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學三次終於上路的韓文:韓文學習(Part1)


我是一個說好聽「有行動力」,說難聽「三分鐘熱度」的人。
想做什麼,我會馬上行動,不會等什麼過年才開始。


說到學韓語,十幾年前剛辭職當自由工作者時,曾經報名學過一期,那時是去某大學的城區部上課,一班大約五十幾人,我上幾堂就不去了,一來是我覺得大班制效果很差,二來是韓語發音有些很接近,但老師唸起來都差不多,我覺得非常困擾。


第一堂課時,老師曾問全班五十幾人來學韓語的原因,大致可分三種:對韓國影藝感興趣、交韓國男女朋友∕嫁娶韓國人、在韓商上班。全班只有我毫無目的,我純粹只是有語言學習狂熱,一直很想知道韓文那些〇〇XX文字是什麼意思。再加上很多人說會日文學得很快,所以我一直很想學。


十年前敗興而歸後,2012年5月我又再次興起念頭,買了書來自學。那時起心動念其實是因為年初陷入人生低潮,後來五月終於低到谷底,頹廢夠了,開始運動,也興起學新東西的念頭。但結果是運動習慣持續至今(真是可喜可賀),但是那幾本書連翻都沒翻開,後來也不知丟到哪裡了。



四年後的今年,韓國發生了很多事(例如閨密干政),看到新聞一直覺得如果會韓文該有多好。其實我對韓國影劇毫無興趣,原因不明,所以學習韓文的動機一直不是很強。直到前幾天兩件事終於又激起我的學習魂。

一是讀了這篇文章,文中說:「剛學的時候,建議不要在發音上龜毛太多,不然只是在浪費時間,練久了自然就會聽得出來有些特定發音的細微差異。」

我覺得這是我多年前第一次學就放棄的原因,一開始真的很想分清楚,但就是分不清楚。

二是孔劉你會不會太帥了?


所以我開始照著上面那篇文章自學,又買了新書,後來發現這本真的很讚,有DVD,比去上課還清楚,所以我順利踏上了學韓文之路,每天起床先學一點點,再開始工作,目標是去北韓旅遊 XDDDD。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The Undoing Project》

Donovan: Do you never worry? Abel: Would it help?





上面那句話是出自Michael Lewis的新書《The Undoing Project》(這裡可以試聽試讀

前天聽Bloomberg View訪問作者,裡面聊了他寫過的幾本書,他說為了寫這本書,他整整說服了康納曼五年,康納曼起先非常不願意。

等他要開始寫時,反而他自己有點害怕,他訪問了很多人,覺得自己對心理學和以色列不是那麼熟,或許應該找《引爆趨勢》 的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來寫(另一位我最喜歡的非小說作家),但後來又覺得他為了這本書融入那麼深,捨我其誰。

這篇書評是兩位重量級學者所寫的,他們本來也有點懷疑路易士如何把他們的領域寫好,結果發現"Lewis accomplishes this in his usual way, by telling fascinating stories about intriguing people, and leaving readers to make their own judgments about what lessons should be learned"


我覺得他真的很會講故事。如果你對行為心理學感興趣,千萬不要錯過,但如果你對心理學不感興趣,也許會覺得有點失望。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作者總是有辦法把難或無聊的東西講得簡單易懂又很有趣。這點從《大賣空》把2008年金融危機始末以及《快閃大對決》把暗池交易寫得一讀就懂,就可以看出他的過人功力。

看完就會明白,為何一個心理學家會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基本上,這是兩個異性戀男人相愛的故事,最後一段實在太會寫了,結尾那句更是巧妙。作者說他剛開始寫書時,最後一句已經想好了。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2016年底回顧

(有聲書突破400本)

硬是等到前天Michael Lewis的《The Undoing Project》上市,看完以後,才決定今年看過的年度推薦書。

今年同樣是看了上百本書,其中最喜歡的四本書是:
1. Grit
2. Chaos Monkey
3. Eat, Pray, Love(出版十年才第一次看,看完後爆出作者轉性愛女人的消息,期待她寫出來)
4. The Undoing Project(對行為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千萬不要錯過)

如果Timothy Ferriss的新書有出有聲書,或許也會進入我的個人榜,那本《Tools of Titans》的主題實在太吸引人了。

今年時間很有限,但為什麼看了上百本書,原因是大多是為了工作做功課,比如今年看了很多物理書,現在已經看得懂量子力學。今年也看了很多科學家的傳記,同樣也是為了工作做功課。

整體來說,今年其實過得很兵荒馬亂,但也算豐富:
1. 兩本書害我白譯了二十萬字,而且沒有稿費(我已經不想再談這兩件鳥事)。
2. 接觸了以往沒碰過的幾個主題,查資料很累,但收穫很多(如果被工作搞得七葷八素,你依然熱愛那份工作,那表示是真愛)。
3. 因為這一年來一直睡不好,看到這篇以後,開始吃維他命,不然我其實是很排斥吃維他命。
4. 開始自製優格。
本來是每個月花2000多元買優格,一直不想自製是因為太懶,也怕毒死自己,又不想買機器。
後來看到網路上有人介紹一種不需要機器的方法,嘗試之後,發現跟外面買的一模一樣。做了幾次以後,膽子大了起來,甚至開始自己養起克弗爾菌(口感比外面酸,但我正好覺得愈酸愈好)。
另外,朋友也送給我韓國的優格菌種,口感也很棒。基本上無論是克弗爾或韓國菌,都是懶人的好朋友,只需要放在常溫下,加入牛奶,靜置幾小時或一天就好了,所以優格開銷馬上縮減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只需要買鮮奶的錢)。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美國民主與憲法


由於希拉蕊的普選票超越川普愈來愈多,很多人依然不放棄,要求推翻選舉人團制。

美國之所以叫「United States」,不是沒有原因的,想瞭解這個歷史的人,可以參考楊照寫的兩本書,上圖就是翻拍自他的書:《以平等之名:托克維爾與民主在美國》《打造新世界:費城會議與美國憲法》。

而且說實在的,共和黨這次是總統和參眾兩院全拿了,民主黨應該先檢討一下為何輸得那麼慘,這跟2000年阿扁當選總統及2008年馬英九當選的局勢是一樣的,就是大家已經不爽到一個極點。與其把所有投川普的人都歸類成一種形象,不如說他只是收割了所有的不爽票。


而且,沒投票的人那麼多,現在讓投票的「少數」決定了大家未來四年的命運,這就是我討厭看到不投票的人靠北的原因,有那麼多時間靠北,不投票是有屁用。

趨蚊妙方


每到夏天,蚊子常困擾我,我不喜歡用電蚊香,捕蚊燈用久了也無效,所以只能以吹電風扇、冷氣或掛蚊帳等方式來對付蚊子。

今年春天的時候看到一則新聞,說某家中藥店有一種防蚊香包,趨蚊效果很好,那則新聞裡提到蚊子討厭哪些味道。正好今年年初時我開始迷上精油,那篇文章裡提到蚊子很討厭香茅的味道,於是我趁著某次採購精油時買了1000cc香茅精油(幾百塊而已,大概可用幾年)。

香茅的味道雖然怪,但不難聞,也算是天然的東西。如果你愛吃泰國料理,應該也吃過這類食物。

結果我今年真的沒遇到半隻蚊子。我的作法有兩種:

1. 買香茅精油時,同時買擴香瓶和擴香竹。把精油直接倒入擴香瓶中,插上擴香竹,放在有蚊子的地方,或是書桌底下。

2. 拖地時,在水中加入香茅精油。至於用多少量,請自己拿捏,我第一次加太多,大概被香茅味嗆了一整天,但隔天就消失了,大概只有蚊子聞得到。

有蚊子困擾,不想點蚊香或用化學品的人,可以試試看。第一化工或城乙化工的網站上都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精油,當然你也可以買比較貴的。

我是在城乙網站上買的,可以同時買到擴香瓶和擴香竹,而且價格遠比其他家便宜,畢竟香茅不是很貴的東西,不需要買多高級。

你不可不知的聯準會

公視昨晚剛播《你不可不知的聯準會》(Money For Nothing: Inside the Federal Reserve),對金融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如果你修過「貨幣經濟學」,應該很熟悉聯準會或央行的運作,一般人通常不太熟悉。不過,這片子也揭露了前兩任聯準會主席的無能。


