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人肉市場


漫畫摘自朱德庸的《跟笨蛋一起談戀愛》

我已經退出人肉市場很久了,但因為翻譯的關係,接觸到一些網路交友的議題,覺得需要至少下載app玩一下,不然可能還真不知道在翻譯什麼。

所以我因此短暫上過match.com(為了翻譯《數學的戀愛應用題》),去年也短暫上過Tinder(為了翻譯《Reclaiming Conversation》,尚未出版)。但我用一個晚上就刪帳號了,我自己的體驗是:上面的人非常熱情,條件也比我想像的好,但因為我實在沒時間、也沒興趣網路交友,就刪了帳號。


不過,前幾天跟友人聊天,朋友說她網路交友都遇到很奇怪的人。週末看到顏小姐分享的《紐約客》爆紅小說(非常推薦),今天看到分屍命案,覺得網路交友這件事挺有趣也很複雜。(Cat person那篇小說的英文全文,可用聽的。中文翻譯顏小姐的廣播解說。)


我覺得這方面寫得最好、也最好笑的書是《救救我的羅曼史:破解已讀不回、舊愛不死、簡訊分手的愛情對策》。我當初是看英文版,真的非常好笑,也推薦給對網路交友感興趣的人。


我周遭有幾位朋友是靠網路交友認識現在的另一半,所以我不是很認同某名人說的「女孩子不要隨便在網路上交友,男生在網上容易被仙人跳,女生容易變小三」(不過,交友平台上確實有不少已婚人士,不知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但我也覺得網路交友確實很「傷神」,談戀愛(不管是現實或虛擬世界)也是很費時費工又費錢的事。我是覺得不需要刻意上網去認識任何人,真正有緣的人自然會以各種方法聚在一起(例如,我朋友的朋友是車禍相撞認識結婚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清閒,兩個人有兩個人的樂趣,強求不得。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九彎十八拐,終於看到演唱會後記



由於每次看演唱會一定要北上住一晚,所以我的原則是,要搶一定要搶最貴的票(既然住宿加車票來回都已經六千起跳,演唱會也不差那幾千塊),如果搶不到就算了。



我本來不知道有「名正言順的黃牛票網站」,而且還好幾個,例如viagogo、StubHub。後來是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哀嚎某某歌手的票秒殺,我心想:「真的嗎?他那麼熱門?」於是google他的演場會門票,但搜尋結果第一個和第二個就是黃牛網站。我當時也不知道那是黃牛站,就進去買了一張,等到結帳要收「手續費」,我才發現那是黃牛網站。


我其實不太排斥這種黃牛網站,雖然票價幾乎都是原價的三倍以上,但是搶票真的是很累人的事,我寧願用錢換時間和心力。


接著,時間快轉到今年二月底。


安室的票是二月底開賣,完全秒殺。但因為她要退休了,我這次非看到不可,所以有了上次買黃牛票的經驗,這次我就直接上viagogo買票,買到黃牛票以後,馬上安心地定了旅館,以為一切就搞定了。


才怪!


演唱會前三天,viagogo突然寫信通知我,票沒有了,要退錢給我。媽的!這是哪招啊!!!!!!!(我覺得是黃牛把票臨時轉賣給出更高價的肥羊了。)


那時黃牛票已經飆了不止三倍,都是一萬塊起跳。我心想,實在好貴,我就不看了,這次就當成去台北趕稿好了。睡了一晚後,真的心有不甘,又上StubHub買了黃牛票。我實在太急著搶票,結果買錯了日期(我的老天!!!!!!)。我的旅館是訂5/19,就是為了看5/19那一場,搶完票才發現我買到5/20的演唱會,這下子真的看完演唱會要趕南瓜車回家了。


由於這時離演唱會開演只剩兩天,所以必須當天去黃牛的公司取票。5/20當天早上在旅館趕稿到退房後,下午又去咖啡店繼續趕稿三小時,然後去黃牛的公司拿票。黃牛的公司設在敦北的宏國大樓17樓(以前很多外商在裡頭,太久沒上班,已經不知道裡面有什麼公司,總之警衛森嚴)。


