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紅藜楓糖脆片

之前只懂得把紅藜加入飯裡一起煮,導致飯變得很醜。

前幾天看到底下的「紅藜楓糖脆片」,覺得是不錯的點心。
所以今天用家中已有的素材來做。我是以薑汁黑糖取代楓糖,以奶油取代橄欖油,烤起來也很香。下次要來實驗鹹脆片的。

紅藜楓糖脆片:將紅藜放入濾網清洗約三回,將紅藜鋪平在烤盤上倒些橄欖油跟楓糖,上下火180度烤20分鐘,出爐後將紅藜刮下放在容器中置涼

莫名其妙的符號和言語

有些人的表情符號使用及用字是個謎,之前看到一位朋友說:


我沒遇過這種狀況,所以還不至於為此封鎖別人,但我確實看到別人的臉書上常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反應。

前幾天看到另一則是這樣寫的:

那些不堪字眼確實很討厭,但我因為沒有那樣的朋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被那樣留言時的感受。

然後是昨天,看到下面的討論串(點進去可看到整串討論),


文字和圖像可以有千萬種解讀,你無法掌握你的表達方式被別人怎麼解讀。很多人常說:「我是對事不對人。」最好人事間的事情都可以那麼單純的二分法,喜歡這樣講的人跟「政治歸政治,孫子龜孫子」有什麼兩樣。尤其平常講話與做人都很刻薄的人,你要說你完全對事不對人,誰相信啊,根本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傷了別人,再回頭恥笑別人「玻璃心」,什麼話都給你講就好了。就像上面那則的留言說的:And it should come to no surprise that the people who felt free to talk like this at Apple came from privileged positions and weren’t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 same insults.

昨天貼了一篇文,看到三個人點笑臉,我是不知道你在笑啥啦,你有病嗎?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資訊焦慮



剛剛看到說書團隊不合而拆夥的聲明,突然想到我好像只買過萬維鋼兩季的說書,而且以後應該會持續買,但不曾買過羅輯思維及台灣國內的任何知識訂閱。

我之所以喜歡萬維鋼的說書,主要是因為他都是講國外剛出不久的書,繁中和簡中版都還沒出版。他挑的書裡,有些我已經看過,有些我知道出版但沒看過,有時本來沒興趣的書,聽他講完興趣就來了,會自己去找原文版來看。萬維鋼也是個很意思的人,他雖然住在美國,但因為中國的背景,會把美國書和中國環境做一些舉一反三的聯想,所以聽起來很新鮮。

我不喜歡羅輯思維,是因為用聽的覺得他很囉唆,用看的也覺得他長得不賞心悅目(我覺得想當網美的人,顏值是必要關鍵,能力還是其次,不然真的很難持久,抱歉我外貌系畢業的),所以連免費的內容我都不想聽。

至於國內一些「聽說」很厲害的知識訂閱服務,我覺得對一個可以自行吸收國外知識的人來說,就不是必要的,也沒那麼多時間聽。畢竟我現在每天光聽有聲書、學韓文、看中文書就已經花好幾個小時。每天24小時,扣掉睡眠八九個小時,運動一小時,三餐和其他有的沒有,還要工作,根本沒多少時間了。

這讓我想到效率界一姐Laura Vanderkam曾在FB上分享《深度工作力》的作者Cal Newport講的一句名言:

Living a full life, at work and at home, is about doing the right things well, and confidently missing out on everything else.

那些知識訂閱服務基本上是在販售「資訊焦慮」,追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也是如此。如果你曾經實驗過不碰FB一週,你會發現時間突然增加很多,因為生活中少了很多垃圾資訊的刺激。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跟社會脫節,但不知道一些世間紛擾有損失什麼嗎?收穫遠比失去的(垃圾)多太多了。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轉貼)接案指南

接案是一門藝術,每個接案人在江湖裡混久了都有一套血淚史。從底下的對談內容可以看出,每個人接案有不同的原則和方法,沒有「一體適用」的方式。但每個人的意見都值得參考,然後再自己摸索出最適合的方法。

底下不同顏色的粗體或補充是我自己加的,其他則是轉自:



主講者:接案動畫師 林思翰
對談人:前故宮小編 郭玲宜

筆記整理:L 編
 
*此為重點筆記,有省略部份現場細節
*沒有按照真正的演講時間順序,有視情況將同性質的內容一起段落整理
 
___________
 
這世上真有「接案不敗」的求生寶典?
 