這其實有兩片
第一集:Money For Nothing: Inside The Federal Reserve
線上看(無字幕):http://v.qq.com/page/o/h/z/o01404oy9hz.html

第二集:Money, Banking,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線上看(無字幕):http://v.qq.com/page/j/s/r/j0140zoiusr.html

延伸閱讀:銀行中的銀行-全球中央銀行的故事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三分之二

剛剛發現我家附近有一家泰式料理,評價清一色是:

「老闆太機車,東西太好吃了」
「東西好吃,老闆性格難以忍受」
「老闆好兇,我好怕」
「總有一種店,不管態度多爛,還是會再去吃」
「東西好吃,老闆人品差」
「老闆講話很毒又大聲,但味道真的不錯」
「被老闆的三字經招待,真的是越屌越好吃」
「一來就被念…像爸爸罵兒子一樣被念」
「老闆嘴巴像肛門,不要跟他說話。可是~東西太好吃了」

我實在很掙扎,到底要不要去吃,我超愛泰式的。

這讓我想到尼爾蓋曼的演講:

「在當今世界裡,從事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原因在於他們的作品優秀、在於他們容易相處、在於他們能準時交稿。 
你甚至不需要同時擁有這三項優勢,只要擁有其中兩項即可。 
別人可以容忍你難相處;只要你的作品優秀、準時交稿。 
別人可以原諒你拖稿,只要你的作品優秀,性格討喜。 
或者,你不需要跟別人一樣才華洋溢;只要你能準時交稿、討人喜歡。」
尼爾蓋曼這場演講非常出名,出名到後來還變成一本書(有中文版),但我覺得不需要買那本書,看影片就好了。倒是我很推薦蓋曼迷聽蓋曼親自朗讀的各種演講稿和非小說文章《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 Selected Nonfiction》,非常迷人。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同學會有感

週末上台北參加畢業二十年的大學同學會,我們每十年辦一次,全班五十五人左右,這次親自到場的快三十人,網路連線從美國、中國、東南亞加入的也有四、五位同學。好幾個生了兩三個孩子的媽媽依然跟大學一模一樣,真是恐怖。

大家聊得非常熱絡,也聊到一些沒來的同學。不過,最大的感觸是發現個性真的會影響一生。以前經常抱著負能量的同學,彷彿經歷了「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即使老天發了很多好牌給他,他就是有辦法把每張好牌都打爛,現在過得很落魄。相反的,以前經常抱著正能量的同學,可以把普通或是挫敗的經驗變成養分,愈做愈好,心態真的很重要。


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則訊息

我覺得「每天來點負能量」,看久了會膩(我覺得啦)。
 
它寫了那麼多,但基調不外乎就是:
「你啊,認命吧,你就是個魯蛇,還在那邊做什麼春秋大夢啊,認真生活個屁。你啊,不管再怎麼拚命,就是天生條件比別人差,就是永遠輸別人,就是個永遠翻不了身的魯蛇」的感覺。 

然後它還要出年曆了,就是365天,每天可以撕一張的那種。
 
如果「祕密」值得被嘲笑的話,我是不知道看這些話能增加什麼人生快樂;
 
在他嘲笑那些買勵志書的人的同時,他也在大賺其所嘲笑的「你們這些魯蛇」的錢,不是嗎?結果竟然還可以一出再出,還可以搞到有周邊商品。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你的名字》


昨天去看了《你的名字》,覺得還不錯,但也不到大家猛力大推的程度,或許是因為多年前看《秒速5公分》已經驚艷過了。

新海誠最讓我不解的是,為什麼他風景可以畫得那麼逼真,人物卻畫得如此不逼真。《你的名字》已經比《秒速5公分》進步很多,我還記得剛看完《秒速5公分》時,問漫畫家朋友:「他為什麼故意把人畫得那麼醜?」朋友說他不是故意的。Orz(但我覺得是故意的)

看完《秒速5公分》後,問漫畫家朋友有沒有辦法畫出那樣的東西,他被我一激,獨自一人畫出《遺失時間的夏日》,現在看來,劇本彷彿跟《你的故事》有點像,還好他先畫的,可惜他也無法完成這部作品,因為他幾年前掛了。


不過,《你的名字》真的不適合在家裡看,只適合去電影院看,趁還沒下檔,大家快去看吧。

《你的名字》裡「黄昏(たそがれ)」的設定,國外也有類似的說法:
「犬狼之間的時刻(The hour between dog and wolf),亦即黃昏,是犬與狼難分難辨的時候。這個詞也意指這時間以外的很多事情……例如每個人變成自己的影子、不像自己的時候;人既好奇又擔心狗變成狼的時候;這時刻遠從中世紀初流傳至今,鄉下人認為在此刻,轉變可能隨時發生。」 尚.惹內(Jean Genet),《愛之囚》(Prisoner of Love)(1986年,芭芭拉•布雷(Barbara Bray)翻譯)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

「精英與常民的共和,建立在互相牽制與互相提攜上。精英能夠得到優遇,是基於他們的能力見識,足以領導謀求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但如果精英只會損下而益上,那麼體制也能發揮教訓,透過程序把他們趕下台,逼使他們必須正視常民的聲音。」


今年翻譯《富蘭克林傳》的最大收穫,大概就是瞭解美國民主的成形經過(等明年出版時,再寫譯後記)。另外,自從看了Martinez先生的書以後,開始追蹤他的FB,他說的沒錯。



一直覺得老天總是透過工作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若不是因為翻譯工作,我應該是不會主動去瞭解這些。另外,去年翻譯的兩本書(剛好最近上市),讓我完全可以理解川普為何會當上總統。

工廠人:可以瞭解中西部選民的想法
          博客來讀者書評
家族企業 + 豪門恩怨 + 全球化競爭 + 大國政治角力 = 絕佳的商業佳作!! 我們習慣以出口商的角度來思考經營之道,這個故事用的是在地製造者面對外來競爭者的角度來描述我們以為知之甚詳的全球化。全球貿易自由化是不是如一般所說的這麼的美好?? 請在這本作品中尋找另一種聲音!!!

大國的不安:反全球化趨勢

延伸閱讀:非常喜歡下面胡小姐寫的,期待她的書評。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芬蘭

以前對北歐除了嚮往以外,沒有很多認知,嚮往是因為我喜歡寒冷的地方,甚至覺得黑夜很長的地方挺好的(尤其對經常待在家裡的SOHO來說)。所以如果連他們最糟的缺點都挺符合我的需求,我想不出來那裡有什麼討厭的地方。


不過,我一直沒機會去北歐一遊,倒是最近一兩年在工作上陸續接觸到北歐的東西,讓我對那裡的國家愈來愈嚮往。


先是翻譯《未來的競爭力不是競爭》時,書裡有一大篇談到芬蘭的教育。接著是整本《The Nordic Theory of Everything: In Search of a Better Life》(中文版明年出版)談到北歐的優點(作者是嫁到美國的芬蘭記者,美國在她的筆下顯得落後許多,還好她沒嫁來台灣,不然可能會覺得嫁到非洲)。

然後,最近看了《接著侵略哪兒》(Where to Invade Next),裡面提到許多國家優於美國的地方(例如義大利的福利、法國的美食,當然也包括芬蘭的教育,還有「令人髮指」的挪威監獄,簡直是度假勝地)。這部片實在太妙了,非常推薦。片頭有點嚴肅,但片頭過後就很妙了。雖然整部片都很神奇,不過我覺得最妙的是,北歐人的英語好到連監獄裡面的多位囚犯都英語很好。歐陸國家的居民有些還是需要翻譯,但是北歐那幾國完全溝通無礙。

附上陳樂融的心得:
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的犀利總讓人佩服,但這部片卻讓我感動。溫馨逗趣的多國採訪之旅,不管我原先知或不知的實況,都有耳目一新之感。不只檢討美國治國價值觀,也該成為世界公民教科書。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人說,她很喜歡看記錄片,每天睡前會看一片。我也很喜歡記錄片,每天一片是我退休以後的目標。看記錄片就像看書一樣,總是讓我學到很多。

延伸閱讀:Finland Will Become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Get Rid of All School Subjects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The work itself is the reward


