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在華爾街的最後一年,我的獎金是360萬美元(約合2100萬元人民幣)——我相當氣憤,因為這實在不夠多。……………我是在讀了《老千騙局》(Liar’s Poker)這本書後來到華爾街的,書中描述了麥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是如何僅僅憑藉交易大廳里的兩年打拚,就掙得了22.5萬美元的獎金。」

麥克・路易士在《大賣空》一書中,開篇就寫道,他寫《老千騙局》時,本來是想藉由經歷分享,讓想要擠進金融業的學生讀了以後,別再為了擠進這行而偽裝專業,放棄熱情,他希望莘莘學子可以不去理會高盛的錄取通知,追求理想。

但不知怎的,《老千騙局》出版六個月後,他收到雪片般飛來的信件,學生爭相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的華爾街秘辛可以分享,他們把他的書當成指導手冊來研讀了。



這也是我看完《Why I Left Goldman Sachs》後的想法。原本我只看過他投書《紐約時報》的文章,覺得他想警告大家高盛有多爛,金融圈有多黑暗。但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高盛的印象反而比以前好了。Orz

他把自己從如何申請暑期實習,到逐步往上爬的經驗(包括歷經多波裁員存活下來的經驗)完整地寫下來了。由於他毫無富爸爸撐腰,所以這一步一腳印走下來的過程,反而讓這本書顯得更加踏實(我猜他有寫日記的習慣,因為他把十年的高盛經歷寫得很詳細)。

高盛在他的形容下,感覺是一家福利不錯的公司。作者提到911恐怖攻擊發生後不到24小時,他人在外面,公司(而且是英國分公司聯絡他的,英國分公司馬上接替美國總部的運作)知道他住在世貿大樓附近,無法返家,聯絡他,提供現金數千美元及旅館住宿。你想想,921地震時,可能你好幾天沒去上班,公司才發現你掛了吧。

另外,他也寫道一段金融危機前一年,比較鮮為人知的「計量崩盤」,那段很有意思。

至於他為什麼會憤而寫那篇《紐時》投書,掀起那麼大的波瀾,還有《紐時》決定刊登那邊文章的過程,那些背後的一切,其實還滿有趣的。

基本上這是一本比我原先想像收穫更多的書,很適合以下幾種人看:
1.     想擠進華爾街工作的學生

2.     對華爾街或高盛或金融投資業感興趣的人

這本書應該今年上半年會出版,我去年譯完了。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高盛電梯八卦

我應該是2012年3月開始追蹤這個帳號,那時《Why I left Goldman Sachs》的作者才剛在紐約時報投書,掀起很大的波瀾(後來才出書),有媒體報導這個帳號,裡面主要是一些諷刺的話語,這幾天新聞說他要出書了


他寫的東西都很短,大多是在諷刺時事或業界。


以下節錄幾則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誠品松菸電影


去年底算了一下我去年總共聽了多少有聲書,結果是100本(ipod 16G裝不下,需要一直刪,不太明白為何沒有32G的版本),朋友很訝異我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大概是因為我不看電視已經五年以上,也沒什麼時間追影集吧。

這週把工作全部出清以後,我終於開始過年了,去了誠品松菸電影院看了電影(電影院人很少,乾淨舒服,又是放我比較喜歡的非院線片),我才意識到去年的生活中少了什麼。

由於日子真的很忙,我唯一看片的時間都是在家裡,不管是上網看也好,或是看正版的DVD也好,雖然節省了時間,但是少了很多樂趣。尤其我昨天在電腦上看電影《大亨小傳》時,感覺更是明顯,那種片根本不該在家裡看的,就像《全面啟動》一定要進戲院才會覺得好看,那種配樂和音效只有電影院才能呈現。

有了誠品松菸電影院後,我想我會把它納入每次上台北的行程裡。南部不是沒有好的電影院,但是誠品松菸放的片子比較不一樣,坐位乾淨又舒服。我覺得他們網站做得也不錯,點進去就可以看預告。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Jony Ive 傳


It's very easy to be different, but very difficult to be better. - Jony Ive

Jony Ive第一次讓我感到好奇,倒不是因為他的設計,而是他的聲音。

很久以前第一次看他介紹蘋果產品的影片,非常訝異他講起話來竟然如此溫柔。從這本書可以看出,那聲音就跟他本人的個性一樣,低調謙虛又迷人。

他才46歲,現在就幫他寫傳記似乎還太早,再加上作者沒訪問本人,我本來對這本書有點遲疑,但是這本書寫得真好啊!!與其說是Jony Ive的傳記,不如說是蘋果的設計史。

作者訪問了很多人,包括當初招募Jony Ive的關鍵人物(他本身也是很優秀的設計師,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但他說,以後他的墓碑上可能是刻:「招募Jony Ive進蘋果的人。」)

這本書補充了很多《賈伯斯傳》遺漏的部分,尤其是蘋果曾經由盛轉衰,又東山再起的部分。

書中談到的設計細節和運作方式,真的很適合台灣一些跌落谷底的品牌參考,因為蘋果也曾經跌得很慘,雖然賈伯斯和艾夫是扭轉蘋果命運的功臣,少了他們可能沒有今天的蘋果,但是一些概念還是很值得其他業者效法。

另外,書中也提到幾次他和台灣廠商交手的經驗。至於iPhone研發的部分,《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那本講得比較清楚(甚至引用了書裡的部分內容)。

