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文白夾雜

從小缺乏國學素養,中學時期最痛恨的就是國文課,應該說是痛恨國文課本裡的文言文。所以那時一心希望長大後可以住在國外,永遠與中文斷絕關係。那種對中文的痛恨,可能成了我以前學外文的動力。


豈料,日後竟然成了英翻中的譯者,所以我常被編輯嫌棄的一點是:譯稿用字太淺白。


也因為自己國學素養不好,我很討厭看到文白夾雜的翻譯書或中文書或文章,總覺得作者或譯者到底在賣弄什麼,講人話有那麼困難嗎?文白夾雜真的很干擾我這種粗人的閱讀。


然後,我剛剛看到焦元溥評一篇FB文章時寫道(那篇文章是有關《媽的》字幕):

冥想遊他處 凝思按綠鈕

這能讓指令看起來像"咒語",我覺得很好。如果這10個字都覺得"文言",那...... 🙁

(難道哈利波特已經算文言了嗎@@)


我覺得文青的世界果然是跟我們這種粗人離很遠,所以那是白話文嗎?大家平常都是這樣書寫與說話的嗎?


這讓我想到去年一本非常紅的本土暢銷書,廣受各界推薦,但我每次在網路上看到作者的文章,就覺得頭大,很多用字我根本不知道意思也不知道發音,還要複製貼上教育部字典查一下,博客來上有眾多好評,僅一人寫道:「啊,文筆真的讓人頭痛!這...不言不白、不古不新,很拗口,雖然努力想看下去,但真的很辛苦,我愛看余秋雨、莫言、哈金的書,也看柏楊,都不會有閱讀困難,這個文筆....果真"老派",不是我的菜,抱歉!」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字幕翻譯

這次《媽的》電影字幕事件,我剛看到旁白鴿的聲明時,其實第一個反應是驚喜,因為他說他叫@ndy,那應該是十幾年前部落格時代一個很紅的部落客,書寫風格以詼諧幽默見長,沒想到他後來變成旁白鴿,那兩個身份感覺很貼近。

十幾年前的部落格時代,很多優秀的寫手,後來出現FB以後,大家都不太寫東西了,或是換個身份重新出發,有時真的很懷念以前那個RSS訂閱的時代。

那部電影我本來就很想看,但我不去戲院看倒不是因為字幕,而是我真的很討厭去戲院,我甚至願意付更高價在家看電影。在電腦上看電影,可以快轉或倒轉還是比較適合我的個性。

旁白鴿如果沒有寫那篇聲明,大家的反應應該不會那麼大。朋友說,那篇聲明底下的同溫層真是可悲。這就是同溫層很厚的壞處,外面罵得很難聽,但裡面依然很溫暖。

聽說整部片就只有幾句比較讓人出戲,其實整體字幕還是很平實,但問題就是只要一兩句有問題,再加上你又反過來嗆觀眾,大家就「昧宋」,有人因此不去看這部神片也很可惜。

不過,我覺得最有問題的還是業主本身吧。成品就是業主放行的東西,那表示他們也認可這樣的呈現。就像你要怪罪紅藍把書譯爛,但更該怪罪的是找他翻譯又死不肯換的出版社老闆吧,那樣做根本就對不起作者。

雖然說看電影不需要看字幕,但我平常看Netflix還滿常學到一些不錯的譯法。大家常批評Netflix的字幕很爛,但我因為看得不多,比較少遇到爛字幕。前陣子看Disney+,也覺得有些字幕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我覺得心態轉變一下,可以讓觀影變成更好的體驗。如果你的英文很好,看到不好的字幕除了可以證明你比較懂以外,好像沒有別的用處。但如果把心思放在學習不錯的譯法上,會覺得看電影還有附加價值,整個心情也會比較好。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隱形譯者

為什麼說譯者應該隱形呢?

我覺得剛剛看到一句話講得特別好:「超譯的另一大缺點,也是譯者的惡夢:每一句話都被人挖出來用放大鏡檢視。」


譯得好被發現,甚至獲得肯定,通常需要「大幅度」譯得好。

但譯得不好被發現,甚至遭到臭罵,通常只需要一兩句出問題。


其實各種譯稿都禁不起逐句檢閱,再好的翻譯多多少少還是會有失誤(如果你曾經逐句比對過一部作品就會知道,失誤只是比例多寡的問題),但為了避免被抓出來鞭打,譯者能盡量隱於無形,讓讀者順順地看完還是最重要的。

另外,就是同溫層越薄越好,不然真的很容易身陷迷霧而不自知。同溫層厚的好處是,有人脈,接案比較輕鬆,但也很容易在客套話的包圍下迷失自己。


昨天和一位轉行到餐飲業的譯者在網路上聊了一下,她之前在新聞圈,她說:「進了餐飲圈,才知道又是一個江湖,沒有比新聞圈好多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現在市面上很多私廚的出現,就是一些稍微會煮菜的人在親友的稱讚下,拱出來開私廚,但吃過私廚的人大概都有一種感覺:「名過其實。」