走進黃牛公司,大廳坐了一堆「一臉無聊透頂」的人,我猜他們就是拿黃牛票來賣的黃牛,正等著我們這些肥羊來領票。服務小姐還挺客氣,我馬上就拿到票了。


我這次是買到包廂票,包廂的視野挺好,可以看到全場的熱絡。但我覺得包廂的臨場感還是不如樓下的最前排。


演唱會是下午五點開場,總共大概三小時。一般老美的演唱會大概唱1.5到2小時。安室是唱30首歌,沒有中場休息,又唱又跳三小時。看了那麼多場演唱會,這是我第一次,開場也哭,結束也哭,我覺得她真是一個相當敬業的藝人,即使這二十五年來經歷了許多挫折,依然能夠如此完美地走到最後,華麗轉身,優雅地下台,真的是非常厲害。

下圖是當晚安可曲(共三首)的打扮,完全不像40歲。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My Morning Routine



每次我看Okapi或其他媒體的譯者專訪,最感興趣、也最望塵莫及的,大概是有些譯者的作息比上班族還要有規律。

我已經入行十幾年,到現在別說是我的家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明天會幾點起床、工作多久、幾點吃飯、何時運動、幾點睡覺。

剛開始我一直覺得這種亂亂作息很糟糕,但想改也改不了。後來看了《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聽說續集快出版了,真是期待),覺得放心許多,發現自由工作者有千百種,像村上春樹那種近乎機器人的作息大概是最極端,像我這種毫無規律的人是另一種極端。

但人總是這樣,對於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特別感到羨慕或敬佩。所以我非常愛看有關生活作息的書,前幾天看到一位作者說他接受一本書的訪問,收錄在成功人士的作息中,我馬上就下單買來聽了。裡面很多人的分享挺妙的,例如有人起床第一件事是做運動的棒式,我決定也來試試看。

雖然那本書是訪問「成功人士」,不過行業五花八門,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個體戶,有的是老闆,有的是自由工作者。唯一的相同點大概是他們都很喜歡自己的生活,只是生活型態可能正好相反(例如有人建議不要一起床看email,有人一起床就看email。有人反對一早運動,有人覺得一早運動最好。醫生一般建議睡前兩小時不要運動,但我發現我睡前運動睡得更好。)。由此可見,你只是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你可以從他們覺得可行的方式中找到靈感。

延伸閱讀:先有網站,才集結成書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給予



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電訊業,那時我的名片職稱是「工程師」,歸在IT部門裡,我自己都覺得很好笑。但總之,那是一個放牛吃草的工作,老闆是德國人,全部都靠自學,完全沒有人帶我。現在回想起來,第一份工作遭遇到很多挫折是好事。


後來第二份工作到電腦公司行銷部,接的那個位子已經空了三個月以上,完全沒有人交接。但非常神奇的是,前手留下非常詳細的工作指南,我就自己看指南承接了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一直以為職場上自立自強是理所當然的(這也是我很討厭「伸手牌」和狗腿的原因)。


到了第三個工作,我進了金融業。我非常幸運,遇到一個很有耐心的師父,把他所學全部傳授給我,所以後來我開始帶徒弟或交接工作時,也學我師父那樣,盡量把知道的一切告訴下一個人,我也很習慣寫工作指南(因為我的第二份工作裡有部分就是Technical Writer,專門寫公司內所有產品的多語言使用手冊)。寫工作指南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別人經常問同樣的問題,因為指南裡都寫得很清楚。其實交接詳細並把後手教好對你自己也有好處,至少他不會再拿你的老工作來煩你。


後來我當譯者後,完全是一個單打獨鬥的狀態,中間偶爾受到幾位前輩的照顧,對於前輩的無私分享,感到相當窩心。我常介紹工作給其他的人,去年一位(可能因為被我拖稿太久而)多年沒合作的編輯突然寫來離職信(那應該是離職前發給很多人的通知),說他要離職當譯者,我只記得以前合作時他的工作態度非常嚴謹認真,所以馬上在FB上貼出他開始當SOHO接案的消息,然後就忘了這回事。


