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The 4-Minute Morning



讓生活更美好的書,總是特別吸引我。


我不太記得當初我是如何發現這本書的,應該是某天掃讀RSS時,看到這本書特價0.99美元(現在又漲回2.99了),我就好奇下了單。心想才30幾塊台幣,即使讀完沒有收穫,也不會太虧。


結果,這是我今年讀過最物超所值的書(雖然不算是最好,但是若以單價來看,我覺得收穫很多。)


這本書的設計,是希望你每天看一小段,同時改變生活作息(每天提早四分鐘起床,一個月後就可以提早兩小時)。不過,我利用一次運動的時間就把它聽完了。


作者本身是資深夜貓子,所以連他都能轉型為晨型人,算是很有說服力,而且我覺得他是個很妙的人,他在養成早起習慣的過程中,寫了七本書。一開始是寫他擅長的泡咖啡,後來開始往其他的領域發展,我覺得非常勵志。


最初,他先利用早起的時間精進自己,選定一個自己想加強的主題,深入讀幾本書,做筆記。他在書中引用了一個說法:只要同一主題的書讀了三本以上,你對那個主題的瞭解就比99%的人還多。


後來,當提早起床的時間開始超過一小時後,他把運動也加入晨間作息裡。


書中也提到一些克服障礙的撇步,我覺得有些建議很實用。相較之下,最近的暢銷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也很不錯(我也看了),但我覺得這本更物超所值,也更實際。


順便分享今天看到的一句話:
"Read more. It allows you to borrow someone else's brain."  The only 2016 resolutions you need.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聽書三寶及年度好書推薦

剛剛結算了一下,今年不算紙本書的話,純粹聽完的書有81本。用Audible聽了72本,用Voice Dream聽了5本,用Kindle Fire聽了4本。


關於Audible,我已經介紹很多次了,可以用手機或下載至iPod∕MP3 Player聽。


Voice Dream以前也介紹過,如果選到恰當的聲音(有多種男女聲可選),調到恰當的速度,聽起來也不錯。當然,如果能直接買有聲書更好,問題就是不是每本書都有有聲書。而且它也可以聽中文喔(其實有多種語言可選),懶得看很長的網頁也可以直接匯進來聽。另外,匯入檔案的管道很多,包括Dropbox、Instapaper、Pocket。編輯提供的PDF檔就可以直接匯進來預習。
(補記:我本來是用系統預設的聲音,後來朋友推薦我改成James的聲音,speech rate 調到208,Pitch 95,聽起來效果更好了。)


Voice Dream的唯一缺點是不能匯入kindle的書(因版權限制),這時Kindle Fire就派上用場了,只要kindle電子書的資料裡有寫:「Text-to-Speech: Enabled」,就可以使用內建的朗讀功能,效果也很好(但不是每台kindle都有這個功能,現在好像只有Fire系列有)。


記得不久前李開復說一年看100本書,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回應:「李開復100本書的文章真的太亂來了,一個月把2~3本社科類書慢慢看完做筆記就很棒,文學小說類進度是可以快點;可是李開復有傭人秘書司機,生活大小事不用自己張羅,時間非常多,且若只是快速翻閱叫看完、沒架構體系思考;這不是讀書,這是谷阿莫。」


不過,我覺得一年一百本大概就是一週兩本的速度,其實是有可能的,重點是你如何運用時間。以前還在上班時,我一週頂多只能看一本(那年代沒有kindle和有聲書),現在大概可以做到一週兩本。但如果不靠聽的,說實在我也做不到。


今年其實看了不少好書,但不見得有成篇的心得,有的書對我自己很有幫助,有的比較適合推薦給大家。

以下是我覺得可以推薦給大家的私人年度五大。


1.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感想在此

2. 《Better Than Before》(尚無中文版)

3. 《記憶人人hold得住》(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這本書真的非常非常有趣!!!!幾年前第一次在FB上看到台大外文系的老師推薦,後來譯友翻譯了這本書,送我一本,但我一直擱到今年才看(掩面)。不過內容真的太妙太妙了,比爾蓋茲也推薦過,網路上可找到不少心得。這本書可能無法讓你記憶變得更好,但就是妙不可言,聽說要拍成電影,我一定會去看!


