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翻譯之難




一早看到出版社分享昨天一本書的導讀會,想起去年翻譯那本書的種種。

去年的這個時候,剛好在翻譯克里斯汀生的新書《創新的用途理論》。因為本人有翻譯前先把作者的前作都買回家讀一遍的強迫症,根本是搞死自己(圖中只放其中幾本,因為我家的書已經土石流氾濫,有幾本找不到)。

去年這本書出版後,陸續看到讀者說「這本比前面幾本好讀」,每次看到這樣的評論,我都很想哭,「啊啊啊,你知道我潤過幾次才放過我自己嗎?」

底下是去年跟編輯的通信
這本比較複雜一點,所以我需要比較多的時間。  
主要是因為書裡的理論"Jobs theory",那個Jobs泛指多個意思,按上下文可指「工作、事情、任務、活兒、成果、職責、作用、情況」等等,如果全都譯成一樣,感覺很奇怪。我本來想把它一律譯成「用途」,以求統一,但套在有些段落會變得非常奇怪。  
再加上,如果你常看《哈佛商業評論》的話(我常幫他們翻譯),作者(共四人)的文體跟《哈佛商業評論》很像(他們四人經常投稿《哈佛商業評論》,其中一人還是該雜誌的編輯,講好聽一點是比較學術,講難聽一點是比較囉唆。  
其實書本身的概念不難,但我覺得是寫法的問題,有時我反覆看一個段落,覺得有點心海羅盤,必須把有聲書叫出來聽,用聽的才比較懂那段的用意和語氣。再加上我翻到後面,一直改前面的用詞,所以時間上比其他的書還久。

結果,出版社的行銷總監看完那封信後告訴我:「心海羅盤(o^^o)我心有戚戚焉啦!其實有些讀者來信抱怨,Jobs應該是任務而不是用途....其實他即使看了原文,也不一定懂得作者在這段的jobs想表達的意思........」

譯者有時就是這樣黑掉的,讀者常以為我們翻譯時都沒考慮到更好的用法,問題是作者就是寫得那麼籠統。有些讀者可能會寫信跟譯者說,比較狠的讀者,就是直接去找出版社抱怨,或是在社群媒體上指責譯者不用心,也不讓人回應或辯駁。身為譯者,你就只能默默承受暗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