不久,我收到他來信謝我(如圖),其實那些都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就像你捐血,你根本不會期望你哪天會用到別人捐給你的血。我自己一路走來受到很多貴人的幫助,所以我也覺得行有餘力時可以多幫幫別人。至於這一路走來遭到背後捅刀的部分,我就不說了,我總覺得「賤人自有天收」




最近看了很久以前的暢銷書《給予》,又看到一篇文章,我覺得兩相對比有點好笑。付出本來就不求回報,我覺得何社那篇文章有點好笑。不久前我看到另一篇文章,主要是編輯抱怨某譯者拖稿,那個編輯說:「你拖我稿子兩個月,我延遲兩個月請款很公平。」我覺得這種報復心態有點可怕,拖稿確實是不可取,但這樣待人對你有什麼好處嗎?況且,請款以後也不是馬上入帳(通常是一兩個月後),我都不知道那個譯者萬一缺錢,要等多久才能收到及時雨。


我覺得我是當SOHO以後才更懂得SOHO的痛苦,我總覺得沒有人會故意放著收錢的機會不拿,故意拖延交付,只為了晚收到錢。所以每次我跟小農或手作商家買東西時,總是提早付款,有時他們來不及出貨,我也說:「你慢慢來就好,我不急。」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別人背後到底背負著什麼包袱或痛苦,有些事情對你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可能讓別人多一點喘息的空間,何樂而不為?


前陣子在工作上遇到一件非常生氣的事,我忍了一個多月後終於爆發,甚至覺得「媽的,老娘是缺你那筆稿費嗎?需要接受你那樣連番的污辱嗎?」基本上我已經把那筆稿費放水流了,不缺錢就是可以比較任性。我覺得我可以忍受長達一個月的精神虐待,到底是有什麼毛病?


事隔兩三個月,前幾天一位同行寫信來關切那件事後來處理得怎樣,我說:「我已經不在乎那本書是否出版,也不在乎是否拿得到稿費,我只想趕快擺脫那件事,也不想再跟那家公司有任何牽扯。」


他可能覺得我遇到那件事情很衰,所以主動寫信來跟我分享幾家不錯的業者資料。後來我們聊了一些業界狀況,他不禁感嘆:「感覺從事這類型工作的不少人有弱弱相殘的傾向。」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競爭激烈吧,之前常聽到一些八卦時,總會聽到一些非常難聽的評論和內幕,但說實在,你要搶大案子或有名的案子,確實機會很少,也可遇不可求。但如果你不是那麼在乎名或利,其實真的有很多機會。而且我也不覺得跟大公司合作就比較好,以合作條件($$$)及編輯素質來說,很多中小型出版社其實更優。


延伸閱讀:不想見,卻再見到的人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黃艾莉:鋼鐵老婆】




去年翻譯《創新的用途理論》時,裡面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
創投業者約翰. 杜爾問Netflix的執行長Reed Hastings:Netflix是否跟亞馬遜競爭?他回答:「其實我們是和你放鬆時做的每件事情競爭。我們和電玩競爭,我們和喝酒競爭,酒是特別頑強的競爭對手!我們也和其他的影片網站與桌遊競爭。」
======


所以,現在閱讀率下降其實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因為怕訂了Netflix就無心工作,所以一直忍住沒訂。直到去年某天,因為想看一部老電影,發現Netflix上有,我就試訂了一個月,結果一部電影看一個月還看不完。

我跟我弟說:「你要不要看Netflix?一個帳號可以四個人看。」
我弟回我:「沒時間。」他是公務員,每天下班都會幫老婆做家事(例如洗衣服)及上健身房,他覺得看Netflix太浪費人生。

於是,我就把Netflix退訂了。

然後,前幾天看到黃艾莉又推出新的脫口秀【黃艾莉:鋼鐵老婆】
,我為了看這集又開始訂了。幾年前曾經寫過上一集,那是我看過最好笑的脫口秀(我是在YouTube上看的)。