主講者林思翰說了,他的分享不一定能讓你完全不敗,但能讓你比別人多懂一點,至少在應對客戶上,你不會手無寸鐵。
 
林思翰在課堂上一開始就提出了:「好的接案者,應該要能在三十秒內」介紹自己,三十秒內將你的專才、做過的品牌,完整地表達出來。
 
說起來容易,然而,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要開口陳述自己過去的經歷時,大多數人都會有瞬間空白,沒辦法很直接地說出自己做過的事。不論你是在接案,還是普通的上班族,工作一兩年後,是否都會有一種「自己不知道在忙什麼」的感覺?回首過去忙成狗的日子,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都在幹嘛。
 
林思翰說,這就是窮忙,你付出了很多,卻沒得到真正有實質幫助的東西,讓你連濃縮成三十秒的自我介紹的簡歷都說不上來。
 
接著,他再提到二八法則,意指在自由接案的專業領域中,你只要服務好那百分之二十最頂尖的好客戶,就可以不用再去應付許多瑣碎的小案子,那百分之二十的客戶給的資源就夠你不愁吃穿了。
 
能在細碎的案件中累積經驗固然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但更好的方法是,將你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更重要的客戶上,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這一點上,與林思翰對談的前故宮小編則抱持不同的看法,她認為知名的品牌客戶雖然名氣大,能讓你履歷上看起來風光,但他們也有許多隱性的問題,譬如流程複雜,小案件也容易被許多部門或長官干涉,加上新手若接大品牌案,會很容易接到二包三包等迂迴的案件,希望各位不要被名氣蒙蔽,先確認案件內容,如果認為這項案件來回溝通的成本太高,那麼也不要因為是大客戶而捨不得拒絕,懂得安排自己的溝通成本的,才是好的接案者該有的條件。
(編按:我也不迷信大公司,大公司常有高高在上的態度,但專業能力不見得比較強。)
 
不過林思翰表示,服務頂尖的客戶後,它們能給你的名氣加持、人脈資源、金錢酬勞,都是那百分之八十的客戶遠遠比不上的,但服務頂尖的客戶當然也需要最頂尖的能力,這其中包含的不只是技術,還有你的溝通能力、穩定度等等,都會是影響這百分之二十的客戶是否願意與你合作的關鍵。
 
如果你認為自己經驗、能力都還不夠讓百分之二十的客戶青眼有加,那就得提升自己。
 
如何提升自己?
 
最主要的兩點即是:
1. 提高自己的產能
2. 提高工作效率
 
林思翰以自己的職業——動畫師為例,他在動畫領域的經驗是,他工作進行到一段時間後,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態,這段時間他會工作到相當忘我,甚至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只要有人或事情在這個狀態的時間內突然打斷他,他的思緒就會開始發散,很難再回到一開始的專注。
他知道要讓自己長時間保持在專注狀態,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更多,為解決這個問題,他能做的就是把任何會打擾他的東西提前解決。
 
譬如他會把同性質的工作統一處理,例如瑣碎的文書業務,回信件回訊息之類,然後最好把網路線或電話線拔掉,杜絕所有分心的事。
 
其實做到這麼極端的地步,不過就是為了兩個字——專心。如果認真要將一件事做好,沒有比專心更重要的了。
 
目標是將你每月 160 小時的工作量(以法定工作時間計算)濃縮到用 144 小時來完成。
 
前故宮小編也認同這個說法,也表示她會有工作到忘我狀態的時候,但她的跟林思翰不同,她提升自己專注狀態的方式,不是隔絕所有外界干擾,而是加速自己進入專注狀態的時間,她稱之為「熱機」。以她的專業工作文案為例,她平時會透過大量的練習,還有日常中的觀察力,幫自己培養非常容易進入潛意識思考的狀態,只要一但開始工作,她就能快速進入狀況,減少熱機時間,若是遇上不得不處理的干擾事物,她再次坐回桌前也能很快地回到狀態內。
 
但她也說,大量練習的方法她不確定對動畫師,甚至其他行業的接案者是否有效,但至少對文案有效⋯⋯如果有文案工作者嘗試過後也覺得無效,那至少對她這類人是有效的,她笑說不確定在場有多少跟我一樣類型的人,如果願意嘗試看看這個方法的話,說不定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接著林思翰分享了業內很常見的小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案主帶著十萬火急的案件來找你,不停地對你說「這次你先幫我,拜託了,你先幫我這一檔,之後有機會我一定會發案給你!」
 
這種情況,你幫是不幫?
 
