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繁簡體用語

最近Twitter慢半拍(?)討論繁簡體翻譯的問題。剛剛看到有人說,台灣一些書明明是找台灣譯者,但書裡使用大量簡體詞彙,例如視頻、反饋等等

 

說到反饋,我覺得有一個理由可以支持使用「回饋」,不用「反饋」。幾年前我訂了萬維剛的「精英日課」,我覺得那個說書節目確實不錯,也因此得知許多歐美新出版的好書。但某天他講到一本書,一直提到「反反饋」,我聽得一頭霧水,是口吃嗎?後來才知道「正反饋」的相反叫「反反饋」,聽起來是不是很崩潰?

 

不過,我覺得台灣有些支語警察真的矯枉過正,比如PTT上有人說,user要譯成「使用者」,譯成「用戶」就是支語,聽你在放屁!

 

又比如「優化」(optimization),其實上個世紀台灣的電腦用語就是譯成「優化」,而不是「最佳化」(我上個世紀在搞電腦軟硬體翻譯),但現在譯成「優化」又會被說是支語。(我知道optimal是最佳、最適的意思,但很多時候這個字在上下文中也不是追求最佳,畢竟很多東西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另一個很麻煩的是「智慧型」,對岸幾乎都是譯成「智能」,我覺得智能是比較精簡的譯法,但你在台灣譯成「智能」,就會被糾正。這導致我在翻譯加密貨幣的smart contract時非常糾結。


由於中國的幣圈發展非常快,甚至比矽谷還快,台灣常沿用他們的翻譯,他們是譯成「智能合約」,你看台灣出版的相關書籍,幾乎也都是譯成「智慧合約」或「智能合約」,幾乎很少看到「智慧型合約」。

 

我後來第一本書譯成「智慧型合約」,第二本就譯成「智慧合約」,至於編輯要怎麼改,我完全沒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