睡死就不用交了。」
「幹!稿子交不出來!好焦慮! 」
「還是去跑步吧,有跑就會反應在身材和路跑的成績上,繼續翻譯還不見得有回報。」
我希望我突然離開時,至少不會有任何遺憾,目前為止確實是如此。
每次去跑馬拉松之前,心裡總是很掙扎,因為出一趟遠門等於不只浪費一天的工作時間,有時會覺得拿來趕稿比較好。可是,每次咬牙出門跑完回家了,接下來那一週總是很慶幸自己出門帶回了一次難忘的回憶,那完全不是交稿可以比擬的。
我希望我突然離開時,至少不會有任何遺憾,目前為止確實是如此。
每次去跑馬拉松之前,心裡總是很掙扎,因為出一趟遠門等於不只浪費一天的工作時間,有時會覺得拿來趕稿比較好。可是,每次咬牙出門跑完回家了,接下來那一週總是很慶幸自己出門帶回了一次難忘的回憶,那完全不是交稿可以比擬的。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一校稿
我翻譯的書裡,大概只有5%左右的書是交稿以後還可以收到一校稿。通常交出去的稿子就像潑出去的水,再見到已經是印成書了,也因此我通常收到新書不會特別拿起來翻看,因為看到被改錯的地方就心情不好。
一校稿的好處是可以即時挽救被改錯的地方,也可以看到自己誤譯或漏譯的地方(有些錯誤還特別低級,不知道當初到底為什麼會看錯)。
有些編輯真的非常認真,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有時間中英逐字對校整本書。他們通常可以幫我抓到錯譯或漏譯的地方。有些編輯則是讀到譯稿怪怪的,才會回去找出原文,不會整本逐字校對。畢竟,他們的工作量太大,一個人要搞定好幾本書,沒辦法逐句抓錯或抓漏。
至於外編,我常在想,是不是因為他們要證明自己真的有好好校稿,有時常覺得他們是「為了改而改」。很多地方其實不需要改,所以我不太喜歡外編改稿,比較喜歡編輯自己改稿。但因為編輯的工作量愈來愈多,有時不得不把工作交給外編。
今天又收到一份一校稿,應該是最近兩三年來的第二份(可見一校稿有多稀有),但校到最後已經有點火大。可是也很慶幸有回稿給我「平反」的機會,因為裡面有一些我無法認同的改法。
外編確實整本逐句中英對照了,但他標出很多地方,說我譯得「與原文不一樣」,只是因為我沒有直譯,採用意譯的方式,或是把句子拆開,更換順序了。我之所以沒有直譯,是因為那是一本科技書,但作者用字很隨性,我很懷疑直譯有多少人看得懂。有些字眼的漏譯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真的譯出來並不會讓整句話的意思更清楚,反而會變得很累贅、甚至造成混淆。
至於一些改錯的地方,比如把電腦改成計算機(拜託,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國好嗎?),把幾十年前出現的應用程式改成app(幾十年前沒有手機app好嗎?),把physical(實體的)改成物理(physical是對應virtual,是關物理什麼事?)。看到spectrum一律改成光譜(內文明明跟光譜沒有關系)。
我改到有點腦充血,覺得真是浪費我的時間,但也慶幸有機會把錯誤改正回來,這種改稿的心理真是矛盾。一方面,覺得這些都是額外付出的時間,沒有回報(我大概花了十小時的時間,中間完全沒有休息,平常工作都沒那麼拼)。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在出版前能夠訂正錯務實在太好了。
我最討厭的校稿形式就是叫你非改不可。幾年前遇到一個不可理喻的編輯,要求我一定要改掉某些用詞,只因為她不喜歡,但她也想不出更好的譯法。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用字遣詞的習慣,你要改怎樣,只要不是改錯意思,我都無所謂。但如果你也不知道怎麼改,卻硬要我改用別的字眼,我就覺得很奇怪。你要不要乾脆找其他譯者翻譯就好?
