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不動如山

之前看《The Buy Side》那本書時,其中有一章提到他身為交易員的一個優勢,他說很多人會因為「愛上」某支股票而捨不得賣,或是賠了以後非常難過。優秀的交易員要做到幾乎沒血沒淚,心境不動如山,大賺大賠時心跳幾乎都沒變。他說有時他是拿身邊的人當投資參考,比如一位分析師分析得很準,但投資建議很保守,所以他下單時會根據那位分析師的建議加倍下單。又比如他隔壁的人很容易慌張,那個人假如開始賣某檔股票,他就開始進場買。

這種情況我以前也遇過,以前有個同事就是我們投資的反向指標,他一進場買股票,我們就開始反手出清。

說到心境不動如山,我覺得上FB,如果不具備這種特質,那就乾脆低調一點。人性是非常複雜微妙的,當你貼出大吃大喝、遊山玩水、炫富炫才的內容,或是貼出抱怨連連、醮東醮西、憂國憂民、無病呻吟的內容,你無法阻止別人怎麼解讀。當別人解讀出你無意表現出來的感覺,或甚至完全誤解你的意思時,你再來怪別人「見不得別人好」或是「沒有同理心」,除了自做自受以外,那要怪誰呢?

從部落格時代到FB時代,一路走來觀察了很多網紅,我覺得「電腦玩物」是最專業的網路經營者,不僅發文完全堅守某個領域,沒有不相干的內容或流水帳,而且內容充實,還出了幾本實用的書,我覺得這是利人利己的最佳典範。


延伸閱讀:
1. FB各種類型的朋友,你遇過幾種? (這漫畫真是精闢)
2. 最近在別人的推薦下,看了日劇《只想住在吉祥寺嗎》,好可愛的輕鬆短劇,一集才20幾分鐘,看完心情很好。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The Buy Side


晚了好幾年,終於看完,裡面描寫內線交易的部分很不錯,但吸毒的部分就很無聊。這書有簡中版,但不知為何沒有繁中版,簡中版的標題滿有趣《痛与爱的交易生涯:我在对冲基金的5840天》。


書裡提到一句為什麼在華爾街待愈久愈難離開:「因為前妻愈來愈多。」這句話安東尼波登也曾用來解釋為什麼美國很多名廚要接很多可笑的代言、開很多餐廳,就是因為前妻愈來愈多,贍養費負擔太大。不過,波登最近也集滿兩名前妻(喂)。


這本書的原文是在2013年出版,相較之下,我覺得比較沒那麼深入的《我為什麼告別高盛》(原文2012出版)及《我在投資銀行的黑色鬧劇》(原文2015出版)反而都出了中文版。不過,想走投資銀行業的人來說,這三本都可以看一下。雖然這三本都跟Michael Lewis的寫作差得很遠。

延伸閱讀:15 books you must read if you want to work on Wall Street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不吃的人們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給這本書下的評語是:「終於窮到需要看這本書了」。
我覺得書名應該改成《台北買房全攻略》。
友人說:「不知道是真的還假的,不用煮飯實在太好了。」(主婦的心聲)
由於我實在太好奇,就下單買了這本書。

今天拿到書,稍微翻了一下,覺得挺有趣的。裡面有一句關鍵:「人不可能突然停止飲食,但可在習慣少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接近不食狀態。」

我覺得李欣頻寫的推薦序(博客來有)好像在推廣靈修 XD 由於她推廣靈修多年,感覺好像已經是仙女等級,不需要吃東西好像也不意外XDDD

不過,這方法似乎很適合中老年人,撇開省錢、省時間的好處不說,有時吃太多或太豐盛對身體確實是負擔。

我上網找了那三人的影片,覺得日本電視節目好妙。電視節目請研究人員研究其中一人的腸道(就是那個一天只喝一杯綠草汁,連續18年的女人),研究顯示她腸道裡的菌根本跟牛一樣(牛也是吃草)。

我覺得這種書有點類似Affirmation的技巧,信者恆信,相信也沒有壞處就是了,少吃又不會死,又可以省錢。

人體的潛力是無窮的,三、四年前,你要是跟上輩子可能是紅螞蟻的我說,三年後你完全不會想吃麵包和甜食,我是打死都不會相信。我以前去麵包店是所有甜點一定各買一塊回家,然後回家一次吃完。現在你把麵包和甜點擺在我面前一整天,我完全都不想碰。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雜想

FB的翻譯社團裡一些強人跳出來說月入六位數以後,有人提議不要比較收入和產量。

其實到了某個年紀以後,收入或產量多寡已經不是我羨慕的,我更羨慕那些把生活過得很自在,有充裕時間運動得滿頭大汗,好好看書看電影,出外踏青的人。真要比較收入,年收數百萬、上千萬的人多的是,但有錢不見得有閒、有健康,而且最近周遭聽到很多四五十歲就突然掛掉的消息。

之前在一本描述十八世紀的書裡看到:「在美國,無所事事是一種罪惡;但是在法國,忙碌無暇顯得庸俗。」

坦白講,我還真的沒羨慕過產量很多的人。其實大家看到你時,根本不會知道你工作多少或賺多少,大家第一眼看到的是你的氣色和體態。我實在不知道把醒來的時間全部拿來工作或上網有什麼好羨慕的。

很多人當初要當自由工作者,不就是為了自由嗎?怎麼會到頭來還在比那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