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大推AirPods

一直想換無線耳機,因為年中的時候,耳機線不小心勾到桌角,導致手機掉出口袋,螢幕摔裂,換個螢幕就花了我五千塊。

蘋果AirPods真的很貴,所以我一直買不下手,還先問了某位朋友A(因為他是蘋果控),沒想到他竟然沒買,他說他無法戴入耳式耳機。所以我一直待在搜尋其他無線耳機的階段。

然後就非常神奇,今年生日,友人B彷彿具備FB的功能,偵測到我經常搜尋無線耳機,竟然送我一副無線耳機。

我馬上拿來使用,發現它可以立刻接上kindle fire,卻無法連上iphone,但拿來聽Kindle Fire的電子書朗讀功能真的超方便(kindle只有fire系列有這個功能),這促使我下定決定花錢買Airpods。在此要特別感謝友人B送我那麼實用的生日好禮。

前幾天收到AirPods,真是相見恨晚,這應該是我最愛的蘋果產品,而且非常神奇,人性化到一個極致。我的房間非常大(大概是一般人房間的兩倍,裡面有衛浴),但我不管走到哪裡,手機即使放在角落都可以接收到。不僅如此,AirPods和iphone簡直就是絕配,感應力超級靈敏。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掉落,其實它真的很穩,我只掉過兩次,一次是換衣服,脫掉上衣,衣服勾到耳朵,導致耳機掉落。另一次是洗完頭吹頭髮時不小心手撥到。不然連戴著跑步都不會掉。(如果真的怕掉,外面有賣鍊子,但我至今還沒加鍊)

蘋果的東西實在貴得很有道理。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自由與屈辱

自從幾年前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後,不知為何突然對麵包及麵食缺乏任何興趣,這個效果大概跟很多人運動後自然而然戒煙了一樣。

吳寶春事件對我來說有點無感,倒不是因為我早就不吃麵包,而是讓我想起前不久發生的「Dolce & Gabbana辱華事件」,雖然兩者完全不同。

那個品牌因為廣告略帶種族歧視色彩,遭到全中國抵制。品牌創辦人是兩個稍微有點才華就跩個二五八萬的人,所以他們被抵制我只覺得是「現世報」。然後他們道歉了,但中國人不領情,創辦人因此惱羞成怒,發文表示:
「如果中國不接受道歉,那麼他就呼籲所有意大利不要去買中國的商品,不要去吃中國餐館,因為他們生產的衣服是有毒的,還偷稅漏稅,食品就算過期了他們都會繼續使用。所有有關於中國的一切東西大家都別買!”


於是,有網友引用了邱吉爾的名言:「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我覺得選擇要去中國發展或「向錢看」是個人自由,但是真的不要到時候被當地消費者羞辱了,再爬回台灣哭。

另,有人提到:「其實麵包幾乎都是不健康的,即使是吳寶春做的。大家不要只是討論麵包師傅的國家認同,也該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

底下有人回應:「傳統麵包原料基礎簡單,是比較純正沒錯,但主原料小麥本身並不那麼健康,經過幾千幾百年為了各種理由而產生的人工改良(如防蟲、抗霜、高梗、早熟),小麥已經是一種營養低落且人類腸胃無法有效吸收的穀類。其實幾乎所有大量種植的五穀雜糧都有這個問題,但小麥尤甚。」

以上敘述跟我在書裡看到的一樣,不過,身為「前」麵包控,我知道要戒麵包很難,戒麵包後的明顯改變大概是會先減三公斤。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活在當下

去年和前年有三位認識的編輯去當瑜珈師,今年有三位認識的編輯自己出來開出版社。問其中一人為什麼,他說在大出版社當編輯感覺像幫別人打雜,自己開出版社至少盈虧自付。我想這也是我當初辭職當譯者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跟大家混吃大鍋飯,自己做多少、賺多少。

前幾天和友人聊天,聊到最近很多人快五十或五十幾歲就掛了,我說:「我已經有好幾個朋友四十出頭就掛了,不然你覺得我為什麼最近這幾年過得這麼灑脫?看那麼多場演唱會?我都不知道是藝人先走、還是我先走。」

今晚去高雄巨蛋看《火焰之舞》,其實二十年前在溫哥華看過了,DVD也看過N次,所以不是覺得那麼震撼,但這場小鮮肉好多,而且中間好幾次打赤膊,明明是跳踢踏舞,上半身和手臂肌肉好明顯,真是賞心悅目。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文學大減

幾天前上一篇才說:「看到一位大多只接小說、不太接實用書的譯者竟然譯了一本他最討厭的芭樂勵志書。我在想應該是小說真的賣得很差,案子愈來愈少了吧。 」昨天博客來的年度報告出現這張圖


不過,說實在,連我自己也已經好久沒看小說了(上一套好像是看《三體》)。以前上班時,是只看小說和工作相關用書。當譯者後完全反過來,只看工作用書和非文學,覺得需要補充的知識太多,根本沒空看小說。

不過,我在想,等我退休以後,應該又會恢復只看小說吧。看小說時就像看電影一樣,是一種放鬆,作家文筆也比較好。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時間與趨勢

約莫一年前刪除Twitter帳號,主要是想節省時間,也不太喜歡上面的氛圍。刪帳號一年後,確實節省了時間,也不影響國外資訊的吸收,因為帳號雖然刪掉,但Twitter後台應該還留著帳號,不然我為何還可以從feedly接收到整合過後的Twitter資訊?


選舉前幾個月到今天(已經選完好幾天了),臉書簡直成了垃圾場,連刷臉書都覺得厭煩。這樣也好,剛好可以趁機抽離一個浪費時間的地方。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時間不是稀缺資源,精力才是稀缺資源。突然一語驚醒夢中人。


是啊,戒除Twitter和FB後,時間會突然變很多,但精力並沒有變多,每天的精力總是有限。精神不佳時,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勉強自己去運動或工作。


另外,今天注意到四個現象。

1. 某位年輕的媒體人(主要是經營媒體,翻譯外國的文章)說,他覺得Google的翻譯最近進步很多,大概再過五年就可以靠Google翻譯和稍微的編輯來經營媒體了。


2. 接到一家雜誌媒體的澳洲總公司(還是分公司?)寫信來說,他們要裁掉台灣僅剩的三個員工,以後由澳洲統一發稿,問我還要不要繼續接他們的稿子。


3. 看到一位大多只接小說、不太接實用書的譯者竟然譯了一本他最討厭的芭樂勵志書。我在想應該是小說真的賣得很差,案子愈來愈少了吧。


4. 看到有人在問,既然大家沒時間看書,書是在跟影片和電視搶時間,出版變成MOD那種包月制是遲早的事。畢竟,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大家吸收各種形式的內容,不會去細分形式。影片包月一個月才幾百塊,比一本書還便宜。


我常把翻譯這一行「頂多只剩五到十年的光景」掛在嘴邊,看來確實是往那個方向走。影片翻譯的案子確實隨著Netflix等媒體的加入而大幅增加了,但那應該是翻譯界酬勞最血汗的地方。


反正,我一直是抱著隨時都可以收山的想法在做翻譯,再過五到十年也差不多該退休了,現在認真培養第三專長比較重要(如果翻譯算第二專長的話)。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支持女性弱勢

我是2011年11月加入Kiva,當時是因為翻譯《熟年力》,認識這個團體,從那時開始在上面做小額放款。放款的對象可以自己挑,通常我是選女性及務農的。我總覺得女性要養家比較辛苦,尤其是貧困的國家,所以通常是選女性為放款對象。再加上我向來比較喜歡支持小農,農業跟民生問題比較相關。


平常投票時,雖然我的立場偏綠,但我通常選舉的第一標準是:不擾民。所以宣傳車每天繞三次,不投。電話拜票,不投。


基本上有政黨背景的候選人,99%都會有宣傳車,所以通常我會投無黨籍的人。上次因咬警察一咬而紅的蔣月惠,之前選過很多次都落選,但她從來不宣傳、不插旗、不擾民,自己站在路口拉小提琴募款,所以我上次有選她,她上次吊車尾終於選上議員。


這一次因為她名聲太響亮,我就沒選她了,但她依然沒宣傳,這次是第一高票當選,恭喜她!!!


這次我選了另一個無黨籍的候選人,因為她的第一個政見就是廢除候選人補助款30元。幸好在女性保障名額下,她吊車尾選上了,希望她能像蔣月惠那樣堅持走自己的路,不靠任何黨派闖出一片天。


今年中因拆遷爭議咬傷女警,在警局嚎哭而爆紅的屏東議員蔣月惠,此次九合一選舉以1萬800票拿下該選區第一高票順利連任,她凌晨在臉書發文表示將全數捐出44萬選舉補助金,就連同街頭拉小提琴拜票收入223470元,也會一起捐出。
 知名音樂人許常德也在臉書祝賀她說:「這是台灣的新紀錄,給政黨當頭一棒的紀錄,不用站台,不用插旗,不用廣告,不用麻煩別人,集中專心在一個善的信念,就可以彙集那麼大的支持 這是台灣的歷史新紀錄。」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一如既往

忘了確切是何時對政治開始冷感。看到網路上一堆崩潰聲,我真的覺得我的同溫層都太過年輕。


陳水扁選輸台北市長時,那時我還在讀大學,我曾經跟同學到競選總部哭過。連戰大喊選舉無效時,我也曾激動地罵過。馬英九當總統,照三餐幹醮過。太陽花學運時大概整整一個月工作進度是零。


但後來在英國脫歐及川普當選之前,大概是看多了國外的媒體和書籍,再加上我自己也翻譯了兩本和保守派有關的書(《大國的不安》《工廠人》),我逐漸明白保守派在想什麼(其實我身邊很多保守派,包括家人),所以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時,我一點都不訝異。


昨天台灣的選舉和公投更不訝異,甚至感到冷感,但不至於失望。首先,當少數派是二十幾年來的「習慣」,但其實這個少數派是逐漸在成長,只是成長很慢,大家沒什麼耐心。世界本來就不是繞著你運轉,你要學會自己往前走。


第二,要學習瞭解「非同溫層」,不然只會持續失望。一味把別人貶抑成「反智」、「智障」,並不會讓自己顯得更優秀,只會讓別人更想用選票教訓你。不要再一直看跟自己思想貼近的書,試著去看「敵方」的書,瞭解別人的思想。老是覺得別人是「一無是處的垃圾」,到底是哪裡比較「不反智」了?


第三,就像飛機上的求生指南一樣,先把自己的氧氣罩戴好,才去搶救別人。活著就是希望

最後引用一句別人說的話:「人生就像參加馬拉松一樣,如果我們在比賽結束前放棄,永遠不會知道完成比賽的感覺是怎樣!」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獨立與獨處

寫完上一篇後,一位朋友在FB留言說:「交朋友的速度越來越慢,已經成為獨行俠了哭哭~」

我回應:「我本來就很孤僻,所以非常喜歡獨來獨往的樂趣。」

也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那篇文很長,我就不節錄了,只節錄底下的重點: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儘量迴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迴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自從十幾年前離職後,我一直是以盡量「不靠別人」來要求自己,我總覺得靠自己最妥當。這十幾年的經驗是,你根本不用花心思去交朋友,把自己搞好,自然就會有人主動來跟你交朋友。所謂的人脈,根本不需要汲汲營營,你沒能力,人家躲你都來不及,還跟你建立什麼人脈啊。與其花時間去搞人脈或交朋友,提昇自己比什麼都還重要。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自然淘汰法



張妙如在Okapi開的專欄可說是包羅萬象,是我最喜歡的Okapi專欄。前幾週有一篇講他小姑離婚的事情,但裡面有很多很有意義的論述。

她說她小姑是女強人,小姑的先生是好人,張妙如和她先生都站在男方那邊,但也覺得那個婚姻很難走下去,因為女方在結婚後持續成長,變得太強,男方已經跟不上,雙方都過得不太快樂。

他先生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方,說他妹妹已經把自己練成奧運選手,但要跟一個普通人跑兩人三腳,一定會覺得壓力很大。

這讓我想到一些很久以前的朋友或同學,以前上班或求學時,大家的目標或興趣可能差不多,但離職或畢業後,大家各自發展,差異也愈來愈大。如今可能靠FB連結,但明明就已經是兩條八竿子打不著的路,硬要靠聚會聯繫感情,這不是很累嗎?

有些人的人生就只是吃喝玩樂,但吃喝玩樂對我來說並不重要,為什麼我要硬被他們拖去浪費我的時間,美其名是聯絡感情?所以我在FB上刪過很多朋友和同學,總覺得相見不如懷念,畢竟人生已經沒有交集,我對你的生活根本不感興趣,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再浪費彼此的時間。

斷捨離不是只有在實物上,人際關係更應該斷捨離。

我之所以把我喜歡的事物放在部落格或FB專頁上分享,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可以藉此自動消除一些跟我興趣不同的人。所謂物以類聚就是這樣,別人覺得你分享的事物很無聊時,自然而然就會離去。

另外分享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這是我在FB上看到的:「通常男鐵人的另一半,有可能是女鐵人,也有可能是普通人;但女鐵人的另一半,一定是男鐵人。萬一不小心女鐵人的另一半是普通人,那女鐵人有65%以上的機率,會有一個以上的男鐵人小王。」這是不是跟前面「奧運選手和普通人一起比兩人三腳」的比喻很像?