我遇過最厲害的編輯,是早安財經的編輯,她可以把六七十分的譯稿改到八九十分,恨不得把所有的稿子都交給她編。這樣改稿才有意思啊。
一校稿的好處是可以即時挽救被改錯的地方,也可以看到自己誤譯或漏譯的地方(有些錯誤還特別低級,不知道當初到底為什麼會看錯)。
有些編輯真的非常認真,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有時間中英逐字對校整本書。他們通常可以幫我抓到錯譯或漏譯的地方。有些編輯則是讀到譯稿怪怪的,才會回去找出原文,不會整本逐字校對。畢竟,他們的工作量太大,一個人要搞定好幾本書,沒辦法逐句抓錯或抓漏。
至於外編,我常在想,是不是因為他們要證明自己真的有好好校稿,有時常覺得他們是「為了改而改」。很多地方其實不需要改,所以我不太喜歡外編改稿,比較喜歡編輯自己改稿。但因為編輯的工作量愈來愈多,有時不得不把工作交給外編。
今天又收到一份一校稿,應該是最近兩三年來的第二份(可見一校稿有多稀有),但校到最後已經有點火大。可是也很慶幸有回稿給我「平反」的機會,因為裡面有一些我無法認同的改法。
外編確實整本逐句中英對照了,但他標出很多地方,說我譯得「與原文不一樣」,只是因為我沒有直譯,採用意譯的方式,或是把句子拆開,更換順序了。我之所以沒有直譯,是因為那是一本科技書,但作者用字很隨性,我很懷疑直譯有多少人看得懂。有些字眼的漏譯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真的譯出來並不會讓整句話的意思更清楚,反而會變得很累贅、甚至造成混淆。
至於一些改錯的地方,比如把電腦改成計算機(拜託,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國好嗎?),把幾十年前出現的應用程式改成app(幾十年前沒有手機app好嗎?),把physical(實體的)改成物理(physical是對應virtual,是關物理什麼事?)。看到spectrum一律改成光譜(內文明明跟光譜沒有關系)。
我改到有點腦充血,覺得真是浪費我的時間,但也慶幸有機會把錯誤改正回來,這種改稿的心理真是矛盾。一方面,覺得這些都是額外付出的時間,沒有回報(我大概花了十小時的時間,中間完全沒有休息,平常工作都沒那麼拼)。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在出版前能夠訂正錯務實在太好了。
我最討厭的校稿形式就是叫你非改不可。幾年前遇到一個不可理喻的編輯,要求我一定要改掉某些用詞,只因為她不喜歡,但她也想不出更好的譯法。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用字遣詞的習慣,你要改怎樣,只要不是改錯意思,我都無所謂。但如果你也不知道怎麼改,卻硬要我改用別的字眼,我就覺得很奇怪。你要不要乾脆找其他譯者翻譯就好?
我遇過最厲害的編輯,是早安財經的編輯,她可以把六七十分的譯稿改到八九十分,恨不得把所有的稿子都交給她編。這樣改稿才有意思啊。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職業傷害
寫完上一篇後,一位網友留言告知我底下的推文
最近看到ubereats的派送員車禍身亡,大家好像反應很大。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去人力網站接案的譯者其實跟ubereats的派送員差不多,只差我們沒有行車危險,但一樣有職業傷害,只能自己承擔,業主或平台根本不在乎。
稿債及還債的動力,以及真武山53K超馬
剛剛看到一位翻譯所畢業的優秀譯者在部落格上發了一篇封筆文,他表示已經從事翻譯第十年,之後不想從事翻譯了,又說:「我初入翻譯時,曾經有座看不到頂峰的山,於是我埋首一步步向前。如今我依稀看到山頂了,但我也不想登頂了……現在我要爬另一座山了。我從小夢想中的那座。」
很羨慕有勇氣做轉業決定的人,轉業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還沒當專職譯者之前,經常換工作,有些工作甚至才做半年。所以專職譯者可以做到快十五年,連我自己都很意外。這期間不是沒有想過再轉行,但每次的低潮總是可以靠運動走出來,然後不知不覺就過了十五年。
上次低潮應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次低潮時,我把手邊的書都退回去給編輯,然後自暴自棄了一段時間,但後來覺得自己廢夠了,開始運動,從此養成了運動的習慣。
