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年底

今年不意外,又要在趕稿中度過年底。每年都告訴自己,年底不要排工作了,反正一定會拖稿拖到填滿年底。但每年變數太多,再加上我又是佛系接案者,不太挑案子,就會遇到特別燒腦的東西。有時作者寫得很好,但查資料的時間比翻譯還多。有時不太需要查資料,但作者寫得很爛,又要修潤很久。有一好就沒有二好。

趕稿趕到最後,已經完全忘了今年到底趕了哪些稿,只記得一整年跑了十場全馬和幾場半馬。果然生活的亮點時刻與回憶需要靠自己去創造,身為佛系跑者,我也慢慢抓到了一些跑馬訣竅。看到自己的速度慢慢進步,覺得很開心,生活終於有值得開心的東西。

今年的跨年方式不再是趕稿(反正也趕不完),而是在一月一日跑馬拉松,五點多起跑,可以看到日出,跑完回家再趕稿。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中年轉業

我太久沒看個人的FB網頁,所以一直不知道朋友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剛剛才發現一位大學同學已經開了室內設計工作室。之前我只知道她利用閒暇時間去上室內設計課,沒想到才一兩年,她已經考了兩張證照,還開了公司,現在天天跑工地。

最驚人的是,她是有美國證照的美國會計師。當年我們一起出國唸書,她主攻我們學校最強的會計系,拿了執照後,在台灣券商工作。結婚生子後,理論上是忙得不可開交,沒想到中年婦女還有時間去學室內設計,甚至因此走出事業第二春。

我實在為同學感到高興,也覺得能親眼看到周邊出現這種大幅轉業的例子相當振奮。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2020合歡山超馬

年其實報名了第十屆的合歡山半馬,但後來因為朋友覺得我這種菜鳥去跑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馬拉松很危險(去年聽說有半馬跑者跑到送醫不治),就沒去了。

去年跑完日月潭全馬隔天,就殺去合歡山爬東峰,發現我沒有高山症,所以今年反而是朋友邀我一起報全馬。

合歡山馬拉松其實不是全馬,而是超馬44.5K,從海拔一千九百多公尺的地方起跑,跑到海拔三千多公尺折返。由於關門時間七個半小時很寬鬆,我原本打算上山四小時,下山三個半小時綽綽有餘。結果,我竟然跑得比朋友那種老鳥還快,全馬共有四百多位跑者,我的排名剛好在前1/3,可見抱著平常心去跑,就可以跑出不錯的成績。 

但現場很多人因為海拔太高,喘不過氣來,所以這種高山馬確實不可輕忽。最好前一天就先住在清境,甚至開車上去武嶺適應一下高海拔的空氣。很多跑者是半夜搭接駁車從台北或高雄抵達會場直接跑,我覺得非常危險。

這是我第二次住清境農場,兩次住不同的民宿,都非常喜歡。而且這幾天天氣特別好,氣溫在15度上下,涼爽,空氣與風景都好。

今年的高山馬到此終於告一段落,從九月到現在,總共跑了五場高山馬,一開始真的很難,到最後已經跑出一點心得。比起城市馬,我更喜歡山地馬,覺得空氣比較好,也可以順便度假,不過一個月兩場真的有點多,因為一次出門大概三天就泡湯了。

結果好不容易清光的稿債,因為前兩個月過太爽,又要開始趕稿了。但我覺得前面兩個月的生活是最充實的,工作適量,運動也夠,休息也夠。可見以後需要減少工作量,才能過比較愜意的生活。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那兩個折磨我的作者

今天看到2020 Open Book年度好書獎公布入圍書單,看到兩本折磨我至少半年的書入圍,真是感慨萬千。

那兩本之所以能入圍,除了作者本身言之有物以外,編輯讓我無限拖稿也是原因。那兩本都拖了非常久,而且編輯從來不催稿,讓我有時間好好跟作者的文字奮戰。如果沒有編輯的寬容,坦白講,我真的無法譯出那些文字。

編輯在編書時也相當用心,其中一本還跟我來回討論了很多內容。一本好書的誕生需要很多運氣,這兩本因為遇到好編輯,所以能夠以不愧作者的樣子呈現在讀者面前。現在已經很少書有這樣好的運氣。畢竟,書市不景氣,很多書只能趕著出版,趕快賺錢。就好像孩子還沒長大,就趕快把它推出去賺錢貼補家用。

翻譯那兩本書時,覺得好想拔光那兩個作者的頭髮,心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但譯完後,還是覺得很值得。

不過,年紀大了,一年真的經不起兩本的折磨。這兩本剛好是在不同年的年底翻譯的,那兩年,每個冬日起床看到書,都覺得心特別冷。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2020 蘇花公路馬拉松

去年報名今年三月的蘇花公路馬拉松後,選了一家離會場很近又很高檔的旅館(光之旅),就在海邊,由燈塔改建而成(聽說是跟海巡署租來改建的,海巡署仍駐守在樓上)。訂了旅館以後,蘇花跨海大橋就斷了,賽事又延到今年10/25。所幸,旅館讓我們延期,到會場時間從步行8分鐘變成步行35分鐘(但賽前熱身30分鐘也還好)。

旅館真的很棒,從房間到浴室都是一望無際的海景,也很舒適。有非常豐盛的早餐,但因為我們清晨五點就要離開,旅館幫我們留了早午餐,等我們跑完才回來吃。

至於馬拉松,我們本來以為很少人參加,因為蘇澳鎮不大,但前一晚很少看到跑者的人影(跑者不用穿跑衣或跑鞋,肉眼就能辨識),結果一早到會場,大爆滿,應該是我今年看到最多人的場次,聽說有四千多人參加。(上週末與週日,全台共有十幾場馬拉松賽。) 

整條蘇花公路封路讓我們跑,沿途幾乎都是一邊山一邊海(下了蘇花公路後,有跑進部落的折返點,再跑回公路),可以看到日出,風景很美。大家都說賽道很難(連續爬坡很多),但是之前跑了太平山、阿里山、杉林溪,已經覺得這不算什麼,所以我又破個人紀錄了,把時間又向前推進二十分鐘。

跑完以後,由於蘇澳當地有不少冷泉和溫泉旅館,我們吃完旅館的早午餐後,又去車站附近泡湯(瓏山林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徹底放鬆兩個小時後才走,那裡的個人湯屋很棒。

宜蘭真是很棒的跑馬地點,但問題就是離屏東非常遠,只能偶爾去一次。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岩盤浴

昨天去按摩,是幾週前預約的,因為這位老闆生意非常好,非常難約。本來是希望跑完馬拉松後去放鬆一下,但我只有去年跑完初馬會腿酸,之後就完全無感了,所以這次按摩只算是定期的抒壓。


前一晚,按摩的老闆傳訊問我,要不要體驗他們最新的岩盤浴。我因為很好奇,就說好。聽說這是懶人流汗法,躺在石頭上烤四十分鐘相當於跑10 K。問題是,我現在平時運動就是跑10K,每次跑完確實會流很多汗,但假如真能減肥,我早就變紙片人了,可是我自己每天秤重及穿衣服的感覺是,可能有變得比較結實,但變瘦很有限(目前跟去年相比,只瘦了兩三公斤,但整個人確實是比較結實的,每個兩三個月不見的人都說我瘦了)。


我大概已經兩個月沒見到按摩老闆,她幫我按摩時,問我為什麼又瘦了,我只說可能最近跑馬拉松比較勤奮,但其實我每次跑完回家秤重量,通常比跑前「重」一兩公斤(大概是跑馬拉松那天吃太好),但回家以後,接下來那週又會漸漸恢復原來的體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按摩完後,開始躺岩盤浴,我本來就是很會流汗的人,我覺得岩盤浴的排汗量比跑10K多。我原本以為只是排水而已,但睡一覺隔天秤重量,瘦了兩公斤,而且是體脂下降(雖然我覺得那個秤的體脂測量不太準)。


躺完岩盤浴後,流汗的感覺不是跑10K後的黏膩及汗臭,而是覺得皮膚非常光滑,毫無汗臭味,也不黏,這點真的挺妙的,聽說是因為排出體外的東西不一樣。我躺完後,回家吃晚餐,吃完晚餐就整個人像跑完10K一樣,完全不想工作,不是跑完那種疲累感,而是整個人感覺輕飄飄,只想放空。睡眠並沒有因此變好,這是我比較失望的,但體重有減輕,又讓我想再嘗試。


我覺得我已經是很會流汗的人了,沒想到隔天天氣陰涼還可以一直流汗,感覺好像汗腺整個大疏通了,我覺得這可能很適合不太會流汗的人試試看。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2020 杉林溪森林馬拉松

上週末去杉林溪跑森林馬拉松,這是今年第三場山地馬,海拔1600M,比前兩場低,但山路還是不太好跑,硬是走了13K(將近1/3),但我竟然破了自己的全馬記錄,比年初的渣打(平地)馬還快,完全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其中有一段是先連續下坡12K,經過22K折返點後,再連續上破12K,我就是在上波路段連續走了十幾公里。但下坡真的跑得很開心,心想明年還要來,等到上坡變步兵,就心想,算了算了,跑一次就好。


不過,跑完之後,跟朋友的一致感想都是,以後要年年來跑,因為風景好、空氣好、氣溫好、完賽禮也好,離南部又不太遠,光是風景就物超所值,跑完心情大好,而且就住在杉林溪大飯店裡(飯店還提供住宿打折),直接走出來就可以比賽。附近景點(尤其是觀光茶園)也多,跑完還可以到處玩。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附腰部大口袋的跑褲

我是個跑步很不愛帶東西的人,覺得身上肥肉已經很累贅,就不要再帶太多東西增加負擔,但是我跑步又不能沒有音樂,所以只會帶鑰匙和手機出門。以前會用運動腰帶放手機,但後來覺得每次跑完連腰帶也要洗,實在很麻煩,就一直在找有腰間口袋設計的褲子。也就是說,褲頭一整圈都是大口袋,彷彿把腰帶縫在褲頭上。

出這種褲子的牌子不多,而且通常不便宜,貴的兩千多,便宜的不到一千,但我覺得還是美津濃的又平價又好穿,而且可以從日本亞馬遜下單直送台灣(有分男女款,不同顏色價格不一樣)。亞馬遜上有另一款更便宜,但比較薄,有人說會褪色,我買來試過,並沒有褪色(連結在底下)。

二千多塊的外國牌子,有個缺點就是布料很容易濕透,跑個10K就黏在大腿上。如果你不在乎這點(冬天就沒這個問題了),比較貴的牌子也不錯,例如香港的T8、法國的Uglow、中國的GearLab。


但我試過以後,中國的GearLab是這三家裡面最好的。T8有個缺點是,手機只能塞在前面的口袋,不能放後面,有點可惜。

T8:https://t8.run/products/w-sherpa-shorts

Uglow:https://www.uglowsport.com/…/uglow-sl-short-speed-free-aer…/

GearLab:https://tinyurl.com/y5ctlxfm

日本最便宜版:https://tinyurl.com/yxf2o9g6

這種褲子也可以直接套在壓力褲外面,跑馬拉松時很方便。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社群網路



網路上很多人在推薦Netflix上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我覺得裡面都是老調重彈。社群網路對人類的危害,已經有太多書提過,太多媒體談過,但大家還是離不開,頂多只能減少接觸。

我後來的作法是,既然一天只有24小時,只要增加其他活動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沒有時間上社群網路。所以,我開始把運動和睡覺的時間拉長,這兩個是可以馬上看到效益的活動。健康和肌肉是不會背叛你的。

