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網路與職涯

以前有一個朋友很討厭寫email聯繫,他比較喜歡打電話,剛開始我不是很了解為什麼,後來知道那是因為他不喜歡留下任何證據。他也覺得文字有很多詮釋的空間,可能他沒有那個意思,但我卻讀出了其他意思。

很多人在網路上留下文字,是把它視為瓶中信,當成訴說「國王的耳朵是驢耳朵」的地方,又或者像哈利波特裡的「儲思盆」(可以透過它看到別人的記憶,進入儲思盆的人可以看見主角已經忘了或不留意的東西),所以宣洩了一時的怒氣,卻忘了那東西會在網路上流傳很久。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後來把Twitter關了,在FB上也不太發文了,寫部落格也只寫真的想記下來、方便以後找資料的東西。

「開FB專頁」這件事,對我來說,應該是害我無意間得罪了不少人,也增加了不少仇人,斷了自己接案的後路。但不知怎的,我好像已經覺得無所謂。

我一直覺得編輯和譯者的關係是平等的,不是一種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協力廠商的概念。當然,有些協力廠商為了拿到案子,可能膝蓋比較軟一點,嘴巴比較甜一點,姿態比較低一點,把發案的人視為衣食父母,但說實在我真的辦不到,大概是因為我以前上班就非常討厭狗腿的人(我做過電腦業的行銷廣告採買,別人為了讓你下廣告而狗腿的舉動,我見多了。被別人視為衣食父母而真的以為自己很行,這種人我也見多了。)。

以前上班的時候,我不否認我在同事的眼中是老闆身邊的紅人,但是跟我很熟的同事都知道,那是因為我都是撿別人不做的事情。以前工作量少的時候,我是六點準時下班去上法語課,根本不甩老闆還在上班。有一年(網路泡沫破裂那年)需要裁員,我們部門有一個名額,我心想大概是裁最資淺的我吧,老闆說他假如砍我,就沒有人做那些垃圾事了,每個部門都要有人做大家不想做的事。

至於翻譯,剛開始入行時,我確實會怕得罪編輯就斷了後路,所以那時對任何不合理的要求都接受了(現在回想那些事情,覺得簡直是受虐的小媳婦),但後來因身體不堪負荷,再加上心有不甘(正所謂作用力愈大,反作用力愈大),我開始覺得我只想顧及譯稿品質,不想再被逼著交差(尤其是很難的稿子),所以開始拖稿。

於是,有些編輯受不了拖稿就不再合作了,但不知怎的,我反而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大概是因為這樣也自然篩選出理念跟我比較契合的編輯,覺得品質比趕快出版重要。

我曾經想過,會不會哪一天把所有合作的編輯都得罪光了,就沒有案子了,那時會怎樣呢?其實這個情境,我在腦中已經模擬了很多遍,頂多就是回到當初剛入行時完全沒有人脈的狀況,自己需要辛苦去搜尋案子,而不是有人來詢案。而且翻譯不是只有出版業可做,其他領域我也做過,要找到「非出版業」的案子並不是很難(而且收入更好)。

但說實在,我其實可以退休了,沒案子就自然而然退休,我大概可以每天看Netflix及家裡的三千多本書,就可以過完下半輩子了。我沒有家累,又不必租房子,吃家裡的伙食,不工作連手機通訊費都可以不用繳。我又不愛旅行(其實不是不愛,而是我以前玩膩了),沒有非做不可的事,在南部可以儉樸地度過餘生,開心地把日語,法語和韓語學得更好,而這種清貧極簡的日子,我曾經在剛入行的第一年就經歷過,那一年可以說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

說到底,我現在能看得那麼開,大概是因為之前曾經在職場上打滾了幾年。其實我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資策會的翻譯案子了,剛畢業時,我媽甚至覺得繼續接案也不錯。幸好,我那時進職場了,累積的實務經驗和積蓄對現在的工作也有幫助。

所以我一直不贊成學生一畢業就當SOHO,甚至覺得畢業就當自由接案的譯者簡直是自殺。譯者是一個很容易被吃得死死的職業,因為你位在食物鏈的最底端,假如又沒有其他的經驗,很容易就陷入枯等案子、甚至抱編輯大腿的狀態,也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主觀批評而陷入自我懷疑。

另外,我覺得很多專職譯者好像覺得自己的外語很強,其他行業的人很外行。我覺得這種觀點很可怕,在我待過的電訊、電腦、金融業裡,英文比我好的人實在太多了,他們甚至沒受過口筆譯訓練,就能譯得很好(包括我的某個老闆,她完全沒受過翻譯訓練,可以完全不做筆記就臨時當外賓的演講口譯),而且他們不是只做翻譯,翻譯可能只是他們工作中的10%。這個世界真的很大,能人很多,我總覺得那些能人之所以不想當譯者,純粹是因為這一行收入太低。當你可以隨便年薪破百萬,甚至好幾百萬或千萬時,你為何要想不開做這種工作?