盲人馬拉松

其實我本來不知道盲人可以跑馬拉松,最近聽一本書,作者是廣播節目主持人,他說他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去擔任波士頓馬拉松的盲人陪跑員,我才好奇搜尋了盲人跑馬拉松的報導。


呂冠霖從小最痛恨體育課,過去一次最多就是跑四公里,身邊所有人都不認為他能跑馬拉松,「我媽覺得我會跑到死掉,一直說不准去。」惟獨他在台大視障夜跑團遇到的陪跑員吳家銘不斷鼓勵他,「人生如果每件事情都要準備到百分之百,就會錯過很多機會。」

「人生很多事一開始都是難的,不是因為相信自己做得到才去做,而是做了以後你真的不知不覺會看到。」持續練習下,呂冠霖不但半年瘦下十公斤,更從一個月只跑二十八公里,進展到兩百公里。
又在網友介紹下看了這篇:人生超馬 他是盲妻一生的陪跑員

覺得好勵志。

作者說陪盲人跑時,他們聊了很多事情(波馬有嚴格的關門時間限制,竟然可以一邊聊天一天跑),他說他跟盲人聊到自己的低潮時(中年離婚及其他種種),他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到底是在低潮什麼。

書中有一段是波士頓馬拉松前夕,邀請一群人來分享跑馬拉松對他們人生的改變,一堆人說自己本來又肥又病,自從跑了馬拉松,就不肥不病了。還有人說癌症消失了,有人走出低潮,到最後是一個截肢的跑者分享跑步的樂趣。這是不是又勵志又諷刺?

跑步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自我修練,但是就像冥想和瑜珈,我覺得那是只有自己做過又喜歡的人,才能理解,我不會去推薦任何人做,但做了就是你的。這大概就像納豆或苦瓜之類的食物,有人先天很愛(我家的小姪子從一歲多就非常愛吃納豆,可能是全台灣吃最多納豆的小朋友,現在國小一年級,但他爸媽都不愛納豆。我問他為什麼那麼愛吃納豆,他說:「就是喜歡啊,沒有為什麼。」),有人後天很愛,有人一生都不愛。

我自己到現在還是無法喜歡瑜珈,這十幾年來試過三次,還是覺得不是我的菜,但我還不想放棄。跑步也曾是我沒有興趣的活動,但現在跨出去了。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自以為是的做功德

記得很久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說,山地偏鄉的兒童對於大台北地區幾所大學的一些社團感到不勝其擾。那些社團美其名是要去輔導山地偏鄉的孩童,但反而導致孩童疲於接待他們,有些孩童必須負擔家計,根本沒那個閒工夫接受輔導,更何況接待他們。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南部發生嚴重風災時,導致土石流,一些住在山上的山地同胞遭到滅村或斷水斷電。於是,有一群佛教徒就帶著素菜上山,要去救災。結果山地同胞寧願挨餓,也不想吃素(他們習慣肉食)。於是,我就聽到一些吃素的人在罵那些山地人不知感恩,浪費食物。

然後是最近台鐵普悠瑪號的翻車事件,有救災人員抱怨慈濟在現場祈福,影響救災活動。

很多人所謂的「做功德」、「做善事」,只是為了自己,根本沒有想到別人,如果又碰到別人拒絕,還要批評別人不知感恩,根本就是自以為是到了極點。

最近很多人常動不動就說自己在「做功德」,以「做功德」來形容沒人感謝、但自己又很愛做的事情,我總覺得看了很刺眼。是有人逼你嗎?人家有覺得你做了那些事情造福社會嗎?你做的那些事情究竟幫助了誰?還是只是在自爽?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假朋友




我很討厭別人有求於我,所以我自己也不會去詢問或求助任何人,甚至不會求助家人,我連他們出國也不會拜託他們買東西,寧願花錢找代購。

所以每次我接到「我可以問你問題嗎?」的訊息,我就覺得很煩,以前還會問:「什麼問題?」現在直接說:「不可以。」通常臉皮厚的人在聽到你說「不可以」後,還是會繼續提問。

這個月連續遇到兩件很火大的事情。

一個是很久沒聯絡的朋友,先問我:「可以問你問題嗎?」我說:「什麼問題?」他說要我推薦他教孩子英文寫作的書。我推薦兩本後,他又嘰嘰歪歪說不是他想要的。幹你媽的,你不會去問別人嗎?我是很閒嗎?有義務推薦你任何書嗎?

另一個也是不太聯絡的朋友,寫信來問:「有件事情可不可以請你幫個忙?」我就直接說:「不可以。」他果然不死心,開始寫落落長的訊息,說要跟我借錢。我只回:「不可以。」然後就結案了。

如果你想跟我絕交,或要我封鎖你,可以繼續問我問題沒關係。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生命的長短

2010年,毅然決定離開已經三進三出的報社,專心寫作。「如果一個工作只是為了薪水,回家後只有力氣睡覺,人生不能這樣過!」愛貓過世了,卻還是沒日沒夜的工作,她放手一搏,辭掉工作,提筆寫作。

由於我一畢業那年就有同學過世,這幾年又陸陸續續送走幾個四十出頭的朋友,所以我對於二三四十幾歲走的人,其實不會有太大的震撼。這個世界充滿了變數和毒素,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個先到。

其實我比較擔心活太久,倒不擔心死得太早。至少我這一生已經沒有遺憾,三十歲就開始過我想要的生活,然後四十之後,簡直就是豁出去,已經覺得反正我就是要用最爽、最任性的方式過日子,誰都別想攔我。

李小姐走得非常突然,她雖然罹癌也做了化療,但只不過是做個回診就突然走了。2010年她辭職以前,如果她知道自己還有不到十年的歲月,她是不是會更早辭職呢?

很多書都說,臨終的人最後悔的事,莫過於花太多時間在工作或加班上。我想起前陣子翻譯的書裡,作者在謝辭裡寫道:「謝謝我們的愛犬塔力特,牠每天都教我:狗不需要跟人一樣長壽,因為牠們享受與珍惜每一刻。」

延伸閱讀:隔壁家的小孩 更適合當我媽的女兒

皮膚與護髮油的關係


我本身是膚況膚質非常好的人(這真的不是在臭蓋,全身上下最得意的就是皮膚),也不太長痘,所以我很少關心皮膚方面的新聞。

不過,昨天看臉書突然看到皮膚科醫生說:「真的不曉得還在用護髮油、養蟎洗髮精、面膜、粉底液的病人,是還掛號進來看痘痘酒渣是要幹什麼?」

我有點嚇到,因為我非常愛用護髮油,也用了不少罐,心想護髮油到底跟皮膚有什麼關係,於是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還真的有不少相關報導。
比如:
陳皮的101次靠腰【22】----髮油痘(Pomade Acne)



不過,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看到另一篇更令我好奇:陳皮的101次靠腰【52】-- 乳清蛋白的靠腰。因為我不吃這種東西,我弟常吃,所以很多東西對身體的影響還真是奇妙。

此外,每個人的體質也不一樣,為什麼我用那麼多罐護髮油都沒問題,很多人吃乳清蛋白也沒問題,說到底,任何東西還是要自己試過才知道。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討厭的洗版

FB的友人清單中,我唯一主動加朋友的只有一個。那個人也不是朋友,而是一位台大外文系的退休教授。他時常分享很多豐富的內容,偶爾也會在外文書變成超級暢銷書以前推薦好書,我覺得從他分享的資訊中學到很多。

不過,這一切在兩年前川普正式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時就變了。教授非常討厭川普,所以每天會貼二三十篇罵川普的報導。不是兩三篇,是二三十篇。

這樣講好了,以我那麼討厭馬英九的人來說,如果你一天貼二三十篇罵馬英九的文章,我也會覺得你是瘋子。人當然可以有立場,也應該有立場(我最討厭假中立的人)。我自認為我是偏綠、偏民主黨、挺同的人,但我一直覺得這是個人理念問題,就像宗教信仰。我每次看到幾個朋友在FB上貼聖經的經文,我就很想隨手貼上古蘭經或佛經。那種強迫別人接納自己宗教的人,真是有夠煩的。

坦白講,我真的很討厭教師在課堂上宣傳自己的理念,即使是宣傳跟我一樣的理念也一樣。媽的,你上課不上課是在幹嘛?連本分都做不好的人,是有什麼資格灌輸別人你的理念。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集氣的意義

今年八八節的前夕,看到Okapi刊登一篇文章【我在產房剪斷大兒子的臍帶,事後我才意識到,那次剪斷的是人生分隔線】,那是一位數學作家寫的。那篇文章寫得非常動人(非常推薦),我因此開始追蹤作者的FB,沒想到開始追蹤時,他的大兒子(一歲多)剛好陷入昏迷,不久之後就過世了。

孩子陷入昏迷時,他在FB上貼出一段話:

 

請問有人認識氣功、特異功能專家,能夠治小孩腦部重症的嗎?」

我知道這麼請教臉書大神,在某些專家的眼中是很不正確的;但是身為一位父親,任何可能的機會,就算機率再低,再無法用科學解釋,我也願意相信。

補充:我們現在在台大醫院,樂樂(1Y4m)不能移動,我們有最好的醫療照顧,只是我還是希望能有個奇蹟。

萬事拜託了。
-----------
這種話看在科學家的眼裡可能只是好笑,看在一般人的眼裡感到不捨,看在家屬眼中則是完全可以理解。

每次我們看到網路上為臨終或病危的人發起「集氣」活動時,多多少少會覺得那於事無補。但是在我前陣子譯完的一本書裡,醫生分享了他見證的奇蹟,也說明了背後的「科學」原理,我覺得看到最後,你會相信「跟宇宙下訂單」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

作者去小兒科實習時,每天會跟著主治醫師巡房。某天主治醫生說,她隔天不能來小兒科巡房,因為她必須陪某個外地來的肺部專家去肺科巡房,她想向他請教喬伊的事情。

喬伊三歲,兩個月前把三輪車騎進家裡的游泳池。他的母親發現時,他已經沉在游泳池的底部。醫護人員趕到現場,使他的心臟恢復跳動,但總共花了四十五分鐘,所以喬伊很可能有永久性的大腦受損。但驚人的是,他的大腦完好如初,喬伊送抵醫院兩小時後,他睜開眼睛,認出了父母,還是跟以前一樣聰明伶俐。

但現在他在加護病房已經住了兩個月,醫院無法幫他擺脫呼吸器,因為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個月後,他的肺部已經結疤,必須從呼吸器加壓,把純氧推進他的肺部。每次醫院停下呼吸器讓他自己呼吸時,他幾乎是馬上筋疲力竭,醫院不得不馬上重新啟動呼吸器。

院方做了肺部切片檢查,發現整個肺都有結疤組織。也就是說,喬伊的肺組織已經報銷了,無法醫療。於是,醫生與家屬見面,向他們解釋,讓幼童持續這樣活下去很殘忍,因為他永遠無法擺脫呼吸器,所以醫生建議,萬一發生任何戲劇性的變化,院方就不要治療喬伊,也就是請家長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

簽完DNR後,喬伊的父親上了電視,請大家及各地的教會為喬伊祈禱。

隔天,主治醫生帶著外地來的肺部專家去看喬伊。那個專家先是觀察病人,接著拿起病歷,開始逐一瀏覽過去幾個月每天及每小時的呼吸器設定。後來他走向呼吸器,東調西調了一番。

後續一週,那個專家每天都來醫院調整呼吸器。一週後,專家離開時,喬伊竟然稍微好一點了。可以少推一點氧氣,自己呼吸幾次。

專家離開醫院那天,他告訴主治醫生該怎麼做:持續調降氧壓和送氧量,但慢慢來,別急。

主治醫生遵照他的指示,慢慢把呼吸器的設定調低。第二週結束時,喬伊開始可以自己呼吸了。在第三週結束時,醫生可以關閉呼吸器,喬伊也移除呼吸管了。

移除呼吸管後,喬伊可以說話和吃飯,體重和力氣開始回升。又過了兩週,醫生已經可以關閉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持續供氧。

到了第六週,已經沒有理由把喬伊留在醫院裡。 耶誕節時,喬伊又可以騎三輪車了,他也接受當地報紙的採訪。

作者說,最令他驚訝的不是祈禱本身,而是它的效果。畢竟,喬伊已經住院兩個月了,為什麼主治醫生到那個時候才去看他?她親自走了一趟,特地走了一趟。某種程度上,她是因為祈禱和電視節目而特地走了一趟,因為突然間多了一個觸動,喚醒了她。也許當天晚上她回到家,家人都問她:「喬伊是妳的病人嗎?我們看到他的父親上電視了。」也許這是她隔天來上班一心想把事情搞定的原因。

======

有些乍看之下不科學,甚至迷信的東西,其實背後可能有很合理的原因。就好像之前看一条的影片介紹台灣的莊子專家蔡璧名,她本來罹患癌症,也有接受化療,但她說太極和莊子思想在療癒方面幫助她很多(她並未因此否認醫療的效果)。但影片下面的留言就有人酸她怪力亂神。

人體本身有自癒力(例如傷口會自己癒合,骨折在固定後也必須讓身體慢慢自行療癒),醫療確實可以加速療癒及殺死禍害,但不是萬靈丹。

雖然現在我依然覺得集氣於事無補,但我覺得當一個人被逼到盡頭、束手無策,任何取笑或揶揄都是很可惡的心態。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人生初半馬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要跑馬拉松,平時跑步很隨性,幾乎是兩週才跑一次,每次跑一個小時就收工,也不求速度,從來沒跑超過8K,我只是把跑步當成另一種運動。主要是因為南部空氣不是很好,所以我的運動主要還是跟著DVD在室內做(我有運動DVD一百多片)。

之所以會報名這次馬拉松,完全只是因為八月某天因工作上網查馬拉松的資料,突然發現屏東竟然要舉辦第一屆馬拉松。我心想,對我這種懶人來說,要我出國或到外縣市去跑馬拉松是不可能,所以我就報名了。

報名完後就完全忘了這件事,平常也沒練習,運動習慣照舊。

等到十月,我突然意識到好像十一月初要跑。前幾天收到T恤和晶片,才開始上網看路線,看完路線覺得好想直接棄賽(一般半馬是21K,不知為何這場是22K)。

經過10月底的趕稿,其實作息又有點不太正常,好不容易週六提早睡,但只睡了四個小時就睡不著,乾脆起床工作,工作到早上四點,吃了早餐,好整以暇地步行去會場(離我家走路約20分鐘)。