最近因為外出時間多了,更沒時間上社群網路,回家後再回頭上社群網路,就覺得上面烏煙瘴氣。其實我多年前就發現,那些生活過得很好、很充實的朋友,幾乎不太上社群網路。

社群網路可以獲得許多資訊是假象,其實跟抽菸沒什麼兩樣。很多資訊不知道也不會死,知道以後反而更焦慮,心情也不好。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為自己想



一早起床看到竹內結子自殺的消息,雖然震驚,卻又覺得可以理解。然後繼續刷FB,看到一位離開編輯崗位多年的人,今早參加萬人泳渡日月潭的活動。他說他已經十幾年沒游泳了,只憑記憶及平時運動的體力,以兩個多小時游完3300公尺,最後300公尺是流淚游完的。

他之所以會去游,是因為這幾個月家庭和工作方面都很不順,他很鬱悶,去日月潭是一種讓自己排鬱解憂的方法。

我想到去年遇到低潮時,也是帶著那樣的心情,去日月潭跑環湖29K的馬拉松,那時還沒開始跑全馬,跑完時也是分不清汗水和淚水,但跑完後心情好了整整一週,然後就開始陷入馬拉松的坑。


《超馬跑者的崛起》中說,很多超馬的精英選手都有非常悲情的過往,可能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過得很慘,或成年很不順遂。超馬的體能消耗,讓他們找到重生的力量。這大概是沒跑過馬拉松的人很難理解的心理。

前幾天一位朋友去跑棲蘭50K越野跑,那是她第一次跑那麼長,跑完當下說這輩子絕對不要再那麼自虐了,跑完隔天又說以後還想再嘗試。基本上,跑馬拉松的人都跟生孩子的女人一樣,剛生完都說不要再生了,太痛了。不久以後,又忘了。

人生確實充滿了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極限運動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我們覺得當下自己掌握了是否繼續向前走的決定權,沒有人逼我們走上那賽道,我們主動參與,隨時可以決定離開或勇敢地衝向終點。相較之下,職場或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得不」,讓人覺得抑鬱難伸。如果這時選擇主動結束生命,那就少了馬拉松這種自虐後發誓不跑又反悔繼續跑一次兩次三次很多次的機會。

去年的低潮應該是從前年開始的,那時好不容易扶正的工作骨牌又倒了,一倒就是一年多,再加上生病看醫生拖了好幾個月,整個人真的有種「天要亡我」的感覺。要不是那時開始喜歡跑步,應該沒有辦法撐到這個月終於又把骨牌扶正,終於不必帶筆電去參加馬拉松並沿途趕稿了。

這時覺得能活著真好,走在路上開始享受風吹過的感覺,而不是掛念著稿子。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敢演也是一種能力

以前在大學時一定遇過某種教授,教書教得不怎麼樣,但外務很多,經營得有聲有色,非常會利用台大教授的招牌來打造自己的聲譽,這種人通常只有他的同事和學生知道他有多少料,但偏偏就是發展得很好,有時會覺得這種人根本就是騙子,但後來想想,行銷與包裝自己也是一種本事,人家雖然本業不怎麼樣,但是可以把六七十分的自己包裝成九十分,而且還有人買單,那就是一種本事。

最近幾年,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些人開課會讓人覺得大師終於願意分享秘訣了,有些人則讓人看了覺得「世上騙子真多」。

但現在就是「敢秀敢賺、沒人攔得了你」的年代,大家各憑本事。很多人雖然遠比那些開課的人厲害,但口條不好、表達不好、不上鏡就很難開課。如果自己沒有本事拋頭露面,光說別人開課是在騙錢,感覺又好像是見不得別人好的酸葡萄。

其實能夠自己錄影,甚至無償分享,就是一種比其他默默無聞的達人厲害的本事。我每次看到一位七十幾歲的老中醫把YouTube頻道做得有聲有色,就覺得他很厲害。雖然那背後一定有團隊在幫他做動畫與剪接,但畢竟錄影與解說還是需要他親自上場。

之前為了修浴室水龍頭漏水,上YouTube看了很多修理的影片,發現不少水電師傅也開了頻道,而且講解得非常好,如果本業只有六十分,再加上另一種技能(面對鏡頭解說的能力),或許真的比本業八十分的還厲害。這就像呆伯特的作者說的,他的圖畫得不好看,書寫也沒有比較厲害,但是結合畫圖、書寫和他在企業界工作多年的能力,就可以開發出一個市場。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雲端路跑

隨著天氣漸涼,馬拉松季開始了,我的全馬季也開始了。接下來每個月都有兩場全馬,這個月已經跑完兩場,上上週去跑太平山,海拔1900M到2000M。上週去跑阿里山,海拔2000M到2600M。

溫度都是16度左右,非常涼爽,風景也美,但山路真的很難跑。我覺得太平山比較難,但阿里山的海拔更高,呼吸比較吃力,而且連續兩週跑馬比較累,所以兩場跑起來的成績竟然一樣,可見我的山路馬實力已經固定了。

中間總有一段力不從心的時候,停下來用走的,但是到了最後7到5K,又會「良心發現」,一路衝回終點。尤其阿里山最後4K,為了趕在六小時前回終點,持續以五分速衝了4K,這輩子從來沒跑那麼快過。連最後一個補給站都沒停,我也不知道是哪來的體力。

山路馬雖然比較難(兩場山路馬的第一名跑都是跑三小時零五分左右,比一般平地馬慢了半小時),但風景和空氣實在比平地馬好太多了,心情也好,順便度假。通常那幾天,連FB或網路都懶得上,然後回家再次打開網路時,覺得「人間」庸人自擾的事情好多,還是山上好。

跑完阿里山全馬走回旅館的路上,遇到不少陌生人給我鼓勵。前一天從塔塔加跑到玉山登山口,也有不少陌生人給我加油(他們都拿登山仗用走的,只有我用跑的上山)。出來旅遊的人心胸特別寬大,特別友善,或許這就是多多走向戶外的好處。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選產業的重要

今天看到一位十幾年前合作的編輯在FB上有感而發。他曾經在大出版社工作,後來和另一位編輯一起創業開出版社,但後來兩人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他回去接家裡的生意(他說是搖搖欲墜的家業),這幾年經營得有聲有色,國內外都發展得很好。但輾轉聽到出版業的人提到以前的夥伴說他逃離出版界的評語,讓他感到沮喪。

其實我對於每個有勇氣離開出版業的人都非常佩服,也覺得那樣做才是明智的。所以每次接到編輯來信說要離職,我總是替他們感到高興,因為離開出版業就是加薪的開始,這個產業實在太苦太窮酸了。看到別人有更好的發展,恭喜都來不及,絕對不可能希望別人一起留下來吃苦。我也發現那些離開出版業的編輯都過得比以前好,不僅薪水多了,身體也變好了。

最近翻譯的一本書,是從出版業跳槽到矽谷的人寫的,雖然是在講矽谷的恐怖故事,但我覺得唯有見過外面的恐怖,你才會知道出版業更恐怖。

在矽谷,年薪不到十萬算滿低的。在美國的出版業,基層的年薪大概是三萬。很多人依然過得光鮮亮麗是因為家有恆產或是兼差接案。他到矽谷時,新創公司給他年薪六萬五,沒有配股,叫他不要再議價了。他說,他根本不知道那個年薪很低,也不知道要求配股。

這讓我想起我剛從電腦業轉金融業時,面試那天,老闆問我在電腦公司的薪水多少,我說了一個數字,老闆嚇了一跳,說怎麼那麼低,那是底薪、還有其他福利嗎?可見金融業的薪水多好。

這樣講好了,連我們以前的秘書只要接接電話,薪水都比出版業的資深編輯高。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霍金回憶錄

最近一些知名藝人過世(比如小鬼和《黑豹》男主角),但我都沒聽過(我到底生活有多邊緣?),所以沒有任何感覺。這讓我想到以前曾經有人質疑,為什麼法國發生恐攻時,很多人換頭像,聲援法國。其他遙遠的國度發生恐攻時,死傷更慘烈,很多人完全無感。又比如,史蒂芬‧霍金過世時,很多人發文說 R.I.P.,也有人嘲諷大家啥時那麼關心物理學。因為熟悉,所以關心,因為不熟而冷漠,是人之常情。


最近剛看完Leonard Mlodinow寫的霍金回憶錄《Stephen Hawking: A Memoir of Friendship and Physics》(這個月才出英文版,但聽說月底就要出中文版了)。Leonard Mlodinow是寫作最平易近人的物理學家,我翻譯過他的兩本書,他因為擅長把艱深的理科知識寫得很簡單,史蒂芬‧霍金找上他合作寫書,因此開啟了多年的友誼。

書裡提到不少物理學,卻絲毫不影響這本書溫馨感人的程度。Leonard Mlodinow真是暖男,霍金因為身體疾病無法很快回答問題,他們的溝通往往是提出一個問題後要等五到十分鐘才有答案,剛開始他也覺得等待很難耐,後來他反而覺得他可以利用那些空檔好好思考。

Leonard Mlodinow也說,他問過霍金,如果他不受身體的箝制,是不是會有更偉大的成就,霍金說不可能,正因為他的身體受到箝制,他才能那麼專注地做研究。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一本運動書《How Bad Do You Want It?》訪問身障的三鐵選手,那個身障的選手也說,要不是因為肢體受限,他不可能找到克服身障的方法,在三鐵賽事中超越正常的選手(三鐵比賽是不分身障或非身障組的),拿到冠軍。有人對他說:「你有肢體障礙可以拿到那麼好的成績,如果身體正常,想必成績更好。」他回應:「不可能,我的能力是肢體障礙激發出來的。」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英式英文

前幾天透過電郵收到某翻譯所的刊物,裡面出現這段文字。

 


我也翻譯過不少英國作者寫的書,如果只看內文,通常要判斷作者是英國人很簡單,就是一些拼字與用字遣詞明顯跟美語不同,比如color拼成colour,flat(英式) vs. apartment(美式)。

但是光從文體難易度,我覺得不是那麼容易辨別(雖然英國人講話比較機車)。就像繁體與簡體的科技報導,你可以從一些用字分辨(比如列印和打印),但整體來說,如果同樣是報導蘋果的新產品發表會,光從內文來看,只有文筆優劣的差別。畢竟,文字的書寫是為了溝通,連溝通都有困難,是表達力的問題,不是文化差異問題。

J.K. 羅琳並不會因為她是英國人,就寫出我們比較難懂的小說,無論是哈利波特或推理小說。好的英文,一看就知道是好的,不管是英式或美式。

今年被兩個英國作者搞死,兩個都是財經大老,句子常要看好幾次才能拆解,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出生的哈佛教授身上。我覺得這比較不是文化差異問題,而是書寫問題。

我想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句造句:「爛的英文都很相似,好的英文各有各的巧妙。

後記:後來跟馬來西亞從事翻譯的朋友聊到這件事,她提到大馬是用英式英文。國內很多人去英國念翻譯研究所,我想他們應該不會把英式英文當成難懂的藉口吧。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豁出去的困難

昨天去上重訓時,教練換了一個兩倍大的訓練空間。我從去年一月初開始上重訓課,那時還是在教練家裡的個人工作室。上了幾個月後,教練在他家附近租了一個店面。一年多後,現在換到兩倍大的空間。

剛開始上課時,教練還有正職,但不久之後就辭掉公務員的工作,專職當教練了。由於是創業、自己當老闆,跟自由工作者有點像,我可以體會這一路走來的辛苦。尤其一開始要辭職時,家人可能都會反對。