其實這兩本書是在不同年翻譯的,但在同一個月出版,又剛好同時被本月《讀者文摘》挑中(不知挑選標準)。

很多人以為讀者文摘倒了,其實它還活得好好的,而且台灣訂戶有好幾萬戶。

上個月看到一位編輯提到台灣報紙的發行量。豬油時報:57萬。蘋果:25萬。聯合重工:8萬。中狗時報:5.5萬。

說起來讀者文摘的訂戶還比中狗時報多。其實讀者文摘的文章滿有意思的,就像有人幫你做網摘,把一些有趣的文章摘錄在一起。

《工廠人》也是讀冊九月選書,《山牧之愛》則是博客來十月選書。

曾經看過一位譯者非常失望地問編輯:「為什麼XXXX書沒有上博客來選書?」我知道他和編輯都很失望,因為他們都覺得那本書很棒。不過,套句另一位編輯說的:「選上又不見得會賣。」事實上,即使賣得好,那也是作者寫得好,譯者的功勞頂多只是完成了該盡的任務,沒把書搞砸了而已。The work itself is the reward.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不動如山

之前看《The Buy Side》那本書時,其中有一章提到他身為交易員的一個優勢,他說很多人會因為「愛上」某支股票而捨不得賣,或是賠了以後非常難過。優秀的交易員要做到幾乎沒血沒淚,心境不動如山,大賺大賠時心跳幾乎都沒變。他說有時他是拿身邊的人當投資參考,比如一位分析師分析得很準,但投資建議很保守,所以他下單時會根據那位分析師的建議加倍下單。又比如他隔壁的人很容易慌張,那個人假如開始賣某檔股票,他就開始進場買。

這種情況我以前也遇過,以前有個同事就是我們投資的反向指標,他一進場買股票,我們就開始反手出清。

說到心境不動如山,我覺得上FB,如果不具備這種特質,那就乾脆低調一點。人性是非常複雜微妙的,當你貼出大吃大喝、遊山玩水、炫富炫才的內容,或是貼出抱怨連連、醮東醮西、憂國憂民、無病呻吟的內容,你無法阻止別人怎麼解讀。當別人解讀出你無意表現出來的感覺,或甚至完全誤解你的意思時,你再來怪別人「見不得別人好」或是「沒有同理心」,除了自做自受以外,那要怪誰呢?

從部落格時代到FB時代,一路走來觀察了很多網紅,我覺得「電腦玩物」是最專業的網路經營者,不僅發文完全堅守某個領域,沒有不相干的內容或流水帳,而且內容充實,還出了幾本實用的書,我覺得這是利人利己的最佳典範。


延伸閱讀:
1. FB各種類型的朋友,你遇過幾種? (這漫畫真是精闢)
2. 最近在別人的推薦下,看了日劇《只想住在吉祥寺嗎》,好可愛的輕鬆短劇,一集才20幾分鐘,看完心情很好。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The Buy Side


晚了好幾年,終於看完,裡面描寫內線交易的部分很不錯,但吸毒的部分就很無聊。這書有簡中版,但不知為何沒有繁中版,簡中版的標題滿有趣《痛与爱的交易生涯:我在对冲基金的5840天》。


書裡提到一句為什麼在華爾街待愈久愈難離開:「因為前妻愈來愈多。」這句話安東尼波登也曾用來解釋為什麼美國很多名廚要接很多可笑的代言、開很多餐廳,就是因為前妻愈來愈多,贍養費負擔太大。不過,波登最近也集滿兩名前妻(喂)。


這本書的原文是在2013年出版,相較之下,我覺得比較沒那麼深入的《我為什麼告別高盛》(原文2012出版)及《我在投資銀行的黑色鬧劇》(原文2015出版)反而都出了中文版。不過,想走投資銀行業的人來說,這三本都可以看一下。雖然這三本都跟Michael Lewis的寫作差得很遠。

延伸閱讀:15 books you must read if you want to work on Wall Street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不吃的人們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給這本書下的評語是:「終於窮到需要看這本書了」。
我覺得書名應該改成《台北買房全攻略》。
友人說:「不知道是真的還假的,不用煮飯實在太好了。」(主婦的心聲)
由於我實在太好奇,就下單買了這本書。

今天拿到書,稍微翻了一下,覺得挺有趣的。裡面有一句關鍵:「人不可能突然停止飲食,但可在習慣少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接近不食狀態。」

我覺得李欣頻寫的推薦序(博客來有)好像在推廣靈修 XD 由於她推廣靈修多年,感覺好像已經是仙女等級,不需要吃東西好像也不意外XDDD

不過,這方法似乎很適合中老年人,撇開省錢、省時間的好處不說,有時吃太多或太豐盛對身體確實是負擔。

我上網找了那三人的影片,覺得日本電視節目好妙。電視節目請研究人員研究其中一人的腸道(就是那個一天只喝一杯綠草汁,連續18年的女人),研究顯示她腸道裡的菌根本跟牛一樣(牛也是吃草)。

我覺得這種書有點類似Affirmation的技巧,信者恆信,相信也沒有壞處就是了,少吃又不會死,又可以省錢。

人體的潛力是無窮的,三、四年前,你要是跟上輩子可能是紅螞蟻的我說,三年後你完全不會想吃麵包和甜食,我是打死都不會相信。我以前去麵包店是所有甜點一定各買一塊回家,然後回家一次吃完。現在你把麵包和甜點擺在我面前一整天,我完全都不想碰。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雜想

FB的翻譯社團裡一些強人跳出來說月入六位數以後,有人提議不要比較收入和產量。

其實到了某個年紀以後,收入或產量多寡已經不是我羨慕的,我更羨慕那些把生活過得很自在,有充裕時間運動得滿頭大汗,好好看書看電影,出外踏青的人。真要比較收入,年收數百萬、上千萬的人多的是,但有錢不見得有閒、有健康,而且最近周遭聽到很多四五十歲就突然掛掉的消息。

之前在一本描述十八世紀的書裡看到:「在美國,無所事事是一種罪惡;但是在法國,忙碌無暇顯得庸俗。」

坦白講,我還真的沒羨慕過產量很多的人。其實大家看到你時,根本不會知道你工作多少或賺多少,大家第一眼看到的是你的氣色和體態。我實在不知道把醒來的時間全部拿來工作或上網有什麼好羨慕的。

很多人當初要當自由工作者,不就是為了自由嗎?怎麼會到頭來還在比那些東西。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兩種Philosophical


philosophy其實有很多種意思,懶惰的人大概一律譯成「哲學」,但它其實還有理念、觀點、豁達等等意思(請自己查字典)。

不過,在十七、十八世紀,所謂的philosophy,其實是指natural philosophy,是「自然科學」的意思。一般的字典裡可以查到natural philosophy = natural science。

所以1900年創立的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和1743年創立的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其實是兩種不一樣的組織。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是美國哲學協會。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創立時,美國還沒立國,所以也不能譯成美國,應該譯成「北美(殖民地)賢哲會」比較恰當,因為那是設在費城,廣泛邀集其他城市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一起加入交流各種知識的組織。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compliance不是法務,是法遵

剛看到有人把compliance譯成法務部門,我覺得這是錯的,至少在金融業是錯的。銀行的法務是legal counsel,那和compliance officer是屬於完全不同的部門,負責完全不同的工作。如果某家銀行沒分,那表示他們只想省錢,遲早會步上兆豐金的後塵。

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文章說明compliance和legal function的差異(例如這篇 和 這篇)。

compliance一般是譯成「法令遵循 ∕ 法規遵循」或「法遵」(中國好像是譯成「合規」)。他們在金融業裡可能是最討人厭的部門,卻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部門。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


摘自〈比得兔傳奇:英國湖區的守護者童話〉 
「以童話繪本聞名於世的波特,終其一生投入最多心力與資金的,其實是對自然生態環境與動物的保護。她過世後捐出十四座農場,以及多達四千英畝的土地給國家信託,遺願是要盡力維護大自然景觀與保護湖區(Lake District)特有的羊群(Herdwick)。」

前陣子翻譯牧羊人的書之前,我對英國湖區一無所知,我聽過碧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知道她是彼得兔的作者,但因為沒讀過她的作品,對她幾乎沒什麼瞭解。


翻譯牧羊人的書時,書裡提到波特小姐的事蹟,開始覺得她非常偉大。當初翻譯那本書時,每一頁都查得半死,而且牧羊的專業詞彙不一定查得到,有時要查照片和影片看圖說話,所以綿羊如何剃毛和接生羔羊的影片我都看過了。不過,翻譯時看了很多英國湖區的影片,非常嚮往,想到波特小姐對湖區的貢獻,於是去找了電影《波特小姐》(Miss Porter)來看。

