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第N專長

最近幾年,每次和朋友或以前的同事見面,大家都會問我:現在還有人在買書嗎?今天連我媽都問我這個問題。

這個月譯到一篇很難的雜誌文章,翻譯時,查了很多資料,也問了朋友,忍不住想放棄,但後來還是硬著頭皮譯完了。交稿時,忍不住跟編輯說:「這是我譯過最難的文章。」編輯笑笑回應:「能讓你說出譯過最難的文章,真是不容易。不過,我們大概明年二月就要停刊了,所以發稿可能到十二月,請妳再幫忙兩個月。」

收到這樣的回信,頓時覺得悲傷。

出版業確實已經不景氣好幾年了,首刷量持續下修。以前是一刷三千本,現在聽說變兩千本。不過,早在十年前,我接過一家出版社,他們其實一刷才一千本。


以這幾年出版社拼命出書的狀況來看,對譯者來說,工作量幾乎不受影響,只是稿費很少上漲。但這種拼命出書、卻沒什麼人買書的現象究竟能維持多久,沒有人知道。

不過,翻譯這種工作,其實不限於出版業,而且我也覺得沒必要把自己侷限在翻譯這一行,所以我不太緊張,就是以平常心看待。或許出版業沉沒的時候,我也到了該退休、發展第三專長的時候(如果翻譯算第二專長、以前上班做的事算第一專長的話)。

這件事其實在去年翻譯《大退場》時就已經想了很多,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又再度想起這件事
鈴木一朗曾說過想打到至少50歲,他自認現在還能為球隊做出不少貢獻,不過最近更換經營團隊的馬林魚,還沒決定是否要和鈴木一朗續約,對職業運動生態再瞭解不過的鈴木一朗說道:「就算你自己覺得還能打,當沒有球隊要你時,就是沒球可打了。 
然而鈴木一朗依舊保持積極態度面對未來,在別人為他決定命運之前,他必須先過自己這一關,他說道:「我想要挑戰自己還能不能繼續站在最高層級的舞台,這其實是我和自己的決鬥。」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未來


我喜歡同時看好幾本書,最近同時看《人類大命運》、《必然》和歐萊禮老闆剛出版的《WTF》很有趣,三個人都是在講未來。第一個很有想像力,第二個很無聊,第三個很務實(畢竟他專門出工程師看的書)。

第三本不知道是哪家拿到中文版,我追蹤他的帳號很久了,所以很早就預購了這本書。這本書一開始有點講古的味道,但後來愈聽愈覺得他看得很遠、也很廣。

非常喜歡WTFFFuture)裡他分析未來的方式,其中提到他和亞馬遜貝佐斯為了「一鍵下單」的專利所引起的公開爭執與和解,我覺得兩人都非常厲害,都是看得很遠的人。

理工背景的人應該會特別喜歡《WTF》裡的東西。看《人類大命運》時,總覺得作者應該去寫科幻小說,應該會很幽默。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書與人的緣分

最近工作上發現一件很妙的事,編輯寫信來問我有沒有興趣翻譯一本書,我看到那個書名覺得非常熟悉,馬上去搜尋gmail,發現十年前同一個編輯曾經要我試譯過那本書,而且試譯過關了,但後來因為遇到金融海嘯,她的老闆評估那本書的出版費用太高,所以臨時決定不出了,沒想到十年後又出現了。

我回信告訴編輯,並附上十年前我們之間的通信截圖(如附圖),編輯說她自己都忘了這件事,連她看自己寫的信都覺得很陌生XDDD

不過,這本書因為要配合某個設計展一起出版,我的時間無法配合,終究還是沒有接(那本書可能譯完會少一年的壽命,非常難)。


書和人的緣分真的很奇妙。總覺得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淡泊無求

其實我沒看過他的書,但我非常喜歡這篇訪問,看得出來他對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泊。
當年兩次禪七後,吳繼文確實不一樣了。但那個不一樣,可能不在工作方面,而是自己的內在。此前的他,對待世界的方式太簡單了,對人性的複雜一無所知,也因此常常在無意之間,漫不經心地傷害了他人。  
吳繼文自我反省:「別人因為我的一句話而萬劫不復,如置身地獄,我卻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清晰。」他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相信,他理解到記憶是會騙人的,他所認識的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被虛構出來的幻影。

後來我在《馴字的人》裡看到他以時報前總編的身份接受專訪時,更可以感受到那種不忮不求的感覺。


《馴字的人》裡訪問了三位時報出版前後任文學線主編 ,從字裡行間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們對書的喜愛,非常推薦那本書。



下面是現任文學線主編說的話:


我希望我面對工作上的起起伏伏也能做到淡泊,畢竟又不是在做什麼大事業。上面那句「讀者沒有必要去理解你中間經過了什麼路」讀來真是感傷,但我希望能做到無愧於己,至於別人怎麼想,怎麼批評,那也不是我能掌握的,也沒必要解釋,畢竟我又不是什麼名人。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The Four Tendencies》


最近看了葛瑞琴.魯賓的新書《The Four Tendencies》(點進連結有中文說明),但我覺得台灣應該不會出中文版,這本書講的一些概念其實在上一本《烏托邦的日常》裡有提過。她根據一個人如何面對「外部」和「內部」的期許,分出四種人格傾向:

自律者Upholder:積極達成外部期待以及對自己的期待
質疑者Questioner:排拒外部期待,但實現對自己的期待
盡責者Obliger:積極達成外部期待,但排拒對自己的期待
叛逆者Rebel:排拒外部期待,也排拒對自己的期待

我不必做測試,就知道自己是屬於叛逆者。做了測試以後,果然驗證自己是叛逆者。

我覺得這本書滿有意思的,可以幫你更瞭解自己和他人,知道如何面對另三種人,或為什麼你對其他三種人感到受不了。比如我媽是自律者,面對我這種叛逆者就很頭大。

作者是自律者,她當初寫《過得還不錯的一年》和《待在家裡也不錯》那兩本書時,很多讀者對於她在意或堅持的事情感到很不解,她也覺得讀者很奇怪,怎麼會有那麼多嘰嘰歪歪的反應,後來她悟出這些人性差異時,她才知道這個世界上自律者很少,從此以後她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尤其是面對家人和朋友的時候。

看了這本書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很討厭看到有人喜歡以自己為標準或是彷彿自己就是一代宗師那樣跟大家說「我都怎樣怎樣………(我好棒棒之類的)」,基本上我就是一個討厭標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