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習慣的養成



我的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我甚至無法告訴你,我每天大概何時起床,何時就寢,連三餐時間也不固定。每個月約有一半的時間是日夜顛倒,曾經試過N次(N>10)要固定作息時間,但總是撐不到七天。



主要原因是我如果沒睡飽就無法工作,不然效率會很差很差。多年前剛搬回南部時,我媽很堅持我三餐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所以那時常常做一件傻事:起床為了吃飯,吃完再回去繼續睡。後來我真的受不了,叫我媽不要再逼我了,終於我可以按自己身體的步調作息。



每次看Okapi的〈譯界人生〉單元,我都非常羞愧,發現不少譯者作息跟上班族一樣規律,我真的沒有辦法,我頂多只能維持「平均值」很規律,亦即每天平均下來,不管分幾段睡眠,平均都一定要睡飽九小時(有時會一天睡六小時,但隔天就會睡十幾小時,但總之,平均就是九小時)。



由於各種作息時間都嘗試過,我覺得工作效率最好的作息是三四點起床,五六點運動吃早餐,工作,晚上六七點就寢(我家都六點就吃完晚餐了),但問題是這種固定作息,我頂多只能撐三天。再加上現在眼力比較不行,有時眼睛一疲勞,我就關機了。



前陣子看了《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我很喜歡瞭解大家的日常作息,所以還滿喜歡這本書的。裡面最勵志的,應該是這裡節錄的兩篇。這本書其實內容很少,但因為有聲書切了161段(收錄161個人),我想到就偶爾聽幾段,所以很久才聽完。不過,我聽完有聲書後,決定去買中文版放在書桌前,工作厭煩時就複習幾頁,那些人的小故事確實對SOHO有不錯的啟發。



我非常喜歡看「如何養成習慣」的書,這些年來陸續看了《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一天過得很充實》《管理你的每一天》《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等等。其中《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及《創作者的日常生活》深得我心。不過,說實在,上述每一本都沒有幫我達到養成習慣的目的,直到最近看了《Better Than Before》,終於大受啟發。



我目前為止,唯一養成的習慣是運動,但那是我兩年前為了走出人生低潮,意外養成的習慣。不過,我是非常兩極化的人,有些事情很規律,有些事情很不規律。



賈伯斯和佐克伯是每天穿同樣的衣服,我則是曾經連續兩年以上每天吃同樣的早餐。大學有兩年多的時間,每天早餐都吃一杯麥片,一片吐司,一顆葡萄柚,直到畢業,搬離宿舍,我才終止那個慣性。但是,我開始上班以後,曾經有一年多,天天早上用鬆餅機做鬆餅(我也不知道我為何那麼堅持),直到一年多以後,那台鬆餅機壞了,我才終於罷休。接著連續兩三年,我每天早上都吃納豆配白飯,直到搬回南部,發現買納豆有點麻煩,才又中斷。



《Better Than Before》不是教你該養成什麼習慣,它是先教你判斷你的個性傾向,然後對症下藥,教你如何養成適合你自己的習慣,我覺得非常受用。作者是認真魔人,所以研究了很多方法和理論,還做了實驗,我覺得幫讀者省了很多功夫,非常適合想好好整頓一下個人生活的人。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Unjust laws exist; shall we be content to obey them, or shall we endeavor to amend them, and obey them until we have succeeded, or shall we transgress them at once?  -梭羅

幾年前他過世的消息,讓我震撼了很久,這部記錄片其實已經拍好一陣子了,記得不久前有人在招募義工翻譯成中文版(不過,YouTube可選簡中字幕)。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Becoming Steve Jobs 讀後感


這本書還沒出版以前,本來我已經不想再買了,畢竟《賈伯斯傳》我看完了,也覺得寫得很好,而且我也看過其他多本蘋果書,甚至譯過兩本蘋果書。


但是這本書出版的前幾天,《紐約時報》刊出〈Apple Opens Up toPraise New Book on Steve Jobs, and Criticize an Old One〉,說蘋果裡的人不喜歡《賈伯斯傳》,但非常喜歡這本新書,我的腦波又弱了,身為傳記控,馬上預購有聲書,前幾天已經下載了。


新書對賈伯斯的形容是 “He could be a jerk, but never an asshole.” (有人翻譯了這篇文章


我不太理解為什麼蘋果裡的人那麼討厭《賈伯斯傳》,他們覺得那本書凸顯了他糟糕的一面,但我幾年前看完時,一點也不覺得啊,有缺點才顯得真實。如果傳記一味歌功頌德,那就不好看了。而且,你真的不得不佩服賈伯斯和他太太願意讓 Isaacson放手寫(我不相信其他名人有膽子那樣做),其實我看完《賈伯斯傳》後,對賈伯斯和庫克的評價都是增加的。


甚至連去年看完被庫克痛批為「胡扯」的《Haunted Empire》,我都覺得看完不減我對蘋果或任何人的觀感,而我根本就不是蘋果迷(雖然我有iPhone、Mac Air和iPod,但我對Mac還是很不習慣)。


