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背誦的效益

書上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在哥倫比亞大學授課時,要求學生每學期背數十首俄羅斯的詩詞。學生不願意背,他說,不背就拿不到博士學位。

學生背了以後,發現整個人脫胎換骨,原本是死的詩詞,頓時融會貫通。

我大一的時候,貪圖方便,大一必修國文是選詩經。老師沒要求我們背詩經,但考試不是open book,不背根本無法申論,所以我考得很差。

那時我無法認同背詩。

每年的大學暑假,我都會去東吳修日文課。東吳日文算是國內數一數二嚴格的科系。他們從幾十年前就要求日文系的學生,把幾本課文從頭到尾背熟。(現在我不知道,但二十年前是如此)

當然,暑修的老師不可能要求我們背書,但老師總是苦口婆心勸我們要背,我還是沒有背。

後來有一次看到某位考過日本交流學會獎學金的人分享日文學習法。他說,他把整本《窗邊的小荳荳》背得滾瓜爛熟。

我一直到十二三年前才親身領悟到背誦的好處。

那時不是刻意去背,而是因為跑步很無聊,我就在隨身聽裡面放了日文的廣播劇,每天都聽一樣的廣播劇跑步,沒刻意去背,到最後就全部背起來了,所以考日文檢定考時完全沒有準備就考過了。

現在我不太可能刻意去背任何東西,不過「不知不覺記憶法」倒是經常在生活中出現,尤其是平日聽有聲書時,常有這種神奇的效果。那很類似《記憶人人hold得住》裡提到的記憶宮殿法(我還是要再大推一次這本書,妙不可言)。

延伸閱讀:「唸二十遍」的功效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機器翻譯





每次新的科技出來,就會出現兩派說法,一派是說:「科技會讓譯者失業。」另一派是說:「要取代譯者還早得很。」


我一直是偏向前者,但我不認為科技會取代人類,而是會幫助人類,因為有這些進步,很多人可以自助,動不動就凹你免費翻譯的人少了。


我覺得抱著「科技要取代我還很早」的觀念是非常危險的,不管機器取代譯者的時間還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你2000年(十幾年前)去問報社的人,他們絕對不會想到今天新聞界已經變成這樣。


甚至你去問五年前的HTC,十年前的Nokia,他們也不會想到今天他們會變成這樣。


科技進步的速度只會愈來愈快,再加上近年來機器翻譯及劣質翻譯日益普及,大家對這類「看得懂,不必計較精準」的文章接受度愈來愈高,誰還願意花大錢去買比較好的譯文。這不是機器能不能取代你的問題,它不見得比你好,但大家覺得它「夠用」就好,而且又便宜,甚至免費。


你永遠可以挑出機器翻譯錯得離譜的地方,就像真人翻譯也不可能不犯錯,但是只看到機器翻譯的錯誤,就覺得自己的未來很穩,那就像龜兔賽跑裡的兔子,實在沒什麼好自豪的。


我覺得今天看到的下面這段文字,才是SOHO族該有的心態。

最後是建議每個階段都要思考工作型態如何轉型,自己還有哪些強項,否則很快就會被淘汰或取代。譬如要寫書評,就要有專精某個領域的深度閱讀,慢慢建立不可取代的優勢。

我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段比喻。那時電子書才剛出現,比例不到5%,有人說,電子書比例不到5%,大家覺得沒什麼好在意的,但是如果是身體癌細胞有5%,感覺卻很驚悚。當然,電子書不太可能全部取代紙本書或毀了書市,所以紙本書愛好者沒必要恐慌。我們也沒必要像安潔莉娜・裘莉那樣,只不過身體有可能罹癌的基因,就大發神經先把好好的胸部移除(感覺就像先生還沒外遇,先離婚以防萬一那麼愚蠢)。但我覺得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抱著「你想太多」「時間還久」「二十年內不可能」的心態,都是不恰當的。


延伸閱讀:
1. 機器人寫小說,入圍日本文學獎
2. 機器翻譯的譯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