我當初剛轉行當全職譯者時是三十歲,當時我是先給自己半年的時間,但不知不覺就做了十五年。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應該會去勸當時的自己不要離職,趕快買房子。有房貸就不會胡思亂想了,那時一千萬可以在台北市買到不錯的房子,現在只能買到陳年鬼屋。


但我想,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可能還是會離職當譯者。因為不嘗試的話,我可能一輩子都在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辭職去試試看。

不敢豁出去的人,可能是擔心萬一失敗或不喜歡怎麼辦。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朋友的實例,就是繼續回去當上班族而已,多了一個當譯者的履歷。

我記得連勝文參選台北市長時,他太太本來是不贊成的,但她說,她知道不讓他去試試,他會一直覺得很遺憾。所以即使她本人百般不願助選,她還是勉為其難助選了。想做一件家人都不太支持的事,是很困難的。這時如果有家人的支持,更要好好珍惜那個家人。

倉促出版


有一點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同樣是大出版社,有些可以慢慢來,有些非常趕。例如天下雜誌出版社已經跟我合作十幾年,從來不會要求我先提供部分稿件去通路報品。時報則是非常趕,而且我認識好幾個時報的優秀編輯都做不久就離職了。

大出版社可以拿到比較多海外的暢銷書,暢銷書有基本的賣盤,不管誰翻譯,銷量都不會差太多。我後來就不接很趕的書了,再怎麼好的作者都無法吸引我,我的命比較要緊。翻譯那些趕著出版的書,身心壓力實在太大了。

有些編輯會給我充裕的時間好好潤稿,他們知道這樣做可以幫他們節省時間,也因為他們沒有上面給的壓力,所以可以這樣做。


後來我就只跟這些編輯合作了,我們都覺得把書做好比倉促出版更重要。一本書可能只有一次出版機會(沒有改版機會),要做就要做好,不然根本就對不起作者和花錢的讀者。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屏東市跑步路線

昨天有人在FB社群中分享以下資訊,因為就在我家附近,今天就去跑了一次,真是方便極了。

分享屏東鐵道很適合跑步 屏東糖廠到西勢車站段
1. 遮蔭率90%以上 不怕下雨及曬太陽。
2. 累了不想跑了 可以坐火車回家。
3. 沿途車站有廁所。
4. 屏東糖廠有冰可以吃,不怕中暑。
5. 沿途只經過稻田,空氣品質還可以,比單車國道好



 

延伸閱讀:

屏 東 單 車 秘 徑 - 單 車 鐵 道 之 旅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3個重要的心態設定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覺得非常受用。

第一點「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也是一位朋友放在LINE上的座右銘,她一直給我很沉穩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有這種心態,所以不僅自己看起來沉穩,也帶給別人沉穩的力量。

==============底下只轉貼文字(不附圖了)

3個重要的心態設定(MindSet):工作與生活的技術(by王永福老師)

在寫「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時,我儘可能找出一些可操作、可拆解、可複製的東西,來解析我過去這段時間,是怎麼工作?怎麼生活?而最近一個作品:《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一推出就創下了國內最大課程平台 Hahow 創站六年來的募資記錄(超過千萬)。這似乎也間接的証明了,這些在我身上的工作與生活技術,是有用的。
但,技術只是表象。其實在這些技術的背後,有幾個重要的心態設定(MindSet,或翻成觀念模式、思想傾向、思維方式),是表面上看不到,但卻影響在每一天影響我。其中,有三個是最要的 MindSet,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

1.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活中,經常有很多事情是不如我們的預期,或是沒有預期到他會這麼發生、甚至是不順遂 ...。這時候這句話就會浮現出來「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事情會這麼發生,上天一定有它正面的安排,只是我現在還不知道而已。

像是最近一年,我最努力的事情其實不是做線上課程,而是努力寫論文!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寫論文寫論文。本來我期望,是在生日之前就完成論文口試,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但依照規定,我必需在畢業前再通過一篇 SSCI (或 SCI)論文,因此我三月份投了一篇教學遊戲化為研究主題的 Paper ,希望它在6月底前被接受,這樣我才來得及 7 月底通過口試。(沒錯,在三月份,我同時也在拍教學的技術-工作坊,然後也是疫情衝擊最大的一個月)
這麼努力之下,結果天不從人願 ... 我的 Paper 在被拒絕了2次之後,6月底時還是沒得到期刊接受的回覆(不知道 Covid 19 有沒有影響 ... 審好久啊!希望最後有好結果)。我只能再次默默的先辦休學,等到新學期再復學。畢業的時間也至少又要再延一個學期 ... 。

這看起來是一件不開心的事(對我來說)。但,也因為這樣。在六月底我才有時間,全心投入在《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的募資計劃!團隊的任何活動我都配合,還每個禮拜很認真的開3~4次直播,並找好朋友們一起站台宣傳!如果不是 Paper Delay ... 我應該也沒有時間專注在課程募資上!難怪牛奶姐(我的好朋友&經紀人)一聽到我再次休學,不止沒有安慰我 ... 反而開心的快跳起來!(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啊!

2.假設一切都會透明公開,你會怎麼做決定

這其實是跟巴菲特學的頭條測試!在面臨無法決定的兩難事情時,巴菲特總是問自己:「如果這件事明天就會上了報紙頭條,你還會不會做同樣的決定呢?」。更白話的說,當你假設一切是透明公開時,你的決策跟行為,就會更正大光明,直接而不隱埋。而這樣的直接透明,有時會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好事。

在《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拍攝初期,我尚未決定要怎麼樣製作這個課程。是要自己拍自己做(我已經試著拍下我全天的課程)?還是要跟不同的線上平台合作?(國內有很多線上課程平台)。或是回到出版平台,由出版社幫我做(那時已經在城邦微學習線上課程有一門音頻課)。

有些人面對像這樣多選項的作法是:一個一個平台分別接觸,保持模糊空間,私下做好個別評估,最後才做決定。甚至再不道德一點的:讓不同選項間彼此競爭,用 A 的條件來跟 B 談,再拿 B 的條件跟 C 談 ....。自己居中安排,保持不透明,想辦法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如果一切都會透明公開,你會怎麼做決定?」,這個觀念深深的影響了我。在跟 Hahow 平台第一次開會的下午,我就親自去出版社找牛奶姐,把早上的討論,跟我心裡的考量,一五一十的跟牛奶姐報告。原因是:最早就是因為有出版社(跟社長的賞識),才有《上台的技術》《千萬講師的50堂說話課》跟《教學的技術》這些書啊!現在我想把這本書的書名來做線上課,當然在過程中要坦誠相告,也把心裡的考量全部跟夥伴分享。因為如果一切最終都會透明公開,那為什麼不由我自己在第一時間,跟夥伴們透明公開呢?

但牛奶姐聽到事情的全貌後,接下來的反應反而嚇到我!「沒問題,你的考量我全都支持!那... 我來幫你談合約細節。好嗎?」。我的坦誠,換來的是牛奶姐的更坦誠!在一切都還不確定時(2019年10月),甚至連合作合約都沒有 ...牛奶姐開始站上第一線,幫我處理很多商業合約的細節。事後也証明,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件事!(再次感謝城邦第一事業群總經理:黃淑貞,外號 Milk 牛奶姐)

有趣的是:常常有些人費心安排&隱埋,但只有他自己不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假設一切都會透明公開,其實反而是最單純的啊!

3. 沒有用不到經歷、沒有用不上的學習

有時候我們在學一些事情時,不免會想「學這些有什麼用啊?」,或是在努力做一份工作、執行一個專案時,也會想「這個以後用的到嗎?」。花這麼多時間把事情學好?做好?會不會是浪費時間啊?

在製作《教學的技術》線上課程時,除了原本就有的教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十幾年前學過的拍攝及剪輯技巧,這時候就派上用場!因為心裡大致知道分鏡的觀念,因此我自己製作分鏡表,來安排相對複雜的三機三鏡(鏡頭講述、工作坊教學、以及電視重點回放)的 Story Line。而先前對電腦的熟悉(寫過2本電腦書、電腦玩了快 30 年),讓我能不會只是陷入線上課程的表現限制,而是同時考慮怎麼用線上課程,做到線上課程做不到的事。而8年銷售及業務人員的經歷,讓我知道好的產品更應該規劃好的銷售策略,從定位、定價、產品推廣、線上曝光、目標設定 ... 這些所有的事情,全部整合起來,再加上一個超強團隊的執行,才能創造出破記錄的課程。

在整個過程中,我經常會想到:「這些都是我過去經歷跟學習的累積啊!」,甚至在募資行銷開始後,能得到這麼多貴人大師大神好朋友KOL的幫助,也是過去每一段時間「功德值」的累積啊!因此,沒有用不到的經歷,沒有用不上的學習。只要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時間到了,就會看到成果的!

小結

跟大家分享了這三個,影響我很深的心態設定 MindSet。有些朋友也許會說 ... 這看起來像雞湯啊?!這麼說我也同意,但當有些不如意的時候,你可以跟自己說「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你還不曉得背後的安排。也許這樣的心態,就會讓你渡過一次一次的難關考驗。而當事情不知道怎麼決策時?你告訴自己「假設一切都會透明公開」,也許你會更快的、更不猶豫的,做出正大光明的決定。而當你一直知道「沒有用不到經歷、沒有用不上的學習」,你就會更積極的,學習新的事物,嘗試新的想法,接受新的挑戰。因為這一切,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變成祝福!

喝點雞湯,讓心靈更滋養,有時候也不錯啊!跟您分享!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信用卡盜刷

我連續兩天被盜刷了兩張卡,實在是很無言。昨天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搞定花旗卡被盜刷四筆的事,今天又發生中國信託的卡被盜刷。花旗卡被盜刷的事我常遇到,近五年大概換了四張花旗卡,幾乎一年多就會被盜刷一次,最近則是頻繁到一年被盜刷兩次。


而且現在的手法愈來愈誇張,就是同時刷好幾筆,但其中一筆是Airbnb掛零元,另三筆分別掛Google和台灣大哥大。中信卡則是被盜刷Apple消費,但我的apple ID不是綁中信卡。Apple倒是處理得非常明快專業,也非常客氣。中信卡的客服處理也非常迅速專業客氣。


昨天真的被花旗客服搞得很想罵髒話,態度不好就算了,我說卡片被盜刷,他回我Airbnb刷零元,沒有問題。幹你媽的,你是智障嗎?另外三筆也不是我刷的,就跟你說是盜刷,還要我打電話去中華電信確認。結果是花旗客服報錯資訊,那兩筆盜刷資料是台灣大哥大,害我打了兩次電話到兩家電信公司確認,兩家當然都說沒有那些消費。


而且花旗的客服非常難接通,除了電話錄音要按好幾層才能接到客服,還要手機認證密碼,光是接到客服人員就等很久,客服態度又極其惡劣,媽的,是騙我沒在銀行工作過嗎?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時間

剛剛看完這篇文章,覺得很感動。沒想到一個人可以為熱愛的事情找到折衷的辦法,同時精進自己。

以上是身為父親之後,我的跑步生活形態:中午跑步、練課表。雖然中午跑步聽起來很瘋狂,但卻是身為一名爸爸跑者為了兼顧家庭、工作又想要保有跑步這項業餘樂趣所做的取捨而非犧牲,當你認真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想到辦法去執行,只要你真的熱愛這件事就不會有太多的藉口。

重訓教練說,他有一個學員以前是騎車,但最近小孩出生後,時間變少了,改成跑步。

就像Laura Vanderkam講的,我們嘴巴說「沒有時間」做某事,通常是因為你根本沒把它當成priority。演講裡有個例子非常妙,一個女人家裡因水管爆裂,屋裡到處淹水,她馬上擠出七個小時解決問題。但是,如果你在那週一開始就問她:「你能找出七小時做鐵人三項訓練嗎?」、「你能找出七小時做XXX嗎?」多數人會說:「怎麼可能,我忙死了。」 然而,她卻因為家裡淹水, 馬上擠出七個小時!