另外,我覺得大出版社的編輯也很容易因為公司家大業大而對譯者提出比較不合理的要求。曾經有一家出版社仗著它有某個暢銷作者,要求我在週末兩天試譯八千字(整本書也才十二萬字,試譯是沒有錢的),但我對知名作者或超級暢銷書早已經免疫,不翻譯那種書又不會死。另外,還有某大出版社把我當成隨傳隨到的奴隸。也有人威脅我,說要讓我接不到案子(你以為你是馬英九或蔡英文嗎?未免把自己想得太偉大)。說到底,他們就是覺得你不接,反正還有很多譯者搶著要接。他們這樣想也沒錯,畢竟市面上譯爛的暢銷書多得是,暢銷書本身就會暢銷,翻譯好壞對銷量的影響很小。

入行以來(全職十三年,兼職則有二十年),我接觸的編輯應該至少有三、五十個,有些真的非常善良優秀,有些則是只會壓榨協力廠商,最善良的通常是待最久或最短的,最久的或許是因為看多了大風大浪,最短的或許是因為還沒見識過社會的險惡(所以很快陣亡而轉行)。至於善良和邪惡的比例,我覺得還是善良的居多。

我總覺得若是遇到不對盤的合作對象,就是趕快結案,以後不要再殘害彼此了,大家好聚好散。這一行雖然說很淺碟,但只要不求名利或聞達,機會其實很多。

我曾經幫某金控的總經理譯了一本投資銀行的書,那本書是掛他的名字,我覺得這種影子譯者的差事實在太好了,既可體驗翻譯的樂趣,又可以不必掛名,目前大概只剩教科書的翻譯是如此,一般書籍大多還是會掛名。說到教科書的翻譯,雖然稿費是最低的(它是算本的,不是算字數,一本的字數通常有四十萬字以上,若要算字數,可以拿二十幾萬,但一般算本的只有十幾萬),但我好喜歡翻譯教科書,覺得可以學到條理化的知識,又可以造福莘莘學子。

其實我真的不太建議現在的年輕人走這行,翻譯會不會被AI取代先撇開不談,除非你真的對文字有熱忱,不然金錢的報酬少、收入不穩定、地位的低落很容易讓人喪志。況且,如果只是因為熱愛翻譯,其實上班的職業中需要接觸翻譯的不少,我之前每個工作都需要做翻譯,只是比例上可能介於10%到40%不等。

我也認識一些貴婦在做影視翻譯,他們基本上完全沒有經濟壓力,純粹把影視翻譯當成看片的消遣。當你有經濟壓力時,你每天光煩惱帳單繳不出來就睡不好了,還有多少精神去翻譯及充實自己嗎?到最後,你對文字或翻譯的最後一點熱忱也會被磨光。

另外,這是一個「文人相輕」的世界。表面上,同業或業主大多是很客氣,但私底下或背後又是另一回事。坦白講,我在其他產業還真的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在金融業,即使你不是商學院畢業,也沒有人會覺得你比較差,完全就是看實力。你在電腦業,即使不是工業設計系或資工系畢業,只要有一身好功夫,大家依然相當佩服。但翻譯這一行除了有科班、非科班之別外,譯錯或不懂會被拖出來檢視是很正常的,再加上搶案子攸關生計,所以這一行就變成要不是聚在一起取暖,不然就是相互較勁,然後有時還會被業主刁難或看不起。此外,出版社和出版社之間也會對有些暢銷書「眼紅」,比如Peter Su衝上榜首,有些同業就會把它拿出來消遣,年度好書也會被拿出來檢討。這是一個那麼小又不斷萎縮的市場,看到這種狀況覺得有點好笑。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我覺得我好像已經豁出去。坦白講,我還是很喜歡翻譯工作本身,喜歡交出譯稿的成就感,但也覺得不做好像也無所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