關於林思翰分享的這個小故事,前故宮小編認為重點是那句「之後有機會我一定會發案給你」,是一句甜蜜的謊言。案主說這種話時,就像那種感情裡拼命安撫你的情人,一直說服你「我就快跟我男(/女)朋友分手了,到時一定會跟你在一起,你再忍耐一下。」
 
這種話千萬別信,你可以做他的案子,但別把這種話當真。如果對方真的是很佛心的客戶也就算了,但如果客戶是個愛貪小便宜的一般人,那只會把你的方便當隨便。
 
前故宮小編說完後,林思翰則是笑著說,他會建議就不要接了,他表示爛案子只會吸引爛案子,大家都在這業界裡混,這個對待你態度如此隨便的案主,他以後就算介紹案子給你,也會是爛案子,想想這種案主都會跟其他人怎麼介紹你?

「欸,我介紹一個外包給你,這個人我用過,很好用。」這句好用,講的絕不是什麼好話,一定是說你便宜又大碗,耐操又任勞任怨,讓這樣的評價決定你的價值,你願意嗎?
 
所以面對爛案子,就是離得越遠越好,不然爛案子吸引過來的,只會是更爛的案子。
(編按:而且你不趕快離開爛案子和爛業主,永遠沒時間接好的案子。)
  
接著林思翰又分享了另一種接案時常遇見的狀況:當一個案主已經答應談案子給你,但之後一直都沒消息,過了好久,對方說的案子終於來了,但偏偏是在你爆炸忙的那個月,你根本來不及也做不完,這時你為了這個人脈你還是硬承接下來了。然後發包給其他人,最後出包,你該怎麼辦?
 
林思翰用這個狀況來考前故宮小編,問她會怎麼收拾這個情況。但前故宮小編表示,她的處理狀況是,她一開始就會拒絕,發現自己做不來時,會很明白地告訴對方自己不行,不會讓事情演變到大出包那一刻。寧願事先對案主說聲不好意思接不了,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讓問題發酵得更嚴重。
(編按:跟我的作法一樣,再怎麼有名的案子都一樣,不做不會死,做了會生不如死)
 
林思翰對這個做法亦表示贊同,他表示「學會說不」是接案者一項很重要的課題,很多接案者就是靠人脈的案件過活,怕這次拒絕後就沒有下次了。但一個好的接案者,會評估自己的實力,知道自己的承重範圍到哪裡。如果貿然答應,最後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到時人脈與聲譽上的損失更大。
 
這其實是經驗必經之路,新手一開始很難判定,但之後總會慢慢摸索到自己的界線在哪,在那之前如果已經有虧損或是失誤,就只能當學費了。重點是之後不要再犯,每一次都要從中學到教訓。
 
前故宮小編也補充說,該跟客戶溝通時就好好溝通,不用太過擔心拒絕會得罪人,對客戶不需要特別伏低做小,拿出你的專業來跟客戶說明,比你卑微地勉強自己更好,就算客戶因此有不滿,損那一兩次面子,總比之後負擔更大的損失好,對你跟對客戶都是好事。
 
不過有時跟客戶談工作,就像在談戀愛一樣,如果你吃不下這個案子了,拒絕對方的理由千萬不要是「因為我接很多案子了」,每個客戶都希望自己是特別的,沒有人希望自己是被擺在第二位,就算你語氣再誠懇,也會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不安的種子「這個人不重視我的案子」,因此適當地迴避敏感問題,這種做法也是給客戶應有的尊重。
 