學歷與科系

 

又到了大學放榜的時候,學歷與科系基本上只有在出社會的最初五年有用,之後幾乎就沒什麼用了。

霍金:「那些會拿智商出來說嘴的人,根本就是魯蛇。」我覺得畢業很久還一直拿學歷或科系出來說嘴的也差不多。

每次看到王炳忠的新聞,就想到他是台大外文系的,然後想到台大還真的出了滿多可恥的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中興新村

前幾天重訓教練推薦我一齣Netflix的戲,我也聽過很多人推薦那齣劇,但我說:「最近開始跑馬拉松後,工作效率突然大幅提升,不像上半年那麼萎靡不振,應該沒時間追劇了。」


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一件事,去年每個月都有兩三場外縣市的馬拉松,等於週六週日完全無法工作,可是去年下半年的產量,比今天上半年完全沒賽事還多。整個上半年就是在萎靡不振中度過。現在又開始有賽事後,週一到週五就很認份地工作。週六出去,到旅館check-in,還可以拿出筆電扎扎實實地工作兩三小時,週日回家還可以精神奕奕地繼續工作,不像以前就直接躺平到週一。


上上週去中興新村跑半馬,第一次去那個城市,覺得好像一個放大版的眷村,但晚上七點以後就像死城,馬路很寬,路樹很多,非常清幽,我甚至有股衝動去看一下那邊的房子賣多少錢。


這次馬拉松天氣依然很熱,甚至還有山路,但跑得還可以,拿到成績單時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才五十幾個人,我跑第五名,但我在跑的途中明明看到我前面有兩百多人,後面有兩百多人(因為中間有折返點,可以數前後的人數)。後來才發現,原來排名是分兩組,一組五百多人的是繳全額的半馬跑者,我們五十幾個是只繳基本費的跑者(也就是說沒有送T恤,沒有完賽餐,完賽只有獎牌和成績單)。朋友說通常會報名只繳基本費的是老鳥,已經不想拿那些有的沒有的贈品。但我純粹只是因為T恤很醜,當抹布都嫌不好,才報基本組。

下次中新興村如果還有賽事,我還是想參加,我覺得環境還不錯。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酸痛好用膏


我對運動的唯一要求是不受傷,健身倒是其次,所以我每次看到有人明明已經受傷了,還在跑步,我就覺得有點本末倒置。當初選重訓教練時,也是因為看到教練把他媽媽訓練得很好,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教好是很難的事(這點可以問中小學老師和教授),所以才去上體驗課,上了一次就很喜歡。教練說他有一個學員在其他健身房上課,被其他教練操得很慘,甚至受傷了,我覺得這樣就失去了健身的意義。


有一次落枕,我媽拿那罐三帆的「酸痛好油」給我,只告訴我用量要小心。我剛擦覺得不夠涼,沒想到十分鐘後,涼到會咬人,但等到不涼後,真的完全不痛了。後來有一次晚上跑步腳扭傷,我擦了,也是一開始不涼,十分鐘以後開始咬人(那感覺很像被刮到或犁田,不是涼,是咬),但藥效退去後,腳又完全好了,不然有點跛腳。

後來把這罐推薦給其他編輯,經常脖子酸痛的編輯也很喜歡。

至於另一瓶,是之前跟團購買的薑按摩霜,不會咬人,但很涼,用量也是要小心。昨晚覺得右腳走路有點類似扭傷,不太舒服,睡前擦一下,早上醒來也是好了。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每次經驗都是一次學習


自從一月底跑完渣打馬之後,就沒機會參加馬拉松了。為了秋冬的全馬做準備,我報了幾場夏天的半馬。

二月到六月維持一週三四次的跑步,每次跑10K。原本想,現在跑半馬應該可以比去年快吧。去年最後一次半馬是冬天跑,沒想到昨天去嘉義跑半馬,比去年還慢,但昨天溫度比去年高了約十五度,差點沒曬成人乾,而且硬生生、不爭氣地走了5K。


前12K有維持平日練跑的水準,但六點起跑的溫度已經比我平常清晨四點半跑還熱。到了15K就開始擺爛,到了18K發現水站沒水(媽的,我一定要上網幹醮這個沒天良的主辦單位),整個放棄,打算直接用走的走回終點,途中打電話叫朋友開車送水來給差點渴死的我。昨天有一些跑者昏倒,還出動救護車。


到終點時,竟然還得到分組第五名(這可能是我跑馬人生的高點了),可見昨天去跑的都是肉腳,這種天氣真的只能跑星光馬。


但要不是因為前面太久沒跑,我真的不想這樣自虐。不過,跑完後,反而有一種新的體悟,覺得每場賽事都可以學到一些經驗,也再次了解到平常練習的不足及自己進步的空間。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跑步暈眩

一直以來,我跑步都是跟自己比,獨自跑,因為我跑很慢,我只想享受那種感覺,至於是否進步就不太在意(但有練一定會進步啦),所以我還沒積極到想要報名跑步班或參加練跑團。我也覺得跑馬拉松跑在後面的氣氛滿好的,反正大家都很慢,還會互相打氣。

六月中的某個週五晚上,朋友找我去體驗某個夜跑團,我根本是去以卵擊石,因為那個跑團是「海軍陸戰隊」退役軍人組成的,而且非常浮誇,跑步時不只跑步,還會喊口號,還有人攝影,跑完還一起煎牛排。

我是唯一的女生,也是跑最慢的,雖然跟他們跑確實可以逼出我的個人最佳成績,長期下去應該也會進步,但真的好想死,那種跑團偶爾去體驗一下不錯,但無法經常參與。

自從那次去參加陸戰隊跑團後,後來幾週的跑速就莫名其妙變快了,果然還是需要刺激。

昨天又去了一次,但跑到一半,停下來拍照時,我又像去年那樣,無預警昏倒了。跟去年昏倒相比,共通點好像是血糖太低,以及跑到喘時,突然停下來造成暈眩。

還好這次沒撞到後腦杓,只有手部擦傷。

他們真的是一群人來瘋、愛熱鬧的人。昨天的年齡層大概是從20幾的現役到70幾歲都有。一樣是很浮誇,一路喊口號,後面還有發財車當補給車,載著飲料和冰淇淋,一路攝影。

至於昏倒這件事,大家都比我還擔心。經過兩次以後,我大概可以抓到前兆,以後知道怎麼把傷害減到最低。但我不太可能因為這樣而停止跑步。

我昨天跟朋友聊到,我寧可就死在馬場上,一下就結束了,也不想死在工作桌前或病床上。

想起更早以前曾經寫過:【阿沙力的死法】

昨天昏倒時,剛好在我朋友的旁邊,他整個嚇傻了。去年昏倒,我告訴他,他還不相信,覺得我很誇張。我常遇到一些很扯的事,都沒人相信我,一定要有人在現場才能幫我作證。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最近把村上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重聽了一遍,兩遍都是聽英文有聲書。第一次聽的時候,我還沒開始跑步,但很喜歡那本書。第二次聽,已經跑過馬拉松,共鳴更強烈了。我想,隔幾年後,我應該會再聽一次。

現在每週跑步三、四或五次,每次10K。本來是在家附近的小學跑,但200公尺的操場繞50圈實在有點像倉鼠繞圈。最近去離家比較遠的公園運動場,一圈400公尺,速度不知不覺也變快了。但是來回一趟+跑10K+回來吃補給、洗澡、手洗衣服,大概四個小時就過了。

雖然很花時間,但我覺得不這樣做的話,無法排解工作壓力,我的工作骨牌已經倒了一年,到現在還沒結束(扶額)。運動已經變成唯一的成就感來源,至少付出還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收穫除了有心理上的,也有身體上的。要不是跑步讓我學會撐下去,根本不可能在工作上硬撐下去。

停了近半年的賽事,終於又要開始了。下半年大概是一個月報兩場,有半馬、有全馬、有超馬。上半年沒賽事,反而工作效率很差,這真是非常弔詭的一件事。理論上,有賽事那週,每週只剩五天可以工作,但去年常去參加馬拉松時,完成的工作量比今年上半年沒賽事可參加還多。可見時間真的是需要用擠的,才會擠出來,不注意就莫名其妙流光了。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拆譯與審定

今天上重訓課時,教練跟我提到一本書,他說翻譯品質不太好。我回家查了那本書,發現是拆給五個譯者翻譯,五個譯者都是那本書的專家,但不是專職譯者。書的商品說明上,標榜那本書有專家審定及台大外文系某講師的聯合審定,但教練說那本書的品質在他們的業界備受抨擊。

我上網查了一下那本書,一看到三百頁的書分拆給五個譯者就皺眉頭。基本上,我自己不太買分拆翻譯的書,尤其拆給三個譯者以上,我大概就不會買了。接著,我看到那家出版社的名字,我就覺得不妙。那家出版社是以苛待譯者著稱,品質從很久以前就有問題,所以我從來不買那一家出版社的書。

但那本書賣得不錯喔,可能是因為審定者很有名,也幫忙推銷那本書。我告訴教練:「我覺得已經找兩個專家審定,為何品質還有問題,實在是匪夷所思。」教練說可能只是掛名,沒有真的審定。唉,消費者真是冤大頭。

那家出版社應該算是中小型出版社。但目前有幾家大型出版社也很喜歡以拆譯的方式或買簡體版、簡轉繁後直接出版。我大概七八年前開始就不接合譯的書了,需要合譯的書通常有幾個特點:比較厚、想趕快出版、話題書(只要出版就能賣錢,誰翻譯都一樣)。基本上,這種書不值得我拿健康去交換,譯者只是爆肝的工具人而已。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肌耐力」和「肌力」

最近重聽幾年前看過的《人生給的答案》(Mentor of Tribes),有一些本來不太懂的地方,現在終於看懂了。

比如說,有一個舉重世界冠軍說:




這裡的「肌耐力有氧訓練」,英文是endurance cardio
「肌耐力」是endurance
「爆發力」是power

但「肌耐力」和「肌力」是不同的。
詳見:肌力與肌耐力訓練

剛剛看了一支影片,又更明白詳細的差異。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底層衣

上週重訓教練問我,既然跑過超馬了,有沒有想要挑戰三鐵?