買尬,後半段簡直是哭著看完,其實劇情一點也不灑狗血,但不知怎的就是特別感人。

我建議先看完〈比得兔傳奇:英國湖區的守護者童話〉那篇文章,再去看電影,那篇文章寫得真好。

延伸閱讀:《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堅持夢想、回饋社會

看完DVD,剛剛上YouTube搜尋預告,結果發現有人把整片上傳了。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潤校

偶爾會看到其他同業說,交稿前,用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潤校一本書,我總是覺得很不可思議。我知道有些人是講求下筆一次到位,所以尚未潤校的譯稿已經很接近成品(我確實看過某位前輩的初稿幾乎完美無瑕,讓我相當震驚)。

但是我是需要很多時間潤校的人,而且我需要至少潤校兩遍,有些比較難的案子,可能會需要第三遍。所以完成一本書後,我通常需要好幾天的潤稿時間,而且年紀大以後,潤稿時間有愈來愈長的傾向。

剛入行時,我沒那麼龜毛,但後來愈來愈嚴重。每次想潤一次就交稿,但是想到譯稿可能會被讀者抓起來鞭屍,或是被朋友來信指正,我就硬著頭皮再潤第二次,通常潤完第二次我會睡得比較安穩。

昨天接到出版社的編輯來信,說台大國企的教授看到我譯的書,打電話到出版社,要我的聯絡方式,編輯問我要不要給他。自從上世紀出國念書請那位老師寫推薦信後,就沒跟他聯絡了,老師竟然還記得我(大哭)。

我突然嚇出一身冷汗,那本書去年真是譯到我焦頭爛額,潤了三遍以上才終於無怨無悔地交出去。還好當初有堅持潤好,不然老師應該是打電話去出版社抗議吧。

最近大學同班同學在約畢業20年同學會,昨天我懷著非常老的心情,到系上的FB社團請問在學的學弟妹,老師是否還在教書及辦公室是否還在原處(答案是今年六月剛退休)。

一上FB社團,發現有學長在約畢業30年同學會,頓時覺得自己還沒有很老。(不過說實在,假如大學畢業馬上結婚生子,現在孩子大概就是在讀大學,I feel so old)

今天與老師聯繫後,非常開心,約好下個月初見面。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名利與實力

這是個名利與實力毫無相關的世界,但是有名就能帶來利益,所以有些人追求名氣比追求實力的提升更為積極。


而提高名氣的一種方式,就是針對各種有的沒的、懂的不懂的都要大放厥詞,爭取話語權,最好是攻擊一下名人,找機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反正名聲臭也是出名的方法。


這幾天看了出版圈的八卦風雨,心裡只有一個感想:或許是因為出版的產值很低吧,比起其他億來億去的產業,相對上就是窮酸。人只要窮酸,心眼和眼界就會變小,於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大吵特吵。


這又讓我想起《匱乏經濟學》那本書,當你資源匱乏時(時間也好,金錢也好),就陷入窮酸模式,開始鑽牛角尖。


昨天和一位同行聊起了另一件事(和上面的事情無關),因為剛好看到這個這個這個訊息。


那位同行曾在那家漫畫出版社當過編輯,所以知道真實的情況,她說那個人真的存在,不是集合筆名,而是出版社的社內譯者,一個月業績大約是十本漫畫,所以一年翻一百多本很正常。


由於她改過他的稿子,我又追問,網路上的讀者評論公平嗎。她說:「我覺得漫畫譯者比他爛的多得很,只是社內譯者通常都翻比較熱門的書,難免會被盯上,我是實際做過他稿子的人,在我看來就是個程度比較不好的譯者而已。」


由於PTT那篇把他和紅藍相比,我說:「其實我覺得紅藍也差不多,說不上特爛,算是翻譯上比較漫不經心,又不讓人改稿,但因為是紅人,就容易被盯上。」她說:「相較之下,張先生倒是完全不在意別人改他的稿子,不過離譜的錯誤還是有的,所以我也不會說他是好譯者。另外,我進這行以後就不太相信讀者的鑑別能力了,因為他們連同一個譯者換筆名繼續接同一套作品,都可以覺得用筆名的那個翻得比以前好。」




坦白講,我逐字比對過數本翻譯高手的作品,沒有一本是毫無錯誤的,有些甚至是低級的錯誤,就像把「太陽」看成「大腸」那樣,但我依然覺得那些都是很棒的作品。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無法要求讀者不批評,而且錯就是錯了,沒有理由,但錯誤也可以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如果硬要把這一篇的後半段拉回主題的話,我想說的是,每次看到一些人卯著勁宣傳自己或死咬著名人不放,就讓我更加佩服一些低調的前輩。有些人汲汲營營於名氣,有些人低調累積實力,名氣和實力無關,但外行人總覺得有名就比較厲害。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參考其他語系

最近譯了一本牧羊人的書,真的譯到很想死。由於很多詞彙是牧羊專有的,不僅許多字典裡查不到,還要經常查圖片。再加上最近不知怎的,譯的每一本書都引用好多首古詩(幾本加起來大概譯了二十幾首),很多詩也不曾有人譯過,我譯到非常抓狂。

後來我查資料發現那本書有德文版,馬上買了德文版來看,想說參考一下德文版到底是怎麼翻譯的,用我學了一年多的破德文勉強看一下。以前曾經用這種方式參考過其他書的日文或法文版,覺得有些地方別的語系譯得挺好的。

幾年前翻譯風之名一二集時,作者為二十幾國的譯者建立了一個討論社群,讓大家發問及討論,那時和大家討論也覺得收穫很多。

不過,這本書的德文版不看還好,看了發現德文版就是把難譯或模糊不清的地方直接跳過不譯,我也好想跳過不譯啊啊啊啊啊,看來只好聯繫作者了。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bottom-line

譯者有個很矛盾的地方。有些譯者會說,任何主題他都能翻,他會做到確實查證,但是遇到屬於自己的專業,看到別人譯錯時,心裡又會OS:「閃開,讓專業的來。」

說到這裡,要來談一下bottom-line的譯法,前幾天看到有人翻譯成「業績」,我覺得這是錯誤的譯法。所謂的bottom-line,最原始的定義是來自會計報表,相對來講,就有所謂的top-line。業績應該算是top-line,業績扣除成本和費用之後,也就是淨利∕盈虧∕損益,那才算是bottom-line。

這對沒學過初級會計的人來說也許太苛求,但我覺得若是翻譯商業文件應該要分清楚。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FB厭煩症

我是個很不喜歡把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的人,所以另外開了一個FB專頁,專門放與工作或興趣有關的東西,完全沒邀請任何親朋好友加入,擺明就是「願者上鉤,大家無須勉強」,想瞭解我工作的人自然會去加,主要是因為我幾乎不太跟親朋好友談我工作的內容,最怕聽到朋友說的一句話是:「我最近買了你翻譯的書。」這句話是讓我永遠把皮憋緊,不敢隨便翻譯的原因。

而這個部落格只是為了個人記錄及書寫方便,再加上我不喜歡在FB上講太多個人的事,所以有些東西放在這裡。

坦白講,我很不喜歡FB,再加上我非常孤僻,也對別人家發生什麼事非常不感興趣,所以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開一個FB帳號,但完全沒有朋友,只用來追蹤想看的消息。

用FB多年來,幾年前我曾經刪除整個帳號,也曾經刪掉大批朋友,因為我覺得吸收太多無用的資訊讓我非常困擾,也佔用我的寶貴時間。但刪掉帳號或大批朋友(一次刪掉所有以前的同事、大學及研究所的同學、還有一些同業)是否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

答案是零。你可能會說有負面影響,只是我不知道,但我根本不想知道,至少我沒感覺到。但正面影響不少,就是心情變好了,看書或做其他事情的時間更多了。你說朋友有沒有跑掉?坦白講,本來就很好的朋友依然聯絡,本來就不熟的朋友其實也不需要浪費時間聯繫,不是嗎?而且我是個很討厭麻煩別人的人,更討厭別人麻煩我,刪掉帳號不是兩全其美嗎?