4. 《跟各國人都可以聊得來》(Fluent Forever)

感想在此,非常適合熱愛語言學習的人!


5. 背離親緣(上)《Far From the Tree》
這本其實我前年就看完了,今年終於出了中文版,聽說下集是明年一月出,下集更有趣喔,千萬不要錯過!!!


不過,看書這件事基本上不是以量取勝,重點是你是否從書中獲得受用無窮的知識,不然其實跟看電視一樣,也沒多大幫助。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隱系人類》


最早是因為編輯的推薦,得知這本書。

隱系人類》的作者因本身也是隱系人類(他是fact checker,可參考這篇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6044 ),所以對無名英雄特別注意,他說他們的工作是做得愈好,愈隱於無形,只有犯錯時才會被揪出來。

"The better the invisibles do their work, the more they disappear. Too often, their achievements are taken for granted. When something goes (horribly) wrong, their work can quickly become visible at their expense. "

斷斷續續看完這本書後,覺得有些職業真的很妙,也許這就是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別,內向者覺得躲起來做事很安心,外向者覺得一定要有鎂光燈才有成就感。


其實即使在同一個職業裡,有些人也是比較低調,有些人比較高調。我覺得你自己要高調無妨,但不要把想低調的人也拉起來一起高調。


身為書籍的譯者(不是這本書)也許不算是全然隱形,畢竟書上還印著譯者的名字(雖然很希望把名字拿掉)。但我總覺得,只要讀者順利從書上吸收知識,忘記譯者的存在,我就達成任務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槌子與釘子

很久以前本來很崇拜一位前輩,她真的很厲害又博學,但她每次看到Okapi介紹一位譯者,她就去找出那個人譯作裡的錯誤,讓我覺得她好像認為人家沒把她當回事,很不服氣,於是我對她的崇拜就少了。後來她過世了,雖然覺得很可惜,但也覺得「糾察隊終於放大家一馬」了。


最近又看到另一位高手也是這樣,老是喜歡抓別人的錯誤來凸顯自己,甚至到了吹毛求疵或過度解讀的地步。你都已經那麼厲害了,何必做這種感覺有損格調的事。


像李安那樣厲害的導演,需要這樣處處找新銳導演的麻煩嗎?
像梅莉史翠普那樣優秀的女演員,需要到處去指點新人或要求別人不該怎樣嗎?


如果手裡拿把槌子,什麼東西看在眼裡,都是釘子。


某人受到稱讚,正常的作法應該是趕快看看那個人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吧,而不是趕快找他有什麼錯誤或缺點,眼裡總是別人缺點的人倒底是有什麼毛病。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村上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我覺得他的書太瑣碎了,但今天聽《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的英文版有聲書,卻覺得非常喜歡,也許這種碎碎念的模式特別適合以有聲書的方式欣賞,感覺很像聽廣播節目。而且英文版譯得非常流暢,聲優也很優秀。

這本書雖然是談跑步,但書中提到他開始跑步的緣起,從經營酒吧變成作家的過程,他的規律作息,以及一些人生哲學。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談到規律作息及選擇跑步鍛鍊身體的原因,他說他從小就不喜歡競爭類的遊戲,不喜歡跟別人比較,長跑是孤僻者的最佳選擇(我完全可以瞭解這種想法,我覺得我當譯者也是同樣的心態)。

村上春樹說他去北海道參加100公里(62英里)的超級馬拉松後,有段時間對長跑失去了動力。我沒跑過馬拉松,但譯過一本60幾萬字的小說,其實我已經忘了是什麼感覺,不過好像沒有因此厭倦這一行。每本書比較難的通常是前面起頭,因為作者自己也在抓步調或布局,過了1/4或1/5後就上軌道了。

另,這本書讓我想到之前翻譯的《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呆伯特的作者寫的)。呆伯特的作者跟村上春樹一樣規律,也是每天一大早起床先工作,中午以後去運動,天天如此。他在書裡也分享了不少養成好習慣的秘訣,以及他從上班族變成漫畫家的過程,他和村上簡直是東西輝映。