講到這裡,林思翰舉例了爛案子吸引爛案子、衡量自己、學會說不,就是呼應了一開始說的二八法則,將你的時間跟能力,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客戶上,這才是最好的做法。
 
如果有志想專接那百分之二十大品牌案子的接案者,除了你們的專業能力要提升外,還要擁有捉住機會的能力。
 
什麼是捉住機會的能力?簡單來說,你給人的第一印象要好。
 
這邊講的第一印象要好,不是什麼外表多好看之類的標準,而是你跟人說話時,你的言談跟你的深度,決定你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
 
針對這點,林思翰建議,如果你是設計師,千萬不要只會埋頭做設計,而如果你是動畫師,也千萬不要只會埋頭做動畫。走出你的領域,去學習不同的事物,對你一定會有加分的。
 
很多追求專業的接案者,只會埋頭在同一個領域裡拼命鑽研,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動畫做得再好,依然只有動畫圈的人會看到,而同一個圈子的資源終究有限,你走出去才能有機會讓更多人看到你。
(編按:其實我會盡量避免跟同行在一起,我覺得窩在一起取暖是很危險的,不僅眼界會變得很狹隘,也會因為同溫層的強化而自以為圈子裡的想法都是正確的。)
 
林思翰以自己為例,他說他將自己當成一間公司經營,這個名為「林思翰」的公司,最主要的賺錢部門是動畫部,但可以同時跨足很多領域,譬如投資,譬如攝影,這些會為你開拓新的人脈,帶來更多機會。利用上一個領域的優勢,在下一個領域立足。
 
講到這,故宮小編補充了一段,她說,她十分贊同發展不同的興趣領域,可以讓接案者整體更加分,但一定要懂得時間控管,不然這個也要學那個也要學,最後你的時間會爆掉,連本業都顧不了,一個資深且優秀的接案者,一定要懂得時間控管與自律,這是最基本的功課。
 
接著林思翰再說,只要有專業的能力,再加上上述的不同領域的技能,就能創造你的不可取代性。譬如案主要發一個金融相關的動畫案子,如果你剛好會點動畫,剛好會點投資,又剛好會點管理學,那客戶心中的這個人選就非你莫屬。
 
講座接近尾聲時,講到一些圈內的相處之道。其中林思翰提到,大家都喜歡在臉書上抱怨工作,他知道這很紓壓,但在臉書上抱怨客戶,這行為跟自殺沒兩樣,最可怕的不是對方聽到他跟你直接的抱怨,而是經過別人轉述,那等於是你已經公開告訴了很多人,而只有他是間接知道這件事的,客戶免不了會心想「啊現在是怎樣!全世界都知道了嗎!」到時後果可就嚴重了。
 
講座內容差不多結束時,預留了一點時間給觀眾發問,這邊記錄了其中幾題,給沒到場的各位當作參考。如果有這些題目有當時在場的發問者覺得答案不對或需要補充,可在底下留言給我們。
 
 
Q1:如何挑選好的合作夥伴?
林思翰:我會選擇懂得評估自己的人,如果他做不到,或他忙不過來,直接地對我說不,我反而不會黑單他,因為只有一流的人才會評估自己。第一,代表他們實力夠,不缺這個案源,所以拒絕我的合作邀約對他們的收入無傷大雅;第二,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不會隨意允諾自己做不到的事。跟這樣的人合作最放心。
(編按:其實入行久了會發現,最厲害的客人意見最少,最草包的客人意見最多,要求最多,最愛亂改稿。) 
 
Q2:客戶要求修改的方向不明確,修改次數又太多,該怎麼辦?
林思翰: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客戶方向不明確導致修改次數太多,那就先理解客戶要什麼,譬如說他們覺得標題不明顯,那就想辦法找出「怎麼更明顯的方法」,譬如把標題換個色?加點小裝飾讓他更顯眼?把背景顏色換得更對比?這之類的,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再去修改。
 
前故宮小編:你問客戶想修改的方向,那等於是叫客戶填空白的填充題,他們對於空白的答案會猶豫不定。給客戶填充題,不如給他們選擇題,首先,他們可能很忙,這個案子是你的全部,但對他們來說只是他們工作中的一部分,他們沒辦法花很多心力去慢慢跟你解說他到底覺得哪裡怪、想修哪裡,所以最好列個ABCD等不同選項給他們,讓他們從中去挑,縮小你猜測的範圍,也方便他們節省時間。
 