我覺得那是錢坑,依我的個性,什麼東西都要買最好的,一定會破產。所以我不可能挑戰三鐵,而且我不會游泳,也不喜歡騎車。但我倒是很想學游泳,我覺得那是搭配重訓和跑步的不錯運動。不過,還是等疫情結束再說吧,最快也是明年的事了。

雖然對三鐵沒興趣,但我追蹤了一些三鐵的FB專頁,裡面有一些不錯的訊息可以套用在跑步上。

比如說,三鐵的跑鞋為了穿脫方便及不穿襪子,其實很適合拿來當雨季的跑鞋,那種鞋子可以排水,又不必穿襪子。

另一個很有趣的就是穿在車衣底下的無袖base layer,看起來很像一般的無袖背心跑衣,台灣有人譯成「底層衣」或「內衣」,說是另一層肌膚,有保護及透氣效果。但我第一次單穿底層衣出去跑步,真是驚為天人!!!!好涼快,唯一缺點可能是身材需要很好,因為它就是很貼很薄,但我為了降溫,已經完全拋棄羞恥心,只要涼爽就好。

之前因為雨季買了Zoot的跑鞋,所以追蹤了這個三鐵品牌,前幾天看到他們的base layer有打折,馬上買了一件來穿,覺得真是太棒了,薄如蟬翼,而且圖案還有修飾效果,穿起來身材馬上變得非常好。

由於最後一件M號已經被我買走,我很怕這件停產,又去美國買了兩件。南部夏天動不動就三十幾度,不穿涼快一點,真的很難跑啊。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關於死亡

最近接觸到兩種有關死亡的文章。一個是翻譯時遇到作者談死刑,另一個是畢老師的母親運用斷食法逐漸結束生命。

一直以來我是贊成死刑及安樂死的,所以每次看到廢死的言論或主張,我總是無法理解。我覺得廢死對受害人及受害家屬非常殘忍,為什麼有人會為畜生要求人權?是他自己先放棄人性殺了人,他有什麼資格要求人權?

所以當我翻譯到廢死文章時,只覺得噁心:作者說,有一個人姦殺六歲女童,假釋出獄後,又再度姦殺一位九歲女童,於是他被判處死刑。然後,作者和一群主張廢死的人,一再去請願,要求不要動死刑。

譯到這裡,我只感到噁心。不要死刑,不然去勢、剁雞雞好不好?

延伸閱讀:


送母遠行(上)──小腦萎縮,預約善終 http://bee1955.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html

送母遠行(下)----斷食之路,好好告別:https://bee1955.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html

自主善終與安寧照護:http://bee1955.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8.html#more


笑屁啊

我曾在FB寫一篇文章,談到符號的解讀。


我有一個朋友,剛認識不久時,有時Line溝通,他常傳那個哈哈笑的表情圖案給我。剛開始我收到時,只覺得很突兀,感覺我好像被取笑了,但我知道他是愛笑的人,我也愛開玩笑,所以也就沒說什麼。 
後來,我跟他很熟以後,我有一天提醒他,他那個表情符號可能讓人會錯意,他才意識到不妥,並停止使用那個符號。 
聽說鄧醫師的臉書因被網友出征而關閉了。有些人開始說網友理解力有問題。 
文字和圖像可以有千萬種解讀,你無法掌握你的表達方式被別人怎麼解讀。很多人常說:「我是對事不對人。」最好人世間的事情都可以那麼單純的二分法。喜歡這樣講的人,跟「政治歸政治,孫子龜孫子」有什麼兩樣。尤其平常講話與做人都很刻薄的人,你要說你完全對事不對人,誰相信啊。
前陣子我這裡發了一篇文,也是有網友誤解而留言,我的作法通常是冷處理,不回應。有一個朋友好心提醒那個人,他誤解我的意思了,那個人回應:「我沒有誤解。」所以你無法掌控別人的理解力。
至於喜歡在一點都不好笑的貼文按笑臉的人,我只想奉勸你,為了避免別人誤解你有病,如果不想按讚,就乾脆不要按任何符號。沒必要造成別人對你的誤解。
其實我最後兩句是特別寫給兩位網友看的,那兩人不知怎的,對所有不好笑,甚至很嚴肅的貼文都一律按笑臉。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但由於兩人都加了我臉友(雖然我不認識他們),所以我也不想說什麼。

但後來我真的覺得很干擾,想到我寫文就是為了發洩,為何還要讓別人影響我,所以我考慮了很久,終於把他們封鎖了,畢竟我也不缺朋友。我覺得很多人以為在臉書上是朋友,就少了該有的人際分寸,在網路上隔著螢幕就可以隨便開玩笑。我一點都不在乎有沒有人按讚,粉專越少人越好,但我討厭這種把別人當笑話看待的人。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理財的高度

我追蹤很多投資理財的部落客,但不會特別偏好哪一個或哪一種理財方式。我是很懶的投資者,只在低點進場,高點出場,最討厭天天看盤的日子(因為我以前的工作需要天天看盤,我覺得那是浪費生命)。至於何時是低點,何時是高點,這只跟有緣人講。


我沒有特別推薦任何理財方法,因為每個人的本錢與風險承受度不同。我有一個基本原則是,只拿可以賠光也不心疼、不會影響生計的錢投資,所以我可以承受很高的風險。我一直覺得投資理財是偏財運,認真工作才是正財運。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猜到股市方向,那些都是太高估自己及運氣好,但運氣會有用完的一天。


最近的市場氛圍很像2000年網路狂潮時期,三月初壓對寶的人開始出來「暢秋」。就像2008年抓對低點投資的人往往可以出書、以股神自居。當然,賺錢是一種本事,不完全是100%的運氣。但我覺得那些鼓吹任何人借錢投資、賣房投資的人都很可怕。


投資理財界和翻譯界有一點很像,就是有些人喜歡批評別人的投資方法,不以自己賺錢為足,還要批評別人,才可以彰顯出自己的厲害。其中一個最常被批評的,可能是施老師,但我覺得他反而是我最欣賞的投資部落客。我欣賞他不是因為他的投資法(雖然那也不錯),而是他的人生與理財心態。他也是覺得工作才是正財,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研究股票上,享受人生才是正途。

這幾天他分享了兩篇文字,我非常喜歡,第一篇是:

有一位網友問我可不可以拿房子去抵押貸款買0056,下面的留言很熱烈,其中一位網友的看法,與我完全相同,分享給大家:

「我反而很同意你內人的想法,因為你只想到最美好的狀況,官股銀行如果減資?價格如果一去不回(個股最容易發生的事情),這次大盤是因為強漲才馬上回神,如果這次不是如此....真的因為疫情造成整個金融體系大崩壞,股市往後走10年才回來得來....個股很多因為連年虧損都沒配息,0050 0056也因為疫情造成10年配息極低....然後很不幸...你們工作也因為某種原因沒了,那貸款會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兩人15W我一個人就超過了,但是我也不會去貸款投資,因為我看到的淒慘人生真的比你想像的美好人生多太多了,都是槓桿下的犧牲者
主要是.....只要想要用槓桿投資的,嘗到甜頭後絕對會做更大槓桿投資,因為貪念會蓋過你所有的理性,最後......人生畢業!貪...是投資最大忌諱!

我營業員朋友看過太多投資人鉛華,一開始賠錢的往往都是活到最後,一開始賺大錢的最終都沒有再下單了,一開始賠錢你才會對市場警覺,才會知道市場的殘忍,每走一步都會非常謹慎,這反而才是好事。」


第二篇是:
今天非常開心能和我最尊敬的財經作家、理財專家闕又上見面暢談,而且他還親自打精力湯給我喝。唯一談到的投資只有台積電,其他話題都和投資無關。

我為什麼尊敬他?因為一來他用真姓名、二來他不吹噓自己、三則是他從不攻擊別人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跑出全世界的人》

《跑出全世界的人》最後,作者提到他與太太去看電影《一路玩到掛》。走出戲院時,他們看到兩個熟悉的身影:比爾蓋茲和巴菲特。


作者說:「此刻我的身價是一百億美元,這兩位的身價分別是我的五、六倍以上。」他差點就問了他們兩個:「你們的遺願清單是什麼?」但沒有問。他說,蓋茲和巴菲特似乎這輩子所要的一切都做到了,他們肯定沒有遺願清單。


我已經不太記得《一路玩到掛》的劇情,但是當初和我一起看那部電影的朋友已經掛了。我還記得他當時看完電影後感觸很多,本來只在台灣發展,後來開始出國工作。雖然他的生命在四十出頭提前結束了,我想,他應該還有很多遺願尚未完成,但至少他提早跨出去了。


坦白講,我還真的沒有遺願清單。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也沒有特別想做事。現在除了趕稿壓力以外,確實是過著非常任性的生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非常喜歡《跑出全世界的人》,讀完好幾天,依然覺得很熱血。我應該早點看的,這本已經出版好幾年了,卻拖到今年才看。作者文筆好又風趣,我覺得拍成電影應該很好笑。特別喜歡裡面描述的創業革命情誼。

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退休的想像

昨天今天,吳淡如在FB發了兩篇文章。嚴格說起來,我沒看過吳淡如的書和節目,我知道她是非常有紀律的作家,所以她也不是我的模範。

我已經有點忘了前幾天為何開始追蹤她的FB,但我覺得她那兩篇文寫得還不錯。連她這種大富婆都有這種居安思危的想法,其他人就更需要好好思考了。

由於她的FB有很多奇怪的業配文,我把那兩篇文轉到這裡並標明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goodtimewu/photos/a.10151760801067957/10157516856432957/?type=3&theater

https://www.facebook.com/goodtimewu/photos/a.10151760801067957/10157520753377957/?type=3&theater

身為一個中老年人😨,來談談退休的想像。
你的想像一定要和你當初想的,和你爸爸那一代想得不一樣.
你不會比較幸福,你的幸福也在弱化中。
為什麼不一樣?
一,🌹當時他們可以告老還鄉,回到鄉下去;拿到一筆還算豐富的退休金,或者18趴。這些年來通膨很厲害,各國印鈔票只會越來越厲害,最倒楣的是不能印鈔票的小國家,別人救濟他的老百姓,你坐收通膨和貨幣貶值的苦果
你很快地會發現你想像中足夠的退休金,以現在物價活不了幾年。有時候光支付小孩出國留學一年費用或幫忙付頭期款,甚至生完一場健保不負責的病⋯就不見了😱
如果我們想依靠任何人,我們很快地會發現這輩子奮鬥了幾十年,其實得到的是一張縮水的支票。
18 %,別提了,政府付不起。想要終身18 %,除非你比政府掛得早。


二,🍷你老的時候病痛一定比你住在鄉下的爸爸媽媽多?因為我們有PM 2.5還有各種環境、塑化物丶輻射污染,逃也逃不掉,老的時候我們身體就會累積夠多,在比以前良好的醫療系統維繫下,年老病人平均臥床呻吟比上一代長。因為各種污染,得癌症的比率比上一代多好幾倍!