這兩本書我都非常推薦。

延伸閱讀:這篇寫得很好   導讀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譯者的真正身份


 https://www.facebook.com/grayhawklit/posts/10153227958961732?pnref=story

大致上,我是認同前四點的(第四點只能做到「如果沒有,也要想辦法有」,畢竟我沒有挑書的權力)。

但我覺得最後一點不該是「別忘記你也是作家」,也不是「別忘記你也是譯者」,而是「別忘記你也是讀者」,永遠站在讀者的角度去翻譯才是對的。如果讀者看不懂,或讀者覺得很怪,除非書本身寫爛了,不然你根本就是在污辱那本書。

底下影片49:40起也講得很好「你先是人,才是口譯員。」我也覺得「你先是讀者,才是譯者。」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Neil Patrick Harris’s Choose Your Own Autobiography

 

在往下讀之前,希望你先把上面的影片看完,你不會後悔的,甚至會想要多看幾遍。




這本書我買很久了,一直沒看,當初是因為《風之名》的作者寫道

I expected this book to be witty. I expected it to be clever and fun. And it was. It was all of those things in spades. But I didn't expect it to be sweet and sad and honest and touching. I mean, it's framed as a choose-your-own-adventure. You don't expect those to be heartfelt, emotional stories....(中略)
speaking as a writer, it was irritatingly well written. It just doesn't seem fair that Harris should be able to sing, dance, act, AND write this well. 

所以我馬上下單了,但我一直拖到最近才看。


坦白講,我沒看過他演的任何影集或電影,但那完全不影響這本書的好看程度。書裡完整描述了他從童星到現在的演藝經過,中間穿插了他開始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後來遇到現在的伴侶,被逼著出櫃,兩人成為雙胞胎家長的過程。

我特別喜歡他和另一半David相識相戀、成家,進而養兒育女的歷程,還有很多好笑的經歷,例如認識Elton John的經過,主持東尼獎和艾美獎的準備過程等等。他真的是硬底子演員,雖然天生就適合吃這行飯,但非常努力。

再加上他自己唸有聲書,這本書完全是物超所值。他本身除了接大小銀幕的戲劇以外,也演音樂劇和舞台劇,做卡通配音,幫有聲書配音,所以口條清晰,唱作俱佳,整本有聲書娛樂度爆表。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共勉

前幾天看到比爾蓋茲在自己的網站上提到:
Throughout my career as a programmer, just when I was feeling self-satisfied, someone would come along and show me a better way to do something. I would look at their code and think, “I am so bad at this.” And then I would get to work on sharpening my skills.

最近因為一些事情,想起了幾年前的往事。也許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也許是因為這些年遇到的挫折多了,看待他人的錯誤或疏失也變得比較包容。

如果你做這一行從來沒想過要退出,從來沒懷疑過自己,你是幸運的。在過去專職譯者十年的生涯中,我有兩次認真想過要退出這個行業。兩次都是因為譯稿受到嚴重質疑,而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任。

第一次是發生在七年前,第二次是發生在三年前。

第一次是交出的稿子被編輯整本退稿,理由是翻譯腔明顯。編輯其實合作過很多次了,所以對於這本突然有這個問題感到不解。我自己交稿時已經有些心虛,因為作者的寫法讓我在翻譯和潤稿的過程中非常卡,但我那時也不太知道怎麼修比較好,我覺得我有盲點,知道稿子有問題,但不知如何修改。

那時我付錢請了兩位編輯朋友幫我改了前言幾頁(一位堅持不肯收錢,完全是佛心來著),後來我照著他們修改的方式,自己改了後面十幾章。那本書出版時,aNobii上的評語是「翻譯順暢」,後來我也跟同一位編輯繼續合作了好幾本書。

幾年後,當我被另一位編輯退稿時,其實我覺得莫名其妙,而且我和朋友都看不出問題出在哪裡(你也可以說我們的程度就只到那裡,有待加強),那次對我的打擊比第一次還大,因為我不知從何改起。

那時有整整好幾個月陷入低潮,每天工作都在懷疑自己翻譯的每句話,下筆都怕怕的。後來是找了幾本前輩翻譯的書,每天自己翻譯一兩段,再比對前輩的譯法,如此持續好幾個月,才漸漸恢復了信心。