後來我重新開了一個FB帳號,用於外部聯繫,但我覺得FB非常雞婆,常通知我不想知道的訊息,所以我把通知功能關掉了,偶爾才上去看一次,每次上去都覺得我在浪費人生。


其實有RSS功能就可以用feedly追蹤各種訊息(甚至包括FB,有程式可以把FB的內容轉成RSS,甚至連按讚加入粉絲團都不需要),根本不需要被FB的演算法操弄。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黃艾莉:眼鏡蛇寶貝》

我沒有訂Netflix,因為我知道我一訂,工作就不用做了。基本上我退休以後會天天泡在那裡頭,所以沒必要急著這時訂。

前幾天看到有人推薦《黃艾莉:眼鏡蛇寶貝》,我非常好奇,但沒時間看,今晚不知怎的,工作到一半上網找資料,YouTube竟然主動跳出原文版,然後我就看完了,中間大笑了好幾次。情色或種族歧視的部分當然很好笑,不過,我覺得她揶揄雪柔桑德伯格的《Lean  in》那部分更是爆笑。她根本是搞笑界的天才,我甚至覺得她比Tina Fey好笑。
I don’t wanna ‘lean in.’ I wanna lie down. I think feminism is the wor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women. Our job used to be no job. We had it so good. We could have done the smart thing; which would have been to continue to playing dumb for the next century… And then all of these women had to show off and say ‘We can do it, we can do anything!’… They ruined it for us. Now, we’re expected to work.”… A lot of women get very upset with me about those comments. And they’re like ‘Ali we have so many more options now!’ Oh you don’t think we had a lot of options when our day was free? Unscheduled, unsupervised, and most importantly: sponsored?… A lot of my friends, when we walk around together, get very judgmental when we see a housewife… I’m like ‘that b*tch is a genius. She’s not a housewife, she’s retired.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小說與非小說

前幾天出版社總編突然發了一則訊息,讓我受寵若驚。



然後剛剛看到另一位前輩提起這件事。


不過,我一直覺得小說和非小說其實沒有難易之差,有些科學類(不是科普,是專業科學,科普書通常很親民,我自己也很喜歡)是真的有天書的感覺。


我曾經在一本商業書裡譯過物理學的「弦論」,作者引用一整頁的說明,只是為了證明那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東西,但是把我害死了。

若是以小說數量來說,我才譯了四本,不過那四本加起來的字數超過120萬字。但我覺得翻譯是這樣,不管是小說或非小說,只怕你看不懂原文,不然應該都可以譯出來。當然,譯得好不好可能跟中文能力有關,但我覺得小說和非小說沒有難易之分。有時非小說的作者文筆很爛,字彙貧乏,你要幫他潤飾,其實更難。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Chaos Monkeys: Obscene Fortune and Random Failure in Silicon Valley


這應該是近期看過娛樂性最高、也最酸的書,出版前在《Vanity Fair》雜誌上發表過書摘,已經掀起一輪討論,上個星期出版了。

亞馬遜上說這是《老千騙局》遇上《社群網站》,我覺得滿貼切的,而且他真的寫得很酸,又淺顯易懂,有些附註甚至比本文還好笑,非常適合關注矽谷和華爾街的人看,想瞭解新創公司的人更應該看,裡面也提了不少網路廣告投放的東西。

The reality is, Silicon Valley capitalism is very simple:
Investors are people with more money than time.
Employees are people with more time than money.
Entrepreneurs are the seductive go-between.
Marketing is like sex: only losers pay for it.

有人問作者,他在書裡爆了那麼多FB和高盛的料,為什麼這兩家公司都還沒告他。他說:Most people are less powerful than you think. Certainly, less powerful than they think.

作者說會有簡體中文版,繁體版就不知道了。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Drop Dead Healthy

"My friend's mom has eaten healthy all her life. Never ever consumed alcohol or any "bad" food, exercised every day, very limber, very active, took all supplements suggested by her doctor, never went in the sun without sunscreen and when she did it was for as short a period as possible- so pretty much she protected her health with the utmost that anyone could. She is now 76 and has skin cancer, bone marrow cancer and extreme osteoporosis. 
My friend's father eats bacon on top of bacon, butter on top of butter, fat on top of fat, never and I mean never exercised, was out in the sun burnt to a crisp every summer, he basically took the approach to live life to his fullest and not as others suggest. He is 81 and the doctors says his health is that of a young person."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這一段,雖然是節錄自基努‧李維的帳號,但我記得他是不上網的,所以我懷疑這段話真的是他說的。

不過,最近剛聽完一本書《管他正統或偏方,就是要健康》(Drop Dead Healthy),裡面就出現真實的案例。作者是非常爆笑的實驗作家,常以自己當白老鼠實驗很多事情,這次他想實驗各種健康的方法。 他在書中提到一位親戚,非常注重養生,不僅注重飲食,也非常注意電磁波、細菌之類的東西,結果最後得癌症過世。

所以人會怎樣,好像不是你多在乎飲食和生活環境就能決定,應該好好享受人生。

不過,我還是非常推薦這本書,真的很爆笑,我想我會把作者的其他書都買回來看。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反而不是講健康的內容,而是他對家人的描述,尤其是他的祖父,我覺得非常溫馨。 另外,由於他廣泛嘗試各種有益健康的方法,查了很多資料,請教很多專家,我自己也從閱讀中得到不少收穫。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超慢運動法


我是腦波很弱的人,前幾天看到一種「超慢」健身法,這種健身法其實是10年前美國出現的,吸引了一些超忙碌又想運動但討厭運動的人。


我本來不相信,看了影片以後,我就信了。影片最後是找來兩個雙胞胎做實驗,一個每週只做超慢健身法一次(只要20分鐘),另一個每週做多種運動三四次,兩人吃的差不多,如此持續五週,結果前者減重15磅,後者只減了4磅。


腦波很弱的我馬上去Amazon買了一本電子書(The Slow Burn at Home 30 Minute a Week Workout)。那本書其實挺方便的,電子書裡真的可以點開示範的影片,直接觀賞。


然後我又腦波很弱去買了新的啞鈴,其實我本來已經有五組啞鈴,三年來從一支0.5公斤一直提升到一支8磅(3.6公斤),現在主要是使用8磅的,但為了配合這種超慢健身法,我又去買了兩支各6公斤的啞鈴。

至於這種健身法到底有沒有效,可能要嘗試一陣子才知道,但我覺得挺省時的(有人說這就像使用打字機和文書處理器的差別。一般運動很耗時,猶如打字機,這種運動很省時,就像文書處理器)。不過,我不會以它來取代其他的運動。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中文有聲書

一直覺得中文有聲書發展得頗慢,我不是很喜歡書摘的概念,要聽就要聽整本啊。Audible也有濃縮版或書摘,但會員大多喜歡聽完整版。

對岸的知乎網站常有很多有趣的訊息,就像美國的Quora。

剛剛看到這題:國內有哪些有聲書網站和中文有聲書豐富的地方?

因此發現不少資源,其中最喜歡的是喜馬拉雅FM,覺得聽podcast和有聲書都很方便。

本來我一直沒有耐心看羅輯思維,我覺得盯著螢幕看好浪費時間,但換成APP用聽的,就覺得還好,可以利用瑣碎的時間慢慢聽。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真人英文新聞朗讀

今天看到有人哀嘆Umano(真人發音的英語新聞服務)遭到Dropbox 併購之後關閉了(其實已經關閉很久)。


但幾個月前Audible推出類似的服務,叫Audible Channels




在這之前,其實Audible早就免費提供會員每天由真人朗讀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服務。

另外,名作家Malcolm Gladwell最近開了新的Podcast,很有意思。



第一集:http://revisionisthistory.com/episodes/01-the-lady-vanishes/


大陸

我知道很多人對「內地」這個用語很感冒,我也覺得以「內地」來代替「中國」是不倫不類的說法。但最近看到不少人反對以「大陸」或「對岸」稱呼中國,他們認為那樣稱呼中國,就表示我認同台灣是大陸的一部份。


這點我就非常不解。我一直認為「大陸」或「對岸」是一種地理代稱。英國人稱歐陸為「the Continent」,英國人並不覺得稱別人大陸就是同一國。事實上,不管是Continent(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tinent)或是Mainland(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land),在世界各地都代表不同的地方。
例如:

人家這樣講並不會覺得我這塊土地跟你那塊土地就屬於同一國,也不會排斥這種稱法,為什麼唯獨台灣就對「大陸」一詞那麼感冒,中國就是一塊大陸啊,不然是什麼?

誰規定一個國家只能用國名稱呼,不能有其他代稱?