新書對果迷來說,是一種慰藉。對非果迷來說,是很好的個人成長故事,但不減我對《賈伯斯傳》的喜愛,兩本都有存在的必要


不過,就像這篇報導說的,蘋果太在意賈伯斯留下的形象並不是好事(他們簡直把賈伯斯當成「上人」,不可謗佛啊,謗佛者死 XD)。賈伯斯的「神位」早已確立,只是「神格」不太完美。新書的說法是,外界對他的看法大多是他年輕氣盛的事(成名要趁早的後遺症?)後來他年紀大了,逐漸修正了,但因蘋果後來嚴格控制採訪,所以外界知道的不多,新書補足了這些細節。沒有人是盡善盡美的,他假如真的面面俱到,那就太假了。


作者Brent Schlender在描寫整個產業的演變及相關人物時,比Isaacson更加細膩,畢竟他是《華爾街日報》、《財星》的專業記者,已經報導整個產業三十多年,又是賈伯斯最常往來的少數記者之一,賈伯斯跟別人介紹他時,他說作者是他的「朋友」,而不是記者。這幾十年的貼身採訪,觀察賈伯斯的轉變,再加上他家有一倉庫幾十年來的相關採訪內容,又參加過每場產品發表會,所以寫起來格外細膩。


他並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他在書中也寫了很多賈伯斯的缺點,但他的寫法比較像是在描寫一個人從錯誤中成長、逐漸修改自己的故事。


他對賈伯斯的失敗或缺點也分析得比較詳細,但那些失敗都成了他日後成功的養分(傳記控最愛這種東山再起的故事)。而且我覺得他不只把賈伯斯寫得好,連提到業界的其他大人物時,例如比爾‧蓋茲或安迪‧葛洛夫,都寫得不錯,我尤其喜歡他寫比爾蓋茲的部分。


書的前1/3可能有些蘋果迷已經很熟悉,也比較單調,但1/3以後很有趣,彷彿回到MBA時代在研究哈佛商學院出版的企業個案,我覺得根本可以拿來開一門企業管理課了。我特別喜歡作者談皮克斯那段,讓我對皮克斯創辦人Ed Catmull和他去年寫的暢銷書Creativity Inc. 大感興趣(那本書佐克伯上個月才剛推薦,繁體中文版好像下個月就要出了),馬上購入。


我覺得這是不只果粉會喜歡的書,如果你對企業管理感興趣,對個人成長感興趣,對從失敗中學習感興趣,你都會喜歡這本書。根據報導,中文版好像五月底上市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text-to-speech

由於用眼過度,平常除了工作以外,盡量不再給眼睛增添壓力。聽Audible有聲書三年了,除了可以讓眼睛休息以外,也因為更能利用零碎的時間,每年的閱讀量反而增加了。

但有些書沒出有聲版,總是覺得很遺憾,頂多只能依賴Kindletext-to-speechTTS)功能(不是每本書都有,要看出版社而定)。但現在的Kindle不是每一版都有這個功能,反而最新版沒有。查了一下網路,發現這個連結:Which Kindles Have Text to Speech?

舊版KindleTTS功能比較像機器人說話,Kindle Fire則是採用IVONA TTS,比較好一些。

YouTube上有「iPhoneiPadvoice-over功能讀kindle電子書」的教學,但我的iPhone不知怎的,就是拒絕講話!!!!


後來搜尋iOStext-to-speech app,發現Voice Dream Reader相當好用,用了免費版後(只能讀幾句),馬上花錢買了完整版(台幣三百,比買kindle還便宜),而且讀起來還不錯,不會太機器人,幾乎什麼格式都能讀(DRM保護的除外),也可以和Dropbox及多種社群書籤相通,非常方便。

===========

後記1:


我真的太愛Voice Dream app,於是去查了一下開發者,沒想到是一個華人(小時候從中國移民美國),他的開發機緣也很妙

他是聽了TED演講後,全家休息一年去挪威北極圈「小退休」(他辭去高科技公司的工作),冬天在北極圈裡開始開發那個軟體。

那個TED演講者說,很多人把退休移到人生的後半段,他覺得應該把小退休分散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聽完演講後,他就開始規劃一年的小退休,也因此有機緣寫出那麼棒的軟體。


後記2:

用了幾週kindle fire後,我還滿喜歡的,除了比較重這個缺點以外,我找不到其他缺點。它的text-to-speech的功能已經進化到不太有機器人味了,如果重量的問題能改善,那就太完美了。這是我的第二台kindle。


後記3:
The Most Powerful Text To Speech Reader
Listen to PDF files, webpages, e-books, e-textbooks, office documents and even printed books.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十年

又到了把自己歸零,重新出發的時間,也許我真的該退休了,好好沉潛過簡單的日子。今年底是我當專職譯者滿十年,非常懷念十年前剛離開上班族的第一年,那時才剛踏入翻譯界,完全沒有人脈,案子很少,生活過得非常簡約,卻是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

今年一直在趕稿中度過,除了年初和年中眼睛又出問題以外,
這邊要補譯五萬字附註,
那邊要補譯三萬字附註。
這裡有教科書要補譯幾百頁投影片,
那裡有書要補譯宣傳影片的字幕。
這裡有書要補譯各界讚詞。