六點開始跑,跑到7K分隔點時,參加10K路跑的選手轉往另一個方向,當時真的很後悔自己怎麼沒報名10K組。不過,跑到10K時,感覺滿舒服的,覺得應該可以跑完,但最後2K感覺特別漫長,10K到18K感覺過得特別快。

一路上看到兩位大哥穿著夾腳拖飛快前進,覺得真是神奇。

我覺得對我這種不太曬太陽的人來說,路跑比較辛苦的是曬太陽,因為我平常是晚上七八點或清晨四五點跑。以我這種雪人體質,曬太陽真的很容易融化。

跑步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以前常把翻譯厚書比喻成跑馬拉松,但說實在翻譯厚書還是比跑馬拉松簡單,馬拉松真是一種修練。以後我會更尊敬跑過馬拉松的人,那真的不是常人受得了的訓練。

總之,這是一次誤打誤撞的半馬初體驗,至於會不會有跑全馬的一天,我也不敢說,但我覺得曬太陽還是我的罩門,或許可以去參加星光馬拉松。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死亡列車終點站》

「各界追究事發原因,發現原來JR西日本長期要求列車司機必須準時抵達各站,否則就會懲處,卻又不斷地增加班次與停靠站,導致司機必須在維持高速駕駛與延遲煞車以爭取秒數...。」
線上看:《死亡列車終點站》追求準點的慘痛代價!JR出軌撞公寓釀107死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專業的傲慢

我從來沒上過坊間補習班式的翻譯課,一來是因為那種課程很貴,二來是我覺得這種東西自己看書學及實際的經驗累積,會比老師指導更重要。畢竟老師是一家之言,但翻譯沒有標準答案,有些人覺得應該怎樣,但我總覺得那其中有很多「自以為是」的成分。

十幾年前在電腦公司上班時,同事曾去上過那種課,同事是小留學生,英文不錯,負責寫對外的英文新聞稿以及主持各種中英大會。她那時因為想要精進翻譯技巧,曾經去上過外面的口譯課,那時聽她描述課程內容,真心覺得可怕。她說老師常在上課批評某某人譯得不怎麼樣,但在業界很有名。

不久前,在另一位譯者的部落格上看到她分享去上筆譯課程的(慘烈)經驗,也覺得很可怕。你想以專家自居、開班授課是一回事,你想以自己當「標準」、說別人都是錯的,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眼界要多狹隘,才會讓人有那種唯我獨尊的想法?

很多人說去念了翻譯所會更謙卑,感覺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倒是同學老師之間相互吹捧的現象挺明顯的。

至於如何自己精進呢?有人提點是最快的方式,但這種好人可遇不可求。多看好的譯本是另一種方式,你可以找一本自己喜歡的翻譯書,然後找原文版來對照看,這樣看通常會學到一些巧妙的譯法(也會發現其實誤譯不是罕見的事,不需要大驚小怪,誰敢說自己絕對不會看走眼。但我覺得我們需要學會吸收別人的優點,不然你要怎麼進步?)。

如果只看媒體的文章,不看書,尤其是那些直接從簡體轉繁體的文章,你會很快就被簡體中文的用法洗腦而不自覺,譯出「取得重大成功」這種簡體中文常見的官方用語。

我發現很多常接觸中國的人講話已經會帶一些中國常用字或中國用法,但他們都沒感覺。對於不做翻譯的人來說,這當然沒問題,但是對做繁中翻譯的人來說,我覺得應該要自己更有警覺性。

看電影不看字幕雖然可以練聽力,也輕鬆很多,但看字幕常會看到一些自己沒想到的妙譯。

另外,多接觸圈外人也很重要,跟同一圈子的人混久了,會以為我們才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覺得別人「應該」要理解我們的「專業」作法。很抱歉,世界不是繞著你(或你的圈子)運作的。外人沒有必要去瞭解你那個圈子的運作方式,你遇到瞭解你那個專業的人是運氣好,遇到不瞭解的人叫常態。

我覺得一個人先是讀者或聽者,之後才是譯者。很多人當了譯者以後,就忘了自己的本分,開始覺得自己才是「專業」,其他人不專業。但譯者充其量只是一個橋樑,你的作用是盡可能讓讀者或聽者瞭解原意。至於專業與否,絕對不是自己說了算。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That Sugar Film》

前幾天看到有人說:「誰說養成習慣要21天?我前天和昨天吃宵夜後,今天也想吃。」


壞習慣的養成像溜滑梯,好習慣的養成難如登天。昨天看了一篇很棒的觀影心得後(建議大家點去看《為什麼我們愛吃糖 ?想戒糖一定要知道的5個小技巧!》),馬上看了那部紀錄片《That Sugar Film》。


關於糖的缺點,已經有太多書籍和影片說明,但是對於上輩子屬螞蟻的人來說,戒糖需要比較強的自制力。


有人會說,巴菲特每天都喝可樂,一樣活得好好的。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到的另一篇貼文:


引文:
「要吃冰可不可以,有人真的是可以。因為有人每天做大量高強度運動,身體陽氣足,吃冰不傷身。
不願意做大量高強度運動,吃冰就傷身。

任何事情可不可以,都是看一整套。
同樣東西,有人吃了延年益壽,有人吃了早死短命。就連補藥也一樣。
有一億財產的人,可不可以買香奈兒包?當然可以啦。
但有人都負債幾千萬了,還在問可不可以買香奈兒包~~」



說到吃冰,我想女性應該感受最明顯。很多女生有生理痛,尤其吃冰會痛得更厲害。基本上,生理痛和便秘這兩件事,我一輩子都沒遇過,所以我不知道那有多痛苦,但我是連夏天在屏東都喝高溫熱茶的人,幾乎很少吃冰或喝冰水。

伸手牌

今天看到一則貼文真的很好笑:




想到底下的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自己倒是對有沒有人按讚覺得無所謂,按讚又不能換錢。最好FB專頁愈少人知道愈好(一個專頁只要超過一千個粉絲,就會開始出現小白。粉絲愈多,小白愈多遠離負能量都來不及了,幹嘛自找麻煩,我只想跟有緣人分享資訊)。但我很希望可以完全廢掉後台的訊息箱,我這裡不是問卦的地方。所以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竟然有些人會去申請「問題箱」或「答客問」之類的帳號,讓人問問題,沒想到有人時間那麼不值錢。

不過,我假如看到別人分享實用的資訊會按讚或留言「謝謝分享」,根據演算法,這樣可以提高我看到更多優質資訊的機會。所以我從來不對美食按讚,我最討厭在FB上看到美食分享,恨不得有個機制是自動跳過所有食物照。

另一篇是在翻譯社團裡:

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這種自己不努力找資料,愛當伸手牌的人。坦白講,自己找資料是當譯者的基本條件,連這種資料都懶得找,你還想當什麼譯者啊。


於是有人回他:


我現在的作法都是裝死,畢竟時間對freelancer來說就是金錢,時間那麼寶貴,當然是拿來睡覺比較划算。葛瑞琴魯賓說:「多睡一小時,等於加薪六萬元!」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矯情


大概是因為選舉季到了,平時參加告別式,候選人只派助理來上香,昨天參加舅舅的告別式,所有縣長、鄉長、民意代表候選人都親自出現了,不僅佔用了很多告別式的時間,還要跟我們逐一握手。

這些候選人總讓我想起不熟的朋友,平時不聞不問,有事相求時就會傳訊來說要見面聊聊,或是傳訊問一堆問題,把FB的傳訊功能當成免費求救站,我實在太討厭FB簡訊了。

每次參加告別式,我都會再次交代我弟,以後隨便幫我火化灑在樹下就好了。

久久參加一次告別式,比較親的人會送到棺木推入火葬口。每次棺木推進去的那個moment,心裡總有無限感慨,那種感慨的心情通常會維持三個月,那三個月會對人世間的一切看得很開。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老而彌堅

最近翻譯《慢療》作者的新書,譯到很想讀醫學院,翻譯她的上一本雖然感動,但沒有這種感覺。有人文素養的醫生作家確實很不一樣,寫書可以寫到令人如此動心,真是厲害。
然後我看到下面這篇報導,實在是太勵志:

只花1年就拿到生醫碩士,70歲的「學霸阿伯」你遇過嗎?

 

朋友也寄給我另一篇報導,媽的,一個比一個還要勵志。




另一方面,也看到這篇:Verizon狂裁44000名老員工:中年人,願你終能體面離開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多年前翻譯真人實事《孿生陌生人》(Identical Strangers)時,書中有提到這個三胞胎被拆散後重逢的故事,沒想到拍成紀錄片了。

其實這本書有賣出電影版權,但不知為何一直沒拍,兩姊妹也是被拆散的雙胞胎。書裡提到很多類似的個案,最妙的是,這些雙胞胎或三胞胎重逢後,都發現他們從事的職業很像,記得其中有雙胞胎是都當消防隊員,作者兩姊妹都是記者。

今天終於看到影片(線上看,沒字幕),雖然已經知道故事內容,但還是覺得好好看。影片中也有訪問《孿生陌生人》那對姊妹的片段。

中國那邊的觀眾覺得劇末結論畫蛇添足,但我覺得劇末的結論很重要。中國觀眾覺得不該以這部片來探討先天和後天的影響,但我確實覺得後天家庭的影響比先天更重要。

他們把三胞胎分別拆給富裕家庭、中產家庭、藍領家庭扶養,但結果顯示愛可以發電。

今天也看到另一對姊妹重逢,同樣是那個研究拆散的。

過度分享的內耗

前幾天提到在網路上看到的說法:
大家有想過,網紅這職業在賣什麼嗎?娼妓賣肉體跟陪伴、巨匠業務賣電腦課程、全家賣零售、五十嵐賣手搖飲料,那網紅賣什麼?
就是拿自己的生活出來賣呀
生活點滴對網紅來說就是商品
昨天看到這支影片,我覺得裡面分析得很好。過度分享隱私是一種內耗。不是每個人都像卡戴珊家族那樣臉皮有如銅牆鐵壁。

記得前陣子看到一位YouTuber上網分享在歐洲旅遊被偷光一切證件和金錢的經驗,裡面哭得很慘,但過程竟然都錄下來了,我覺得臨危還能完整錄下一切簡直是一種天分。我連美食都常吃完了才想到忘了拍照,其實我出門通常不帶手機,我覺得太累贅了(我的有聲書是同步轉到iPod上,iPod 輕便很多)。

影片中也提到演算法對YouTuber的影響,這對一般人就沒什麼影響,我們又不靠名氣吃飯,發文沒人看和一萬人看都是一樣的。

另一個令我佩服的是年輕人真的很厲害,一個人可以三頭六臂做那麼多事情,前陣子有一篇文章在分析為什麼YouTuber大多很年輕 ,因為他們從小就很習慣使用多種媒體和軟體。一手包辦寫稿、錄影、剪接.....。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AI發展

平常我都是用Nokia的手機聽Google Play的中文電子書(請Google小姐朗讀)。

前天我上台北,下午突然接到我弟的老婆打電話給我說:「媽媽說,你明明不在家,你的房間卻傳出有人講話的聲音,媽叫我進去看是怎麼回事,我發現是你的Nokia在朗讀,我們想你大概在錄製什麼,就沒幫你關機。」

我覺得Nokia真的很奇怪,為什麼他會自己開機朗讀?

為什麼我的電腦都不會趁我睡覺時,偷偷幫我把稿子翻譯完?

剛剛看到底下兩則新聞,覺得AI發展的方向實在難以預料。

充電器操控手機下訂總統套房 機主傻眼:太可怕了

美軍研發腦機介面,飛行員可用大腦信號一次操控 3 架飛機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閉嘴就是最好的修養

昨天和一位大我五歲的朋友A聊到一件事。她說,她的朋友B最近和女兒冷戰了三個月,起因是她跟剛出社會的女兒討一個月一萬元的孝親費。B跟我的朋友抱怨:「我當然不是為了拿那個錢,我只是想幫她存錢,她就生氣了。」

然後母女冷戰三個月後,由於母親有潔癖,女兒愛購物,有囤積癖,在自己的房間裡買了很多東西,也囤積了很多東西。某天母親忍不住叫女兒把房間收拾乾淨。女兒聽了不爽,奪門而出,出門前撂下一句:「你好可憐,沒有人要跟你說話。」結果母親氣得要命,說要趕女兒出去,叫他自己去外面找房子。

我朋友當然是站在友人那邊批評女兒的不是,但我聽完,完全可以理解女兒的立場。

身為「史上最討厭別人嘮叨」的人,你以為我討厭結婚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我知道家人嘮叨都已經很收斂、很客氣,換成是姻親或外人,別人可就沒在跟你客氣,所以選擇單身完全是因為「討厭別人管我」。由於我自己討厭別人管,也就不會去管別人,因為我深知「嘮叨」「碎念」的殺傷力,尤其又抱著「我是為你好」的自以為是善意,更是令人無福消受。

每次有人嘮叨我,我總是自我要求,以後絕對不要變成「討人厭的大人或老人」,閉嘴就是最好的修養。

商品的定義

近幾年很流行一個說法:「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

這種說法常用來形容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使用者等於是以自己的隱私交換了產品的使用權,也因此成了公司的商品。

我覺得哈拉瑞在《21世紀的21堂課》裡,有一段比喻特別傳神:

剛剛看到另一段比喻也很有趣:
大家有想過,網紅這職業在賣什麼嗎?娼妓賣肉體跟陪伴、巨匠業務賣電腦課程、全家賣零售、五十嵐賣手搖飲料,那網紅賣什麼? 
就是拿自己的生活出來賣呀  
生活點滴對網紅來說就是商品
沒錯,國外的卡戴珊家族確實是這樣操弄出龐大的事業。