這次的低潮不是那種盪到谷底的低潮,而是一種低氣壓。去年的中秋連假,我記得我終於清光倒了很久的骨牌,然後我在FB上昭告親朋好友:「終於清光所有的稿債,我要大字形躺在床上幾天,把烤肉放在烤箱裡面烤,好好過中秋節。」
然後,到了今年春天,骨牌又倒了,一路倒到現在。我實在很焦慮,只能靠跑步抒壓。所以四月去跑了日月潭29K,五月去台北跑了初馬43K。跑初馬時,只想著:「回家要把後面報名的所有全馬都改回半馬。」
但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很誠實,轉身報了超馬53K,而且是超硬的山路馬。
跑前幾天,我一直想起很久以前《風之名》的作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多年前我譯了他的小說一二集,第三集他已經拖稿十年,還寫不出來,所以書迷常去他的部落格及FB催稿。有一天他半夜寫稿寫到一半,突然心臟很痛,他心想自己是不是心臟病發快死了。但轉念一想,他又覺得死了也好,就不會有人催稿了。
我大概也是抱著同樣的心情去跑超馬,心想大不了就是死在馬場上。其實我不知道是怎麼跑完的,但總之就是抱著一種萬念俱灰的心情去跑,希望跑完可以死灰復燃。
途中還被一個號稱「暢銷作者」的人取笑(我不認識他,但他叫旁邊的人叫他暢銷作家XXX老師),他問我:「你之前跑過幾馬?」(他們覺得我很像跑得快死了)。結果他比我還晚完賽。哼!不要小看恁祖媽!
我該趕稿了,等我還清稿債,我要好好檢討自己的接案方式。我覺得我已經不太適合接趕著出版的書籍或出版社看重的大書,只適合當默默翻譯小書的譯者,不然我對不起編輯、也對不起我自己的身體。
其實對我來說,我的心裡沒有大書小書之分,我從入行開始就是刻意接其他譯者不想接的書(例如枯燥的電腦書),我的個性向來不喜歡跟別人搶熱門的東西。
前陣子因為趕稿,眼睛發炎,然後又是昏倒撞傷,其實已經是一種警訊。雖然一直想換個職業,但還是難以割捨對翻譯的喜愛。
每一次跑完,感覺好像又重拾了信心,覺得稿債可以還完。馬場總是帶給我很多力量,前幾個月去台南跑全馬時,途中遇到一位殘障人士。中間他問我還剩幾K,最後他比我還快完賽。每次看到他一拐一拐地跑在我前面,就覺得我說什麼也不能放棄。
很羨慕有勇氣做轉業決定的人,轉業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還沒當專職譯者之前,經常換工作,有些工作甚至才做半年。所以專職譯者可以做到快十五年,連我自己都很意外。這期間不是沒有想過再轉行,但每次的低潮總是可以靠運動走出來,然後不知不覺就過了十五年。
上次低潮應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次低潮時,我把手邊的書都退回去給編輯,然後自暴自棄了一段時間,但後來覺得自己廢夠了,開始運動,從此養成了運動的習慣。
這次的低潮不是那種盪到谷底的低潮,而是一種低氣壓。去年的中秋連假,我記得我終於清光倒了很久的骨牌,然後我在FB上昭告親朋好友:「終於清光所有的稿債,我要大字形躺在床上幾天,把烤肉放在烤箱裡面烤,好好過中秋節。」
然後,到了今年春天,骨牌又倒了,一路倒到現在。我實在很焦慮,只能靠跑步抒壓。所以四月去跑了日月潭29K,五月去台北跑了初馬43K。跑初馬時,只想著:「回家要把後面報名的所有全馬都改回半馬。」
但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很誠實,轉身報了超馬53K,而且是超硬的山路馬。
跑前幾天,我一直想起很久以前《風之名》的作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多年前我譯了他的小說一二集,第三集他已經拖稿十年,還寫不出來,所以書迷常去他的部落格及FB催稿。有一天他半夜寫稿寫到一半,突然心臟很痛,他心想自己是不是心臟病發快死了。但轉念一想,他又覺得死了也好,就不會有人催稿了。
我大概也是抱著同樣的心情去跑超馬,心想大不了就是死在馬場上。其實我不知道是怎麼跑完的,但總之就是抱著一種萬念俱灰的心情去跑,希望跑完可以死灰復燃。
途中還被一個號稱「暢銷作者」的人取笑(我不認識他,但他叫旁邊的人叫他暢銷作家XXX老師),他問我:「你之前跑過幾馬?」(他們覺得我很像跑得快死了)。結果他比我還晚完賽。哼!不要小看恁祖媽!