就像有些親子教養專家只不過是生養到比較好帶的孩子,就在旁人簇擁下晉升為專家,因為他根本沒碰過問題兒童。

所以說,工作上,同溫層越薄越好。

但什麼地方需要追逐同溫層呢,我覺得運動很需要,比如跑步雖然是很適合孤僻者的運動,但我覺得多認識其他跑者會改變很多劃地自限的觀念。很多時候在這些跑友的影響下,稍稍轉念,就會有突破。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關於誤譯




今天刷臉書時,突然刷到這篇,看到底下眾人的揶揄,本來還不太理解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仔細看了讀者貼出的照片,才發現是編輯改稿後,導致語意模糊,所以讀者以為我譯錯了。我的原稿是照著原文翻譯的。

後來我寫信去請編輯再刷時修改。其實這位編輯非常認真,改稿時幫我抓到兩處誤譯,所以我完全不想怪他。他自己和總編檢討這件事時,自己也哭了起來(其實總編和我都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但他比較求好心切),我突然覺得很不捨。

去年應該是我發生誤譯最頻繁的時候,追根究底通常是因為趕著交稿或是對主題不夠敏銳,就會出現誤譯。

運氣好的話,編輯會幫我把關,在出版前訂正。

運氣不好的話,就會被讀者發現。有的讀者會寫信來指教,有的讀者是上網發文。有時我自己會看到讀者指教,有時是別人通知我。

比較糗的一次是被作者發現一個小地方譯錯,幸好可以在出版前修改。

以前還很菜的時候,對於自己的錯誤會感到非常自責。對於別人的誤會(比如明明沒錯卻被罵),會覺得怒不可抑。但這幾年下來,可能是因為臉皮變厚了,慢慢學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畢竟譯者不是全能、不是什麼都懂,即使入行17年了,我到最近還是會被編輯抓到誤譯。

也因為自己無法完全不犯錯,我也變得對別人比較寬容。後來在臉書貼出那一篇,有些人留言提到一些問題,在此一併回答:

1. 有同行說,可以請編輯改完稿後,再讓我看一遍。

這種要求對很多出版社來說是很奢侈的,出版社有出版時間的考量,我很久以前也曾經這樣提過,但都被打槍,後來就不提了。也許有些出版社確實會讓譯者再看一次出版前的稿子,但至少我入行17年來,真的很少遇到,我一直以為只有比較大牌的譯者有那種福利。(結果有人轉我這篇文章,底下有編輯跳出來回應,這確實是大牌譯者才有的福利。)




2. 關於書上的英制改成公制。

這主要是出版社大多有翻譯規範,會要求譯者把原文的英制改成公制,有些讀者會覺得這樣做畫蛇添足,但即使譯者不改,編輯可能也會幫你改。

3. 另一點是我最近遇到的麻煩。出版社的翻譯規範通常要求譯者遇到人名時,第一次譯出全名,後面則只譯出姓氏,但有時姓氏真的很長或是複姓,會導致閱讀障礙。

不久前收到某出版社編輯來信,終於解決我的煩惱。他說:「往後翻譯敝社書籍時,人名部分請完全照原文去翻譯,比如原文用完整姓名的地方,就請翻譯完整姓名,用小名時就翻譯小名,最終再由編輯去取捨。我知道有些出版社會規定,第二次出現同一人的時候,一律僅用姓氏,但是一來書籍篇幅長得多,常遇到家人或同姓氏的外人;二來作者使用時有他的考量(比如有時用名字感覺隔閡較小?),簡單起見就遵照原文。」

真希望其他出版社也可以跟進。

4. 有網友留言說:「這個社會對譯者真不友善,底下的留言根本是見獵心喜😔感覺好像是看到別人犯錯而感到開心⋯」

我剛開始看到那些訕笑時,當下也有這種感覺,但我後來想到前幾天看的一篇文章,就覺得釋懷很多。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2022 梨山馬拉松

梨山馬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三大馬之一,但已經停辦12年,今年經典重現。

我非常喜歡高山馬,雖然難度高,但風景美,空氣清新。年初看到這場賽事時,發現最難克服的是交通。由於接駁車是前一天晚上十點從台北或台中出發,凌晨兩三點抵達現場,清晨五點半起跑,那行程非常累人。再加上梨山海拔近2000公尺,容易出現高山症,所以如果無法前一天抵達現場,我本來不打算報名。

後來發現主辦單位有推出套裝行程,馬拉松報名費+梨山賓館住宿(也就是起跑點)+兩頓中餐一頓晚餐一頓早餐+沿途旅遊。套裝行程非常划算,我就報名了。唯一缺點大概是我必須提早一天到台北,以便加入旅行團。