林思翰:說到這個,教大家一個心理學,如果客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時你給客戶ABCD四種選項,讓他從中挑選,他一但選了C,那之後你就可以按照C的方向去改,因為他很大的機率不會輕易推翻他自己選的C路線,因為人會下意識地去相信自己選擇的東西。
 
前故宮小編:作為過來人經驗,補充一下,客戶說要改時,不要馬上就急吼吼地這邊改那邊改,像林思翰說的,先找出問題的核心在哪,如果一開始沒問清楚,客戶只說「嗯~我覺得標題顏色怪怪的」,你就馬上改給他,他看了又還是覺得怪,那你又要再改,如此來來回回,你當然會覺得你修改了超多次,盡量把問題點到位再改,你就可以省下很多力氣。
 
 
Q3:我是設計師,想當自由接案者,但我的案源不穩定,要怎樣才能靠接案過活呢?
前故宮小編:我覺得市場是可以自己創造的,你或許會覺得很天方夜譚,但有時你等客人上門找你,不如你去開拓屬於你自己的客人。以下一場的講者,圖文不符的創辦人張志祺為例,圖文不符做的就是資訊圖表,認真要說,大多數設計師都聽過、也都會做,但圖文不符做起來之前,有誰會想到這是一門可以做的生意?我認為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一定有你可以完成的事情,你專注找出你的優勢,有時會比你盲目的順從潮流的需求更有用。
波波黛莉的創辦人有引用過華特迪士尼說過的一段話,我個人覺得講得相當好,他說:「你越是關注你的對手,你只會跟他長得越相像,最後你會失去你自己,但如果你越專注在你自己身上,你就會越來越獨特。」希望你能找出你自己的路,加油!
 
林思翰:我也覺得舉圖文不符的例子很好,你不需要做到很top,但肯定會有屬於你的市場存在,像厭世姬、圖文不符,在他們成功之前,也沒人覺得那會是一個成功的市場啊。先試著去做,再來講成不成功。
 
 
上面最後這題,關於每個自由接案的新手們都會有的迷惘,獻給各位創作者們,路很漫長,別因為一點挫折就阻礙你,找出自己的價值最重要,共勉之。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訂閱經濟

9月15日急著交稿時,在FB上寫了底下的文章。很巧9月21日出刊的商業周刊就是報導「訂閱經濟」。

======
9/15:

莫非定律很玄,通常急著交稿時,就會碰到電腦出問題,而且說了也沒人相信,還要拍照存證。例如有一次我的PC又壞了(平均一年壞一台),被逼到乾脆買Mac,然後Mac即使坐飛機來台灣,下單也無法馬上到貨,只好把訂購單截圖,寄給編輯。

今天早上又嚇出一身冷汗,一早Office又鬧彆扭,因為昨天微軟又自己更新系統。我一直沒有改用訂閱版,按了解除安裝要重裝Office,它突然又從「假肖」恢復正常。

我覺得很多公司為了逼用戶改成訂閱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訂閱制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就是有源源不絕的收入。我努力想過目前每個月要支付的訂閱費:除了手機通話費、網路、線上字典、健保、Dropbox、iCloud、電腦備份backblaze(大推,太方便了)以外,應該就沒了。

但退休後可能只需要網路加netflix就足以廢寢忘食(可能連飯錢都省了)。之前訂過亞馬遜的Prime,台灣比較不需要,但美國人應該很難拒絕這種鴉片。

前陣子翻譯一本書裡,談到Adobe改成訂閱制,背後是多大的工程,但為了鞏固事業,他們不得不冒著「競食」(cannibalization)風險改版。

如果你想更瞭解這種吸血式定價,最近有本書專門談這個(不是我譯的,也不知會不會有中文版)。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4155303

不過,我真的不太喜歡訂閱制,我覺得好像信用卡分期繳款。前陣子跟銀行工作的朋友聊到,我們自己在銀行工作,通常不會使用分期繳款。不管消費金額多大,都是一次繳清。

因為你一分期,每筆金額很小,但你會忘記,到最後不知不覺中,你每個月可能要為十幾種消費支付分期付款,無形中為自己累積了很大的債務,等到你每月需要繳款的總額超過一萬時,那感覺應該很糟吧,簡直跟繳房租沒兩樣。
======