事實上,你用Continent或Mainland去搜尋書籍或網路,會看到很多國家的人以這個詞稱呼其他國家。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臨界點

我未婚,沒有孩子,所以不太注意國內一些教育制度的改變。但因為我弟有兩個讀幼稚園的小孩,常聽他們講起現在的教育制度,我才知道現在要擠進公立幼稚園很難,私立幼稚園的學費很貴(一年十萬起跳),再加上現在公立幼稚園的素質還不錯,家長當然能選公立就不想選私立。


聽說現在公立幼稚園的入學標準是這樣,低收入戶優先入學,外籍父母的小孩第二優先(包括外籍新娘及各種老外,因為你不能歧視任何身份,所以只要是外籍父母,小孩就能優先入學),本國籍最後。


但問題是現在外籍父母的小孩很多,不止南部多,北部也多,聽北部的朋友說,收完第一類和第二類,某公立幼稚園只剩兩個名額給成千上百位本國籍的家長抽籤,所以本國籍開始跳腳。


我本來對這一切制度有點無感,今天看到一篇《紐約時報》的報導,提到美國人對於非法移民的憤怒,他們覺得那些人佔用了便宜,沒有繳稅,又佔用教育資源。


非法移民或難民的人數還少時,大家通常都相當包容,但是人數突破一個臨界點時,就開始導致社會的動盪。當一切變化都不影響自己的利益時,大家通常都可以無感應對,但是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干擾時,頓時一切都有感了起來。


去年我翻譯了《Factory Man》,那本書談到全球化的實例,探討美國家具業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產業外移,導致美國中部許多城鎮失業率飆升,幾乎變成鬼城,很多人從此再也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失業救濟金過活。當《世界是平的》頌讚全球化的時候,《Factory Man》的作者走訪那些鬼城,探索中國產業崛起的手段,暴露全球化的黑暗面。譯完那本書後,再看到唐納‧川普這半年來荒謬的崛起,我就一點都不意外了。


有人把唐納川普的崛起和希特勒的崛起相提並論,我覺得很貼切,狂人的崛起需要某種時代氛圍,總是在社會異象突破某個臨界點時,頓時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






補記(6/22):

1. 六張圖表解析英國退歐公投

非常清楚的圖表
「大量移民遷入英國,引發英國國內熱烈討論,民眾害怕公共服務開支受到壓縮,擔憂社會文化受到影響。但跳出來看,如果英國沒有新移民,會發生什麽事?英國統計局預估,假如沒有移民註入,英國人口將邁向嚴重老齡化,同時缺乏年輕勞動人口。」
2. 退歐留歐,英國普通家庭呈現代際差異

「我們是個小島,」萊斯莉乾巴巴地說。「應該首先照顧自己。慈愛始於家人。」
「可我們都是人啊!」路易絲說。「我們應該互相幫助。」
「事情可不是這麼辦的,親愛的,」她的母親一邊搖頭一邊回答。「如果你在這裡出生,你就是英國人。我不管你膚色是黑是白是綠是藍,還是紫底粉點——你就是英國人。」
至於那些出生在其他地方的人,萊斯莉則表示他們「有自己的政府、自己的議會之類的」
翻譯題外話:我本來以為「乾巴巴地說」原文是drily,沒想到是matter-of-factly 。乾巴巴地說到底是哪一國的說法,對岸的翻譯真是奇怪。



補記6/24(英國公投決定脫歐):

英國脫歐和川普崛起是一樣的事,總歸一句就是反全球化,我可以理解那個心態及全球化的壞處,但全球化這種事一旦開始,就不太可能恢復原狀。


友人評論:「老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樑」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譯者的成長

上上個月遇到一件非常詭異的事,去年某個不曾合作的單位寫信來問,有沒有意願合作,我說當然有意願。交稿後,編輯先是寫信來稱讚(如下圖),但之後又寫信來說我譯得「與網路翻譯器很像」,希望我再把稿子修得更好一點,我被搞得有點莫名其妙。


根據我譯過上百本書的經驗,以難度來講,那本書不是難,而是作者文筆很爛,譯者需要花很多時間修飾文稿,所以我已經竭盡所能修飾了,但如果一道菜的原料本來就是爛的,你硬要我把它炒成人間美味,我只能請你另找高明,我真的能力有限。

那件事搞得我有點鬱悶,連帶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譯筆(這好像每四五年就會出現的症狀),今天在網路書店工作的友人好心傳給我一個消息:


那是去年譯的另一本書,當初確實花了很多心思,再加上編輯非常體諒,知道那本書的難度高,給了我充裕的時間好好翻譯。我覺得遇到好的編輯真的很重要。所謂的好編輯,是語言能力好,知道東西的難度,可以和譯者合作把書做到最好。

我想起十幾年前我剛入行時,真的非常幸運,連續遇到三個非常好的編輯,其中有兩位還是留德專攻翻譯研究所的高手。他們不僅毫不介意我很菜,也很有耐心的告訴我哪裡需要加強,而且經常幫我提升稿費。當然,編輯的工作都很繁瑣,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都像貴人一樣對你,可能需要上輩子扶五百個老婆婆過街,這輩子才會遇到一個貴人。如果說我這輩子能夠把翻譯的事做好,我覺得最要感謝的還是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貴人,願意給我機會成長。譯者的養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總是在錯誤與摸索中成長,昨天看到一位同行說:

【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你也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上學期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沒有完美的譯文」這件事情。這學期則是有了另一個體悟--不管翻得多好,總是會有讀者批評。這是因為,翻譯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每位譯者在翻每句話時,都得做出選擇,選擇直譯、意譯、歸化、異化、要加註、不加註。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譯者自己的道理和一片苦心。
每個選擇都涉及到譯者的主觀意識,以及詮釋原文的角度。前幾天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翻譯村上春樹小說的中國譯者。他說,他的譯文雖然必然帶有村上春樹的風格,但也帶有自己的「汗臭味」。 
今天上課老師也說:「選擇何種翻譯策略,只要是有意識的決定,而非偷懶取巧或沒有經過大腦思考,那就沒有對錯之分。」沒錯,總是會有讀者質疑或批評,但如果心裡自有一把尺,知道自己行為的依據和理由,那在面對這些指教時,就有能力說出一番道理,也不會因此難過或生氣。
我覺得遭到批評時,不難過很難,通常會先關起門來自我檢討。不過更重要的是,繼續走下去的勇氣。能夠繼續,才有可能持續進步。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背誦的效益

書上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在哥倫比亞大學授課時,要求學生每學期背數十首俄羅斯的詩詞。學生不願意背,他說,不背就拿不到博士學位。

學生背了以後,發現整個人脫胎換骨,原本是死的詩詞,頓時融會貫通。

我大一的時候,貪圖方便,大一必修國文是選詩經。老師沒要求我們背詩經,但考試不是open book,不背根本無法申論,所以我考得很差。

那時我無法認同背詩。

每年的大學暑假,我都會去東吳修日文課。東吳日文算是國內數一數二嚴格的科系。他們從幾十年前就要求日文系的學生,把幾本課文從頭到尾背熟。(現在我不知道,但二十年前是如此)

當然,暑修的老師不可能要求我們背書,但老師總是苦口婆心勸我們要背,我還是沒有背。

後來有一次看到某位考過日本交流學會獎學金的人分享日文學習法。他說,他把整本《窗邊的小荳荳》背得滾瓜爛熟。

我一直到十二三年前才親身領悟到背誦的好處。

那時不是刻意去背,而是因為跑步很無聊,我就在隨身聽裡面放了日文的廣播劇,每天都聽一樣的廣播劇跑步,沒刻意去背,到最後就全部背起來了,所以考日文檢定考時完全沒有準備就考過了。

現在我不太可能刻意去背任何東西,不過「不知不覺記憶法」倒是經常在生活中出現,尤其是平日聽有聲書時,常有這種神奇的效果。那很類似《記憶人人hold得住》裡提到的記憶宮殿法(我還是要再大推一次這本書,妙不可言)。

延伸閱讀:「唸二十遍」的功效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機器翻譯





每次新的科技出來,就會出現兩派說法,一派是說:「科技會讓譯者失業。」另一派是說:「要取代譯者還早得很。」


我一直是偏向前者,但我不認為科技會取代人類,而是會幫助人類,因為有這些進步,很多人可以自助,動不動就凹你免費翻譯的人少了。


我覺得抱著「科技要取代我還很早」的觀念是非常危險的,不管機器取代譯者的時間還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你2000年(十幾年前)去問報社的人,他們絕對不會想到今天新聞界已經變成這樣。