她真的很好笑,笑話很低級,但很厲害。照片中她又懷孕了,網友問:「為什麼她一直懷孕?」沒錯,她去年底產下第二胎。上一集講她和老公結婚的過程。這一集講當媽、生產、育嬰的一切,所以在母親節上映。你不需要是母親,也會覺得非常好笑。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網路與職涯

以前有一個朋友很討厭寫email聯繫,他比較喜歡打電話,剛開始我不是很了解為什麼,後來知道那是因為他不喜歡留下任何證據。他也覺得文字有很多詮釋的空間,可能他沒有那個意思,但我卻讀出了其他意思。

很多人在網路上留下文字,是把它視為瓶中信,當成訴說「國王的耳朵是驢耳朵」的地方,又或者像哈利波特裡的「儲思盆」(可以透過它看到別人的記憶,進入儲思盆的人可以看見主角已經忘了或不留意的東西),所以宣洩了一時的怒氣,卻忘了那東西會在網路上流傳很久。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後來把Twitter關了,在FB上也不太發文了,寫部落格也只寫真的想記下來、方便以後找資料的東西。

「開FB專頁」這件事,對我來說,應該是害我無意間得罪了不少人,也增加了不少仇人,斷了自己接案的後路。但不知怎的,我好像已經覺得無所謂。

我一直覺得編輯和譯者的關係是平等的,不是一種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協力廠商的概念。當然,有些協力廠商為了拿到案子,可能膝蓋比較軟一點,嘴巴比較甜一點,姿態比較低一點,把發案的人視為衣食父母,但說實在我真的辦不到,大概是因為我以前上班就非常討厭狗腿的人(我做過電腦業的行銷廣告採買,別人為了讓你下廣告而狗腿的舉動,我見多了。被別人視為衣食父母而真的以為自己很行,這種人我也見多了。)。

以前上班的時候,我不否認我在同事的眼中是老闆身邊的紅人,但是跟我很熟的同事都知道,那是因為我都是撿別人不做的事情。以前工作量少的時候,我是六點準時下班去上法語課,根本不甩老闆還在上班。有一年(網路泡沫破裂那年)需要裁員,我們部門有一個名額,我心想大概是裁最資淺的我吧,老闆說他假如砍我,就沒有人做那些垃圾事了,每個部門都要有人做大家不想做的事。

至於翻譯,剛開始入行時,我確實會怕得罪編輯就斷了後路,所以那時對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都接受了(現在回想那些事情,覺得簡直是受虐的小媳婦),但後來因身體不堪負荷,再加上心有不甘(正所謂作用力愈大,反作用力愈大),我開始覺得我只想顧及譯稿品質,不想再被逼著交差(尤其是很難的稿子),所以開始拖稿。

於是,有些編輯受不了拖稿就不再合作了,但不知怎的,我反而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大概是因為這樣也自然篩選出理念跟我比較契合的編輯,覺得品質比趕快出版重要。

我曾經想過,會不會哪一天把所有合作的編輯都得罪光了,就沒有案子了,那時會怎樣呢?其實這個情境,我在腦中已經模擬了很多遍,頂多就是回到當初剛入行時完全沒有人脈的狀況,自己需要辛苦去搜尋案子,而不是有人來詢案。而且翻譯不是只有出版業可做,其他領域我也做過,要找到「非出版業」的案子並不是很難(而且收入更好)。

但說實在,我其實可以退休了,沒案子就自然而然退休,我大概可以每天看Netflix及家裡的三千多本書,就可以過完下半輩子了。我沒有家累,又不必租房子,吃家裡的伙食,不工作連手機通訊費都可以不用繳。我又不愛旅行(其實不是不愛,而是我以前玩膩了),沒有非做不可的事,在南部可以儉樸地度過餘生,開心地把日語,法語和韓語學得更好,而這種清貧極簡的日子,我曾經在剛入行的第一年就經歷過,那一年可以說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