三,退休後環遊世界?
A通常出國兩趟就累了,越越沒體力玩。
B平時沒有培養藝術喜好,發現到處都是教堂、博物館對你不好玩。
C不習慣沒人陪,就算你有錢,旁邊的朋友未必有錢玩,老婆老公未必想跟你玩。
D,你年輕只知工作就不習慣玩,退休要開始實在太晚
E,打消這個念頭之後回到家裡,你覺得你在幫忙,別人覺得你東管西管,你不再是提款機了,只是障礙物。😱😱(年輕人不好講,我們自己說比較客觀)
統計數字是只有3%的人退休後真的有把國外地球稍微踩幾下。


四,開個小店或咖啡廳,不賺錢沒關係?😜😜
這種話我聽多了,通常這麼說的人都是覺得家產還蠻豐厚的。但你剩的錢絕對沒有你想像中可以賠得多。
很遺憾的是很多人念過各種商業課程如EMBA還這麼講😱😱
現在講的是規模經濟,你的小店根本對於供應商沒有議價能力,總不能一直在靠人緣好賣東西。
疫情也看得出來,大家都做網購了。不得已或者為了吃美味小吃才會走進小店去買東西。
不賺錢會讓你很沮喪,商業社會的不賺錢代表你做不好,絕對不代表你做慈善⋯
👿👿
前面寫得很兇,但是我是一個溫暖的雞湯作者,等我跑完步有空之後再寫下半段哈哈😄How to face the inevitable tragedy ?❤️❤️😂😂💪💪(我會想出可以的解答,因為我不是立法委員只負責罵人或提出問題,從不思考解決的答案⋯🙈🙈



身為一個中老年人,怎麼樣會有好下場(完結篇)🌹🌹
昨天跑步跑一跑發現外面雨停了,於是跑去看海。沒人,海風非常好,所以就沒寫完。
昨天說的是陰暗面,今天說的是光明面。我們這代中老年⋯4年級到六年級,最幸運的是應該是台灣過得最好的一代。
你想想就知道了,我們比我們的爸媽有錢,我們將來又比我們的兒女有錢😱😱(我說的大概就是八成的人,凡原則必有例外)
這是不是光明面,請自行判斷。但是台灣這30年平均薪水漲得比物價少,應該不太有人能反駁。
身為雞湯的堅持者,還是來燉雞湯好了。


簡單地說:你要在賺不了錢之前有"睡眠財",你要在還沒有躺在床上前練身體,你要在沒有掛點錢開發自己的多重專長。


簡單地說就是這幾個英文字母:
❤️A—affordable
過你付得起的生活,買你付得起的東西,這叫享受人生。
做再怎麼賭你都付得起的投資,你就睡得著。
但是也別為了只想睡得著什麼都不投資,你神經太脆弱丶完全規避風險是絕對不對。
也請行有餘力的時候,付出一些你可以付出的給真正需要的人。💪💪


❤️B—batch
批次投資。如果你是中產階級或軍公教,請參看陳重銘或者是施昇輝的書,看不了書Google也可以。
如果你超越中產階級,就不時買些可以雞生蛋的房地產,不過千萬不要買別墅,買房地產一定要買在住在那裡人們可以找到工作的地方。


❤️C—core
訓練你的核心肌群,所有的大小病都是從你的肌肉骨骼垮掉開始。久病床前未必無孝子,可是一定會連累孝子孝女孝媳,連你自己都會討厭自己。


❤️D—discipline
自律。
投資一定要自律,最好定時定額,不要孤注一擲。
時間管理一定要自律,找一件你每天起床覺得有這件事你就覺得值得活下去的事讓自己每天不間斷的做。


❤️E-ETF
這是有關於投資,說實在別再耍聰明了,請不要買個股。歷史上在個股死掉的散戶超過八成。
還有我不放空,因為我沒有索羅斯聰明和動作快。


❤️F—foolish
不是叫你裝傻,裝傻騙人我也裝不來。🙈
這是賈伯斯說的stay foolish, 求知若愚,努力的過多樣化的生活,不要只會一種把戲,否則不但會被工作淘汰,你會發現自己不太有新朋友。
在上天面前我們都是愚蠢的,你不用擔心自己有太多的才藝,而且當你多元化的運用你的腦,你真的比較不會得老人痴呆症💪💪💪


就這樣,大家一起加油💪繼續當一個熱愛人生的中老年人,你都來了,不過好白過不好,中年以後,你沒有盡力讓自己過得好,必成世間禍害。😄😄😜😜
🌹🌹🌹🙏🙏🙏 P S·我真的不是一個很溫柔的雞湯作者😨😜👿


工作的價值是什麼?



最近屏東市開了一家很迷你的甜點店,主打千層蛋糕,比台北任一家店好吃。但店主個性非常灑脫,每天蛋糕賣光就打烊,每天營業不超過五小時。罕見口味甚至發文一小時內就掃光(我很懷疑客人都在門口等老闆發文)。然後,還有各種店休原因:
比如:
今天雨大,店休一天
雨一直下,再休一天
參加小女單車騎乘成功發表會,店休一天
昨天放假放不夠,再放兩天


我好羨慕


今天老闆發文說:5/24(日)~6/1(一)店休九天

並附上Bruno Mars - The Lazy Song



最近一直在想翻譯工作的意義,或許是因為我特別注意譯者轉行在做什麼,所以最近發現了一些奇妙的例子。例如有人現在把翻譯當副業,主業是做運動行銷,還自己創業賣運動相關用品,而且還是英日語都非常流利的口筆譯,她的生活簡直充實到一個神的境界,不僅天天運動,還分享了很多生活訊息(例如怎麼做酸種麵包,雖然我不吃麵包)。

甜點店的老闆不只讓我羨慕,她也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工作的意義。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新知

我是連IG都用不習慣的人(刷一分鐘就覺得在浪費生命),抖音就不用說了。但我知道IG是年輕人愛用的東西,抖音更是新新世代愛用的東西(尤其中小學生更愛),我也樂見FB趕快消失或退流行。世界上真的不需要流通那麼多垃圾資訊。

今天看到一個還滿喜歡的部落客發文說,最近他經常發文談抖音,網友留言叫他節制一下,因為網友覺得喜歡他的老讀者是為了其他發文(例如讀書心得或電腦維修文)而來,不是為了抖音文。其實我也這麼覺得,我看到他最近連發多篇抖音文都直接跳過,但還不至於留言干涉別人想發什麼文。

網路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想看的人就追蹤,不想看就不要追蹤,讀者沒有權利要求發文者寫什麼。畢竟,很多時候寫文只是圖一個爽字,又沒有欠任何人,讀者還想點歌會不會太過份,你是付了發文者多少錢嗎?


最近抖音挖迪士尼高層Kevin Mayer去當CEO,Mayer明明是最有可能在迪士尼當CEO的人,但因為接位不成,乾脆進入匪區,就可以知道抖音的厲害。但我還是對影像或圖像分享方式非常冷感,這也可以減少泡在網路上的時間。

但譯者這一行,除非你接案很有原則,只接某個領域,不然通常是雜食性生物,被迫必須學習新知。最近一個不想碰也要被迫研究的東西是加密貨幣。

很多東西是這樣,你不去研究之前,你一定對它有很多偏見。就像我以前翻譯股市技術分析的書以前,我也覺得技術分析都是唬爛,

但是自從譯了《約翰‧墨菲教你看線圖找趨勢》(已絕版),就覺得那其實還是有科學依據,就像語言有文法,文法一定有例外,但至少八九成的語言是脫不了文法範圍的。與其完全排斥技術分析(其實我覺得裡面有很多心理分析),不如去了解它。就像你可以學文法,但不需要被文法綁死。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翻譯人生



看到上面「前」同業的發文,心裡又是一陣感慨。

我一直覺得我是比較幸運的,沒有把人生或希望一直寄託在翻譯這個工作上。或許是因為翻譯是我做過最血汗、收入最少的工作,我一直覺得如果真的哪一天不做了,人生只是從谷底攀升,沒有什麼可不可惜的問題。

去年的工作倦怠,在找到馬拉松後,讓我有再繼續撐下去的動力。這一行對我來說,有點到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界。目前看來,我還是會繼續做下去,只是我也不知道還能做多久。

讀書與翻譯其實還是充滿樂趣的,但出版業這一行真的太多無奈,感覺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靠著葉克膜維生,持續在消耗所有從業人員的熱情,持續地弱弱相殘。

不再翻譯書,還是可以繼續閱讀原文書,也可以去翻譯其他的東西,其實假如真的喜歡翻譯的話,確實沒必要一直留在出版業裡。即使完全不做翻譯,也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甚至可以什麼都不做幾年。

以實歲來說,我四十五歲了,工作了二十二年,其中翻譯占了十五年,這已經超出了我原先的預期。在網路上看到別人四十五歲,我直覺會覺得那個人是歐巴桑或阿北,是中年人,但回到自己身上,我又覺得我好像才三十五。

心境的不同,再加上沒有家累,讓我可以任性地做很多事情。

最近每到晚上,就開始掙扎是要趕稿,還是去跑步,最後總是跑步勝出。我想,那是因為跑步可以讓身體馬上獲得回饋,但工作的報酬遙遙無期吧。


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跟拍10年,一個中國底層家庭的奮鬥史《含淚活著》

每個人看同一段影片時,感觸最深的點可能都不一樣。

我看這段影片時,看到裡面說:「雖然她在製衣廠工作二十多年,每天接觸各種衣料,但自己身上的衣服卻是一穿就是十幾年。」

對啊,衣服真的可以穿很久,為什麼我要買那麼多?

另,影片底下有人留言:

記錄片裡的主人公 丁尚彪,04年離開日本回到上海,用自己賺的錢在上海購了房產,09年女兒在美國結婚了,把兩老都接了過去,但丁尚彪到美國時才55歲,持續的在餐館工作,在飯店工作,甚至沒和老婆孩子住一塊,之後他接受電視台的電話專訪,追蹤他的現況,丁尚彪的老婆性格內向,在休士頓為女兒帶孩子,但他閒不下來,於是一直在華人聚集地的法拉盛工作 一邊學英語、提高文化水平、結交朋友, 事實是他認為使命是培養女兒,而他做到了,但絕不想從孩子那取什麼回報,仍然自己賺錢 、自給自足 不想花女兒的鈔票 ,所以樓下幾個留言說丁夫妻倆養兒防老、靠女兒而貴、把壓力期待都加在女兒身生是莫須有的。_____丁尚彪仍努力生活 專訪時他說打算65歲退休 花自己的錢環遊世界到75歲。



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挺直腰桿賺錢

我常在想,喜歡推廣閱讀、卻要忍受出版圈及翻譯圈酸言酸語的唯二譯者,大概就是我和貓玲玲。有時覺得連自己的圈子都那麼不支持閱讀,那窮死也是剛好而已。

今天我在FB寫道:

======

譯者有很多種,翻譯的類型也多,有些人喜歡默默地工作,有些人喜歡分享,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所有譯者唯一的共同點只有翻譯,但翻譯只是我們的諸多身份之一。


我自己不喜歡以FB個人帳號分享工作或讀書方面的心得,因為我的親友大多是不太看書的人,也對我的工作沒有興趣,所以才會選擇開一個FB專頁分享資訊。


幾年前,我用FB個人帳號分享那時剛聽完的一本原文書,那本書當時只有有聲版,沒有紙本和電子書,結果一位編輯留言:「這本書還沒出版,你就看完了。」說得好像我是騙子一樣。


所以後來我連個人帳號都很少用了,只在這裡分享閱讀相關資訊,反正我只跟喜歡閱讀的人分享,至於能不能對大家有幫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看書最大的受惠者永遠是自己,至於分享能不能幫助別人,那我真的不在乎。

=====

一位網友留言寫道:最讓人生氣的是,有的親友本身不愛看書,只愛看電視,看到你拿一本書在閱讀,還反而說你看那麼多書有用嗎?

