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居家必備良藥

我本來不知道德國百靈油是萬靈丹,是有一天看到留德的人介紹用法後,很好奇就買了(後來才發現7-Eleven就有賣)。

買了之後一開始也擱著沒用,某天半夜突然覺得牙齦不適,於是拿它來漱口,竟然就好了。最近因為感冒喉嚨痛,也用了網路上教的方法,馬上就舒緩很多。

用法請見這裡這裡,根本是萬靈丹。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keystone habit

我不太常重複聽一本書,畢竟想看的書很多,真的沒時間反覆看一本書,但有三個例外:

1. 我翻譯的書(通常預習時聽一次,翻譯或潤稿時遇到有疑處,會再聽一次)。

2. 一本書聽到一半放棄,過一段時間不甘心(通常是因為別人說很好,但自己第一次聽覺得普通),再給它一次機會。

3. 一本書每次聽都有不同的收穫,所以隔一段時間又聽一次


前幾天第三次重聽Getting Things Done時(因為前兩次的經驗實在太糟了,都是半途而廢),注意到作者說,有讀者告訴他,這本書已經看了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體會,就像系統的使用手冊,我們通常不會逐字閱讀,但有時拿起來翻閱,會發現實用的用法。

像思果的《翻譯研究》和《翻譯新究》就不太適合一次讀完,但很適合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翻翻,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體會。

最近開始把去年讀過幾本比較有效的「效率書」和「習慣書」又翻出來重看一遍。覺得在建立一些好習慣後,第二次讀那些書還是有新的收穫。

有一種習慣叫keystone habit,那是指:你一旦成功建立一個好習慣,其他的好習慣往往會接踵而來,這種能帶動其他好習慣的習慣,就叫keystone habit,例如運動、睡眠都是。

習慣的養成不能貪心,比如你同時想養成運動習慣和其他習慣,往往會失敗。這時我覺得驚人習慣力:做一下就好!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創造大奇蹟》(Mini Habits)和作者的另一本新書《Mini Habits for Weight Loss: Stop Dieting. Form New Habits. Change Your Lifestyle Without Suffering》滿實用的。

不過,我真的建議所有有心想養成習慣的人,從《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和《增強你的意志力》開始看起,看過那兩本後,你會發現所有的相關書籍都有引用他們的說法(這是看過三十幾本相關書籍的心得)。

延伸閱讀:我覺得這一篇也很實用
從練習每天走路一萬步習慣開始帶來的小改變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Choose Yourself


我已經不記得當初為何會買這本有聲書,很有可能是趁Audible每天推出的特價書買的(通常不到3美元)。

剛開始聽時,我也不知道這個作者是誰,感覺是個魯蛇,他講了很多大起大落的親身經歷,說到他想要自殺(他甚至覺得自殺讓孩子領到保險金,可能比他活著更有意義),陷入人生低潮多次又爬出屎坑。一開始聽覺得沒什麼,但不知怎的,又不想停下來,然後聽著聽著,覺得這個人真的很奇妙,上網查了他的經歷,才發現他根本不是魯蛇,還寫了很多投資的書(我本來以為是同名同姓的作者,結果不是)。

我覺得他分享的一些人生哲理挺有趣的,那應該是曾經大起大落、想要自殺又走出低谷的人才有的深刻體會。其中有一段最深得我心的,是下面:

(後補)另,書中提到「甘地吃糖」的故事,我覺得非常妙。

(中略)




中日韓的讚


今天早上學韓文時,突然想到,韓文的FB「讚」是什麼?

查了一下發現這篇文章「Facebook の "いいね!" は各國語で何て言うか調べてみた」,覺得很有趣。

韓文裡面也有「讚」(짱)的說法,而且跟中文發音幾乎一樣,但韓文FB的讚則跟日文一樣,都是좋아요(いいね),因為他們的「好」也有「喜歡」的意思。語言真是有趣。

看完那篇日文文章,才知道原來還有關西版的FB按鈕可以用。

前幾天看到有人分享底下的影片,聽說他是ICRT 第一位非外國裔的DJ。不過,我覺得最妙的是,我發現很多英文很好的人都學過韓文,比如他和阿滴兄妹。

果然是代溝,我們那一代流行學日文,現在年輕人幾乎都有學韓文,韓國這十幾年來的文化發展好恐怖。

延伸閱讀:最佳的免費韓文學習資源 Talk to me in Korean (他是自學韓文通過檢定,最近發現這種人好多)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翻譯之難