說到底,我現在能看得那麼開,大概是因為之前曾經在職場上打滾了幾年。其實我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資策會的翻譯案子了,剛畢業時,我媽甚至覺得繼續接案也不錯。幸好,我那時進職場了,累積的實務經驗和積蓄對現在的工作也有幫助。

所以我一直不贊成學生一畢業就當SOHO,甚至覺得畢業就當自由接案的譯者簡直是自殺。譯者是一個很容易被吃得死死的職業,因為你位在食物鏈的最底端,假如又沒有其他的經驗,很容易就陷入枯等案子、甚至抱編輯大腿的狀態,也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主觀批評而陷入自我懷疑。

另外,我覺得很多專職譯者好像覺得自己的外語很強,其他行業的人很外行。我覺得這種觀點很可怕,在我待過的電訊、電腦、金融業裡,英文比我好的人實在太多了,他們甚至沒受過口筆譯訓練,就能譯得很好(包括我的某個老闆,她完全沒受過翻譯訓練,可以完全不做筆記就臨時當外賓的演講口譯),而且他們不是只做翻譯,翻譯可能只是他們工作中的10%。這個世界真的很大,能人很多,我總覺得那些能人之所以不想當譯者,純粹是因為這一行收入太低。當你可以隨便年薪破百萬,甚至好幾百萬或千萬時,你為何要想不開做這種工作?

另外,我覺得大出版社的編輯也很容易因為公司家大業大而對譯者提出比較不合理的要求。曾經有一家出版社仗著它有某個暢銷作者,要求我在週末兩天試譯八千字(整本書也才十二萬字,試譯是沒有錢的),但我對知名作者或超級暢銷書早已經免疫,不翻譯那種書又不會死。另外,還有某大出版社把我當成隨傳隨到的奴隸。也有人威脅我,說要讓我接不到案子(你以為你是馬英九或蔡英文嗎?未免把自己想得太偉大)。說到底,他們就是覺得你不接,反正還有很多譯者搶著要接。他們這樣想也沒錯,畢竟市面上譯爛的暢銷書多得是,暢銷書本身就會暢銷,翻譯好壞對銷量的影響很小。

入行以來(全職十三年,兼職則有二十年),我接觸的編輯應該至少有三、五十個,有些真的非常善良優秀,有些則是只會壓榨協力廠商,最善良的通常是待最久或最短的,最久的或許是因為看多了大風大浪,最短的或許是因為還沒見識過社會的險惡(所以很快陣亡而轉行)。至於善良和邪惡的比例,我覺得還是善良的居多。

我總覺得若是遇到不對盤的合作對象,就是趕快結案,以後不要再殘害彼此了,大家好聚好散。這一行雖然說很淺碟,但只要不求名利或聞達,機會其實很多。

我曾經幫某金控的總經理譯了一本投資銀行的書,那本書是掛他的名字,我覺得這種影子譯者的差事實在太好了,既可體驗翻譯的樂趣,又可以不必掛名,目前大概只剩教科書的翻譯是如此,一般書籍大多還是會掛名。說到教科書的翻譯,雖然稿費是最低的(它是算本的,不是算字數,一本的字數通常有四十萬字以上,若要算字數,可以拿二十幾萬,但一般算本的只有十幾萬),但我好喜歡翻譯教科書,覺得可以學到條理化的知識,又可以造福莘莘學子。

其實我真的不太建議現在的年輕人走這行,翻譯會不會被AI取代先撇開不談,除非你真的對文字有熱忱,不然金錢的報酬少、收入不穩定、地位的低落很容易讓人喪志。況且,如果只是因為熱愛翻譯,其實上班的職業中需要接觸翻譯的不少,我之前每個工作都需要做翻譯,只是比例上可能介於10%到40%不等。

我也認識一些貴婦在做影視翻譯,他們基本上完全沒有經濟壓力,純粹把影視翻譯當成看片的消遣。當你有經濟壓力時,你每天光煩惱帳單繳不出來就睡不好了,還有多少精神去翻譯及充實自己嗎?到最後,你對文字或翻譯的最後一點熱忱也會被磨光。