我該趕稿了,等我還清稿債,我要好好檢討自己的接案方式。我覺得我已經不太適合接趕著出版的書籍或出版社看重的大書,只適合當默默翻譯小書的譯者,不然我對不起編輯、也對不起我自己的身體。
其實對我來說,我的心裡沒有大書小書之分,我從入行開始就是刻意接其他譯者不想接的書(例如枯燥的電腦書),我的個性向來不喜歡跟別人搶熱門的東西。
前陣子因為趕稿,眼睛發炎,然後又是昏倒撞傷,其實已經是一種警訊。雖然一直想換個職業,但還是難以割捨對翻譯的喜愛。
每一次跑完,感覺好像又重拾了信心,覺得稿債可以還完。馬場總是帶給我很多力量,前幾個月去台南跑全馬時,途中遇到一位殘障人士。中間他問我還剩幾K,最後他比我還快完賽。每次看到他一拐一拐地跑在我前面,就覺得我說什麼也不能放棄。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焦慮
自從八月眼睛發炎、九月昏倒撞到後腦杓後,整個工作進步大落後,心裡非常焦慮,但也只能靠跑步消除焦慮(還記得去年中秋節無稿債一身輕的快感,彷彿隔世)。
要不是因為工作都已經事先排好,真的很想好好休息一年或半年。有些編輯是體諒的,他們也覺得書既然要出版,就要把它譯好,而不是隨便出書,隨便上架,隨便下架。
但有些人礙於公司政策,就會覺得趕快出版、賺錢比較重要。合作久了,我當然知道哪些出版社是品質導向,哪些是利益導向。所以後來會漸漸迴避比較利益導向的出版社或編輯,只不過有些品質導向的編輯到了利益導向的出版社,就變得很難拿捏(編輯可能也很痛苦吧)。
我想我以後盡量不要接大書或趕出版的書,這些書反正我自己會買來看,根本不需要我翻譯,賣得好也跟我無關。我只想把每本書好好譯完、潤完,覺得我對得起作者和讀者就好。
有了這種基準,我想以後大概跟大出版社的合作機會也會減少。大出版社其實每家的作法也差很多。例如,天下雜誌出版社是「從來不會」要求在截稿日前先看1/2或部分初稿,但很多家出版社會因為要去通路報品,會提早要你交出初稿。對於這種要求,我總是非常困擾。除了我的初稿很恐怖以外(我從來不是下筆一次到位的譯者,需要潤很多次),這也打壞了我的時間安排。
通常會想接書稿,而非雜誌稿或文件稿的人,就是因為書稿大多有兩三個月的時間。稿期長,相對的,收款期也長,這比較適合沒有經濟壓力的譯者,但是這類譯者通常也會搭配一些固定收入,比如說接一點雜誌稿或字幕稿,至少每個月固定會有一些收入,以免真的好幾個月都沒有收入,可能也會心慌。 我自己就是這樣,但我覺得很多人以為譯者只接一家公司的工作,隨時待命。(我甚至遇過編輯指責我接其他的稿,我只想反問他,你是花多少錢買我全部的時間?)