不過,也是因為那次逐句比對的機會,我發現再怎麼優秀的譯本都有錯誤,只是需要中英比對才看得出來,但那些小錯都瑕不掩瑜,絲毫不減損我對前輩的崇拜。(例如有一本錯了三十幾個小地方,但我從那本書學到很多。)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出版社的改稿方式,是類似脫口秀那樣,會脫稿演出,改得非常生動,但不偏離原意,因為有些作者真的寫得很僵很死,譯者可以照著譯,但編輯為了更增進讀者的瞭解,會改得比較生動。通常這種改法在讀者沒比對原文下,會覺得比較好讀。但不明究理的人,去比對中英文,會以為譯者自己發揮。

經過那兩次挫敗後,我開始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初階的狀態,一個「比上不足,比下也不太有餘」的狀態。坦白講,這一行厲害的譯者真的很多,不止台面上有名的厲害,很多默默翻譯的譯者也很厲害。但是呢,這行有個好處,因為是手工業,每個人的產量有限,再加上出版社非常多,A咖吃不完的,永遠有B咖C咖D咖的位置。不在乎名利的話,這行永遠都有你的位置。即使不是做重點書,永遠都可以從書裡學到東西,至於重點書,反正你可以自己買來吸收知識(而且重點書真的壓力很大,時間很趕,但稿費一樣)。


把這些挫敗寫出來,是希望能鼓勵跟我一樣遇到挫敗的朋友。如果你跟我同行,也許可以運用類似的方式走出低潮(如果你不知道要找哪本前輩的書,我可以推薦楊必的《名利場》)。如果你跟我不同行,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說(因為我說過很多次了),運動是走出低潮最快、最好的方法。

最後,分享一個很久以前看到的東西: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Modern Romance


我是個非常排斥交友網站的人,一來是沒有需要,二來是沒有興趣。不過,基於翻譯前一定要做功課的原則,前陣子為了翻譯《The Mathematics of Love》這本書,我去OKCupid註冊了一個帳號,花了幾個小時瞭解交友網站的運作(書裡講得比較清楚),覺得挺有趣的。而且上面條件不錯的人還真不少。不過,我真的沒時間,也沒興趣,所以玩一個晚上就把帳號刪了。



我有大學同學是上交友網站十天就結婚的,而且她和先生已經結婚十幾年,十個人看過他們夫妻倆,十一個人都說他們有夫妻臉,所以真的很想找個伴的人可以試試。



不過,我覺得比那本書更有趣的是最近我看的另一本《Modern Romance》。我完全是衝著作者買這本書的,他真的非常搞笑,再加上我對任何搞笑咖的書都無法抗拒,當然是非買不可。而且整本有聲書根本脫稿演出,就像在你面前表演脫口秀一樣,精彩極了。



不過,你別以為他只會搞笑,他真的把現代人晚婚或找不到對象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徹,找了很多研究,也做了很多研究。裡面最實用的,應該是如何回簡訊的部分,他點出了很多人的盲點。



即使你真的不需要找任何對象,這本書也很好笑。我發現簡體版已經賣出版權,但繁體版沒人簽,實在太可惜了。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苦盡甘來

幾個月前,面對一本欲哭無淚的書,每天翻譯唯一安慰自己的方式,是去亞馬遜看一星的惡評,看完三百多則惡評後,我覺得我終於得到救贖了。亞馬遜的惡評不稀奇,還有作者的粉絲因為太生氣,為這本書逐章寫了惡評,總共寫了七八篇,貼在部落格裡,我讀得好開心(簡直想跟他擊掌了)。


交稿時,我跟編輯說:「希望妳看稿時不會想要殺我,因為我已經被這本書殺了好幾遍。」
而我也已經做好被讀者罵到臭頭的打算(戴好鋼盔)。


你一定會問,那為什麼要接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我以前負責過的作者,他在實驗一種新的寫作方法,國外評價相當兩極(亞馬遜上有2000多個評價,五星占53%,一星占16%,一星比四星、三星、兩星還多),這本書也不可能交給沒有前面幾本背景資訊的譯者。


好的,時間快轉到本週一,我收到編輯的信和一校稿,信是這樣:(中間空白是有關書的內容,暫時隱匿)

朋友說,我的辛苦有代價了,這確實是一家佛心的出版社。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Straight to Hell




