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個月遇到一件非常詭異的事,去年某個不曾合作的單位寫信來問,有沒有意願合作,我說當然有意願。交稿後,編輯先是寫信來稱讚(如下圖),但之後又寫信來說我譯得「與網路翻譯器很像」,希望我再把稿子修得更好一點,我被搞得有點莫名其妙。
根據我譯過上百本書的經驗,以難度來講,那本書不是難,而是作者文筆很爛,譯者需要花很多時間修飾文稿,所以我已經竭盡所能修飾了,但如果一道菜的原料本來就是爛的,你硬要我把它炒成人間美味,我只能請你另找高明,我真的能力有限。
那件事搞得我有點鬱悶,連帶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譯筆(這好像每四五年就會出現的症狀),今天在網路書店工作的友人好心傳給我一個消息:
那是去年譯的另一本書,當初確實花了很多心思,再加上編輯非常體諒,知道那本書的難度高,給了我充裕的時間好好翻譯。我覺得遇到好的編輯真的很重要。所謂的好編輯,是語言能力好,知道東西的難度,可以和譯者合作把書做到最好。
我想起十幾年前我剛入行時,真的非常幸運,連續遇到三個非常好的編輯,其中有兩位還是留德專攻翻譯研究所的高手。他們不僅毫不介意我很菜,也很有耐心的告訴我哪裡需要加強,而且經常幫我提升稿費。當然,編輯的工作都很繁瑣,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都像貴人一樣對你,可能需要上輩子扶五百個老婆婆過街,這輩子才會遇到一個貴人。如果說我這輩子能夠把翻譯的事做好,我覺得最要感謝的還是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貴人,願意給我機會成長。譯者的養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總是在錯誤與摸索中成長,昨天看到一位同行說:
【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你也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上學期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沒有完美的譯文」這件事情。這學期則是有了另一個體悟--不管翻得多好,總是會有讀者批評。這是因為,翻譯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每位譯者在翻每句話時,都得做出選擇,選擇直譯、意譯、歸化、異化、要加註、不加註。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譯者自己的道理和一片苦心。
每個選擇都涉及到譯者的主觀意識,以及詮釋原文的角度。前幾天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翻譯村上春樹小說的中國譯者。他說,他的譯文雖然必然帶有村上春樹的風格,但也帶有自己的「汗臭味」。
今天上課老師也說:「選擇何種翻譯策略,只要是有意識的決定,而非偷懶取巧或沒有經過大腦思考,那就沒有對錯之分。」沒錯,總是會有讀者質疑或批評,但如果心裡自有一把尺,知道自己行為的依據和理由,那在面對這些指教時,就有能力說出一番道理,也不會因此難過或生氣。我覺得遭到批評時,不難過很難,通常會先關起門來自我檢討。不過更重要的是,繼續走下去的勇氣。能夠繼續,才有可能持續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