全職譯者做了快十五年(明年一月一日滿十五年),其實我大概七八年前就已經覺得我只想把書譯好,管他是什麼芭樂書或小書。每次我聽到「這是我們的重點書」,我都很害怕。基本上,這種書什麼阿貓阿狗來翻譯都可以暢銷,我實在不想拿我垂垂老矣的肝臟去翻譯那種大書,市面上新鮮的肝那麼多,何必找我。
要不是因為工作都已經事先排好,真的很想好好休息一年或半年。有些編輯是體諒的,他們也覺得書既然要出版,就要把它譯好,而不是隨便出書,隨便上架,隨便下架。
但有些人礙於公司政策,就會覺得趕快出版、賺錢比較重要。合作久了,我當然知道哪些出版社是品質導向,哪些是利益導向。所以後來會漸漸迴避比較利益導向的出版社或編輯,只不過有些品質導向的編輯到了利益導向的出版社,就變得很難拿捏(編輯可能也很痛苦吧)。
我想我以後盡量不要接大書或趕出版的書,這些書反正我自己會買來看,根本不需要我翻譯,賣得好也跟我無關。我只想把每本書好好譯完、潤完,覺得我對得起作者和讀者就好。
有了這種基準,我想以後大概跟大出版社的合作機會也會減少。大出版社其實每家的作法也差很多。例如,天下雜誌出版社是「從來不會」要求在截稿日前先看1/2或部分初稿,但很多家出版社會因為要去通路報品,會提早要你交出初稿。對於這種要求,我總是非常困擾。除了我的初稿很恐怖以外(我從來不是下筆一次到位的譯者,需要潤很多次),這也打壞了我的時間安排。
通常會想接書稿,而非雜誌稿或文件稿的人,就是因為書稿大多有兩三個月的時間。稿期長,相對的,收款期也長,這比較適合沒有經濟壓力的譯者,但是這類譯者通常也會搭配一些固定收入,比如說接一點雜誌稿或字幕稿,至少每個月固定會有一些收入,以免真的好幾個月都沒有收入,可能也會心慌。 我自己就是這樣,但我覺得很多人以為譯者只接一家公司的工作,隨時待命。(我甚至遇過編輯指責我接其他的稿,我只想反問他,你是花多少錢買我全部的時間?)
全職譯者做了快十五年(明年一月一日滿十五年),其實我大概七八年前就已經覺得我只想把書譯好,管他是什麼芭樂書或小書。每次我聽到「這是我們的重點書」,我都很害怕。基本上,這種書什麼阿貓阿狗來翻譯都可以暢銷,我實在不想拿我垂垂老矣的肝臟去翻譯那種大書,市面上新鮮的肝那麼多,何必找我。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地雷
看到有人分享這段翻譯:
「支持中國領土的分離主義運動就是踩到地雷了,這不僅是對中國政府如此,對中國人民同樣是如此。」(Supporting a separatist movement in a Chinese territory is one of those third-rail issues, not only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t also for citizens of China)
以這種地雷標準來看(尤其是上述的「批評以色列」),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何中國人會對這種議題那麼小題大作。那大概就像他們去參觀納粹集中營還很歡樂地拍照打卡所引起的公憤,或新竹市光復高中納粹事件差不多,他們可能不知道事情那麼嚴重,傷害了某些人的感情(套用中國人最愛用的句子 )。換做是我,我的地雷大概是把我歸為中國人(你才中國人,你全家都是中國人!),但我頂多只是生氣,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也不會怎樣(我是支持台獨的)。
不過,更好笑的是,我剛剛看到網友說:「為什麼中國人們這麼愛國,還是要使用他們國家明文禁止的FB,IG,TWITTER 等等,然後還在這些禁用的網站上抗議。」
我覺得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是絕對OK的,要拒買或拒看什麼都是個人的自由,要賺哪裡的錢,想跪多久都是人家的自由,但是到處叫人道歉就滿奇怪(台灣這種糾察隊也不少,你可以有你的信仰和理念,但別人不准有),而且還翻牆去叫別人道歉是不是吃飽撐著。
「支持中國領土的分離主義運動就是踩到地雷了,這不僅是對中國政府如此,對中國人民同樣是如此。」(Supporting a separatist movement in a Chinese territory is one of those third-rail issues, not only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t also for citizens of China)