甚至你去問五年前的HTC,十年前的Nokia,他們也不會想到今天他們會變成這樣。


科技進步的速度只會愈來愈快,再加上近年來機器翻譯及劣質翻譯日益普及,大家對這類「看得懂,不必計較精準」的文章接受度愈來愈高,誰還願意花大錢去買比較好的譯文。這不是機器能不能取代你的問題,它不見得比你好,但大家覺得它「夠用」就好,而且又便宜,甚至免費。


你永遠可以挑出機器翻譯錯得離譜的地方,就像真人翻譯也不可能不犯錯,但是只看到機器翻譯的錯誤,就覺得自己的未來很穩,那就像龜兔賽跑裡的兔子,實在沒什麼好自豪的。


我覺得今天看到的下面這段文字,才是SOHO族該有的心態。

最後是建議每個階段都要思考工作型態如何轉型,自己還有哪些強項,否則很快就會被淘汰或取代。譬如要寫書評,就要有專精某個領域的深度閱讀,慢慢建立不可取代的優勢。

我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段比喻。那時電子書才剛出現,比例不到5%,有人說,電子書比例不到5%,大家覺得沒什麼好在意的,但是如果是身體癌細胞有5%,感覺卻很驚悚。當然,電子書不太可能全部取代紙本書或毀了書市,所以紙本書愛好者沒必要恐慌。我們也沒必要像安潔莉娜・裘莉那樣,只不過身體有可能罹癌的基因,就大發神經先把好好的胸部移除(感覺就像先生還沒外遇,先離婚以防萬一那麼愚蠢)。但我覺得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抱著「你想太多」「時間還久」「二十年內不可能」的心態,都是不恰當的。


延伸閱讀:
1. 機器人寫小說,入圍日本文學獎
2. 機器翻譯的譯後編輯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Far and away》



預告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六四坦克,連預告都拍得很有質感。

讀《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時,大多時候心裡是沈重的,但非常好看。《Far and Away》則是非常有趣,寫法很幽默。

這本書描述他走訪數十個國家的經歷,包括台灣(雖然在台灣被揍了)。

(待續)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圈子,圈套


前幾天看到這篇PTT文章和下面的回應,其實滿震驚的。我非常喜歡廖老師的臉書內容,覺得她是那種不管曬恩愛、曬孫女都非常討喜的人。但是看那篇底下的網友回應,好像真的很多人不認識她 Orz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段



有時我們覺得在某個圈子很有名的人,站在大賣場門口問市井小民,可能沒半個認識。有時我們覺得在某個圈子裡很大的事,跳脫圈子來看,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飯禱愛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要讀這本很多人笑稱為《飯、禱、愛》(Eat, Pray, Love)的暢銷書,因為我一直覺得我跟作者沒什麼共通點,她因為離婚、失戀、憂鬱,身心俱疲,而到三個國家尋找自己,重新開始。但我單身又沒什麼煩惱,現在也不太愛出國到處跑,所以我一直覺得我不需要看那本書或改編的電影。

直到前幾週上Audible,意外發現竟然有人出了一本《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 Life Journeys Inspired by the Bestselling Memoir》,那是集結許多因那本書而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我突然很好奇《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到底是什麼奇書,竟然還因此改變了那麼多人,那些人還出了書,所以我同時買下這兩本書。

首先,當然是先聽《Eat, Pray, Love》,再聽《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聽Eat, Pray, Love時,第一印象是作者Elizabeth Gilbert的聲音非常迷人(尤其作者模仿義大利人和印度人說話,更是惟妙惟肖。這裡可聽一個小時),她也懂得自嘲,而且文筆很好(在這本之前已經出過三本書)。聽著聽著,我完全可以理解這本書暢銷的原因,就連我這個本來找不到共鳴的人也覺得好看。


不久前,我才剛聽完另一位美國知名作家Jhumpa Lahiri的書《In Other Words》,她用義大利文書寫,描述她學義大利語20年的經過(那本很適合語言愛好者看,但是對語言沒興趣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無聊)。Elizabeth Gilbert也在《Eat, Pray, Love》裡描寫她學義大利文的源起及過程,我對每個人學外語的過程都很感興趣,而且義大利文又不算熱門語言,但這兩位知名作家卻都選上它,他們的理由都很意思。尤其Elizabeth Gilbert的描述更是生動,連我本來對義大利這個國家沒什麼興趣,讀完義大利那段內容以後,也好想學義大利語。


作者也提到,她展開三國旅行以前,一直想離婚,但先生百般刁難。那時,在美國學義大利文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快樂泉源。我想,熱愛學習外語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那種學習的樂趣吧。我也曾經經歷兩段非常快樂的語言學習時光,一次是大二和大三的暑假,那時上午上日文,下午補托福和GRE及GMAT。另一次是剛出社會的時候,那時在德商上班,公司有補助學德文,再加上我又很想重拾大學修過的法文,因此變成一三五上法文,二四上德文。那時其實上班很不愉快,天天都想辭職,但下班的學習讓我覺得生活相當充實,也認識了一些至今仍很要好的朋友。語言的學習不僅打開了眼界,也打開了心。


印度那一部份應該是我最找不到共鳴的內容。我對瑜珈、靈修或冥想都沒有興趣,也沒有慧根。不過,話又說回來,聽作者描述那一段去印度靈修的過程時,我竟然聯想到賈伯斯。作者去年出了另一本書《創造力》,那是談創意,我沒看過。賈伯斯的iPad裡面聽說永遠只有一本書《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所以我猜,有慧根可以體驗那種印度修行的人,應該可以開啟某方面的潛力。


題外話,去年有兩位認識的編輯都辭職去當瑜珈老師了,我覺得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甚至把它變成職業,是很棒的事,雖然我還是不懂瑜珈到底好在哪裡,我只覺得做完腰酸背痛很久,況且我還是有運動習慣的人。Orz


不過,印度那一段倒是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種趨勢JOMO (Joy Of Missing Out)。那種與世隔絕的靈修,大概就像現代版的「離開/戒除社群媒體」。最近看到幾個朋友因為離開社群媒體,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你知道「每天上網一小時,一年少十五天」嗎?尤其現在社群媒體充斥著說教、炫耀、群起激憤的轉貼,為什麼要吸收這類垃圾資訊呢?


至於峇里島那段,我覺得作者讓我從對一個地方毫無興趣,變得非常有興趣,又變得毫無興趣。怎麼說呢?我向來不喜歡去島嶼旅行,我比較喜歡大城市。一位很瞭解我的朋友去了峇里島以後對我說:「根據我對你的瞭解,你應該不會想去那種地方。」所以我從來沒去過。但作者描述的一切,讓我對那裡開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書末她好心助人卻被反咬一口那段(這裡就不爆雷了),讓我對那個地方充滿了戒心,我覺得好像被打了一記回馬槍。


整體來說,這本書裡充滿了各種「神蹟」或奇妙的巧合,再加上作者還挺幽默的,我覺得收穫很多,雖然有人說:很少人知道,這個寫作計劃是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主動提給她的出版社的,整體的旅程是在出版社贊助她20萬美金作為全球旅行的基金的情況下進行完成的!請問,有多少人可以辭職,然後有人給你20萬美金,就是大約6,466,800台幣!近六百五十萬台幣呀!然後就是體驗生活,全心寫作?我大膽的說,應該全球只有作者她一個人了。」但我覺得這本書對不愛到處旅行的人也有很多啟發。最妙的是,印度那段最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卻影響我最多,不知為何,覺得那種與世隔絕的狀態實在太好了,後來再上網路時,覺得社群網路上好多垃圾資訊,一點都不想浪費時間吸收。


接下來,是談另一本。《Eat Pray Love Made Me Do It》收集了近50篇的讀者心得,他們都是因為看了作者的書而受到啟發或得到勇氣,進而展開改變之旅(不見得是真正的旅行,而是一種人生的journey)。不過,寫得好的人很少,我不太推薦這本心得書,但非常推薦Eat, Pray, Love》,我覺得裡面有不少人生哲理相當受用,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看應該會有不同的啟發。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同名同姓的同業

幾年前開始有朋友問我,是否翻譯了某部影片或某本書,那時我第一次發現有譯者跟我同名同姓,覺得非常妙。後來有一次我在FB專頁上提起,她也浮出水面跟我相認,當時覺得更妙了。不過,我們就只是相認,沒有進一步認識。