====

沒錯,就是有這種人。這也是我不喜歡用FB個人帳號分享工作和閱讀的原因,因為不只得不到共鳴,還可能引來沒必要的麻煩。講難聽一點,你在臉書上貼一些金剛經或聖經或可蘭經的經文,我都沒說什麼了,到底我分享讀書心得是礙了誰。


十幾年前,葉怡蘭小姐開PEKOE食品雜貨鋪時,那時聽一位友人說,他的朋友認識葉,覺得葉沒什麼料,冷眼看著她開業。我倒是從她開業一直買到現在,覺得她經營得不錯,她因為喜歡食物、懂得欣賞食物,也會寫文章,算是把普通的雜貨業藝術化,我覺得滿好的。喜歡的人自然會掏錢支持,不喜歡的人當然也有。


但我發現有些人不喜歡就算了,還見不得別人好,心態就很扭曲。


不過,貓玲玲和我已經到了有點刀槍不入的境界,面對酸民,我們頂多就是發文發發牢騷(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繼續做我們愛做的事情,也不怕得罪任何編輯或同業。基本上,我覺得這要歸功於另一件事。

我今天分享了另一篇文章,是凱文‧凱利給的雞婆人生建言,我覺得裡面很多點都很有道理,

其中我覺得最有共鳴的是:

「年輕時,花至少6個月到1年的時間,儘可能地過得清貧,儘可能減少擁有的東西,體驗「最慘」的生活方式。如此一來,未來你不得不冒險時,就不會害怕最壞的情況。」

我剛辭職當譯者時,就是過這樣的日子,那應該也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一年,雖然我永遠不想再過那種清貧的生活,但那會讓你對任何風險毫無畏懼。


也因為我一直覺得,再怎麼慘,頂多就是回到那時的狀態,我可以毫無畏懼做我想做的事情,也不怕得罪任何人,不必為五斗米折腰。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根本不算低的點



SARS是發生在2003年,那時我還在上班,我只記得那時每天戴口罩,房價和股價很低,但不記得當時民生市場的狀況。

如今,很多投資專家(包括巴菲特)說,市場沒有2008年金融危機恐怖,但大家過度恐慌。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比較,就像911和2008也不能相比。

目前餐廳、旅館、交通、旅遊、藝文、運動產業馬上受到衝擊,其他產業還沒看到太大的衰退,頂多就是在家工作,停班停課,還沒看到無薪假。但以疫情發展來看,如果無法迅速研發疫苗,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以前再怎麼經濟恐慌,也沒出現全國或全市封閉的狀況,所以我覺得投資專家說大家過度恐慌好像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現在市場頂多才回到川普當選時的水準,根本不算低點好嗎?而且台灣防疫做得太好,大家根本就不恐慌。才跌破萬點就馬上進去搶便宜,便宜個頭啦。


目前來講,我自己的生活和一月相比,唯一的差別是所有的馬拉松賽事都取消了,但其他完全沒變。工作是去年就排好的,每週運動也照舊,本來SOHO就常關在家裡,所以疫情並未影響我的日常作息。

但我還是覺得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會比2008金融危機還大。專業投資人之所以覺得2008年比較嚴重,是因為當時金融業首當其衝,他們常看到同事或朋友突然失業,而且他們又是高收入族群。再者,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依賴,也無法馬上改變。中國復工狀況雖然不錯,但畢竟還是有衝擊。


不過,我發現一件很妙的事,228連假那天,我在FB上看到很多認識及不認識的人都去爬山了。我也看到FB上有人說,最近去爬山還會塞車,山上的人比平地還多。可見大家想逃往比較空曠的地方,結果一般娛樂場所空了,本來空曠的戶外反而開始擁擠了。


我原本覺得這有點扯,但我本週四和朋友去南橫,遇到一件事,我終於信了。南橫十年前遭莫拉克風災重創,封閉了十年,這十年間陸續完成2座橋、7座明隧道,復建面積近30個足球場那麼大,今年一月重新開放。聽說1月13日復通第一天,湧入2000人,但那時疫情還沒開始。


我週四去,雖然沒看到很多人(大概幾百人吧),但那是上班日,我朋友竟然在海拔2280公尺的山上遇到他同事,可見山上比平地熱鬧是真的。

延伸閱讀:你的表藝朋友們到底吃土成什麼樣子?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跑步與生理期

我是個生理期非常準的人,每個月週期固定幾天就是幾天,連超前或延後一兩天都很少見。但這一切在開始練習跑步後就變了,我跟教練討論過這個現象,也上網查過資料。


重訓教練說,身體分不清楚壓力是來自運動或生活時,身體就會產生變化。網路上說,如果你是練習跑速,生理期會提前。如果你是練耐力(拉長時間),生理期會延後。對照我自己的狀況,確實是如此。不過,這一切終於在練跑半年後又恢復正常了,我想大概是因為身體已經適應了壓力。


至於遇到生理期可不可以跑步,我覺得那看個人,如果你已經很疲倦,其實休息幾天比較好或改做其他比較緩和的運動。

那生理期可不可以跑馬拉松呢?我遇過好幾次,包括初馬和跑最快的渣打馬都遇到了(所以要不是遇到生理期,可能那次跑更快也說不定)。初馬那次遇到生理期有點慌,但也因為遇過一次,後來就覺得沒什麼了。


我覺得跑馬拉松很妙的一件事是,很多你擔心的事,只要遇過一次,以後就完全不擔心了。比如我以前很擔心下雨,後來發現下雨更好跑,最喜歡馬拉松遇到陰雨天,反而晴天太熱還跑不快。


不過,跑步還是適量就好,佛系跑步最好了,把它當成跑步禪,自然而然就會慢慢進步。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效果

最近體重來到我成年以來的新低點,大概從國中以後就沒看過這個體重了。本來去年一整年跑步和重訓幾乎都沒有影響我的體重,只有體脂下降,年初把每次跑量拉長到10K後(每週兩三次),體重就開始明顯下滑了。總計從二月初(那時上吐下瀉到最低體重,之後又恢復原體重)到三月初,大概下降了三公斤。


飲食完全沒變,依然是盡量維持6-18斷食法(但中間會偷吃堅果,一週吃兩三百克,約一個小保溫瓶的容量)。


運動的立即效果是心情愉悅,體重變化與跑速變化則需要長期累積才看得出來,而且中間通常有一段完全看不出成果,但之後會出現明顯變化,說什麼都比翻譯有成就感多了。


去年底到現在三月初,雖然交了不少稿子,但這三個月來沒有半毛收入,這也難怪譯者要紛紛轉行(至少不翻譯書了,改譯別的)。很少人能撐三個月沒收入、過年還要發紅包的,而且我也維持一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法,過年前把重訓和其他該預繳的錢都先繳了,我希望別人可以過好年,不要為了錢而煩惱。

人家說欠過年的人會很窮,我覺得出版業就是最佳寫照。

追求平衡的重要

一直覺得「相由心生」很有道理,每次滑臉書時,有時看到一些名人的照片或影片,總是會特別注意他們的面相。


有幾位名人給人的感覺特別舒服,例如文化部長鄭麗君、「獨角獸計畫」的李惠貞。我也很喜歡李晏榕,她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性很豪爽的女生(推這篇報導,好好笑),她和鄭麗君都是留法的,留法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我想那是一種文化的影響吧,雖然我認識的留法者不多,但以前同時學法文與德文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

今天晚上跑步時,想到幾個印象很深的畫面,那幾個畫面是幾位譯者在FB或部落格裡的照片。

我記得多年前看到一位住在美國的台灣譯者在部落格上貼了一篇文章,內文寫什麼,我已經忘了,但文中貼了一張運動後的照片。說實在,我從來沒有因為同業貼出什麼照片而感到羨慕(不管是貼出多熱賣的書,得獎,或出國,或吃喝玩樂的照片),但那是我唯一一次非常羨慕她………的身材。我覺得生活可以過得很平衡真是一件很棒的事。

後來,我陸續在網路上又看到一些同業的照片,例如有人年紀大概四十幾,但我覺得看起來好像五十幾,由於他都是翻譯很難的書,我突然心生警惕,覺得這是一個很恐怖的職業。今天如果是在華爾街年薪千萬,老那麼快也就認了。翻譯是賺多少錢?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

翻譯是一個不太健康的靜態工作,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健康,我覺得這是我當全職譯者十五年來最大的感想。看到一些譯友紛紛出現職業病(例如久坐腰痛、眼力差),我就想到前幾天寫的那篇「自勉之」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比較心理

延伸上一篇的「比較心理」,我想到《The Infinite Game》裡的某一章。

作者真的非常坦白,他說他把某個暢銷作家當「假想敵」很久,經常上網查他的書排名比較前面,還是對方的排名比較前面。如果他自己的排名比較前面,他會沾沾自喜。

某次他們兩人都出席一場研討會,而且主持人還叫他們互相介紹彼此,對方的落落大方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心眼很小,根本就是finite game的心態。


他以前一直以為讀者只會買一本書,不是買他的,就是買對方的,但實際上,讀者根本不是這樣。讀者會同時買很多書,而且愛看書的人會愈買愈多。

閱讀是一種習慣,一旦養成習慣,你會越讀越多,越買越多。所以出版業其實是一種共榮的產業,真心分享喜歡的好書,不管是不是自家出版社出版的,才是聰明的行銷方式,因為你是在鼓勵讀書風氣。也不要因為別家賣得很好,就覺得別人搶了你的生意,根本沒有這回事。我就不相信喜歡運動的人只會買一本運動的書。

《The Infinite Game》的作者從那次和他的假想敵對談後,兩人就變成好朋友,對方還幫他推薦及看稿。他後來公布那個暢銷書作家是誰時,我一點也不意外。

他是亞當‧格蘭特 ,他的書都很棒,尤其是《給予》,非常推薦。

由於我經常翻譯商管書和心理書,總是在翻譯推薦文時看到亞當‧格蘭特的名字,他真的是非常熱情的作者,願意幫大大小小的作家寫推薦文。但他也是非常忙碌的大教授,所以《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非常好奇格蘭特是怎麼辦到的,哪來那麼多時間,還特地把他寫進那本書裡。


沒有意義的不公平






前陣子Kobe過世之前,我剛好在聽一本很短的書(WOLFPACK),那本書是源自一場出名的畢業典禮演講(Abby Wambach: Barnard Commencement 2018  )。作者在書中及演講中都提到Kobe,說她覺得人生很不公平,她和Kobe Bryant 及美式足球明星Peyton Manning都以退休運動員的身份榮獲某個大獎肯定,但領完獎下台時,她非常憤怒,覺得另外兩人都有很豐厚的財產,已經達到財務自由,她還要擔心未來。


聽完那本書沒幾天,Kobe就掛了。那本書和那場演講雖然很勵志,不過,就像顏小姐講的,與其浪費心力拿自己和遙不可及的目標相比,真的不如好好精進自己。


而且我實在不喜歡這種比較的心態,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但是你看那些很厲害的人(比如Kobe),並沒有因為他們比別人優秀很多,就停止努力,有時他們的努力甚至是別人的倍數,所以我不知道那些愛比較的人是在靠北什麼,你就已經不如人,還不肯努力,到底是要怎樣。 

以前我有一個非常美的同事,很多女生都覺得她們要是像她那麼美,就不必努力了,靠美麗就可以無往不利,但我跟她合作過,一起去拜訪客戶做簡報,發現她非常認真,客戶絕對不是因為她美麗而給她案子。但我發現有些同事只看到表面她很輕鬆,好像靠那張臉和身材就可以拿到所有案子。但是這世界最可怕的就是,比你厲害的人還比你努力、比你謙虛只有幼稚的人會抱怨不公平,世界本來就不公平,只有小孩才喜歡抱怨不公平,抱怨有什麼用。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自勉之


這幾天趕稿的時候,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但我不想說「共勉之」,我只想說「自勉之」,因為很多道理是需要自己付出代價才能體會,別人沒有同樣的經歷時,可能會覺得你說的比唱的好聽。

我想,這也是年輕人不太愛聽長輩說教的原因。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變成我不喜歡的那種長輩。只要把自己管好就好,不要雞婆干涉別人的選擇。