一早看到出版社分享昨天一本書的導讀會,想起去年翻譯那本書的種種。

去年的這個時候,剛好在翻譯克里斯汀生的新書《創新的用途理論》。因為本人有翻譯前先把作者的前作都買回家讀一遍的強迫症,根本是搞死自己(圖中只放其中幾本,因為我家的書已經土石流氾濫,有幾本找不到)。

去年這本書出版後,陸續看到讀者說「這本比前面幾本好讀」,每次看到這樣的評論,我都很想哭,「啊啊啊,你知道我潤過幾次才放過我自己嗎?」

底下是去年跟編輯的通信
這本比較複雜一點,所以我需要比較多的時間。  
主要是因為書裡的理論"Jobs theory",那個Jobs泛指多個意思,按上下文可指「工作、事情、任務、活兒、成果、職責、作用、情況」等等,如果全都譯成一樣,感覺很奇怪。我本來想把它一律譯成「用途」,以求統一,但套在有些段落會變得非常奇怪。  
再加上,如果你常看《哈佛商業評論》的話(我常幫他們翻譯),作者(共四人)的文體跟《哈佛商業評論》很像(他們四人經常投稿《哈佛商業評論》,其中一人還是該雜誌的編輯,講好聽一點是比較學術,講難聽一點是比較囉唆。  
其實書本身的概念不難,但我覺得是寫法的問題,有時我反覆看一個段落,覺得有點心海羅盤,必須把有聲書叫出來聽,用聽的才比較懂那段的用意和語氣。再加上我翻到後面,一直改前面的用詞,所以時間上比其他的書還久。

結果,出版社的行銷總監看完那封信後告訴我:「心海羅盤(o^^o)我心有戚戚焉啦!其實有些讀者來信抱怨,Jobs應該是任務而不是用途....其實他即使看了原文,也不一定懂得作者在這段的jobs想表達的意思........」

譯者有時就是這樣黑掉的,讀者常以為我們翻譯時都沒考慮到更好的用法,問題是作者就是寫得那麼籠統。有些讀者可能會寫信跟譯者說,比較狠的讀者,就是直接去找出版社抱怨,或是在社群媒體上指責譯者不用心,也不讓人回應或辯駁。身為譯者,你就只能默默承受暗箭。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名校有用嗎?

自從開始聽萬維鋼的精英日課後,覺得聽到很多有趣的訊息。昨天聽他講《數據、謊言與真相》(這是去年講的內容,繁中版上個月剛出)這本書時,裡面有一段特別有趣,底下是逐字稿:

名校有用嗎?如果你是名校畢業生,你的收入水準將會比一般大學的畢業生高很多。有人統計,哈佛畢業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2萬3千美元,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收入是8萬7千美元,所以顯然是哈佛厲害。 
但這裡有個問題。哈佛的錄取標準比賓州州立大學高很多,好學生才能進哈佛。可如果這些學生本來就厲害,那他們就算不上哈佛,去個一般的大學上學,難道就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嗎? 
哈佛這樣的名校,對學生的能力,到底有沒有一個“附加值”的作用呢?像這樣的問題,也有辦法隨機試驗。 
咱們先說高中的。全美國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是紐約市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這個學校很像中國的官辦重點高中,錄取學生不看什麼家庭背景、推薦信和課外活動,只看考試成績,而且是一考定終生。它每年在全紐約舉行一次統一的入學考試,27000人報考,錄取率只有5%。 
所以你千萬別說美國沒有應試教育,紐約初中生為了進史岱文森高中可是擠破了頭。在為了上好大學就要先上個好高中這件事上,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可以說是有共識的。 
但是有經濟學家,問了一個絕大多數人從來都沒想過的問題:上這種重點高中真管用嗎? 
如果你比較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考上名牌大學的比例,那顯然是史岱文森高中更厲害 —— 但這裡面有個同樣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史岱文森的學生本來就厲害。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史岱文森高中,到底對學生有沒有一個“加持”的作用? 
經濟學家想到一個好辦法。有些考生是只差一兩分沒考上史岱文森高中,有些考生是只比錄取分數線高了一兩分而考上了史岱文森高中 —— 這兩種人的實際水準,應該幾乎沒區別。那這就提供了一個自然實驗:經濟學家只要跟蹤這兩撥人,看他們日後考大學的情況,不就知道上史岱文森到底有沒有用了嗎? 
大資料分析顯示,全美排名第一、錄取率只有5%的大名鼎鼎的史岱文森高中,對這些幸運考上了的學生的“加持”作用,一點、都、沒、有。 
這兩組學生的大學先修課程分數、大學入學考試(SAT)成績、以及他們最後去了哪些大學,沒有任何區別。連微小的差距都沒有! 
也就是說,如果你差一兩分落榜了,千萬別在意,考沒考上對你的前途根本沒影響。 
這個結論非常令人吃驚。難道說好高中裡面的好老師、好同學、更難的課程,對人一點影響都沒有嗎?—— 至少是沒有*可觀測*的影響。 
而且大學也是同樣的道理。另一個研究 —— 我以前在《高中是個把人分類的機器》這篇文章裡說過 —— 考察那些被名校錄取了但是沒有去名校,選擇了一個一般學校的人。比如說,哈佛和賓州州立大學同時錄取了你,但是你可能覺得哈佛學費太高,或者你的女朋友在賓州州立大學,總之你沒去哈佛,去了賓州州立大學 —— 那你的前途會受到影響嗎? 
答案是沒什麼影響。經濟學家跟蹤調查顯示,這些有能力去名校而沒去名校的人,日後的收入水準跟去了名校的人基本一樣。
如此說來,什麼牌子、什麼名師、什麼校友會,這些名校的光環加持,至少對個人收入來說,沒有可觀測的效應。牛人到哪裡都是牛人。名校並沒有“培養”牛人,名校只不過“選擇”了牛人。 
賽斯最後說的例子是巴菲特。巴菲特當年一開始上的是沃頓商學院,那是美國最牛的商學院之一。可是是巴菲特時間不長就轉學了 —— 因為他覺得沃頓的學費太貴!巴菲特轉學去了內布達斯加·林肯大學 —— 在美國地位大概相當於中國的貴州大學 —— 沃頓痛失股神。

我就想起來校長們愛說的一句話:“今天你們以學校為榮,將來學校會以你們為榮!”—— 校長你錯了,今天學校就應該以我們為榮。
=========(逐字稿結束)

重點高中有沒有效,這個我是親身實驗者。當初我考高中時,因為必須從屏東到高雄考試,根本沒睡飽,所以考數學時考到睡著了,差幾分沒上第一志願雄女,於是在普通高中裡過了快樂的三年生活,打遍天下無敵手,高中三年不管考多爛,都是全校第一名,而且學校是男女合班,三年過得非常快樂。

大學聯考時,我本來覺得我們這種三流學校能考上國立大學就好了,於是就抱著很平常的心態考大學,然後不小心就考上當時第一類組的第一志願。大學班上可說是人才濟濟,每個都是全省重點高中全校第一名畢業的,但是那又怎樣呢,畢業二十年後,大家也沒有多優秀,頂多就是過安穩的生活而已。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你這麼堅強


前幾天看到這段話,覺得感觸特別深。是的,「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你這麼堅強」,網路上任何無心或有心的批評,都可能對對方造成傷害,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是怎樣的傷害,因為躲在螢幕後方什麼也看不見。

自從譯完《Reclaiming Conversation》後,愈來愈覺得網路的可怕,然後今天早上又看到下面的文字,覺得遠離網路是對的。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The 5 Second Rule

身為Audible的重度用戶(我有五百多本有聲書),看到亞馬遜2017年的年度報告出現底下這張圖,突然對這本書非常好奇。


我之前完全沒注意到這本書,去網站上試聽後也覺得沒什麼特別,但我還是很想知道為什麼它那麼熱門。下載來聽後,其實內容真的很單純(基本上試聽的內容就是全書重點),不過由於作者曾經當過訓練講師,主持節目,所以口才還不錯,用聽的確實比讀起來有意思,就好像她在對你演講一樣。

這本書講的道理也很簡單(所以基本上除非你錢很多,不然就不必買了)。她以個人親身經驗及很多人的經驗說明:任何動心起念都要在倒數五秒後馬上執行,不然注定失敗,因為想太多就會顧慮太多。

作者是靠這個方法走出人生低潮,但她也坦言,即使是七年後的今天,馬上行動對她來說依然很難。

不過,說到「行動力」,我覺得去年的一大體悟是,想做什麼真的要馬上做,不然一定會失敗,所以不要訂什麼新年新計畫。如果你當下做不到,過一百個年也不可能做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我學韓文是前年十二月某天突然想學就開始天天學了。如果等到去年一月才開始,熱度肯定早就退燒了。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睡眠學校:揭開睡眠奧祕,為何想要成功快樂,要睡飽一點?