另外,這是一個「文人相輕」的世界。表面上,同業或業主大多是很客氣,但私底下或背後又是另一回事。坦白講,我在其他產業還真的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在金融業,即使你不是商學院畢業,也沒有人會覺得你比較差,完全就是看實力。你在電腦業,即使不是工業設計系或資工系畢業,只要有一身好功夫,大家依然相當佩服。但翻譯這一行除了有科班、非科班之別外,譯錯或不懂會被拖出來檢視是很正常的,再加上搶案子攸關生計,所以這一行就變成要不是聚在一起取暖,不然就是相互較勁,然後有時還會被業主刁難或看不起。此外,出版社和出版社之間也會對有些暢銷書「眼紅」,比如Peter Su衝上榜首,有些同業就會把它拿出來消遣,年度好書也會被拿出來檢討。這是一個那麼小又不斷萎縮的市場,看到這種狀況覺得有點好笑。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我覺得我好像已經豁出去。坦白講,我還是很喜歡翻譯工作本身,喜歡交出譯稿的成就感,但也覺得不做好像也無所謂。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記憶

在好幾本書裡都看過健忘的實例,有人因為大腦某部位的細胞受蝕或動手術,因此記憶只有幾十分鐘,這種人的人生看似悲慘,但他們也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們完全沒有痛苦或難過的記憶。

我已經忘了當初在哪幾本書裡看過這個例子,但今年看的《引誘科學》、《Endure》裡都有提到這樣的例子。

前幾天也看到駱以軍提到類似的狀況,非常爆笑 

還有這本書也完整記錄了一個實例: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

剛剛又看到一部類似的日本電影即將上映,類似好萊塢的《我的失憶女友》(50 First Dates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微低潮

大概是因為病了很久,最近陷入一個「微」低潮的狀態。然後看到以下幾篇同業的文章,突然覺得譯者是個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工作。不過,相較於前幾年的大低潮,我覺得現在我只是需要趕快康復,不然有時吃了藥真的不知道自己在翻譯什麼。

說起來,譯者真的有很多類型,有的低調,有的高調。以前我一直以為從事筆譯的人大多個性孤僻內向,否則應該會受不了這種長時間獨自伏案的工作。但後來發現譯者百百種,只不過我比較孤僻,所以比較欣賞低調的前輩。

以前(五六年前)我把自己逼得很緊,不容許自己拖稿,也很在意別人的意見。後來經歷了大低潮之後,總算學會放自己一馬(結果好像不只放了一馬,應該是放了千軍萬馬)。有時覺得身體真的太不舒服了,心想:「fuck it!」倒頭先睡再說。看了下面這段話,更覺得心有戚戚焉。

兩年前,在2016年的生日的前後,除了當時突然就不再接到某些頻道的節目,讓我覺得難過之外,當時感覺更難過的是,有一天早上父親突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了些話,要我不要太認真接稿,有時候要照顧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有體力照顧這個家。 
這番話當然有好意在其中,只是當下會覺得原來我努力到最後,周圍的人好像根本不在意我做的事/我的努力,合作對象是如此、家人也如此……這真是一份特別的四十歲生日禮物,就是好像宇宙突然之間告訴你,你做的一切努力都沒用,而且還是在進入四字頭的這一年
大低潮過後,雖然工作上還是偶爾會遇到委屈或莫名其妙的狀況,甚至被迫接了自己不喜歡的稿子,但我後來只想抓住一個原則:至少稿子交出去是過得了自己這一關,其他的事情我只能盡量學著不去在意。

朋友說我從十年前就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這一行頂多只剩五到十年的光景。」不過,我確實是抱著隨時都可以不做的念頭,甚至說,每天我睡前,都覺得萬一就此一睡不醒,我好像這輩子也沒什麼遺憾了。

工作上的思考與回顧(一)
工作上的思考與回顧(二)
工作上的思考與回顧(三)