我大概是五六年前養成運動的習慣,那時是運動帶我走出工作的低潮。但我雖然有運動習慣,有時還是會在趕稿及運動之間掙扎很久。


我運動完後,通常會有幾個小時不想工作,有時甚至洗完澡就直接去睡了。那幾個小時如果拿來趕稿,其實可以早點趕完,就可以輕鬆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這就像很多人說「只要存夠錢,就要……」一樣。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所以我們只顧眼前的急事,把不急迫但重要的事先擱著,一擱就是永遠。

運動也是一樣,當下,運動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但你如果一定要等到有時間才做,那就無法變成習慣或永遠不會做了(因為等你有時間,還是躺著看Netflix更爽)。

這幾天我突然覺得運動很像馬拉松的水站,有時你經過水站時不渴,心想就不要停下來喝水了,先衝比較好。等你路過水站,中間感到口渴時,已經來不及了。馬拉松無論快慢,總是會有跑完的時候。工作無論快慢,總是有做完的一天。但水站過了就是過了,你只能等下一個水站。你今天為了工作而不去運動,那段時間過了就是過了,久而久之,你也習慣不運動了。

就像天海祐希說的:「男人會背叛你,肌肉不會。」工作會背叛你(現在回頭看那些當初犧牲自己的健康去成就的譯作,都覺得很不值得),運動不會背叛你的,有做就有累積,累積久了,就有效果。

為什麼我說「自勉之」,而不是「共勉之」。因為五年前的我要是讀到這些文字,我也會覺得這是老人在講幹話。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跑步衣


因為我跑得很慢,又很怕熱,又不敢穿太露,又不想穿太多,我一直在實驗各種跑衣。去年真的買了太多衣服,下半身的壓力褲很早就買到很喜歡但很貴的CW-X(它去年出了馬拉松專用的壓力褲,更輕薄透氣,穿過以後就回不去同牌子的STABILYX壓力褲)。


但是上半身我一直在尋尋覓覓,本來找到愛迪達的FEMININE TEE,真的非常好,前後都有小孔,非常透氣(如上圖,有多色,但版型偏小,要選比平常大一到兩號,平常穿S的人要選L),但因為是短袖,手臂會曬出兩截不同的顏色,所以我繼續找無袖的,後來終於找到Tracksmith這家美國專賣跑衣的小眾品牌,它的CHASE SINGLET不會太暴露,通風,排汗,不黏身體,還有寄到台灣,但運費和關稅很貴,不過我覺得很棒,打算再多買幾件。


Tracksmith的創辦人本身就是優秀的跑者,2014年在波士頓創立這家公司。在今年美國的奧運馬拉松選手徵選賽中,他為許多沒有獲得企業贊助的跑者提供衣服,於是有多達20%的跑者(138人)穿他的衣服。


最近一年,我有很多資訊都是從美國Runner's World網站取得的,那也是一個大坑,但是在那個網站的推薦下,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資訊,包括書籍和裝備等等。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梁永安:嚼飯授人之事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把這一篇拿出來看一遍。由於網路上原載的樂多部落格已經消失,我想把它貼在這裡。梁先生是非常低調的前輩,質量均佳,業界像他一樣的譯者不少,只是大家都很低調,不喜歡拋頭露面。
=======
梁永安:嚼飯授人之事(原載於《文訊雜誌》,2010年元月號)

靠翻譯維生的關鍵是手腳要快,必須全速生產,不能停下來喘氣。所以,我和莉迪亞工作起來都必須極度自律。拿到出版社委譯的書以後,我們會把書分成兩半(精確地說是「撕」成兩半,萬一我們只有一本工作樣書的話),一人半本,每天生產出定額字數。這個字數是天塌下來都必須完成的。我們每天都必須翻譯許多頁,而且有沒有那個心情都必須伏案工作。

這段文字,是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年輕時的回憶。在他還沒成為名滿天下的作家前,翻譯是他賴以維生的重要技能。即使翻譯的是文學作品,過程仍充滿了與一般工作無異的機械性質。稿酬與辛苦不一定成正比。

翻譯這本《失意錄》的梁永安對書中許多片段深有同感,「奧斯特講出了一些翻譯人的痛苦。」

對於這場採訪,梁永安原有些猶豫。儘管已是台灣少數質量兼具的資深譯筆,卻鮮少曝光,一是「譯者」在台灣多少給人「為人作嫁」的印象,本就是個低調的身份;另一方面,梁永安自認並非對作品滿懷熱情的譯者,「我是為了生活,出版社丟什麼活就做。不是因為特別喜歡什麼書才做。這麼說來,實在不好意思。」

雖說如此,以「工匠謀生活」自視的梁永安,卻能在十幾年間翻譯橫跨文學、宗教、生活、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文類共近80部作品,且部部譯筆流暢,宛如閱讀中文創作。特別是學術論述類作品,不若坊間多數譯書往往令讀者迷失於未經轉化的英語句式,遑論理解原作的思辨邏輯,梁永安的翻譯,讓中文讀者得以在無凝滯罣礙的閱讀過程中,清楚看見原作者勾勒擘畫的世界景觀。

★我不知道除了翻譯我能做什麼?

梁永安是來台灣念大學的香港僑生。起先讀人類學,研究所時轉攻哲學,從學生時代就陸續受師長之託,翻譯單篇文章,練筆兼賺外快。

他做得很不錯,有些社會科學類的譯文還被收進文集出版成書。後來,在中華書局工作的朋友也找上他,要他參與《大英百科全書》的繁體中文版編撰。

念碩士時,課都修完了,他開始到出版社兼職做事,主要是編譯。當時出版社常做大部頭套書,最讓梁永安印象深刻的是一套《二十世紀全記錄》,內容是從各國每日報紙摘出頭條新聞,旁列其他重要大事。當時許多國家都出了自己的版本,出版社便找了通不同語言的研究生來翻譯,加上中國的新聞大事,整理彙編成台灣版。

在編輯過程中,梁永安發現,許多研究生的翻譯讀來實在受罪,與其修改,不如自己重寫。他花了大量時間做這些額外的工作,為日後走上專職翻譯之路,奠定進一步的基礎。

那幾年間,梁永安待過幾間出版社,不只翻譯,他做過各式各樣與書相關的工作,然而,每間出版社皆以結束營業收場,家裡又遭逢變故,原本想出國繼續攻讀學位的梁永安,必須尋求一份能確保生存的工作。

「我想,難道繼續當編輯嗎?雖然斷續有六、七年的經驗,好像只是(出版社結束)歷史重演罷了。不知道自己有何長才,也從未翻譯過一整本書的我,對當一個專職翻譯,我非常戒慎恐懼。」

這時,另一個出版社找上樑永安,要他修改已譯好的小說,從奇情到驚悚無所不包。在改譯的過程中,梁永安一邊留心別人如何翻譯,也就逐漸開竅了,「我認為自己或許也做得到。」就這樣,他接下了第一本全書翻譯,是立緒出版社的《孤獨》。

★譯者:二流作者和二流學者

因緣際會當上了專職翻譯,至今已十幾年。問梁永安,翻譯的快樂之處是什麼?他一聽就笑了,「這問題很有趣。通常朋友都問我,翻譯是不是很痛苦啊?會不會寧可不做啊?很少人問我翻譯的樂趣。」

他先娓娓道來翻譯的苦處:「那是很具體的、生理性的痛苦──每天要絞盡腦汁,死掉很多腦細胞,然後眼睛和手腕也累。在電腦前坐久了腰也累。有時會把所謂的愉快忘掉。但,根據我的理論,應該是有愉快的部分。我想,若一個人能把自己能力最強處發揮出來的話,這人應該是快樂的。」

梁永安強調,這能力並非偉大,而是人人都有某種優於其他能力的才能,若剛好能發揮,實現自己潛能,自然會感到愉快。在他,就是擁有翻譯的能力。

「翻譯牽涉到很多不同能力和要求,這些能力還必須有機緣集合在一處。它們是:紀律性、理解力、知識背景、邏輯思考性、找資料的能力......等等。我看過一篇論翻譯的文章說,若一個人是二三流的作家和二三流的學者,他可以是一個很勝任的譯者。我非常同意。」

梁永安對知識的熱情其來有自。從小愛看書、逛書店,大學也經常旁聽不同學科的課程,加上在出版社編纂百科全書、大事記等資訊性書籍的經驗,讓他對如何找到、應用跨界知識都知之甚詳。正因此,他的翻譯領域和幅度較之其他譯者,也來得更為廣泛,而不侷限於文學或非文學。

處理幅度大,工作自然有難易之分。梁永安認為文學小說是比較容易翻譯的,因為口語對話和短句多,不像非文學,多半由幾行字好幾組子句構成,要把層次理清楚,又要顧及前後文銜接的流暢,翻譯時往往煞費心思。

「說文學容易,但也有難處。文學難的是抓住對話重點和感情所在。把字翻出來,卻沒翻出感情,就不算了。」

「還有一難是寫景,因為風景是一個圓融的整體,一個作家寫了很多句子來鋪陳一個風景,要讓讀者想像出一幅圖畫,那是有機的構成,不能只按句子翻,而是如何用中文重組出一個接近原作的完整的畫面......。」梁永安大嘆一口氣,「這很難啊。每次看到寫景就頭痛,更別說這些景是我沒親眼去看過的。」

★原汁原味不如幫讀者抓緊線索

梁永安形容自己是「強勢的譯者」。相較於某些譯者堅持「原汁原味」,著重翻出原作的字句細節,他是那種敢做大幅度取捨或改寫的譯者,因為,「連文言文翻成白話都不可能原汁原味了,何況是英文?」

「很多時候原文一句話會有好幾層意思,生活在同樣語境和文化脈絡中的讀者可以讀到其中的暗示,但翻成中文一定會丟掉,我會抓住最主要的線索突顯,甚至說得更明白。」

他以古代著名佛經譯者鳩摩羅什的翻譯觀作參照,「他很討厭清楚的翻譯,說翻譯得清楚,就像把飯嚼爛了再餵給別人吃,不給讀者自己領會的機會。但我感覺,看翻譯書本來就困難重重,讀者就像爬過無數道牆,已經累得半死了,還要他們自己揣摩一切實在強人之難......所以我儘可能給讀者多一點幫助。」

梁永安的翻譯原則,與其說尊重、依循原作者,不如說他更在乎讀者能否掌握最主要的訊息。「我迄今沒有諮詢或聯繫過原作者......部分原因是我的問題他解決不了。總不能說:這句很難翻成中文,能不能請你把它簡化?」

面對翻譯的不可能,身為譯者當然感到痛苦,但梁永安這幾年已越來越看得開了。他說,一個月前把新版的《盲眼刺客》(加拿大小說家瑪格莉特‧愛特伍作)寄給一個朋友,後來朋友說兩天就讀完了,「原本我心裡很不平衡,自己搞了這麼久、這麼痛苦才譯完的書,別人竟然兩天解決!但,反過來說,也代表容易讀懂吧!」說罷,梁永安自顧自笑了起來。(原載於文訊雜誌,2010年元月號)

梁永安,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為專職資深譯者,譯作涵括文學、社會科學、神學等近80種,如、《盲眼刺客》、《旅途上》、《托斯卡尼豔陽下》、《大海,大海》、《陌生語言的樂音》、《四種愛》、、《禪者的初心》、《失落的城市》等。近作為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失意錄》(天下文化)。最引以自豪的作品,是《大海,大海》,以及2008年與劉森堯合譯當代史學巨擘彼得‧蓋伊(Peter Gay)的《啟蒙時代》,最近亦正進行蓋伊另一著作《現代主義》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