文字工作的艱難

與其說這是單一事件,這其實是文字工作者很常見的事件,底下全文轉貼,我把原文的顏色及粗體標示消除了(想看原型,可以直接點連結去看),但我想補上身為譯者常遇到的狀況,所以底下藍色和紅色粗體和紫色加註是我個人的。

文章來源: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rookies/updates/3995
========

「冏說書」事件中的文字工作眉角#



就在這幾日,我所參與的「冏說書」計畫中,計畫主持人囧星人和另一位作者李屏瑤發生了一系列糾紛。就在10/6,這個計畫已宣告終止,詳細經過可參見網友的整理

在這件事情上,從我旁觀事件的發展、以及我親身的體驗來看,確實是有些關於文字工作的眉角,是很可以說明一下的。

在計畫終止之前,由於我的合約一再被拖延,始終沒有完成簽約,甚至拖到超過了原定計畫的第一次截稿日。我最初本於讓計畫順利進行的心態,先行完成第一期稿件,同時等待合約寄到。沒想到我等到的,是一份新版的合約提議。基於倫理,我無法透露太多細節,不過我可以說的是,在完稿字數和酬勞計算的方式上都更動過了。

我承認這種「我依約完成稿件、結果約竟然在完稿日後改變」的情況,讓我有不少情緒。(這部分要感謝我的經紀公司,他們代替我去折衝,幫我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糾紛)而後續的事態發展,包括當事人的某些發言、對待李屏瑤的態度,也讓我深感不平。這次事件,其實有好幾次機會都能平安落幕,但我想冏星人至今可能還是不太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錯,故始終會有我等看來莫名其妙的發言與處境。

我在這裡就明白說了:從專業角度來看,我認為在這次事件裡,李屏瑤幾乎沒有過失可言。

(我說「幾乎」,是因為我們寫字人多少還是容易心軟,許多事當斷未斷,這點我也是一樣的。)

以下我就從幾個角度說明一般文字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以及冏星人在哪些地方出錯了。


為什麼寫作者的合約那麼混亂?#


我想許多旁觀此次事件的人,最疑惑的一件事情或許是:為什麼你們的合約狀況這麼混亂?為什麼李屏瑤一開始沒簽約、拖到那麼晚才簽約?為什麼朱宥勳自始至終都沒有簽約?為什麼沒有簽約你們都還交稿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依照文學業界的慣例,99%的約稿都是沒有簽合約的。

大多數的約稿其實非常簡單,一封email、一則私訊,說明截稿日、稿費、字數等條件,雙方談定之後,就會開始執行。只要有這一份文字,雙方在互信的前提下,依此進行寫作&編輯工作,事情就可以順暢進行了。因此,我們這些寫作者早就習慣在沒有合約的保護下工作——而編輯也不可能亂來,你惡搞一位作者,他只要通通抖出來,你之後還用混嗎?

有本事整本雜誌你自己寫自己賣啊。

這種互信默契雖然穩固,但嚴格說起來,這種現況其實是因為文字工作的酬勞太低所造成的惡習,是產業不健康的結果。如果一篇三千字的稿子,稿費也不過是三千元,無論編、寫雙方,自然都不會想花額外的行政成本去談約;但如果三千字價值三萬元的時候,事情就不一樣了。產值低過一個臨界點,以互信默契取代正式契約,就會變成比較有效率的作法了。
(編按:這就是我常說的,出版業是個產值很低的「慘」業,一個產業產值小到一個程度時,所有的人作事的方式及心態都會變得很奇怪。)

相對來說,只要專案超過一個規模,大家就會乖乖處理合約了。一篇稿件大家會隨便來,但出版社要出一本書前,基本上都會跟作者把合約敲下來,才算落袋為安。不然你跟作者相談半天美好的願景,他轉頭帶著你的發想去別家出版社出書,這種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的。風險高了,人就比較會好好辦事情。

(.......當然,也是有「出了書才簽合約」這種「感人至深」的互信事件)

因此,你會發現在這次事件中,寫作者們會很輕率地(以其他行業的標準來看)把自己的心血交出去。這也是為什麼,冏星人對簽合約的動作明明不積極,但寫作者一方也沒有嚴謹地盯上去。如果整個過程一切順暢,那其實也不會怎麼樣,就只是另一樁弱小產業中感人至深的互信日常。但如果像現在這樣,雙方溝通出錯了,那就是狂燒信任值的開始了。

講難聽一點,寫字本就賺不了什麼錢,繼續寫的人都有一份傻氣,並且會分外體解同行的辛苦。若連這份心意都要糟蹋,那也就休怪大家不客氣了。

但話又說回來,一個產業靠著「心意」在支撐,終究並非長久之計。我們寫作者確實也要學著更「務實」或更「機車」一點。


「截稿日」和「拖稿」的定義#


接下來,我們回到爭議最初的點,即李屏瑤在截稿日(8/27)的三天前(8/24)交稿,卻被認為是「拖稿」這件事。

老實說,這件事嚇壞我了。因為我前述的第一篇稿件,是在截稿日前一天交稿的。如果李屏瑤是拖稿,我還比他多拖兩天。

「截稿日」這件事沒什麼好說的,其實就是約定哪天,那天以前交就算數。不過實際上操作起來,還是有一點點小眉角。比如我們說「2018年10月6日截稿」,你最晚可以在什麼時候交稿?你會說廢話,就那一天嘛。不,我要問的是:你最晚要在哪一秒鐘交稿?

這個答案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大部分的寫作者都很皮,會想盡辦法磨到最後一秒為止,最好是當天午夜23:59:59才按下寄出。這在大部分狀況都是可行的,因為一般雜誌的節奏不快,差不多是那天拿到就一定來得及(新媒體另當別論,這在之後的文章中再細講)。但有某些單位是有特殊的工作節奏的,比如報紙,他們若要在明天刊出,最晚今天下午就要拿到,晚上才來得及降版,所以「截稿秒」可能就會變成12:00:00。

而最皮的寫作者,還會利用「工作日」來騙時間差。比如某人收到來自公部門的邀稿,對方說10/6截稿。但他一看,截稿日放在週六,就起了壞心眼,盤算公務員週末不可能上班、最早的收件處理時間一定是上班後,所以可能就會「自動認定」真正的截稿時間是2018年10月8日07:59:59——就是拖過整個週末,到早上上班為止。

這是錯誤示範,如果這樣做而被電,你是一點冤屈都沒有的。然而,實際上這種案例是很多的。

但不管怎麼算,李屏瑤都絲毫沒有用到任何偷吃步的技巧,甚至還提早交稿了。如果她更龜毛一些,大可以把稿子放在電腦裡面再修兩天。然而她提早交了,那是她的體貼,她知道這不是一個人的稿件,多預留一點時間會讓合作對象好辦事。

........沒想到合作對象完全搞不清楚狀況。

我必須承認,在交稿這件事情上,大多數的寫作者都有不良紀錄(包括我)。我們也是背負著編輯們的恩惠才活到今日的。但反過來說,如果冏星人希望有更多作業時間、或者希望完全阻斷作者拖稿的可能性,倒是可以向編輯們學習一個小技巧:
(編按:這點說來話長,我入行最初五年都是準時交稿、甚至提前交稿的好孩子,但因為後來受到太多不合理的對待,這真的說來話長,我現在只能做到盡量準時,也完全接受「因為拖稿而被列入黑名單不再往來的處罰」,不過我現在已經不想跟只想追求速度,不重視品質的編輯合作,畢竟東西最後掛我的名字,我不想為了追求速度而犧牲品質。)

許多編輯知道寫作者皮癢成性,所以在約稿時,就會告知一個假的截稿日。比如明明是10/10才到死線,約稿時故意說成9/30。如果作者乖乖交了,心裡為他加一分,知道這是可靠的孩子。如果作者真的拖稿了,編輯就面有難色地去求:「拜託了,最晚只能到10/5,我們還要處理插圖——」然後在心裡畫X。

但千萬不要在該加分的孩子頭上畫X,做人要公平。



編輯是一種困難的專業#


另外一個嚴重的錯誤是,我認為冏星人低估了「編輯」這種專業。

在「冏說書」最早的計畫裡,合作的模式是由不同領域的寫作者撰寫稿件,再由囧星人擴寫、修改成腳本。有些人質疑他是否有能力「改」大家的稿子,但我認為這質疑沒什麼道理。這種合作專案,他擴寫、修改是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如果完全不介入,才是不尊重我們這些作者——如果潤都不潤,直接念就好,那就是我們自己的作品了,何來「合作」呢?我不擅長影音,所以我提供某方面的專業內容,由他來修整成合適的形式,這是很正確的作法。

但問題在於,擴寫、修改本質上是一種編輯工作,這種工作很專業也很困難。他願意採取這種合作形式,並且扛下困難的工作,這決定滿有勇氣的,是我當初願意加入的考量之一。不過在實際進行時,他開始抱怨「沒想到修稿比自己寫還累」云云,這我就覺得不大妙了。

因為修稿是一定比自己寫還要累的。看來他是跳了一個自己不瞭解的大坑了。

我向來尊敬編輯朋友,原因在此。他們勞苦功高,文字生產中的許多啊雜事都集中在他們身上,而他們最好的成果,就是讓作者的文字看起來「自然就這麼好」。一般讀者都以為文章好是作者英明神武,而會忽略掉編輯在裡頭出的力。


而更不妙的是,後來我看到了李屏瑤的稿子。

冏星人指責李屏瑤的稿件沒條理,並且抱怨她沒加小標。確實,李的原稿沒有小標;但這份稿件在我看來,條理其實很清楚,我不太明白冏星人的閱讀理解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篇文章沒有小標也很清楚,論點與事例交叉前進,而且也顧及了敘述的節奏感。
(編按:我看到「沒加小標」開始大笑,我還遇過編輯抱怨我大中小標的字體大小沒有標明,或每一段一開始沒有空兩格,這種「格式」的東西不是用軟體就能輕易處理嗎?你是希望我連排版都幫你搞定嗎?)

由於冏星人提到小標,所以我把自己當作編輯,試著為李文分段下標。在我走完一遍之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1.我不必更動任何一個字、調換任何段落順序,就可以完成分段下標。
2.我分段下標的結果,每一節就自然成為700-1000字的小節。


這代表什麼呢?第一點代表原文的脈絡非常清楚,相鄰的段落有自然的連結,且轉換話題的標示也有做出來。第二點則代表李屏瑤有平均地安排每個話題的長度,不至於出現輕重不一的問題。因此,文章本身雖無分段下標,但實際上是很有條理的敘述。

如果冏星人一時無法分辨本文的脈絡——這可能出於學術背景的差異,所以看不出來——,那其實也很簡單,只要請李屏瑤稍加處理,問題應該就可以輕鬆解決了。事實上,即便連我這樣沒正式做過編輯、只在某些時候兼差過的人都能看出來,李文是非常好改、舒服的;如果見識過那些找不到段落主旨、顛三倒四、資訊大量重複、資訊大量省略、焦點散漫或分類架構炸裂的文章,應該會開開心心收下這份稿件才是。

當然,我無法排除冏星人在改編為影音腳本時,有他獨特的觀點和考量。不過,李屏瑤本人是劇場出身,也寫過電台和電視的廣告稿,對於跨媒介的文稿已經很有經驗了。如果連這樣的背景都無法達到要求,我想整個台灣的文字工作者當中,很難再找到更能「勝任」此一合作案的作者了。至少我大概就是不行的。


關於「沒名沒氣」一事#


最後,我想來談談「沒名沒氣」這件事。這是在這起事件中,對李屏瑤最惡毒的攻擊。

確實,名氣如何,有具體的網路數據可以測量。在這次的合作案中,冏星人以其巨大的流量,形成一個推廣書籍的「平台」,這也的確是計畫成敗的關鍵。這次的作者,多少也一定是帶著想在更大的平台上推廣書籍、知識的心態,才會參與這件事;否則他們大可以自己寫文章、自己發表就好。

但是啊,名氣這種東西,它是眾人的熱情之所聚,是人們把自己的心送過來,和他們喜歡的你靠在一起。

這不代表「名氣」是某個人的所有物。它不是一種能量,可以讓你拿來雷擊對手。

客觀來說,一個人的天資、信念和條件,的確會決定他在這個時代的名氣上限。但別忘了,這裡面有人自己的選擇,也有時勢的推移。任何致力於作一件他相信的事情的人——比如寫作,比如拍影片——,都是值得敬佩的。我不會因為某些人很紅就嫌他們低俗,因為我相信他們一定做了什麼我做不到的事;但同理,我也不能接受因為某些人沒那麼紅,就活該被踐踏。

要看得出別人的才能,才是有才能的人。

被數據異化了、以為那就是自己的本體了,那是最虛無的事了。——我想這不用我提醒,越是坐擁數據的人,越是知道這一切是多麼空洞而令人疲倦的吧。

一生那麼短,信念又那麼長。我們哪裡還有時間盯著那些不斷流動的數字呢。

-


以上,是半抒發半說明的文字。沉默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寫出了這麼冗長的一篇,我其實也只是想說一件事。

我不能忍受文字工作者被這樣對待。

我們寫字人沒什麼了不起的,但也沒有命賤到這種地步。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捐助

最近印尼又發生強震海嘯,導致滅村,屍橫遍野,至少八百多人罹難。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問,要捐錢到哪裡?