之前寫過一篇「高盛電梯八卦」。等了很久,這本書終於出版了。我是預購有聲書,所以出版第一天就下載了。


我覺得這本書娛樂性不錯,寫了很多I-Banker的荒唐事,寫法跟他的Twitter帳號一樣犀利(每篇前面都收錄了幾則機車的推訊),對香港金融圈的描述頗為生動(還有一篇講到香港菲傭,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有聲書的聲優特別出色。


書中充分描寫了投資銀行業的淫亂生態(包括召妓、嗑藥、揮霍等等),也提到一些亞洲金融圈特有的狀況,算是同類書中對亞洲著墨較多的。雖然稱不上這類金融書的經典,但娛樂效果不錯,有些段落或主題頗好笑。


不過,投資銀行的從業人員有很多種,業務員通常都玩很大(例如作者),其他部門(例如交易員)比較沒玩那麼兇(例如我之前譯過的《犬狼之間的時刻:冒險、直覺及市場起落的生理學之謎》,他就說他沒認識任何人嗑藥的)。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可怕的糖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說知名導演Kevin Smith看了紀錄片《Fed up》後,開始改變兩個生活習慣(戒含糖飲料,開始走路運動),結果減了85磅。我因此去找了那片來看(線上看,但沒有字幕)
最近連續看了四本改變飲食的書後,多多少少有洗腦效果(想想三年前我還是甜食控,去糕點店是每種口味的蛋糕一定要各帶一份回家,每個月要花三千元以上買麵包)。現在我不僅完全戒除麵包和甜點,還練就出看到有人貼出美食照,先聯想到他吃下多少精製的碳水化合物與糖類,對身體有多大傷害,而不是流口水(敲木魚,老僧入定貌)。

這四本書分別是:
Why We Get Fat》(中文版已絕版,很可惜,但網拍還有)
Brain Maker》(中文版尚未出)
Grain Brain》(中文版《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
Salt, Sugar, Fat》(中文版《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


這四本都很好看,但如果你只想看一本,我建議看第四本。第二本和第三本是同一作者,內容差不多,但第二本是最近出版的,寫的層面較廣,我比較喜歡(我是先看二本,才回頭看他的前作第三本)。要完全做到第二本和第三本書的建議非常難,但那是不錯的方向。我覺得能減少糖份和麵粉類的攝取並搭配運動已經很好了,如果完全做到作者(名醫)的建議,人生會非常無趣。

如果你在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擔心得老人癡呆症及多種疾病,我覺得這四本書是不錯的起點。

延伸閱讀:【恐怖實驗】一天吃40匙糖 結果變這樣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Fluent Forever



要不是因為這本書上了博客來的六月選書,我其實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由於我對學習外語一直有強烈的興趣,看到這種書一定是先買了再說,但六月初看到博客來選書時,發現中文版要6/6才出版,我就先買英文版了。

我覺得這本比「三個月外語流利術」(後來也出中文版)好太多了,它是真的教你用現代的工具更迅速有效地學習各種外語。想想上個世紀我們還需要自製單字卡,現在有app或網路版可以用,還可以搭配Google image的輔助,現代學習語言實在太幸福了。

我照著書裡的說明加強了荒廢已久的法文,也順便提升了半桶水的日文,我覺得效果都不錯,非常適合有心學習語言,但不見得有時間去上課的人。另外,一些幫助記憶的方法(例如如何記住歐語名詞是陰性、陽性或中性)也非常實用。


延伸閱讀:書裡也常提到《記憶人人hold得住》,那也是非常有趣的書。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Being Mortal去年上市後,很快就受到很多人的推薦,也上了很多榜單,但我遲遲沒買。直到今年三月底看了這篇書評,我終於買了有聲書,但是又擱著遲遲未聽。


我本來以為這是看了心情會很沈重的書,其實不然。Audible上的書評幾乎都是寫:「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我完全同意這個說法,看完這本書後,可以讓家中的老人以及自己的老年過得更好。


書中提到作者的父親(作者的父母都是醫生)罹癌時找了兩個醫生診斷,遇到兩種截然不同的醫生。當醫生自己患病也遇到沒有同理心的醫生時,那種感覺更是強烈。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搶救心跳》(大推!),很久以前我曾在aNobii寫過那本書的書評,我說那是所有醫生都該看的書,結果被嗆聲(對方大抵是說我們對醫生的要求太多),但同理心真的是醫療中很欠缺的一環。過去幾年,我去醫院看了幾個科,都遇到非常溫和細心的醫生。通常看完病時,感覺病也好了一半。