9/24後記:

我雖然有兩台Mac,多台iphone,一台ipad,三台ipod,但我一直是用免費版的iCloud,覺得5G綽綽有餘。但用了多年後,前幾天我也覺得5G不夠,需要每月花錢訂閱空間。

我弟是個很省的人,他每個月的電話費不到一百元。昨天他也問我訂iCloud的事情。

基本上,機海戰術就是想把所有人都鎖在蘋果裡,讓你遲走都逃不掉每個月要付錢給蘋果的命運。


延伸閱讀:
1.  西裝、咖啡都能「吃到飽」 日本月額制正夯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韓國的尊卑



韓語教學通常是先教敬語,再教半語(對平輩或晚輩)。前陣子開始學半語,影片中說的一切都是真的(不懂韓文的人會覺得很誇張)。例如:見面先問對方幾歲,以便確定上下關係。即使是平輩要改用半語,也要先問對方:「我可以改用半語嗎?」進職場前年齡是判斷尊卑的標準。進職場後,職位高低凌駕年紀。遇到比你年輕或同齡的上司,你還是要用敬語。

以前在美國唸書時,有很多韓國同學,他們都是在企業界很資深的人,但那時完全不知道有這種尊卑關係,他們對外國人不會那麼在意這些。

當一個國家把這種尊卑關係融入日常用語時(日文也是,但沒那麼嚴重),即使日韓已經是先進國家,但整個社會的性格仍一直卡在過去。

防彈柚香酥油茶

昨天看到這帖食譜,有點好奇,今天把柚子換成檸檬,打了一杯,剛喝下去的感覺有點微妙(為什麼有鹹鹹的感覺?),但愈喝愈順口,改天再來試試柚子版。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文理之分

前陣子和幾位大學同班同學見面,其中一位A同學是大學日文系的系主任。她非常厲害,大學畢業後一邊上班一邊開始學日文五十音,後來拿到留日獎學金,不到十年內從完全不會日文到拿到日文博士,不到二十年就當上系主任。

那天聊得非常愉快,席間也聊到其他同學的近況,包括有幾位同學在四十出頭就退休了。聊著聊著,A同學不禁有感而發:「你不覺得我們當初讀高中選組時,應該選自然組嗎?我們又不是物理化學很差。」他說的沒錯,真要講的話,我國高中的物理化學還比國文史地好很多,當初會選第一類組,完全只是因為很想讀外文系,但後來很務實地選了商學院。

很多人以為念文法商的人就是因為數理不好才會選念文組,我覺得那是很大的誤解,確實有人是因為覺得數理很難而躲進文組裡,但每次看到有人說「文組不意外」,我就覺得很好笑,彷彿念文組的人就腦袋發育矮人一截似的。

前陣子興起讀中醫的念頭,朋友說讀中醫要考化學,其實我還挺喜歡化學的,覺得化學比物理更有趣,況且,生活中就有許多化學,只是我們不太注意而已。

without的翻譯

本來以為without這個字再簡單不過,但還是常看到翻譯錯誤。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其實without 也有「在外面」的意思,不見得都是「沒有」「缺乏」的意思


人物(2)

「婚前腦袋進多少水,婚後就流多少眼淚。」
「台灣導演沈可尚,結婚一年後,對婚姻生活有了疑問,他帶著這些問題,用7年時間拍攝了8對夫妻,讓他們分別對各自婚姻中的婆媳、孩子、責任分工等問題展開對談。由此來探討,人是否真的需要結婚?婚姻中兩個人究竟又該如何相處?」 


延伸感想:

今天看到友人為了「等你有小孩就知道」這句話而生氣,這讓我想到前幾天看到的另一篇文章(如下)。真的不要隨便跟別人說:「等你有小孩就知道。」那只是顯示你也多無能的藉口。

人物(1)