【傾聽信箱】我是憂鬱的日文譯者,偶爾傾聽你的心聲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內向者的救贖


對我來說,網路的存在,最大的效用,大概是讓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怎麼優秀的譯者都可能犯下看似不該犯的錯誤。犯錯的可能原因很多,精神不濟、看走眼、趕著交差或純粹的不懂。

沒有人是什麼都懂的,尤其是外語,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花時間查證及平常的知識累積特別重要。(當然,睡眠充足更重要。)

我經常看其他譯者的書,主要是為了觀摩學習,通常你只要從頭到尾中英對照比對過一本,再優秀的譯者絕對都會找到錯誤,甚至是低級的錯誤,但那都不會減損我對那些優秀譯者的崇拜。


前陣子比對一本珍‧奧斯汀的經典,中英比對了台版和陸版的翻譯作品。陸版是上世紀翻譯的,台版是近年翻譯的,兩位譯者都是翻譯老師,兩人都譯得很好。大陸版錯誤多了一點,但我覺得在上個世紀能譯出那樣的水準已經非常厲害,而且有些用詞非常生動,讓我不禁把他的譯作都搬回家看。

台版大概是為了避免被人說抄襲,譯得非常活潑靈動,甚至有點超譯,但是一樣譯得非常出色。

最近陸續看到兩位優秀譯者在網路被抓出來批評,第一眼看到是害怕,覺得這種公審對個性較內向的譯者來說一定很痛苦。接著覺得,唉,連高手都會被拖出來檢視,其他人面對這種批評也就不必太放在心上。

最近終於把前幾年的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看完,本來一直沒有想要看這本書,因為我太了解內向者了,我就是那種上台會批批挫的人,從在學期間到進入職場,我一直很習慣躲在人群裡,撿人家不想做的事情。但我很幸運,遇到的老闆都對我很好,他們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比較優待外向者,就把所有的光環都給那些比較外向的同事。

後來看到網友說Avicii:「他說他其實個性害羞不希望成為大家目光的焦點⋯所以每一次開音樂會對他都是一場身心折磨……就像強迫人魚用腳跳舞給大家觀賞,他一定好累。」我突然想把這本書找來看。我知道在這個外向者比較吃香的社會裡,很多內向的人一直想突破自己的性格束縛,但內心其實非常痛苦。

我還記得大學時為了強迫自己變得外向一些,去參加一個救國團的社團,最後是夾著尾巴中途退團,那種強迫自己外向的練習實在太痛苦了。

也因此,讀這本書時,簡直是一種救贖。作者真的非常會寫,尤其她自己的例子也充滿了說服力。書中有一章取笑哈佛商學院的內容非常好笑,非常推薦所有內向者看這本書。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又病

我對生肖運勢或星座運勢已經完全免疫,通常有人貼出來,看看就算了,不會特別去檢驗到底講得準不準。


所以年初時看到生肖運勢說今年「生病多」,我不以為意。年初大病一場後(其實是兩場,因為中間農曆年好了一陣子,後來又生病),心想今年的生病quota應該已經用滿了。


好不容易到了四月中旬,終於覺得恢復健康。剛好又接到捐血中心傳來的缺血通知,我就去捐血。沒想到捐完血後,又因為全家都在咳嗽,我又被傳染了,前幾天又去掛病號。 Orz


我覺得要不是有健保,我光今年第一季看病的費用大概可以累積好幾萬(因為光掛號費我就付了快3000元,一次掛號費才150而已)。本來打算今年開始的跑步計畫,跑不到十次就被迫中斷。


朋友叫我去做全身身體檢查,我也不懂為什麼有運動習慣的人會那麼虛。距離上次檢查已經十年,但我一直不想再去檢查。上次檢查是因為蕁麻疹拖了快半年,一直好不了,想找出病因,但也沒找到,後來是吃中藥才好。至於現在,既然我還可以捐血(表示沒貧血),血液報告也很正常,就不想再檢查(我覺得那些健康檢查都很虛,就是表面看看一些東西,根本檢查不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