然後又過了幾年,今年初趁特價買了無印良品的超音波芬香噴霧器,開始迷上了精油,覺得工作時開一下芬香噴霧器,某些精油的味道特別提神,工作心情也比較愉悅。再加上去年底迷上油壓(非常抒壓,簡直相見恨晚),所以這幾天一時心血來潮,開始上網搜尋一些精油的資料。


在網路上連來連去時,突然發現某個人好像有點熟悉,仔細解析她的網路資料,發現她就是和我同名同姓的那位譯者,只不過她已經變成手工皂+芳療+自製麵包達人,還有創業(阿娥芳療手作教室)和出書。


根據書上《女巫阿娥的超萬能手工皂》的簡介:

剛開店賣皂的時候就有客人問我,Claire's Handmade Soap 為什麼中文是「阿娥」手工皂?
  是這樣的。多年前我在美語教育機構工作,負責教學教材規畫及月刊的編輯。有一次某校區在截稿前來不及把稿子跟照片送到我手上,便請了一位計程車運匠阿伯送來,指定要交給 Claire 小姐。阿伯到了樓下,打電話進辦公室,行政助理妹妹接起電話。
  「喂,是,但是我們這裡沒有柯小姐啊?」
  「對的,地址沒有錯,樓層、公司名稱也都對。」
  「柯瑞娥小姐?」
 ..........
  「喔,是 Claire 啦!」

閱讀她的網路資料時,讓我想起前年翻譯茱莉雅‧柴爾德(Julia Child)傳記的種種,更想起當時看電影《美味關係》(Julie & Julia)裡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飾演的那個角色。其實我不知道她年紀多大,應該和我差不多,但我覺得像Julia Child或Amy Adams那個角色那樣,三十幾歲才開始培養某些興趣,進而變成事業,是很棒的事。


如果你對生活的一成不變感到厭倦,找不到生活重心,真的很推薦你看電影版《美味關係》或茱莉雅的傳記《茱莉雅的好時光》,你會發現人生四十才開始,名廚安東尼‧波登也是四五十歲才發跡的。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I Know How She Does It: How Successful Women Make the Most of their Time



其實我本來不想看這本,因為我聽作者上一本有聲書(《What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Do Before Breakfast》),聽到快翻臉,用兩倍數的速度聽還是覺得慢得想殺人(Audible上惡評如潮,都是在批評作者的朗讀,而不是內容),那本書(有中文版,名叫這一天過得很充實)其實內容尚可,但是簡單說一句感想就是「做不到」。

偏偏我又對productivity這個主題很有興趣,所以想說再給作者一次機會好了,就聽了這本。這本的朗讀改善很多,也很適合職業婦女(雖然我不是),裡面談到一些不錯的觀念,j我甚至覺得這本可以算是《挺身而進》(Lean In)的教戰手冊,希望這本也出中文版,造福大家。

我覺得關於效率和生產力的書是這樣,其實這類書通常大同小異,但平均每半年我會買一本來看,偶爾提醒自己。

這很像教人減肥或膳食的書,或者更像投資理財炒股的書,也是大同小異,但不常看就會被人性或貪念誘惑,然後就忘了基本原則。每個人都知道要買低賣高,都知道「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但人性不是那樣運作的,除非你時時自我提醒,否則很容易回歸本性。

anobii上有個不認識的書友很妙,我猜他是專業投資人,因為他幾乎每本投資書都買了,而且持續購買新的,我想他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

延伸觀影: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 Smarter Faster Better



前年看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時,逢人就大推,所以今年年初看到作者的新書《Smarter Faster Better》預購時,相當興奮,馬上就預訂了。昨天開放下載,馬上聽完,覺得非常有趣。


上一本書是講習慣的養成,這本則是談如何激勵自己或他人以提高生產力,書中舉的例子都很特別。


誠品的三月外文選書對它的描述如下:
2012年以《The Power of Habit》席捲書市的《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推出最新力作,從Google、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製作團隊、FBI探員到百老匯作曲家,他訪問紀錄各領域人士與團隊的成功經驗,與科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作結合,教您如何掌握八個關鍵點,改善做決定的方式,提升效率與生產力!

一開始作者提到另一位我非常喜歡的醫生作家葛文德(Atul Gawande),作者說他簡直像三頭六臂,不僅是優秀的醫生、暢銷作家、慈父,還有很多身份,而且每個身份都表現得可圈可點,他實在很想知道葛文德醫生是怎麼辦到的。


接著,他開始舉一個又一個奇妙的例子,說明如何增強動力及提高生產力。


我對增加生產力的主題很有興趣,事實上,在這本之前,我才剛看完另一本書《The Productivity Project》,那本是作者親身實驗各種提高生產力的方法。雖然從裡面也學到了一些東西,但我覺得《Smarter Faster Better》的例子相當有趣,也很勵志,讀起來更興奮。


如果你很喜歡作者的前一本書,千萬不要錯過這本。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unapologetic不是毫無悔意

蘋果曾說iPhone 5c是unapologetically plastic
美國黑人常說他們unapologetically black
一些歌手也把unapologetic這個字用在歌曲中,例如最近來台的Madonna有首新歌叫Unapologetic Bitch


這個字和後悔、歉意、悔意之類的意思毫無關係,而是「理直氣壯」。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currency不是貨幣

我覺得這裡可以開一個字辨單元,專門談一些糟糕的流行譯法。


繼上次談到hack之後,這次我想談currency這個字。

這個字除了有「貨幣」的意思以外,還有下面的意思:(以下抄字典)

The fact or quality of being generally accepted or in use(通行,廣為使用,流傳,通用,普遍獲得認可,交流媒介等等)。
例句:
to gain currency  開始流行
to give or lend currency to something  散佈某事

請不要看到currency就反射地譯成「貨幣」,你不覺得上下語意根本就不通嗎?

備份

去年11月底開始,電腦一直在得「機瘟」的狀態,先是WORD離奇不能undo,後來連save都失常,無法隨時儲存最新的版本。


然後偶爾開機時,還把我的電子辭典全都清空,需要重灌。我弟說該不會是有人從遠端遙控你的電腦吧,怎麼那麼邪門?!


由於那台電腦才買一年,如此折騰一個月後,我受不了,只好重灌。但重灌也沒有解決問題,裝好日常用的軟體後,似乎有些軟體會相衝,導致無法運作。但我又無法分辨究竟是什麼和什麼相衝。


就這樣耽誤了很多工作的時間。總之,電腦不知在鬧什麼脾氣,所以我只好又去買新的電腦。


這段期間,還好都有備份上dropbox,不過朋友介紹了另一個備份工具backblaze也很方便,把整台電腦都備份了,它的用途跟dropbox有點不太一樣,但是就備份整台電腦來說,比dropbox方便。Dropbox比較適合用來備份一般檔案。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hack不是駭客

最近Growth Hack的主題非常熱門,還有各種hack也很夯,比如life hack。但我每次看到大家對hack這個字的翻譯就皺眉頭,大多數的人都把它直譯成駭客。

這個字其實有個衍申的意思是a clever solution to a tricky problem,所以應該譯成撇步、密技、心法或破解之類的比較近似。


這就像創業者把pivot譯成「軸轉」一樣不倫不類,其實pivot是「應變」或「轉型」的意思,只是換個流行詞彙罷了。A計畫行不通,或發現B計畫更有利,轉個方向,換條路走,不見得跟軸心有什麼關係。例如Flickr原本是遊戲網站,結果誤打誤撞發現相簿這個無心插柳的功能很受歡迎,乾脆放棄原來的模式,專攻相簿。

舉例:
 影片:19 Packing Hacks for Your Next Trip

wiki定義Life hacking refers to any trick, shortcut, skill, or novelty method that increases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n all walks of life.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觀影【大賣空】

最近忙到沒時間出去看電影,但身為原著的譯者,我還是很想看電影改編得如何。

不過,我真的很懷疑沒看過原著的人看得懂電影。電影裡有些地方處理得不錯,但是看了電影以後,更加覺得原著作者根本是神,能把那麼難懂的東西用一本書講清楚,而且還很有趣。

特別喜歡片中找歌手席琳娜和經濟學家理查賽勒在賭場開講的那一段,那是比原著更有趣的神來之筆。

延伸閱讀:簡單搞懂《大賣空》片中的艱澀財經內容!






後記:這個超級盃的廣告簡直是大賣空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