「我不是事後檢討的人,這輩子不會回顧過往,懊惱做錯什麼,想做的事會盡快決定,一件事想一小時,跟想一天或一禮拜,大致上一樣。」


延伸閱讀:
【一鏡到底】賴活到極致 李家維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工作愉快的感覺

今天才出版的《Billion Dollar Whale》已經在馬來西亞燒了好幾天,幾乎是會英文的人人手一本,盜版PDF滿天飛。由於內容太精彩、太八卦、太好萊塢(是真的涉及很多好萊塢巨星),整個國家為之瘋狂,美國媒體也有很多相關報導,但台灣幾乎沒什麼動靜。

大馬友人來訊問我看了沒,問我會不會有中文版。我說我買了英文版,但沒時間看,最近好書實在太多,根本都來不及看。賈伯斯女兒出的《Small Fry》老早就預購了,結果已經出版多天,我還沒時間看。一到年底,出版社好像在補業績,大書都押在下半年。

不過,說實在,大書對我來說如浮雲,我已經厭倦了那種被押著提早交稿的日子。

去年本來接了一本今年出版的大書,而且已經賣出電影版權,但到了騰出的翻譯時間,英文版還沒出版。等到英文版出版時,我已經把空檔給別人了,編輯為了趕著出那本的中文版,就找其他的譯者,我也覺得無所謂。

但編輯補給我另一本書,是遠比那本大書實用很多的小書,我覺得譯完收穫很多,而且大概是因為老天可憐我,終於今年給我一本用語超簡單卻超實用的書,翻譯起來實在太愉快了。期間編輯也完全不催稿,實在太久沒工作那麼快樂,都已經忘了愉快的翻譯是什麼感覺。

昨天發現一個更妙的事,一本即將出版的書掛著我的名字,我剛看到書名和作者,心想:「哈哈,那本不是我翻譯的,掛錯譯者了吧。」但接著又想到:「不對,那是我2015年年初就交出的稿子,只是當時稿費馬上一次付清,我已經忘了那本書一直沒出版。」其實我本來以為那本書再也不會出版了。

其實對我來說,我覺得工作愉快比較重要,至於翻譯的內容是不是別人眼中的大書,那根本一點都不重要,更何況稿費是一樣的。我比較在乎工作愉悅度、合作對象不機車。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做人的藝術


以前我在電腦業遇過一個老闆,他會主動幫我們爭取那個職位最高的薪水,反正我們這種小咖多給幾千塊薪水,公司也不會倒,又可以為他自己做人情。

後來我到銀行上班,某個樓層的大老闆也是這樣,所以那個大老闆跳槽到其他銀行時,挖下面的人到那家銀行,是一整串肉粽跟著他走。


相較之下,我的大老闆就不是很會做人,所以他跳到其他銀行時,想挖一些得力助手過去,但大家都沒有動力跟他走。

昨天又收到編輯離職信,是在收到發稿信之後,他說:「我要離職了,順便幫你調高稿費。」真是太會做人了。

不管是以前上班或後來當譯者,我從來沒主動開口要求過加薪或提高稿費,都是老闆或編輯主動幫我加薪(坦白講,我也開不了口,我希望別人是真心認為他值得付給我更高的價格)。

以前有些同事很賊,會先去其他公司拿到offer,再回頭要求老闆加薪,不然就揚言辭職。當然,不乏有人擦槍走火,沒拿到offer也揚言走人,然後老闆就真的讓他走了,結果一直失業到現在。

我遇過不少佛心的編輯,會主動幫我提高稿費,但也遇過會以「這本很簡單」為由,要砍我稿費的編輯。更誇張的是,他不是只對我這樣,我把資深前輩介紹給他,結果前輩寫信給我(如附圖):「謝謝喔,經試譯後,編輯小姐回我信說:『本書內容尚稱單純,稿費以每字0.6元計算如何?』想請問妳喔,現在稿費這麼低嗎?」

我跟前輩說:「其實你就不要接他的稿子,讓他去找其他譯者就好。」我剛入行的菜鳥價都比0.6還高。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人資問道:「如果你是利潤中心主管,有費用和成本要背,大量的工作堆著,還要想辦法追上業績目標,那錄取一個新鮮人,通通都沒經驗,都要從頭訓練,要求薪資分別是25K/30K/35K,主管會選哪個?」