我實在沒時間看書,所以是聽有聲書,這本書是由英國人Simon Vance唸的,由英國人來唸英國設計師的傳記,簡直就是絕配。

如果等不及繁中版,其實簡中本早就出了。

對岸真的很誇張,《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也出了,《孵化Twitter: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也出了,而且都有kindle版。(twitter在中國是被牆的,人家都出版了,而且那本書已經要改編成電視劇)

這三本書的原文版都很好看,但簡中版如何,我不太清楚,可以看一下評論再選購。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幕後


既然書已經出版一段時間了,來談談一些「幕後血淚」。

會接這本書,完全是意外。

編輯問我可不可以接插隊書,我雖然對那本書的內容很感興趣,但是時間真的已經擠不下,所以我回信:「過去兩年用眼過度,我去年底有一個多月經常到眼科報到,實在很怕以後瞎了。沒辦法接,請多包涵。」

後來編輯稍微把截稿時間拉長,我終於還是接了。但是後續開始產生一些悲劇和喜劇。

悲劇一:由於原文書也還沒出版,我拿到的是作者手改稿。手改原稿根本就是鬼畫符,辨識字跡的時間比解讀句子的時間還久。一直翻譯到快結束時才拿到最終版,眼睛都快瞎了。



悲劇二:擠到後面的稿子,害我十二月和一月都在趕稿,非常悲慘。

悲劇三:雖然說交稿時間已經簽訂,最後又被逼著提前交稿(因為出版社需要提前宣傳和找人推薦),悲劇中的悲劇。

悲劇四:稿費比我平常接的「非急件」還低。


喜劇一:這是一本好書,自己翻譯時收穫很多,再加上我有「準備癖」,翻譯任何書都會讀相關的書籍,充實背景資訊,因此讀了幾本好書,收穫更多了。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在一本書的最後,作者推薦了一些勵志的電影和歌曲,其中一首是Israel "IZ" Kamakawiwo'ole 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聽完後,這首歌一直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連作夢都出現了,非常溫柔的聲音。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白日夢冒險王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原著很短,可能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中譯本。

原著可在此下載。(才四頁)
有聲書是免費的!!(只有15分鐘)是Ben Stiller朗讀的!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Google任務:世界之腦


去年12月看到這篇文章時,知道有《Google任務:世界之腦》(Google and the World Brain)這部紀錄片(文中有一些從影片中節錄的圖和說明)。但是我這一兩個月實在忙到快被鬼抓去了,一直沒時間看。


今天看到FB上有人分享這部片的心得,今晚忍不住找了這部片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joyce.yen.52/posts/696605720383582)
我這裡推薦一部「Google任務: 世界之腦」 (Google and the World Brain)。 一月份在板橋會放映三場,都是週末。對出版、網路科技、著作權法有興趣的人不應錯過。
電影主題是Google 想要把全世界所有書都掃描上網這件事,採訪的觀點非常多元:出版界、圖書館界、寫作者、閱讀推廣者、網路觀察家、歷史與法律學者等等。 剪輯明快,整部片子是個很棒的思辨之旅。
我覺得特別厲害的是它的視覺和配樂,許多畫面的構圖與運鏡都很有氣勢,主題這麼嚴肅,卻全片都彌漫一種詭異又科技的氣氛。

電影連結在此:http://www.letv.com/ptv/vplay/1975807.html(無中文字幕,所以想看字幕的人記得去板橋看。)


我想,喜歡書或科幻片的人應該會喜歡這部片(尤其是圖書館控,片子裡有很多圖書館),有些畫面拍得還真像科幻片。


影片中訪問百度和日本作家的片段特別有趣。百度也在掃瞄書籍(裡面有他們掃瞄書籍的方式),另外也訪問了一位百度高管,他留著長髮,長得很像鬼,講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後來特地去搜尋了一下,他的背景挺特別的)。


Google總部大揭密》裡其實對Google Books的緣起和發展有非常詳細的說明(我覺得比影片詳細),我記得我是在外頭運動時聽這本有聲書,聽到Google Books那段時,非常興奮,因為一整個就是非常妙啊!不過,更妙的是,Google開始掃瞄書籍以後,才發現亞馬遜也在做同樣的事,但目的不同,方法不同。


亞馬遜是為了讓顧客買書時可以看到其中幾頁,他們是把書送到菲律賓去掃瞄(因為比較便宜),Google則是完全土法煉鋼,自己從頭打造整套設備(有錢就是能這樣做,而且他們估過掃瞄全世界所有書籍的成本,那根本就像郭台銘買一台腳踏車那麼容易吧)。


另外,書裡也有提到版權問題,也非常有趣。總之,我非常推薦《Google總部大揭密》那本書,還有這部紀錄片。


看這部片時,我一直想到字典的電子化。剛踏入翻譯這一行時,我常查紙本字典,那時雖有電子字典,但字義不如紙本字典詳細。有時查紙本字典會發現其他字也很有趣,於是一直查,查到最後就像在網路上亂逛一樣,沈迷在字典中,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後來隨著電子字典及網路字典的發達,我已經完全不用紙本字典了。不過啊,我真的很懷念大一大二為了準備留學考時,把字典畫爛的樂趣(那時我托福、GMAT和GRE都考了),基本上紙本字典對語言學習的幫助,不是電子字典所能取代(我有兩本日文字典也是畫得爛爛的,旁邊空白還會補充老師上課時教的東西)。


通常以前查過的字,我會打勾,如果下次再查(就表示還不會),我會再打勾,以後翻到那一頁時,會順便複習一下打勾的字。所以每次有人問我,去荒島要帶什麼書,當然是字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