對於這類天災人禍,我是直接定期定額捐無國界醫生,他們通常是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協助,你每個月捐的錢不見得是用在某次災難上,但絕對是幫助陷入災難的人。要真的做到專款專用,我覺得一般人沒有那個管道去監督。當然也可以只捐單次,他們有網站。

之前有兩位朋友問我平常捐款的單位。我以前曾經長期捐奧比斯Orbis,他們是專門救助眼盲和眼疾者,但幾年前台灣分店不知為何,在FB上有兩方人撕破臉,互相指責對方,害我不知道善款去向,所以就停止多年的捐助。在那之前,我也曾經接到台灣單位的電郵兩次,要我幫忙收集屏東捐獻箱的善款,我在猜大概是屏東只有我是固定捐款,才會要求我幫忙收善款。拜託,我哪來那個美國時間幫你收錢。Orz

其他適合定期贊助的單位是華山基金會(捐助孤苦無依的老人)、家扶基金會(認養弱勢家庭兒童)、雲林夜市慈愛會(捐款安葬)。

我因為很懶,都是選直接信用卡每月扣款,但這有個壞處,信用卡換卡時,必須重新設定。如果中途想停止扣款,幾乎是不可能中止(你無法跟銀行單方面申請中止口款)。所以想避免麻煩的人可以量力而為,在有多餘閒錢時,再單筆捐助。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肥胖

社會對胖子總是不太友善,我以前在美國及剛回台灣時也曾經非常胖,所以我大概知道胖子會受到什麼歧視。(其實胖子也沒什麼說服力,所以每次我看到胖子的影片都會直接關掉。)

大學時不胖,但曾經跟一位很胖的室友住了一年,室友個性非常善良體貼,但跟她住一年的結果就是自然而然發胖。

完全就是底下這個圖的樣子。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61887245195643&set=a.270697940642&type=3&theater


每日郵報是小報,Piers Morgan 更不是受歡迎的評論人,但間中也會有一針見血、獲一面倒好評的看法。
最近他對重磅級模特 Tess Holiday 發公開信勸喻,覺得很多看法或許可以搔一下華文區濫情傳媒、低批判力氛圍下尖酸評論之癢。
而其中覺得最重要的問題是:在模特兒這社會位置上,你是否稱職?
「你是一個患上了病態肥胖的人。」
「你跟超瘦的模特兒一樣,應該需要有人出面停止恭維,因為那並不健康」
「沒有人、不分男女,5呎三吋高超過三百磅,仍然可以由心而發高興」
「目前,我想你沉醉於虛幻,基於你的病態肥胖而產生的名氣和喧鬧」
「你能夠登上 Cosmo 封面,只因為你誇張地、危險地超磅但表現得享受。我想你心裡也是清楚的,對嗎?」
「那些記者、編輯給你金錢讓你名氣大振,但是他們事實上在利用你,他們是讓你有今天狀態的人」
「如果你有一批朋友,看見你明顯地難看的照片說『非常好看』,那你需要換一批更好的朋友」
=======

我覺得媒體利用他們的心理,就像利用許純美一樣。記得很久以前看一篇文章訪問渡邊直美,他說他為了維持那麼胖,需要半夜起來「補吃」,那時看了訪問很難過。就好像搞笑藝人的背後往往心裡很憂鬱。

當然媒體鼓勵太瘦的人也是病態。

前陣子已經有人推過這支記錄片,今天又看到報導:
BBC解剖108公斤遺體紀實 看完你會想用生命開始減肥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紅藜楓糖脆片

之前只懂得把紅藜加入飯裡一起煮,導致飯變得很醜。

前幾天看到底下的「紅藜楓糖脆片」,覺得是不錯的點心。
所以今天用家中已有的素材來做。我是以薑汁黑糖取代楓糖,以奶油取代橄欖油,烤起來也很香。下次要來實驗鹹脆片的。

紅藜楓糖脆片:將紅藜放入濾網清洗約三回,將紅藜鋪平在烤盤上倒些橄欖油跟楓糖,上下火180度烤20分鐘,出爐後將紅藜刮下放在容器中置涼

莫名其妙的符號和言語

有些人的表情符號使用及用字是個謎,之前看到一位朋友說:


我沒遇過這種狀況,所以還不至於為此封鎖別人,但我確實看到別人的臉書上常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反應。

前幾天看到另一則是這樣寫的:

那些不堪字眼確實很討厭,但我因為沒有那樣的朋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被那樣留言時的感受。

然後是昨天,看到下面的討論串(點進去可看到整串討論),


文字和圖像可以有千萬種解讀,你無法掌握你的表達方式被別人怎麼解讀。很多人常說:「我是對事不對人。」最好人事間的事情都可以那麼單純的二分法,喜歡這樣講的人跟「政治歸政治,孫子龜孫子」有什麼兩樣。尤其平常講話與做人都很刻薄的人,你要說你完全對事不對人,誰相信啊,根本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傷了別人,再回頭恥笑別人「玻璃心」,什麼話都給你講就好了。就像上面那則的留言說的:And it should come to no surprise that the people who felt free to talk like this at Apple came from privileged positions and weren’t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 same insults.

昨天貼了一篇文,看到三個人點笑臉,我是不知道你在笑啥啦,你有病嗎?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資訊焦慮



剛剛看到說書團隊不合而拆夥的聲明,突然想到我好像只買過萬維鋼兩季的說書,而且以後應該會持續買,但不曾買過羅輯思維及台灣國內的任何知識訂閱。

我之所以喜歡萬維鋼的說書,主要是因為他都是講國外剛出不久的書,繁中和簡中版都還沒出版。他挑的書裡,有些我已經看過,有些我知道出版但沒看過,有時本來沒興趣的書,聽他講完興趣就來了,會自己去找原文版來看。萬維鋼也是個很意思的人,他雖然住在美國,但因為中國的背景,會把美國書和中國環境做一些舉一反三的聯想,所以聽起來很新鮮。

我不喜歡羅輯思維,是因為用聽的覺得他很囉唆,用看的也覺得他長得不賞心悅目(我覺得想當網美的人,顏值是必要關鍵,能力還是其次,不然真的很難持久,抱歉我外貌系畢業的),所以連免費的內容我都不想聽。

至於國內一些「聽說」很厲害的知識訂閱服務,我覺得對一個可以自行吸收國外知識的人來說,就不是必要的,也沒那麼多時間聽。畢竟我現在每天光聽有聲書、學韓文、看中文書就已經花好幾個小時。每天24小時,扣掉睡眠八九個小時,運動一小時,三餐和其他有的沒有,還要工作,根本沒多少時間了。

這讓我想到效率界一姐Laura Vanderkam曾在FB上分享《深度工作力》的作者Cal Newport講的一句名言:

Living a full life, at work and at home, is about doing the right things well, and confidently missing out on everything else.

那些知識訂閱服務基本上是在販售「資訊焦慮」,追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也是如此。如果你曾經實驗過不碰FB一週,你會發現時間突然增加很多,因為生活中少了很多垃圾資訊的刺激。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跟社會脫節,但不知道一些世間紛擾有損失什麼嗎?收穫遠比失去的(垃圾)多太多了。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轉貼)接案指南

接案是一門藝術,每個接案人在江湖裡混久了都有一套血淚史。從底下的對談內容可以看出,每個人接案有不同的原則和方法,沒有「一體適用」的方式。但每個人的意見都值得參考,然後再自己摸索出最適合的方法。

底下不同顏色的粗體或補充是我自己加的,其他則是轉自:



主講者:接案動畫師 林思翰
對談人:前故宮小編 郭玲宜

筆記整理:L 編
 
*此為重點筆記,有省略部份現場細節
*沒有按照真正的演講時間順序,有視情況將同性質的內容一起段落整理
 
___________
 
這世上真有「接案不敗」的求生寶典?
 
主講者林思翰說了,他的分享不一定能讓你完全不敗,但能讓你比別人多懂一點,至少在應對客戶上,你不會手無寸鐵。
 
林思翰在課堂上一開始就提出了:「好的接案者,應該要能在三十秒內」介紹自己,三十秒內將你的專才、做過的品牌,完整地表達出來。
 
說起來容易,然而,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要開口陳述自己過去的經歷時,大多數人都會有瞬間空白,沒辦法很直接地說出自己做過的事。不論你是在接案,還是普通的上班族,工作一兩年後,是否都會有一種「自己不知道在忙什麼」的感覺?回首過去忙成狗的日子,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都在幹嘛。
 
林思翰說,這就是窮忙,你付出了很多,卻沒得到真正有實質幫助的東西,讓你連濃縮成三十秒的自我介紹的簡歷都說不上來。
 
接著,他再提到二八法則,意指在自由接案的專業領域中,你只要服務好那百分之二十最頂尖的好客戶,就可以不用再去應付許多瑣碎的小案子,那百分之二十的客戶給的資源就夠你不愁吃穿了。
 
能在細碎的案件中累積經驗固然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但更好的方法是,將你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更重要的客戶上,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這一點上,與林思翰對談的前故宮小編則抱持不同的看法,她認為知名的品牌客戶雖然名氣大,能讓你履歷上看起來風光,但他們也有許多隱性的問題,譬如流程複雜,小案件也容易被許多部門或長官干涉,加上新手若接大品牌案,會很容易接到二包三包等迂迴的案件,希望各位不要被名氣蒙蔽,先確認案件內容,如果認為這項案件來回溝通的成本太高,那麼也不要因為是大客戶而捨不得拒絕,懂得安排自己的溝通成本的,才是好的接案者該有的條件。
(編按:我也不迷信大公司,大公司常有高高在上的態度,但專業能力不見得比較強。)
 
不過林思翰表示,服務頂尖的客戶後,它們能給你的名氣加持、人脈資源、金錢酬勞,都是那百分之八十的客戶遠遠比不上的,但服務頂尖的客戶當然也需要最頂尖的能力,這其中包含的不只是技術,還有你的溝通能力、穩定度等等,都會是影響這百分之二十的客戶是否願意與你合作的關鍵。
 
如果你認為自己經驗、能力都還不夠讓百分之二十的客戶青眼有加,那就得提升自己。
 
如何提升自己?
 
最主要的兩點即是:
1. 提高自己的產能
2. 提高工作效率
 
林思翰以自己的職業——動畫師為例,他在動畫領域的經驗是,他工作進行到一段時間後,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態,這段時間他會工作到相當忘我,甚至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只要有人或事情在這個狀態的時間內突然打斷他,他的思緒就會開始發散,很難再回到一開始的專注。
他知道要讓自己長時間保持在專注狀態,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更多,為解決這個問題,他能做的就是把任何會打擾他的東西提前解決。
 
譬如他會把同性質的工作統一處理,例如瑣碎的文書業務,回信件回訊息之類,然後最好把網路線或電話線拔掉,杜絕所有分心的事。
 
其實做到這麼極端的地步,不過就是為了兩個字——專心。如果認真要將一件事做好,沒有比專心更重要的了。
 
目標是將你每月 160 小時的工作量(以法定工作時間計算)濃縮到用 144 小時來完成。
 
前故宮小編也認同這個說法,也表示她會有工作到忘我狀態的時候,但她的跟林思翰不同,她提升自己專注狀態的方式,不是隔絕所有外界干擾,而是加速自己進入專注狀態的時間,她稱之為「熱機」。以她的專業工作文案為例,她平時會透過大量的練習,還有日常中的觀察力,幫自己培養非常容易進入潛意識思考的狀態,只要一但開始工作,她就能快速進入狀況,減少熱機時間,若是遇上不得不處理的干擾事物,她再次坐回桌前也能很快地回到狀態內。
 
但她也說,大量練習的方法她不確定對動畫師,甚至其他行業的接案者是否有效,但至少對文案有效⋯⋯如果有文案工作者嘗試過後也覺得無效,那至少對她這類人是有效的,她笑說不確定在場有多少跟我一樣類型的人,如果願意嘗試看看這個方法的話,說不定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接著林思翰分享了業內很常見的小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案主帶著十萬火急的案件來找你,不停地對你說「這次你先幫我,拜託了,你先幫我這一檔,之後有機會我一定會發案給你!」
 
這種情況,你幫是不幫?
 
關於林思翰分享的這個小故事,前故宮小編認為重點是那句「之後有機會我一定會發案給你」,是一句甜蜜的謊言。案主說這種話時,就像那種感情裡拼命安撫你的情人,一直說服你「我就快跟我男(/女)朋友分手了,到時一定會跟你在一起,你再忍耐一下。」
 
這種話千萬別信,你可以做他的案子,但別把這種話當真。如果對方真的是很佛心的客戶也就算了,但如果客戶是個愛貪小便宜的一般人,那只會把你的方便當隨便。
 
前故宮小編說完後,林思翰則是笑著說,他會建議就不要接了,他表示爛案子只會吸引爛案子,大家都在這業界裡混,這個對待你態度如此隨便的案主,他以後就算介紹案子給你,也會是爛案子,想想這種案主都會跟其他人怎麼介紹你?

「欸,我介紹一個外包給你,這個人我用過,很好用。」這句好用,講的絕不是什麼好話,一定是說你便宜又大碗,耐操又任勞任怨,讓這樣的評價決定你的價值,你願意嗎?
 
所以面對爛案子,就是離得越遠越好,不然爛案子吸引過來的,只會是更爛的案子。
(編按:而且你不趕快離開爛案子和爛業主,永遠沒時間接好的案子。)
  
接著林思翰又分享了另一種接案時常遇見的狀況:當一個案主已經答應談案子給你,但之後一直都沒消息,過了好久,對方說的案子終於來了,但偏偏是在你爆炸忙的那個月,你根本來不及也做不完,這時你為了這個人脈你還是硬承接下來了。然後發包給其他人,最後出包,你該怎麼辦?
 