如果我是老闆,我絕對不會選25K。在台北工作太辛苦了,多給五千或一萬元的薪資,可以讓人少花很多心思在縮衣節食上。當你連錢都不夠時,哪有心思放在工作上。我覺得這是很多衣食無虞的人無法理解的。非常推薦大家看《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未來


我從來沒有見過葉先生,他不用網路,我們是以樸素的電話或信件往來。每次經過台電大樓,總向上望一望,那兒可是有個台灣科普翻譯快手呢。 葉先生不用電腦,是用綠色六百字稿紙以鋼筆寫就譯文,而且神奇的是,修改極少。我很喜歡改葉先生的稿,因為他的中文極好,改完的成品讀來流暢,編輯起來相當有快感。蘇老師化學系列也拜葉先生所賜,好讀極了。

我學生時代已經有網路,所以從以前在美國讀書跨海接台灣資策會的翻譯案開始,翻譯時查資料都很方便,那時還沒有網路字典,所以家裡的紙本字典有上百本(各種語言和主題)。

我完全無法在沒有網路下工作,家裡只要網路斷線就很慌張,所以特別佩服上個世紀的譯者。我覺得沒有網路我可能不會做翻譯這個工作,因為不查證資料或查不到資料很不踏實,甚至令人心慌。

在我從業近二十年間,網路的出現對翻譯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查找資料方便,後來還有網路字典,甚至還有網路輔助翻譯軟體(雖然我用不習慣,還是習慣人腦翻譯)。

但我在想,那些抗拒使用網路的譯者,是不是後來因此遭到市場淘汰。他們的工作能力無疑是優秀的,但因為工作方式沒跟上時代,就被淘汰了。

我曾經跟一位插畫家朋友討論過這件事,插畫和漫畫以前也是手畫,後來有了繪圖板就快很多,但朋友說,他有一些朋友完全不用電腦,也不上網,後來案子青黃不接。

最近看《21世紀的21堂課》,裡面提到一些對未來的想像,哈拉瑞真的是一位很妙的作者,他可以把很多看似無關的題材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很博學,而且擅長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貽笑大方



網路上很多人喜歡譏笑別人的英文,但不講出來還好,一講出來就發現是自己缺乏知識,譏笑了正確的用法。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自以為英文很好的人身上,但語言這種東西真的學不完,而且很多東西是業界慣用語。你不恥笑別人,別人還不知道你才是大草包。

比如,很久以前曾經看到某位口譯者投書媒體,說他在某個場子上和其他同業一起在台下笑某人一直把「主管機關」講成「competent authority」,笑說那誰又是incompetent。但問題是如果你常接觸法律文件,competent authority真的是再普通不過的詞彙,就像「自然人」這種詞乍看之下奇怪,但你總不能質疑誰是「不自然人」吧。

又比如很久以前有人在翻譯社團嘲笑「exploded view drawing 」譯成爆炸圖,這其實是工業設計及業界非常常用的術語。(爆炸圖是為說明不同零組件組合時的彼此相對位置,把一件產品所有的零件等距分開呈現在同一張圖面上)。

然後是剛剛,看到有人在取笑一家公司的文案,還說「The luxury of discovery」為什麼不寫成Discover the Luxury。兩個根本不同意思好嗎?查一下字典再取笑別人也不遲。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鄙視鏈

鄙視鏈這個詞真的很有意思,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是幾年前在工程師圈裡看到的,那時有一篇流行在兩岸程式圈的文章,詳細說明程式界的鄙視鏈,看完覺得有點好笑,尤其是對圈外人來說。

後來又進化出另一版,是下面這樣:


這種鄙視鏈也經常出現在各行各業,很多人喜歡給職業或技能分貴賤,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

這就像坊間各媒體的好書書單,好像只有文青看的書才是好書,其他書就不入流似的。甚至有人還會質疑譯者怎麼翻譯不挑書,真的有閒有錢有能耐有本事挑書的譯者很少,而且你覺得無用的書,別人可能覺得很實用。

冷門不表示不重要,冷門的工作或職業還是需要人來做,而且很多人是樂在冷門中,喜歡人少的地方,這是喜歡掌聲與名利的人無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