聽《Being Mortal》時,不時想起前年翻譯的《慢療》。喜歡《慢療》的人,應該也會喜歡這本,這兩本都是讓人(病人、老人或家屬)活得更有質感和尊嚴的書。

影片:「人生的最後功課」深入探討生命、死亡、藥物與臨終照顧的最後交集






~2015年醫療心職人~生死相伴護理情_吳淋禎護理長
Posted by 醫療心職人 on 2015年9月23日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附註

每次接到補譯附註的要求,我就想起這張圖,我很想知道真的有人照著附註輸入那麼長的網址嗎?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肥胖的真相


葛瑞琴‧魯賓在《Better Than Before》說,她看了《Why We Get Fat》後,身體力行,改變飲食(其實攝取的卡路里變多了),體重馬上下降(而且她根本是瘦子),於是她推薦那本書給她爸爸,她爸爸也瘦了。



她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有些習慣的養成靠的是一種觸媒(例如看了某本書)或契機(人生出現某種變化)。我覺得她的書也讓我的生活立即產生了變化(非常推薦!!!!)



我馬上買了《Why We Get Fat》的有聲書,聽了一半後,覺得很有說服力。其實它的方法就是吃GI值低的食物,作者一直強調算卡路里是錯的,書裡舉了很多研究佐證,這個方法對愛吃肉的人很有吸引力。



書裡有一章提到「運動減肥無效論」,舉了幾個例子,還滿好笑。看完後,我刻意把「運動無效論」從腦袋刪除。其實作者自己也愛運動,但他說運動有很多好處,只是不包括減肥。我一直懷疑過去幾年體重降低完全是因為我戒掉了麵包和甜點(這點和書裡提到的理論完全相符),而不是運動,但運動是當初讓我對麵包和甜食完全失去興趣的原因。



剛剛才發現這本已經有中文版《面對肥胖的真相:少吃多動不會瘦,「胖」這回事和你想得不一樣!》,只是已絕版(露天網拍還有),我覺得這本比較適合真心想減肥卻不想運動的人看。



不過,我很推薦大家上博客來網頁,閱讀上面收錄的導言。裡面有一段很好笑: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是某位備受尊敬的運動生理學家。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運動醫藥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在2007年8月曾出版一套身體活動與健康指南,他即是共同作者之一。他告訴我,他這人一向「又矮、又胖又禿頭」,後來在1970年代開始進行長跑運動,現在他六十多快七十歲,仍是「又矮又禿頭,不過更胖了。」他說,這些年來他跑了八萬哩,大概足以繞地球三圈(赤道長度),但體重卻多了三十幾磅!他認為靠運動來控制體重,效果是有限的;但他也相信如果不跑的話,可能還會變得更肥、更胖。

不過,說實在,我覺得這幾年來,對我最有用的減肥書,其實是Fit2Fat2Fit,但好像沒人要出中文版,每次我偷懶不想運動時,就會想起他,想到變胖後人生也會逐漸變質,那種人生失控的感覺太可怕了。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習慣的養成



我的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我甚至無法告訴你,我每天大概何時起床,何時就寢,連三餐時間也不固定。每個月約有一半的時間是日夜顛倒,曾經試過N次(N>10)要固定作息時間,但總是撐不到七天。



主要原因是我如果沒睡飽就無法工作,不然效率會很差很差。多年前剛搬回南部時,我媽很堅持我三餐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所以那時常常做一件傻事:起床為了吃飯,吃完再回去繼續睡。後來我真的受不了,叫我媽不要再逼我了,終於我可以按自己身體的步調作息。



每次看Okapi的〈譯界人生〉單元,我都非常羞愧,發現不少譯者作息跟上班族一樣規律,我真的沒有辦法,我頂多只能維持「平均值」很規律,亦即每天平均下來,不管分幾段睡眠,平均都一定要睡飽九小時(有時會一天睡六小時,但隔天就會睡十幾小時,但總之,平均就是九小時)。



由於各種作息時間都嘗試過,我覺得工作效率最好的作息是三四點起床,五六點運動吃早餐,工作,晚上六七點就寢(我家都六點就吃完晚餐了),但問題是這種固定作息,我頂多只能撐三天。再加上現在眼力比較不行,有時眼睛一疲勞,我就關機了。



