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繁簡爭議

最近因為大家出版社出了一套大書,由簡體轉繁體,引起了一些熱烈的討論。

我一年大概買二三十本簡體書(大多是非小說),雖然不算多,不過,這幾年看下來,繁簡體的翻譯水準是差不多(意思是爛的好的比例差不多)。但簡體的一大致命缺點是,非小說刪減及修改得非常嚴重(有時甚至一整章刪除),所以除非必要(例如非英語的譯本或絕版,基本上中國沒有絕版的概念,絕版就是變成盜印而已),不然我的購書順位向來是原文版>繁中>簡中。

一百七十萬字的套書,譯者翻譯兩三年的話,等於譯者兩三年共賺一百萬。我相信只要公開徵才,一定有人願意嘗試(但我不願意,有比較好賺的錢,我那麼辛苦幹嘛?),畢竟就像一份工作做兩三年,你上班族一份工作也不見得能撐兩三年,不是嗎?

台灣因為書市大幅萎縮,為了省錢,可能會想買簡體版回來壓榨社內編輯或外編。再加上又要配合電影上市,又有時間壓力。

我覺得系美是對翻譯非常有愛的譯者,所以她認為無論如何都應該以繁體優先,我覺得她在這個時間發這樣的訊息很勇敢,基本上像她和我這樣的老譯者應該不會受到「簡轉繁」風潮的影響,我們應該會隨著繁體書的逐漸減少而直接退休,總是有一些書是中國不可能出版(例如我譯的《吃佛》《邱吉爾與歐威爾》),所以她的意見是出於真的熱愛翻譯。(看到出版業有些人在攻擊她,我覺得實在可以省省。譯者可以去接價錢更高的其他翻譯,沒必要執著書籍翻譯,她願意繼續深耕日本文學,已經很難得。)

基本上,我覺得這種有時間壓力,讀者也特別挑剔的書,我是不會堅持繁體優先,我比較在乎的是合譯這件事。我非常討厭合譯,不接合譯案,也很少買合譯的書。這是我個人的小小堅持。

關於繁簡體之間的選擇,事實非常殘酷,從Netflix上的字幕,我們大概都可以看出那幾乎是中國譯者的天下。想要省錢的結果,就是只剩願意低價接案的人繼續燃燒自己撐下去。

今天看到另一篇關於軟體中文化的文章,文中寫道:「現在台灣軟體商不願意花錢,把對岸的翻譯直接轉個碼就拿來用了、文字用法都不是我們原有的,我們做中文化的人很在意這件事,因為翻譯是有標準的用法的,我們都參照微軟的用語。因為Windows是世界上最多人用的軟體,我們要配合它使用者才能看懂什麼意思。微軟有釋出一些標準的詞彙,台灣有台灣的,對岸有對岸的。我們都是用微軟的標準詞彙在翻譯這些軟體。現在都不見了,對岸的用法直接過來了。」

如果連有錢的Netflix和電腦業都覺得繁體無所謂,要窮困的出版業堅持繁體更是困難。像我這種隨時都想退休的譯者,基本上就是跟著繁體一起沒落而已。台灣還是有一些出版社會堅持找台灣的譯者,所以如果真的在乎繁簡差異,購買就是最大的支持。像我自己非常討厭合譯,不買合譯書不接合譯案,就是我表達個人立場的方式,雖然效果非常小,但至少我不會花錢去助長我討厭的事。

其實我每次看到繁簡之爭,我的唯一感想是:幸好我已經快退休了,想進這行的年輕人真的要好好想清楚才入坑。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