但總之,這次跑馬經驗真是太讚了,下次我還要再參加。梨山賓館也非常乾淨舒適,吃得也好。

梨山馬應該是我目前跑三十幾馬以來最難的,比合歡山馬、阿里山馬還難,前10K就爬升657公尺,我跑到2.5K就開使用走的,旁邊所有人都用走的。我心想,我為什麼那麼弱,以前路線再怎麼難,至少可以撐10K再走啊。

結果跑完回來,聽同團厲害的跑友(比我早了快一個半回終點)說,他們也是2K或3K就開始用走的,因為路線實在太陡了。大家的成績都比平地的最佳成績多了40到60分鐘。

不過,賽道真的很美,人車都少,跑起來雖累,但依然開心。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跑步的回饋


上一篇在FB社團寫的跑步文,除了出乎意料反映熱烈以外,也收到一些正向回饋,比如有人因為受到激勵,開始重新啟動長跑。

我對那種求快、求量的跑步風氣一直很不以為然,彷彿一定要練到受傷,一定要跑多快,才有資格以跑者自居似的。

跑步是為了身體健康,是為了紓壓,跑得快或跑得多又怎樣,是要把成績刺青在臉上嗎?跑步的好,自己的身體最知道。你怎麼善待它或虐待它,它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回饋。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跑齡三年的肉腳也能完成百K

 (我一直覺得 FB上的文章很快就會消失,所以把它搬回來)


加入FB跑步社團長久以來最無法理解的,是追求跑量的迷思。尤其到月底,就一堆人貼出每個月的跑量高達三四五六七八百K。對我這種時間不多又跑很慢的人來說,我常在想:大家是不是都退休了啊?都財富自由了?都不用工作了?哪來那麼多時間練跑啊?

然後,我也常看到高手分享完賽心得。像我們這種低手總是覺得他們的境界遙不可及。什麼月跑量要300K,速度要多少之類的。我即使再投胎,都不可能跑那麼快。

於是,昨天不知道發什麼神經,終於看不下去,決定替所有的肉腳發聲,發了一篇文,沒想到引起廣大迴響。

馬拉松不是菁英跑者的專利,而是很素人的運動。你會在途中遇到非常勵志的榜樣。比如,我剛開始跑的時候,常看到視障跑者,甚至小兒麻痺的跑者跑得比我還快。

夏威夷馬拉松甚至沒有限時,可以跑一整天,很多八十幾歲的老人也參賽。我對跑步抱持的最重要原則一直是:不要受傷。為了追求速度或跑量而受傷,對我來說都已經失去運動的意義了。

=======(底下是昨天的分享文)

【跑齡三年的肉腳也能完成百K】

大家好,我是跑齡三年、初馬七小時、全馬PB 450、月跑量僅150K的肉腳。由於受惠社團良多,看到一些高手分享完成百K的心得,覺得遙不可及,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肉腳也可以完成百K的方法。

今年我完成了二月的奮起湖初百K及三月的南橫百K。

從二月的奮起湖到上週的神岡馬,完成了七週的週週馬(包括兩場百K)。

我是體力很差、跑得很慢的人。一跑快(快於六分速)就喘不過氣,就會昏倒。光是去年和前年就在路上昏倒三次。既然無法跑快,我就把速度放慢,開始練耐力。

我也沒有吃課表,沒參加跑團,沒有跑步教練,只有一週上一次的重訓課。

我一週跑三次或四次,本來一次跑10K就覺得很累。把速度放慢後(大概跑7-8分速之間,最快頂多到6.5分速),距離很自然就拉長了,跑完也不太累,變成一次可以跑12或16K。

我一直到去年底天氣比較涼,才開始練自助半馬,但跑百K之前也只練過四次而已。很多前輩都說要練很多,但我覺得跑量不需要多,我是搭配一週一次的重訓課,做交叉訓練。我覺得跑量太多其實身體可能也無法負荷,畢竟我們還有其他工作,有時我覺得睡眠甚至比運動更重要。

跑百K的好處是,跑完百K後,你會開始覺得全馬很簡單,心理效應非常明顯。而且跑百K可以認識很多奇人,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收穫。

目前我的全馬還是跑很慢,但我覺得我是把跑步當成維持健康及交朋友的方式。速度及馬數都是其次,可以在馬場上認識新朋友,相互砥礪,慢慢進步才是最大的收穫。

希望更多和我一樣慢的朋友勇敢挑戰百K。

=======

(發文隔天後記)

我沒有想到這篇會引起那麼多的迴響。當初分享這篇,只是單純覺得,跑七八分速的人也是可以好好享受長跑的。

跑步不需要求快,不需要求量,我的原則是:第一不要受傷。

跑不快沒關係,你一樣可以享受同樣的賽道,還是有跟你一樣慢的人參賽。跑步是一件快樂的事,希望更多人可以樂在其中。即使是九分速也沒關係,只要耐力增強了,速度會不知不覺變快的。

像我這種沒有實力的人,我常說:「三天不跑,就會打回原形。」所以關鍵是每隔一兩天就要跑一次,但速度和量都是其次,看自己的身體可以承受多少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