林思翰用這個狀況來考前故宮小編,問她會怎麼收拾這個情況。但前故宮小編表示,她的處理狀況是,她一開始就會拒絕,發現自己做不來時,會很明白地告訴對方自己不行,不會讓事情演變到大出包那一刻。寧願事先對案主說聲不好意思接不了,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讓問題發酵得更嚴重。
(編按:跟我的作法一樣,再怎麼有名的案子都一樣,不做不會死,做了會生不如死)
 
林思翰對這個做法亦表示贊同,他表示「學會說不」是接案者一項很重要的課題,很多接案者就是靠人脈的案件過活,怕這次拒絕後就沒有下次了。但一個好的接案者,會評估自己的實力,知道自己的承重範圍到哪裡。如果貿然答應,最後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到時人脈與聲譽上的損失更大。
 
這其實是經驗必經之路,新手一開始很難判定,但之後總會慢慢摸索到自己的界線在哪,在那之前如果已經有虧損或是失誤,就只能當學費了。重點是之後不要再犯,每一次都要從中學到教訓。
 
前故宮小編也補充說,該跟客戶溝通時就好好溝通,不用太過擔心拒絕會得罪人,對客戶不需要特別伏低做小,拿出你的專業來跟客戶說明,比你卑微地勉強自己更好,就算客戶因此有不滿,損那一兩次面子,總比之後負擔更大的損失好,對你跟對客戶都是好事。
 
不過有時跟客戶談工作,就像在談戀愛一樣,如果你吃不下這個案子了,拒絕對方的理由千萬不要是「因為我接很多案子了」,每個客戶都希望自己是特別的,沒有人希望自己是被擺在第二位,就算你語氣再誠懇,也會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不安的種子「這個人不重視我的案子」,因此適當地迴避敏感問題,這種做法也是給客戶應有的尊重。
 
講到這裡,林思翰舉例了爛案子吸引爛案子、衡量自己、學會說不,就是呼應了一開始說的二八法則,將你的時間跟能力,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客戶上,這才是最好的做法。
 
如果有志想專接那百分之二十大品牌案子的接案者,除了你們的專業能力要提升外,還要擁有捉住機會的能力。
 
什麼是捉住機會的能力?簡單來說,你給人的第一印象要好。
 
這邊講的第一印象要好,不是什麼外表多好看之類的標準,而是你跟人說話時,你的言談跟你的深度,決定你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
 
針對這點,林思翰建議,如果你是設計師,千萬不要只會埋頭做設計,而如果你是動畫師,也千萬不要只會埋頭做動畫。走出你的領域,去學習不同的事物,對你一定會有加分的。
 
很多追求專業的接案者,只會埋頭在同一個領域裡拼命鑽研,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動畫做得再好,依然只有動畫圈的人會看到,而同一個圈子的資源終究有限,你走出去才能有機會讓更多人看到你。
(編按:其實我會盡量避免跟同行在一起,我覺得窩在一起取暖是很危險的,不僅眼界會變得很狹隘,也會因為同溫層的強化而自以為圈子裡的想法都是正確的。)
 
林思翰以自己為例,他說他將自己當成一間公司經營,這個名為「林思翰」的公司,最主要的賺錢部門是動畫部,但可以同時跨足很多領域,譬如投資,譬如攝影,這些會為你開拓新的人脈,帶來更多機會。利用上一個領域的優勢,在下一個領域立足。
 
講到這,故宮小編補充了一段,她說,她十分贊同發展不同的興趣領域,可以讓接案者整體更加分,但一定要懂得時間控管,不然這個也要學那個也要學,最後你的時間會爆掉,連本業都顧不了,一個資深且優秀的接案者,一定要懂得時間控管與自律,這是最基本的功課。
 
接著林思翰再說,只要有專業的能力,再加上上述的不同領域的技能,就能創造你的不可取代性。譬如案主要發一個金融相關的動畫案子,如果你剛好會點動畫,剛好會點投資,又剛好會點管理學,那客戶心中的這個人選就非你莫屬。
 
講座接近尾聲時,講到一些圈內的相處之道。其中林思翰提到,大家都喜歡在臉書上抱怨工作,他知道這很紓壓,但在臉書上抱怨客戶,這行為跟自殺沒兩樣,最可怕的不是對方聽到他跟你直接的抱怨,而是經過別人轉述,那等於是你已經公開告訴了很多人,而只有他是間接知道這件事的,客戶免不了會心想「啊現在是怎樣!全世界都知道了嗎!」到時後果可就嚴重了。
 
講座內容差不多結束時,預留了一點時間給觀眾發問,這邊記錄了其中幾題,給沒到場的各位當作參考。如果有這些題目有當時在場的發問者覺得答案不對或需要補充,可在底下留言給我們。
 
 
Q1:如何挑選好的合作夥伴?
林思翰:我會選擇懂得評估自己的人,如果他做不到,或他忙不過來,直接地對我說不,我反而不會黑單他,因為只有一流的人才會評估自己。第一,代表他們實力夠,不缺這個案源,所以拒絕我的合作邀約對他們的收入無傷大雅;第二,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不會隨意允諾自己做不到的事。跟這樣的人合作最放心。
(編按:其實入行久了會發現,最厲害的客人意見最少,最草包的客人意見最多,要求最多,最愛亂改稿。) 
 
Q2:客戶要求修改的方向不明確,修改次數又太多,該怎麼辦?
林思翰: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客戶方向不明確導致修改次數太多,那就先理解客戶要什麼,譬如說他們覺得標題不明顯,那就想辦法找出「怎麼更明顯的方法」,譬如把標題換個色?加點小裝飾讓他更顯眼?把背景顏色換得更對比?這之類的,先找出問題的根本再去修改。
 
前故宮小編:你問客戶想修改的方向,那等於是叫客戶填空白的填充題,他們對於空白的答案會猶豫不定。給客戶填充題,不如給他們選擇題,首先,他們可能很忙,這個案子是你的全部,但對他們來說只是他們工作中的一部分,他們沒辦法花很多心力去慢慢跟你解說他到底覺得哪裡怪、想修哪裡,所以最好列個ABCD等不同選項給他們,讓他們從中去挑,縮小你猜測的範圍,也方便他們節省時間。
 
林思翰:說到這個,教大家一個心理學,如果客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時你給客戶ABCD四種選項,讓他從中挑選,他一但選了C,那之後你就可以按照C的方向去改,因為他很大的機率不會輕易推翻他自己選的C路線,因為人會下意識地去相信自己選擇的東西。
 
前故宮小編:作為過來人經驗,補充一下,客戶說要改時,不要馬上就急吼吼地這邊改那邊改,像林思翰說的,先找出問題的核心在哪,如果一開始沒問清楚,客戶只說「嗯~我覺得標題顏色怪怪的」,你就馬上改給他,他看了又還是覺得怪,那你又要再改,如此來來回回,你當然會覺得你修改了超多次,盡量把問題點到位再改,你就可以省下很多力氣。
 
 
Q3:我是設計師,想當自由接案者,但我的案源不穩定,要怎樣才能靠接案過活呢?
前故宮小編:我覺得市場是可以自己創造的,你或許會覺得很天方夜譚,但有時你等客人上門找你,不如你去開拓屬於你自己的客人。以下一場的講者,圖文不符的創辦人張志祺為例,圖文不符做的就是資訊圖表,認真要說,大多數設計師都聽過、也都會做,但圖文不符做起來之前,有誰會想到這是一門可以做的生意?我認為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一定有你可以完成的事情,你專注找出你的優勢,有時會比你盲目的順從潮流的需求更有用。
波波黛莉的創辦人有引用過華特迪士尼說過的一段話,我個人覺得講得相當好,他說:「你越是關注你的對手,你只會跟他長得越相像,最後你會失去你自己,但如果你越專注在你自己身上,你就會越來越獨特。」希望你能找出你自己的路,加油!
 
林思翰:我也覺得舉圖文不符的例子很好,你不需要做到很top,但肯定會有屬於你的市場存在,像厭世姬、圖文不符,在他們成功之前,也沒人覺得那會是一個成功的市場啊。先試著去做,再來講成不成功。
 
 
上面最後這題,關於每個自由接案的新手們都會有的迷惘,獻給各位創作者們,路很漫長,別因為一點挫折就阻礙你,找出自己的價值最重要,共勉之。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訂閱經濟

9月15日急著交稿時,在FB上寫了底下的文章。很巧9月21日出刊的商業周刊就是報導「訂閱經濟」。

======
9/15:

莫非定律很玄,通常急著交稿時,就會碰到電腦出問題,而且說了也沒人相信,還要拍照存證。例如有一次我的PC又壞了(平均一年壞一台),被逼到乾脆買Mac,然後Mac即使坐飛機來台灣,下單也無法馬上到貨,只好把訂購單截圖,寄給編輯。

今天早上又嚇出一身冷汗,一早Office又鬧彆扭,因為昨天微軟又自己更新系統。我一直沒有改用訂閱版,按了解除安裝要重裝Office,它突然又從「假肖」恢復正常。

我覺得很多公司為了逼用戶改成訂閱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訂閱制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就是有源源不絕的收入。我努力想過目前每個月要支付的訂閱費:除了手機通話費、網路、線上字典、健保、Dropbox、iCloud、電腦備份backblaze(大推,太方便了)以外,應該就沒了。

但退休後可能只需要網路加netflix就足以廢寢忘食(可能連飯錢都省了)。之前訂過亞馬遜的Prime,台灣比較不需要,但美國人應該很難拒絕這種鴉片。

前陣子翻譯一本書裡,談到Adobe改成訂閱制,背後是多大的工程,但為了鞏固事業,他們不得不冒著「競食」(cannibalization)風險改版。

如果你想更瞭解這種吸血式定價,最近有本書專門談這個(不是我譯的,也不知會不會有中文版)。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4155303

不過,我真的不太喜歡訂閱制,我覺得好像信用卡分期繳款。前陣子跟銀行工作的朋友聊到,我們自己在銀行工作,通常不會使用分期繳款。不管消費金額多大,都是一次繳清。

因為你一分期,每筆金額很小,但你會忘記,到最後不知不覺中,你每個月可能要為十幾種消費支付分期付款,無形中為自己累積了很大的債務,等到你每月需要繳款的總額超過一萬時,那感覺應該很糟吧,簡直跟繳房租沒兩樣。
======

9/24後記:

我雖然有兩台Mac,多台iphone,一台ipad,三台ipod,但我一直是用免費版的iCloud,覺得5G綽綽有餘。但用了多年後,前幾天我也覺得5G不夠,需要每月花錢訂閱空間。

我弟是個很省的人,他每個月的電話費不到一百元。昨天他也問我訂iCloud的事情。

基本上,機海戰術就是想把所有人都鎖在蘋果裡,讓你遲走都逃不掉每個月要付錢給蘋果的命運。


延伸閱讀:
1.  西裝、咖啡都能「吃到飽」 日本月額制正夯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韓國的尊卑



韓語教學通常是先教敬語,再教半語(對平輩或晚輩)。前陣子開始學半語,影片中說的一切都是真的(不懂韓文的人會覺得很誇張)。例如:見面先問對方幾歲,以便確定上下關係。即使是平輩要改用半語,也要先問對方:「我可以改用半語嗎?」進職場前年齡是判斷尊卑的標準。進職場後,職位高低凌駕年紀。遇到比你年輕或同齡的上司,你還是要用敬語。

以前在美國唸書時,有很多韓國同學,他們都是在企業界很資深的人,但那時完全不知道有這種尊卑關係,他們對外國人不會那麼在意這些。

當一個國家把這種尊卑關係融入日常用語時(日文也是,但沒那麼嚴重),即使日韓已經是先進國家,但整個社會的性格仍一直卡在過去。

防彈柚香酥油茶

昨天看到這帖食譜,有點好奇,今天把柚子換成檸檬,打了一杯,剛喝下去的感覺有點微妙(為什麼有鹹鹹的感覺?),但愈喝愈順口,改天再來試試柚子版。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文理之分

前陣子和幾位大學同班同學見面,其中一位A同學是大學日文系的系主任。她非常厲害,大學畢業後一邊上班一邊開始學日文五十音,後來拿到留日獎學金,不到十年內從完全不會日文到拿到日文博士,不到二十年就當上系主任。

那天聊得非常愉快,席間也聊到其他同學的近況,包括有幾位同學在四十出頭就退休了。聊著聊著,A同學不禁有感而發:「你不覺得我們當初讀高中選組時,應該選自然組嗎?我們又不是物理化學很差。」他說的沒錯,真要講的話,我國高中的物理化學還比國文史地好很多,當初會選第一類組,完全只是因為很想讀外文系,但後來很務實地選了商學院。

很多人以為念文法商的人就是因為數理不好才會選念文組,我覺得那是很大的誤解,確實有人是因為覺得數理很難而躲進文組裡,但每次看到有人說「文組不意外」,我就覺得很好笑,彷彿念文組的人就腦袋發育矮人一截似的。

前陣子興起讀中醫的念頭,朋友說讀中醫要考化學,其實我還挺喜歡化學的,覺得化學比物理更有趣,況且,生活中就有許多化學,只是我們不太注意而已。

without的翻譯

本來以為without這個字再簡單不過,但還是常看到翻譯錯誤。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其實without 也有「在外面」的意思,不見得都是「沒有」「缺乏」的意思


人物(2)

「婚前腦袋進多少水,婚後就流多少眼淚。」
「台灣導演沈可尚,結婚一年後,對婚姻生活有了疑問,他帶著這些問題,用7年時間拍攝了8對夫妻,讓他們分別對各自婚姻中的婆媳、孩子、責任分工等問題展開對談。由此來探討,人是否真的需要結婚?婚姻中兩個人究竟又該如何相處?」 


延伸感想:

今天看到友人為了「等你有小孩就知道」這句話而生氣,這讓我想到前幾天看到的另一篇文章(如下)。真的不要隨便跟別人說:「等你有小孩就知道。」那只是顯示你也多無能的藉口。

人物(1)


「我不是事後檢討的人,這輩子不會回顧過往,懊惱做錯什麼,想做的事會盡快決定,一件事想一小時,跟想一天或一禮拜,大致上一樣。」


延伸閱讀:
【一鏡到底】賴活到極致 李家維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工作愉快的感覺