維基百科定義:第三軌道政治,又稱為第三軌道問題(Third Rail Issues),或簡稱第三軌道(Third Rail),是指政治上極具爭議的問題,不能碰。任何政治人物如觸碰這類問題,將不可避免地付出政治上的昂貴代價。在美國,這類問題包括社會安全系統的改革、批評以色列、槍枝管制,等等; 在加拿大,這類問題包括健保制度的改革;在台灣,類似於「第三軌道」的問題有如統獨問題。
======
以這種地雷標準來看(尤其是上述的「批評以色列」),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何中國人會對這種議題那麼小題大作。那大概就像他們去參觀納粹集中營還很歡樂地拍照打卡所引起的公憤,或新竹市光復高中納粹事件差不多,他們可能不知道事情那麼嚴重,傷害了某些人的感情(套用中國人最愛用的句子 )。換做是我,我的地雷大概是把我歸為中國人(你才中國人,你全家都是中國人!),但我頂多只是生氣,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也不會怎樣(我是支持台獨的)。
不過,更好笑的是,我剛剛看到網友說:「為什麼中國人們這麼愛國,還是要使用他們國家明文禁止的FB,IG,TWITTER 等等,然後還在這些禁用的網站上抗議。」
我覺得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是絕對OK的,要拒買或拒看什麼都是個人的自由,要賺哪裡的錢,想跪多久都是人家的自由,但是到處叫人道歉就滿奇怪(台灣這種糾察隊也不少,你可以有你的信仰和理念,但別人不准有),而且還翻牆去叫別人道歉是不是吃飽撐著。
後記:每次在FB發完這種言論後,就會有人退讚,我覺得滿好的,FB愈少人追蹤愈好。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阿沙力的死法
年紀愈來愈大,擔心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生病卻死不了或是失智,造成別人的負擔。
記得很久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作者說,他去跑馬拉松,途中看到有人昏倒就死了。他後來特別去查那個人的生平並聯絡死者的遺孀,發現那個人完全沒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病史,但就是突然走了。
前幾天看到兩則消息也是如此。一個是「高捷副總賀新 晨跑後猝逝」,另一個是「悲傷終點線!長跑選手正跑完 50K 遭閃電擊中身亡」。
我第一眼看到高捷那則新聞時,其實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樣死也滿好的」,一下子就解決了,很符合我阿沙力的個性,但我不敢講出來。因為網路上很多人在說:「有運動習慣還不是掛了。」不過,我在FB上的留言區有看到類似的留言,一個跑友說:「希望我也是這樣走的。」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想法。
記得很久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作者說,他去跑馬拉松,途中看到有人昏倒就死了。他後來特別去查那個人的生平並聯絡死者的遺孀,發現那個人完全沒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病史,但就是突然走了。
前幾天看到兩則消息也是如此。一個是「高捷副總賀新 晨跑後猝逝」,另一個是「悲傷終點線!長跑選手正跑完 50K 遭閃電擊中身亡」。
我第一眼看到高捷那則新聞時,其實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樣死也滿好的」,一下子就解決了,很符合我阿沙力的個性,但我不敢講出來。因為網路上很多人在說:「有運動習慣還不是掛了。」不過,我在FB上的留言區有看到類似的留言,一個跑友說:「希望我也是這樣走的。」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想法。
前陣子運動完突然昏倒,撞到後腦杓,等我恢復意識時,已經躺在地上,手機螢幕摔破了,眼鏡也飛到很遠的地方。去看了神經外科,所幸無大礙,但休息了幾天,兩週才消腫。
恢復意識的那剎那,就像做惡夢一樣,大概是因為撞到頭太痛,整個人突然大叫一聲,從躺在地上一舉坐了起來。當下以為自己做了惡夢,醒來才發現是昏倒。
如果那時就走了,其實大概就是稿子沒交,沒什麼後顧之憂(我應該會托夢告訴編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