這本不是我翻譯的,我譯過這位作者的三本書,他一直是很幽默的人,所以讀這本書是愉悅的(我是聽英文版)。但由於我自己也譯過有關睡眠的書,所以裡面講的東西,我大多都知道了,可是韋斯曼講起來就是特別好笑,尤其講到不睡覺或睡眠不足有什麼後果那章,簡直是又可怕又好笑。


這本除了講睡眠以外,也花了很多篇幅談作夢和夢遊,例如作夢對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我覺得整體來說,這本比我譯過的睡眠書還豐富有趣。


最近為了提高睡眠品質,除了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外,也下了重本買重力毯和五千元以上的枕頭(每個人對枕頭的軟硬度偏好不同,需要去現場試躺再買,像我就不適合工學枕)。我覺得重力毯和好枕頭(我是買Tempur)對我確實是有幫助,但我覺得這種需要花重本的事,我不會隨便推薦,畢竟賺錢很辛苦。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專注

過去一年,為了騰出更多睡眠和運動時間,也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我看了不下三十本有關效率和意志力的書。畢竟,一天就只有24小時。一般人的想法是,做不完的事,可以用減少睡眠的方法來補。但由於我已經不是年輕人了,再加上譯過一些有關睡眠的書,知道睡眠的重要後,我現在是把睡眠放第一位。

我最認同的兩句話是:
向陽:「第一要睡飽,第二要有目標。」
豬大爺論人生目標:「事業可以不顧,睡眠必要充足。」
此外,Okapi譯界人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徐麗松的訪問,他說:
「譯書的時候,我最喜歡晚上七、八點就睡,凌晨兩點起床,泡一杯茶,然後直接工作。」
我自己試過以後,非常喜歡這種生活步調,雖然目前還無法把它變成習慣,但那是我的目標。

在《成為巴菲特》那部影片裡,巴菲特說:「我認識比爾蓋茲後不久,比爾他爸要我們,在紙上各自寫下,對我們最有幫助的東西,比爾和我沒有串通好,但我們都寫了『專注』。」(酸民一定會說是投對胎,這裡我們就不討論運氣這件事。)

每次我遇到生活上的問題,通常是從書中找答案。我覺得,既然別人花時間研究或整理出心法了,我可以省下很多摸索的時間。所以看了三十幾本書,把自己當白老鼠實驗後,終於得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很多方法基本上都只有短期效果,或者你直覺就認為:「辦不到!」

但就像冥想一樣,一開始我覺得那根本是唬爛(而且多年前我還翻譯過鼓吹冥想的書),如今嘗試半年多,那已經變成我每天的一大要事。這是你半年前問我,我絕對意想不到的。

不過,真要說讓我徹底把幾個網路帳號刪掉,或一整天都不想登入帳號,大概是譯完《Reclaiming conversation》之後。譯這本書的時間拖了很久,有二十幾萬字,拖到編輯可能會想把我宰了。這本書不太好譯,因為裡面有不少模擬兩可的句子,再加上大教授因為學術領域廣泛,喜歡引用很多東西,翻譯時是痛苦的。但以讀者身份預習及複習時,是很快樂的,我覺得這本書徹底讓我從有資訊焦慮症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變成JOMO(joy of missing out)。

「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我覺得這是我去年一整年最大的心得。

底下是我覺得對我有助益的書(其實跟我的年度十大選書重複性很大):
1. 《Reclaiming conversation》(作者的前作去年同時獲得Openbook和鏡週刊的年度選書)
2. 《 增強你的意志力》(這本真的是相見恨晚)
3. 《欲罷不能》
4.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這本我看了兩次,第一次的感想只有三個字:「辦不到!」後來我譯了作者的前作,又回頭把這本重新看一遍,第二次就有收穫了,作者的前作實在寫得很好,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等今年出版以後再說。)
5. 《Peak Performance》
6. 《輕鬆駕馭意志力》

======
忘了列其他不是去年看的書:
1.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2. 《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
3. 《驚人習慣力:做一下就好!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創造大奇蹟》
4. 《I Know How She Doe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