今天才出版的《Billion Dollar Whale》已經在馬來西亞燒了好幾天,幾乎是會英文的人人手一本,盜版PDF滿天飛。由於內容太精彩、太八卦、太好萊塢(是真的涉及很多好萊塢巨星),整個國家為之瘋狂,美國媒體也有很多相關報導,但台灣幾乎沒什麼動靜。

大馬友人來訊問我看了沒,問我會不會有中文版。我說我買了英文版,但沒時間看,最近好書實在太多,根本都來不及看。賈伯斯女兒出的《Small Fry》老早就預購了,結果已經出版多天,我還沒時間看。一到年底,出版社好像在補業績,大書都押在下半年。

不過,說實在,大書對我來說如浮雲,我已經厭倦了那種被押著提早交稿的日子。

去年本來接了一本今年出版的大書,而且已經賣出電影版權,但到了騰出的翻譯時間,英文版還沒出版。等到英文版出版時,我已經把空檔給別人了,編輯為了趕著出那本的中文版,就找其他的譯者,我也覺得無所謂。

但編輯補給我另一本書,是遠比那本大書實用很多的小書,我覺得譯完收穫很多,而且大概是因為老天可憐我,終於今年給我一本用語超簡單卻超實用的書,翻譯起來實在太愉快了。期間編輯也完全不催稿,實在太久沒工作那麼快樂,都已經忘了愉快的翻譯是什麼感覺。

昨天發現一個更妙的事,一本即將出版的書掛著我的名字,我剛看到書名和作者,心想:「哈哈,那本不是我翻譯的,掛錯譯者了吧。」但接著又想到:「不對,那是我2015年年初就交出的稿子,只是當時稿費馬上一次付清,我已經忘了那本書一直沒出版。」其實我本來以為那本書再也不會出版了。

其實對我來說,我覺得工作愉快比較重要,至於翻譯的內容是不是別人眼中的大書,那根本一點都不重要,更何況稿費是一樣的。我比較在乎工作愉悅度、合作對象不機車。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做人的藝術


以前我在電腦業遇過一個老闆,他會主動幫我們爭取那個職位最高的薪水,反正我們這種小咖多給幾千塊薪水,公司也不會倒,又可以為他自己做人情。

後來我到銀行上班,某個樓層的大老闆也是這樣,所以那個大老闆跳槽到其他銀行時,挖下面的人到那家銀行,是一整串肉粽跟著他走。


相較之下,我的大老闆就不是很會做人,所以他跳到其他銀行時,想挖一些得力助手過去,但大家都沒有動力跟他走。

昨天又收到編輯離職信,是在收到發稿信之後,他說:「我要離職了,順便幫你調高稿費。」真是太會做人了。

不管是以前上班或後來當譯者,我從來沒主動開口要求過加薪或提高稿費,都是老闆或編輯主動幫我加薪(坦白講,我也開不了口,我希望別人是真心認為他值得付給我更高的價格)。

以前有些同事很賊,會先去其他公司拿到offer,再回頭要求老闆加薪,不然就揚言辭職。當然,不乏有人擦槍走火,沒拿到offer也揚言走人,然後老闆就真的讓他走了,結果一直失業到現在。

我遇過不少佛心的編輯,會主動幫我提高稿費,但也遇過會以「這本很簡單」為由,要砍我稿費的編輯。更誇張的是,他不是只對我這樣,我把資深前輩介紹給他,結果前輩寫信給我(如附圖):「謝謝喔,經試譯後,編輯小姐回我信說:『本書內容尚稱單純,稿費以每字0.6元計算如何?』想請問妳喔,現在稿費這麼低嗎?」

我跟前輩說:「其實你就不要接他的稿子,讓他去找其他譯者就好。」我剛入行的菜鳥價都比0.6還高。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人資問道:「如果你是利潤中心主管,有費用和成本要背,大量的工作堆著,還要想辦法追上業績目標,那錄取一個新鮮人,通通都沒經驗,都要從頭訓練,要求薪資分別是25K/30K/35K,主管會選哪個?」

如果我是老闆,我絕對不會選25K。在台北工作太辛苦了,多給五千或一萬元的薪資,可以讓人少花很多心思在縮衣節食上。當你連錢都不夠時,哪有心思放在工作上。我覺得這是很多衣食無虞的人無法理解的。非常推薦大家看《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未來


我從來沒有見過葉先生,他不用網路,我們是以樸素的電話或信件往來。每次經過台電大樓,總向上望一望,那兒可是有個台灣科普翻譯快手呢。 葉先生不用電腦,是用綠色六百字稿紙以鋼筆寫就譯文,而且神奇的是,修改極少。我很喜歡改葉先生的稿,因為他的中文極好,改完的成品讀來流暢,編輯起來相當有快感。蘇老師化學系列也拜葉先生所賜,好讀極了。

我學生時代已經有網路,所以從以前在美國讀書跨海接台灣資策會的翻譯案開始,翻譯時查資料都很方便,那時還沒有網路字典,所以家裡的紙本字典有上百本(各種語言和主題)。

我完全無法在沒有網路下工作,家裡只要網路斷線就很慌張,所以特別佩服上個世紀的譯者。我覺得沒有網路我可能不會做翻譯這個工作,因為不查證資料或查不到資料很不踏實,甚至令人心慌。

在我從業近二十年間,網路的出現對翻譯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查找資料方便,後來還有網路字典,甚至還有網路輔助翻譯軟體(雖然我用不習慣,還是習慣人腦翻譯)。

但我在想,那些抗拒使用網路的譯者,是不是後來因此遭到市場淘汰。他們的工作能力無疑是優秀的,但因為工作方式沒跟上時代,就被淘汰了。

我曾經跟一位插畫家朋友討論過這件事,插畫和漫畫以前也是手畫,後來有了繪圖板就快很多,但朋友說,他有一些朋友完全不用電腦,也不上網,後來案子青黃不接。

最近看《21世紀的21堂課》,裡面提到一些對未來的想像,哈拉瑞真的是一位很妙的作者,他可以把很多看似無關的題材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很博學,而且擅長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貽笑大方



網路上很多人喜歡譏笑別人的英文,但不講出來還好,一講出來就發現是自己缺乏知識,譏笑了正確的用法。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自以為英文很好的人身上,但語言這種東西真的學不完,而且很多東西是業界慣用語。你不恥笑別人,別人還不知道你才是大草包。

比如,很久以前曾經看到某位口譯者投書媒體,說他在某個場子上和其他同業一起在台下笑某人一直把「主管機關」講成「competent authority」,笑說那誰又是incompetent。但問題是如果你常接觸法律文件,competent authority真的是再普通不過的詞彙,就像「自然人」這種詞乍看之下奇怪,但你總不能質疑誰是「不自然人」吧。

又比如很久以前有人在翻譯社團嘲笑「exploded view drawing 」譯成爆炸圖,這其實是工業設計及業界非常常用的術語。(爆炸圖是為說明不同零組件組合時的彼此相對位置,把一件產品所有的零件等距分開呈現在同一張圖面上)。

然後是剛剛,看到有人在取笑一家公司的文案,還說「The luxury of discovery」為什麼不寫成Discover the Luxury。兩個根本不同意思好嗎?查一下字典再取笑別人也不遲。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鄙視鏈

鄙視鏈這個詞真的很有意思,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是幾年前在工程師圈裡看到的,那時有一篇流行在兩岸程式圈的文章,詳細說明程式界的鄙視鏈,看完覺得有點好笑,尤其是對圈外人來說。

後來又進化出另一版,是下面這樣:


這種鄙視鏈也經常出現在各行各業,很多人喜歡給職業或技能分貴賤,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

這就像坊間各媒體的好書書單,好像只有文青看的書才是好書,其他書就不入流似的。甚至有人還會質疑譯者怎麼翻譯不挑書,真的有閒有錢有能耐有本事挑書的譯者很少,而且你覺得無用的書,別人可能覺得很實用。

冷門不表示不重要,冷門的工作或職業還是需要人來做,而且很多人是樂在冷門中,喜歡人少的地方,這是喜歡掌聲與名利的人無法理解的。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大腦就像蓋台廣告

之前寫過一篇談it’s all in your head(放在本文後面),後來看到有人把大腦的神奇力量或療癒力簡稱為「蓋台廣告」,我覺得真是神比喻。

另外,在一篇不相干的書評中看到以下的句子(那是談太空人上太空的回憶錄),覺得很有趣:

史考特在書中寫道,「我們的身體很聰明,懂得卸除不必要的負擔。我的身體開始注意到,在無重力狀態下,我的骨頭其實已非必需品。」為了對抗骨質流失,他必須定期在跑步機上跑步,一週六天,一次兩小時,不得間斷。不過在太空中使用跑步機遠不如在地球那般暢快,他得用彈力繩將自己固定在跑步機上才能勉力完成。

我改成高脂低醣飲食一年多來,沒胖也沒瘦,我覺得完全應驗了「人體很聰明」這點。也就是說,你嘗試任何飲食法,一開始都會有一些顯著的改變,但久而久之,身體會找到一個最適合你的方式,就像股票的「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一樣。

其實這點在《Endure》那本運動耐力書中探討過,作者探討究竟是高醣、還是高脂飲食有助於耐力,答案是久了都差不多,看身體平時習慣消耗醣類、還是消耗脂肪當熱量。

另外,再回到大腦的「蓋台廣告力」。我非常隨性地嘗試了斷食法兩週(亦即無聊就找一天試試一整天只吃一餐,但週末還是會跟家人去吃大餐),輕鬆減掉三公斤。

我覺得大腦真的很神奇,當你看完書(我是看《斷食全書》),有了心理準備,瞭解斷食的眉角後(這點很重要),本來覺得不可能的事情,突然變得非常簡單,而且真的會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我覺得最大的效益其實是省錢和省時間)。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沒看書以前覺得根本不可能做到,誰會知道人體和大腦有無窮潛力呢?

========

it's all in your head(寫於7/28)

自從年初看了《Endure》那本運動書後,開始相信it's all in your head。也就是說,當你運動到覺得腳酸、快不行了,其實只是大腦的預警效果,距離你真的暴斃還有很長的時間。所以大腦某區受損的人,即時身體已經痛不欲生,依然持續操練著身體。

然後,我最近看《斷食全書》也是有這種感覺。這本書很妙的地方是一直強調斷食治百病,有時講得真的很有說服力,有時又覺得有點扯。

但說實在,「餓」和「嘴饞」很多時候確實都是大腦自己的幻想。我覺得看完書以後確實覺得斷食沒那麼困難(至少比沒看書以前簡單)。例如昨天24小時沒吃,竟然覺得神清氣爽。

好,回頭講大腦,心理學大師William James曾在一百多年前提過「裝久成真」的概念。也就是說,你原本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裝久了,也會變成你好像會了,或變得很厲害。相關實驗大家可以參考漫遊者出版社出的幾本怪咖博士Richard Wiseman寫的心理學書籍,他很幽默,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亨利福特說過: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you think you can't--you're right.

所以剛剛有人貼了一篇文章給我,文中收錄了質疑Grit和刻意練習的一些報導。我覺得Grit和刻意練習這種事,基本是信者恆信,人的心理是很幽微的,大腦的可塑性很強,你覺得你辦得到,你就會自然而然提昇自己的等級。你覺得毅力或努力都是假的,當然也可以一直躺著,等成功落到你的膝上。

於是,我又要順道提起「安慰劑」。我記得之前看《管他正統或偏方,就是要健康》(Drop Dead Healthy)。作者有提到安慰劑的效用,他問醫生:「既然安慰劑跟吃藥一樣有效,為什麼你不開安慰劑就好,又沒有副作用。」醫生說他那樣會被告。安慰劑基本上就是利用大腦的療癒力來讓你不藥而癒。

所以總歸一句,it's all in your head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中年轉業的悲哀

我的朋友大多年紀大我五歲到十歲,所以他們要不是即將五十歲,就是已經五十幾歲;要不是快要退休,就是剛退休,不然就是正在規劃人生下半場。


如果他們以前的薪水很高又理財有道,通常毫無後顧之憂,可以安心享受中晚年。但我最近聽到幾個朋友聊到他們同齡友人的狀況,覺得非常驚悚。


十幾年前,我快從銀行離職的時候,部門來了一位剛離婚的單親媽媽。她八年前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後來結婚就專心當家庭主婦。離婚後,她需要工作,所以又回來上班。但是八年的職場變化很大,多了很多系統和規定。那時我看她疲於適應工作的樣子,印象非常深刻。一般人在同一家公司待八年,甚至在同一個行業待八年,可能不覺得變化大。但離開職場八年根本是全然不同的世界。


那時隔壁部門也來了一位年紀有點大的新人(其實說年紀大,也就是四十出頭吧,但是對當時二三十歲的同仁來說就是年紀大),她也是做三個月就過不了試用期。那時我第一次看到職場對年齡的苛求。


如今過了十幾年,我最近聽到的案例,大多是中年轉業(四十幾歲),然後就變成直接失業。一來是就業市場本來就愈來愈差。二來是大家覺得他們的薪水可以請三四五六個月薪三萬的年輕人,而且年輕人學得快、會的新玩意兒也多,耐操耐用。


友人A告訴我,他有個好友B(四十幾歲),嚷著要離職好幾年了,但每次A都會勸B多忍忍。直到去年,B又一次嚷著要離職,A也懶得勸了,就放任她從藥廠的高位辭職。然後,B確實有找到新工作,但做三個月就不堪負荷辭職(我不知道詳細原因),接著就再也找不到工作,然後因為長期失業而得了憂鬱症,一個月掉了十公斤。