前陣子看了《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我很喜歡瞭解大家的日常作息,所以還滿喜歡這本書的。裡面最勵志的,應該是這裡節錄的兩篇。這本書其實內容很少,但因為有聲書切了161段(收錄161個人),我想到就偶爾聽幾段,所以很久才聽完。不過,我聽完有聲書後,決定去買中文版放在書桌前,工作厭煩時就複習幾頁,那些人的小故事確實對SOHO有不錯的啟發。



我非常喜歡看「如何養成習慣」的書,這些年來陸續看了《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一天過得很充實》《管理你的每一天》《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等等。其中《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及《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深得我心。不過,說實在,上述每一本都沒有幫我達到養成習慣的目的,直到最近看了《Better Than Before》,終於大受啟發。



我目前為止,唯一養成的習慣是運動,但那是我兩年前為了走出人生低潮,意外養成的習慣。不過,我是非常兩極化的人,有些事情很規律,有些事情很不規律。



賈伯斯和佐克伯是每天穿同樣的衣服,我則是曾經連續兩年以上每天吃同樣的早餐。大學有兩年多的時間,每天早餐都吃一杯麥片,一片吐司,一顆葡萄柚,直到畢業,搬離宿舍,我才終止那個慣性。但是,我開始上班以後,曾經有一年多,天天早上用鬆餅機做鬆餅(我也不知道我為何那麼堅持),直到一年多以後,那台鬆餅機壞了,我才終於罷休。接著連續兩三年,我每天早上都吃納豆配白飯,直到搬回南部,發現買納豆有點麻煩,才又中斷。



《Better Than Before》不是教你該養成什麼習慣,它是先教你判斷你的個性傾向,然後對症下藥,教你如何養成適合你自己的習慣,我覺得非常受用。作者是認真魔人,所以研究了很多方法和理論,還做了實驗,我覺得幫讀者省了很多功夫,非常適合想好好整頓一下個人生活的人。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Unjust laws exist; shall we be content to obey them, or shall we endeavor to amend them, and obey them until we have succeeded, or shall we transgress them at once?  -梭羅

幾年前他過世的消息,讓我震撼了很久,這部記錄片其實已經拍好一陣子了,記得不久前有人在招募義工翻譯成中文版(不過,YouTube可選簡中字幕)。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Becoming Steve Jobs 讀後感


這本書還沒出版以前,本來我已經不想再買了,畢竟《賈伯斯傳》我看完了,也覺得寫得很好,而且我也看過其他多本蘋果書,甚至譯過兩本蘋果書。


但是這本書出版的前幾天,《紐約時報》刊出〈Apple Opens Up toPraise New Book on Steve Jobs, and Criticize an Old One〉,說蘋果裡的人不喜歡《賈伯斯傳》,但非常喜歡這本新書,我的腦波又弱了,身為傳記控,馬上預購有聲書,前幾天已經下載了。


新書對賈伯斯的形容是 “He could be a jerk, but never an asshole.” (有人翻譯了這篇文章


我不太理解為什麼蘋果裡的人那麼討厭《賈伯斯傳》,他們覺得那本書凸顯了他糟糕的一面,但我幾年前看完時,一點也不覺得啊,有缺點才顯得真實。如果傳記一味歌功頌德,那就不好看了。而且,你真的不得不佩服賈伯斯和他太太願意讓 Isaacson放手寫(我不相信其他名人有膽子那樣做),其實我看完《賈伯斯傳》後,對賈伯斯和庫克的評價都是增加的。


甚至連去年看完被庫克痛批為「胡扯」的《Haunted Empire》,我都覺得看完不減我對蘋果或任何人的觀感,而我根本就不是蘋果迷(雖然我有iPhone、Mac Air和iPod,但我對Mac還是很不習慣)。


新書對果迷來說,是一種慰藉。對非果迷來說,是很好的個人成長故事,但不減我對《賈伯斯傳》的喜愛,兩本都有存在的必要


不過,就像這篇報導說的,蘋果太在意賈伯斯留下的形象並不是好事(他們簡直把賈伯斯當成「上人」,不可謗佛啊,謗佛者死 XD)。賈伯斯的「神位」早已確立,只是「神格」不太完美。新書的說法是,外界對他的看法大多是他年輕氣盛的事(成名要趁早的後遺症?)後來他年紀大了,逐漸修正了,但因蘋果後來嚴格控制採訪,所以外界知道的不多,新書補足了這些細節。沒有人是盡善盡美的,他假如真的面面俱到,那就太假了。


作者Brent Schlender在描寫整個產業的演變及相關人物時,比Isaacson更加細膩,畢竟他是《華爾街日報》、《財星》的專業記者,已經報導整個產業三十多年,又是賈伯斯最常往來的少數記者之一,賈伯斯跟別人介紹他時,他說作者是他的「朋友」,而不是記者。這幾十年的貼身採訪,觀察賈伯斯的轉變,再加上他家有一倉庫幾十年來的相關採訪內容,又參加過每場產品發表會,所以寫起來格外細膩。


他並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他在書中也寫了很多賈伯斯的缺點,但他的寫法比較像是在描寫一個人從錯誤中成長、逐漸修改自己的故事。


他對賈伯斯的失敗或缺點也分析得比較詳細,但那些失敗都成了他日後成功的養分(傳記控最愛這種東山再起的故事)。而且我覺得他不只把賈伯斯寫得好,連提到業界的其他大人物時,例如比爾‧蓋茲或安迪‧葛洛夫,都寫得不錯,我尤其喜歡他寫比爾蓋茲的部分。


書的前1/3可能有些蘋果迷已經很熟悉,也比較單調,但1/3以後很有趣,彷彿回到MBA時代在研究哈佛商學院出版的企業個案,我覺得根本可以拿來開一門企業管理課了。我特別喜歡作者談皮克斯那段,讓我對皮克斯創辦人Ed Catmull和他去年寫的暢銷書Creativity Inc. 大感興趣(那本書佐克伯上個月才剛推薦,繁體中文版好像下個月就要出了),馬上購入。


我覺得這是不只果粉會喜歡的書,如果你對企業管理感興趣,對個人成長感興趣,對從失敗中學習感興趣,你都會喜歡這本書。根據報導,中文版好像五月底上市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text-to-speech

由於用眼過度,平常除了工作以外,盡量不再給眼睛增添壓力。聽Audible有聲書三年了,除了可以讓眼睛休息以外,也因為更能利用零碎的時間,每年的閱讀量反而增加了。

但有些書沒出有聲版,總是覺得很遺憾,頂多只能依賴Kindletext-to-speechTTS)功能(不是每本書都有,要看出版社而定)。但現在的Kindle不是每一版都有這個功能,反而最新版沒有。查了一下網路,發現這個連結:Which Kindles Have Text to Speech?

舊版KindleTTS功能比較像機器人說話,Kindle Fire則是採用IVONA TTS,比較好一些。

YouTube上有「iPhoneiPadvoice-over功能讀kindle電子書」的教學,但我的iPhone不知怎的,就是拒絕講話!!!!


後來搜尋iOStext-to-speech app,發現Voice Dream Reader相當好用,用了免費版後(只能讀幾句),馬上花錢買了完整版(台幣三百,比買kindle還便宜),而且讀起來還不錯,不會太機器人,幾乎什麼格式都能讀(DRM保護的除外),也可以和Dropbox及多種社群書籤相通,非常方便。

===========

後記1:


我真的太愛Voice Dream app,於是去查了一下開發者,沒想到是一個華人(小時候從中國移民美國),他的開發機緣也很妙

他是聽了TED演講後,全家休息一年去挪威北極圈「小退休」(他辭去高科技公司的工作),冬天在北極圈裡開始開發那個軟體。

那個TED演講者說,很多人把退休移到人生的後半段,他覺得應該把小退休分散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聽完演講後,他就開始規劃一年的小退休,也因此有機緣寫出那麼棒的軟體。


後記2:

用了幾週kindle fire後,我還滿喜歡的,除了比較重這個缺點以外,我找不到其他缺點。它的text-to-speech的功能已經進化到不太有機器人味了,如果重量的問題能改善,那就太完美了。這是我的第二台kindle。


後記3:
The Most Powerful Text To Speech Reader
Listen to PDF files, webpages, e-books, e-textbooks, office documents and even printe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