A很好心,幫B去詢問了另一位也在醫藥界工作的好友C,能不能幫忙介紹B去上班。結果C很委婉地說,他們不太需要中年轉業的人,因為年輕人便宜又好用。


類似上面的例子,我最近真的聽到很多,而且是在不同產業。那些案例總是讓我想起蘇雪林講的話。

有篇報導提及,作家蘇雪林晚年經濟狀況不佳,必須依靠學生奔走照料生活,因此曾對接濟她的人說:「實在很對不起,我不知道我竟然會活得這麼老……。」

另外附上PTT前幾天的一篇文(該文已刪,我真是先知,竟然存下來了)

延伸閱讀: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A8%9B%E6%A8%82/34824/%E6%9D%9C%E7%90%AA%E5%B3%AF%E5%B0%88%E8%A8%AA2-%E6%94%BF%E6%B2%BB%E5%87%8C%E9%A7%95%E4%B8%80%E5%88%87-%E5%8F%83%E8%88%87%E4%B8%AD%E6%B8%AF%E5%90%88%E6%8B%8D%E7%89%87%E9%81%87%E4%B8%8A%E7%A9%BA%E5%89%8D%E7%9A%84%E7%9F%9B%E7%9B%BE
他說:「我看見這些那麼優秀的人晚景如此,我很警惕。我們這樣的人,不可以老了的時候變窮,因為你一窮就要求人,連生活都要求人我覺得好悲哀,我不想走所謂『藝術家最後那條路』,可能正因為此,使我沒有勇氣做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可是我不要求人,我要堅持我所做過的事,我不要到老來求你給我兩塊錢。」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入行與轉行詢問

引文一:
不花成本的,就不會有感
人性就是如此。免費的不值錢,花錢的才心痛。當你退出職場少了職位,別人就認為你一定閒閒沒事幹,時間多得是,所以不需要那麼緊張的配合你的時程。所以對於退出職場或暫離職務的專業人士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有幾點要注意:
第一,千萬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很閒,就算很閒,那也是你的事。你有你的節奏要走,不用勉強,有求於你的人,應該是要對方來配合你。 
第二,除非你願意或覺得值得,否則千萬別當免費的顧問。就算你的顧問一口千金,看問題下刀俐落直指核心,但是因為不花錢,所以對方也不會有感。
引文二:
時常有人說要來書店請益,希望理解「怎麼開一間書店?」或是「如何幫助他們完成夢想?」以及「書籍推廣,要我提出想法?」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大哉問!都是我嘔心瀝血多年來,歷經背叛和再度信任,在商場上搏鬥,在懸崖邊努力掙扎活下來,用生命去換來的經驗。這段過程中沒有退路,不成功變成仁,失敗了那麼就早死在沙灘上,抱持著大家再也看不到我了的決心。
 =========

我常收到一些信,問我當初怎麼轉行,怎麼入行,想跟我聊聊,或是要我回信。

收到這種信時,我總覺得很累。

一來是我真的很忙。

二來是我的背景和工作經驗跟別人不一樣。(我在美國讀研究所就開始接台灣資策會的翻譯案,畢業後先後進入電信公司、電腦公司、銀行、投信工作多年,每個工作都需要做一點翻譯,所以不是毫無經驗轉行。)

三來是即使背景和經驗跟我一樣,我轉行當專職譯者也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現在的時空背景都不一樣。

四來是如果我有小孩,我絕對不希望他們走這行,我覺得這是一條不愛錢的傻瓜及不缺錢的貴婦才適合走的路(我有幾位貴婦朋友做字幕翻譯,人家老公年薪上千萬,做字幕翻譯純粹是因為喜歡看片,他們寧可把小孩二十四小時托嬰,也不想帶小孩。)

五來是市面上有不少譯者出書,網路上也可以找到很多資料,比我當初入行時多很多。

底下是我昨晚才剛收到的郵件。




盡量不要使用FB聯絡

FB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今天在兩個專頁貼了兩篇文,幾小時後那兩篇文都自己消失,而且是發生在我回留言的時候。
昨天才從FB信箱挖出上個月一堆沒看的信件,裡面有編輯邀稿信,有讀者來信詢問,但基本上都已經過了十幾天或一個多月。
而且更扯的是,我用手機回信時,還有人傳「打招呼」的圖案給我,我非常懷疑是系統主動告知他們我上線了。這就好像LinkedIn那個爛東西,你只要不小心點進去,它就會自己雞婆幫你發訊息給你不熟的人,說你要跟他交朋友(而且你根本沒有允許它使用你的通訊錄)。
如果有人可以在FB上搜尋到我,應該也可以搜尋到我部落格上的電郵,所以最好不要透過FB聯絡我,感謝大家。
不過gmail也會吃信,曾有某家出版社兩個月一直聯絡不到我,因為他們寄到gmail的信,連垃圾郵件筒都找不到。
所以,如果大家發現我沒回信,很可能就是我連看都沒看到。但反正想找我的人一定可以找到。

雜記

他曾經受訪指出,在他的評論生涯早期,他很享受這種力量,「像是獵人擊殺一支水牛」,然而他卻逐漸感到困擾。「如果我寫一篇《復仇者聯盟》電影的負評,漫威仍會繼續存在;但如果我寫一篇餐廳負評,我很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美學見解讓40個人失業。」於是他傾向不寫那些他不喜歡的餐廳,而當他非常喜歡一間餐廳,他會確保讀者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也讓我知道有個紀錄片線上串流平台「giloo」,終於不需要再苦苦搜尋紀錄片。我很喜歡看紀錄片,對影集和院線片反而喜好就少了。曾經為了看某些片子而註冊及取消Netflix兩次,Netflix和Amazon是我見過最阿沙力的公司,二話不說,取消訂閱馬上停止,也不扣款,之後不會再一直煩你。Amazon的Prime甚至還會全額退費,根本就是佛心來著。

但我訂閱《紐約時報》的經驗很差,訂閱時說很容易取消,想取消時,不僅連結很難找,找到連結,還要跟客服解釋為什麼要取消。我應該不會再訂了,反正Audible的會員本來就可以免費《紐約時報》。

======

後記:有人說上面那段是「隱惡揚善」,我覺得不是,重點是「我很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美學見解」。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是善惡、美醜或道德的標準,喜歡說自己嫉惡如仇(結果自己不知做了多少噁爛事)。甚至有人會把這個和「抵制味全會影響味全員工生計」之類的事情混為一談,我覺得這是兩碼事。我想引用貝佐斯的話:「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延伸閱讀:後休刊生活|如果你是個廢物——不想工作大使黃麗群的工作心得
引文:「我的意思是說,很多人既要名聲清高,又要在底下撈錢;表面上做出高潔的樣子,但私底下吃相和狗吃垃圾一樣,對吧?」師太還是動怒了,抽換詞面譬喻連發:「又要賺,又希望人家以為他是雪山白鳳凰,世界上哪有什麼好處都被你佔了。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沉潛

今年真的遇到很多光怪陸離的事情,尤其是工作上。原本以為入行十幾年,怪事也看多了,但今年遇到的怪事可以說是十幾年來最多最怪的一年(而且一年還沒過完)。


每次遇到那些怪事和鳥事,我就覺得我需要運動,去跑個幾圈也好,我需要排毒,需要消除髒東西。通常運動完,煩惱並未結束,但會覺得身心舒暢,也比較好睡。

最近看了不少書,但提不起勁寫心得。看書不是多了不起的事,但我覺得書讓我因此改變了很多觀念,觀念一變,行為就比較容易改變。


例如,本來覺得斷食「不可能」,看完《斷食全書》後,突然覺得很簡單,實際做了以後也發現好處不少(我覺得要是沒先看過書,做好心理建設,是不可能做到的)。


跑步也是如此,以前每次跑都覺得很無聊,但是看了《Running is my therapy》,做了心理建設後,突然一切變得很簡單,後來也陸續看了幾本跑步書,包括《How to Lose a Marathon》(充滿美式幽默,但不太可能出中文版,因為裡面很多幽默譯出不來)、《天生就會跑》(這篇書評真的很有趣)、《奔跑─跑出人生風景》,從此再也不覺得跑步很難。


雖然以前也看了很多跑步書,但不知為何,以前一直提不起勁,以前看過的好書包括《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這是我從討厭村上變成喜歡村上的起點)《一個人去跑步:馬拉松1年級生》《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

最近也看了紀錄片《阪本龍一:終章》(我覺得那是只有粉絲才會喜歡的片,我不會推薦別人看,但我自己挺喜歡),聽了演唱會,我希望我能逐漸淡出網路,當一個現實過得很充實的人。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自我警惕

這種雞湯文,本來我是不看的,但是看到一位我挺喜歡的出版人貼了幾句,我點進去看。雖然不見得句句認同,但我覺得其中有幾句根本要表框起來時時提醒自己。(粗體藍字是我特別喜歡的)



01. 任何事情,只要不是你親眼所見,就不要到處宣揚。

02. 對不瞭解的事,直接說“我不知道”就好。

03. 如果別人朝你扔石頭,使絆子,不用扔回去,讓那些石頭成為你成功的基石。

04. 人紅是非多,如果你暫時還鬥不過“是非”,就先放棄“當紅”,以退為進有時候更管用。

05. 忍得了就忍,忍不了就改變,改變不了就接受現實。

06. 遇事不要急,說話慢一點,思路會更加清晰,處理問題也更得心應手。

07. 發射自己的光,也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08. 不要和小人結仇,小人自然會有大把對頭,不需要多你一個。

09. 不要盲目驕傲,也不要刻意渺小。

10. 每個人總有不願意公開的秘密,別人不想告訴你的時候就不要到處打探了。

11. 如果一件事很多人都在做,你不做,並不代表你錯了。

12. 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強大比什麼都管用。

13. 成熟的果實才可以採摘,充分的思考才能更好的表達。

14. 簡單的事不需要計較,複雜的事不必要煩惱,發火時不能夠講話,生氣時不要去決策。

15. 向你伸出手的不一定是真心想救你,人還是要學會自救。

16. 寧可像啞巴一樣保持沉默,也不要一開口就顯得自己是個傻瓜。

17. 沉默是反擊無恥的無聲風暴,憤怒是抗擊外辱的有效“自殘”。

18. 別把自己不當人,也別把自己太當人。

19. 真正的領導不在於誰能領導多少君子,而在於誰能駕馭多少小人。

20. 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

21. 許多人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

22. 你無法判斷別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個好人。

23. “沒有完人,只有完蛋”,所以一定要有缺點。

24. 忍得一時風亦靜,容得萬事心自清。

25. 有招請亮招,沒招別出手。

26. 人再傻,世界這麼大,最傻還輪不到你,別放心上,下次不犯就是了。

27. 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

28. 一個人如果不識貨,只是受騙一時,但是如果認人不清,則會受苦一世。

29. 說真話的最大好處就是你不必記得你都說些什麼。

30. 笨人的自知之明在於——不去自作聰明。

31.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32. 瞭解你的人未必是關心你的人,也許他只是個善於觀察的聰明人。

33. 滾水中看不到倒影,同樣的道理盛怒中也看不到真相。

34. 人生的經歷就像鉛筆一樣,開始很尖,經歷的多了也就變得圓滑了,如果承受不了就會斷!

35. 如果你想走到高處,一定要用自己的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上去,否則會摔得很慘。

36. 你可以不做君子,但千萬不要輕易地去做一個小人。

37. 社交的累人之處在於,人們總是想展示自己並不具備的素質。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觀點的不同

最近看到三篇文章,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三篇文章都點出了觀點和價值觀的不同,讓我想到前幾天看到的一段話:

「大多數人在聽別人講話時,並未用心理解對方所說的,只是一味想著自己待會要如何接話。換言之,他們若不是在說話,就是在醞釀下一句要說的話。他們向來用本身的思維模式去過濾每件事情,也總是依自己的人生經驗去解釋別人的作為。」
--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第一篇是底下,我覺得范小姐挺會做新聞主題的
 

我很喜歡底下這個留言: 


我認為亞裔跟非洲裔比起來,在各方面都不是弱勢啊。會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亞裔是少數,也被種族歧視,可是,跟平權法案要保障的弱勢,根本沾不上邊吧。 
所以,少數並不直接等弱勢,還是要看各方面的客觀條件。真要說,亞裔在 hollywood 方面才弱勢吧。 
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少了什麼。而且在同溫層裡面,身邊都是跟你差不多條件的朋友,只看得到為什麼別人比我好,卻看不到有更多人在這個社會上比自己辛苦。

第二篇是:【劉宏恩】頂尖大學的光環與迷信

看到富豪一副「我有錢都是我努力來我應得的」的態度,你會感到一陣噁心,但是講起自己能夠念頂尖大學或是考上國考,卻能臉紅氣不喘的表示「這都是我用功讀書我應得的」,沒有想到這裡面有多少是先天社經條件和老天爺賞好運給你,在我看來其實是同等噁心。 

第三篇是:沒有人從積極的角度看待成人旅館,所以我決定做這件事 | 都築響一。

這篇真的是太妙了,從頭到尾我都想畫驚嘆號。整個網站根本就是奇人大彙集,可以出好幾本書。 

如果房間裡的藏品不是Versace,而是一千本一萬本書,你不會認為他們很傻,他們看起來反而很聰明。如果是唱片,而不是書,或許就沒那麼聰明。如果是奢侈品,那就是在底端,很傻。 人們在討論這些收藏者時,就給他們分了等級。如果你所有的錢都用來買書,會受到尊敬。如果把錢都花在奢侈品上,就會被嘲笑。 但是我認為這其實是一樣的。這不是形象或是否聰明的問題,而是有關快樂到底來自什麼。你有一樣十分熱愛的東西,不論是什麼,獲得的快樂是一樣的。

最後以我同學的真人實事作結

A說:「拿到這張發票,我可能是要發了?」
B說:「就三三八八久久久」

延伸連結:【TEDx】成癮的力量及力量的成癮 (The Power of Addiction and The Addiction of Power: Gabor Mat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