我對五萬字編輯說:「妳確定真的要譯嗎?本文已經四十萬字了耶?」她說:「合約說要譯,我會把字體縮到很小。」(但是連原文書都沒有附註,我是去網站上下載原文的附註來譯的。)

三萬字編輯說:「因為附註很重要,所以要譯。」(但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啊,其中有一章一萬字,但附註多達五千字,還引用佛教《法集要頌經》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查得要死。)

這些補譯當然都有稿費,但時間不夠用,於是骨牌效應就產生了,畢竟不是補譯兩三千字而已。

這一年我把幾家雜誌稿都停了,每個月編輯還是會很好心問我能不能接稿,我都說:「可能下個月吧。」但下個月又冒出需要補譯的新東西,感覺我下半年幾乎都在忙著補譯。

我的眼睛其實已經無法再以以前的速度工作,退場機制已經準備好了。這幾年來,每一份工作,我都當成最後的工作看待,我希望即使以後無法再合作了,但至少我交出的稿子是編輯不需要改稿的東西。

有些願意等好稿子的編輯,今年幫我調高稿費了,接到消息時,整個人淚流滿面。


今天又發生了一些事,想了很久,特別懷念以前的時光。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茱莉雅的好時光(譯後記)


譯完一本十幾、二十萬字的書,通常會白了幾根頭髮,譯完這本近四十萬字的傳記後,卻讓我的心境至少年輕了五歲。這本書曾經和我擦身而過,又回到身邊,緣分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

這一切要從2012年說起,年中,A出版社的編輯寫信給我,問我有沒有意願審這本書。那位編輯跟我很熟,她知道我很喜歡看傳記,所以問我有沒有審書的意願。我很愛看書沒錯,但從小很怕寫讀書心得,再加上那時很忙,只好婉拒了。

2013年,大塊出版社的編輯寫信問我有沒有意願翻譯這本書,我那時覺得緣分很妙,欣然接下這個案子,後續的過程若要用三言兩語帶過,那就是:我總共哭了三次(正確地說是又哭又笑,因為茱莉雅是很妙的人,先天就是耍寶的料),第一次是簽約後聆聽有聲書,第二次是翻譯,第三次是潤稿。

為什麼我說翻譯這本書讓我至少年輕了五歲呢,因為茱莉雅的人生實在太勵志了,她三十五歲才開始學烹飪、學法語、學很多東西,她一本食譜寫了八年,中間歷經了許多出版的波折,一般人在面臨那些障礙時,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但她不是,她是卯足了勁,一路向前衝,從完全不會煮菜到變成一代廚神,從三十五歲一路衝到九十幾歲。歲數完全不是問題,人生四十才開始。

如果你喜歡電影《美味關係》,你會更喜歡這本書。如果你不認識茱莉雅,或對她不太熟悉,這本書會讓你徹底認識她,並從她的人生獲得很大的啟發。如果你覺得自己年紀不小了,卻一事無成(事業也好,感情生活也好),這本書會帶你很大的勇氣。

書裡有百折不撓的毅力,有鶼鰈情深的愛情,有令人心酸的家庭糾葛,有相知相惜的動人友誼,還有回饋社會的無私大愛。

在接譯這本書以前,我只聽過茱莉雅這號人物,但對她不是很熟悉,所以第一次聽完有聲書後,我找了她的相關書籍來看,看了電影《美味關係》,也看了複刻板的《法國大廚》節目。《美味關係》讓我相當感動,《法國大廚》則是讓我哈哈大笑,這也難怪書裡提到,連幫派大哥都是茱莉雅的粉絲。

翻譯一本四十萬字的書,對譯者來說是一場無盡的馬拉松,譯到最後通常已經恨不得趕快結束(我譯過六十幾萬字的小說,譯到最後只想拔光作者的頭髮),但是翻譯這本書到最後,反而非常捨不得,明明已經累得半死,卻覺得「啊,什麼?!她九十幾歲就走了啊。」我一點都不想拔光作者的頭髮,甚至寫信去感謝他寫了那麼精彩的傳記。

作者說,如果要他花那麼長的人生去幫一個人寫傳記(這本寫了四年,上一本披頭四傳記寫了九年),那個人的人生必須相當勵志,提供無限的啟發才行。這本書之所以「才寫」四年,是因為茱莉雅把她的書信(八十五大箱)全都捐給了圖書館和博物館保存,她先生和雙胞胎弟弟「天天」通信,連續三十幾年,那些信也都完整保留了。再加上茱莉雅後半生幾乎都是跟比較年輕一輩在一起,那些親朋好友都還在世,連當初發掘她、後來合作三十幾年的編輯也還活著(編輯Judith Jones的故事也很勵志),訪談比較容易。

我很幸運能接到這本書,很幸運至少看了三次,每一次感動的地方都不一樣,也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更多人勇氣和活力。


p.s. 如果你看全書的1/4,覺得好像很普通,那是因為茱莉雅三四十歲才發跡啊,正因為前面平淡,後面整個火山爆發時,威力更大,而且你需要瞭解她的家庭背景和家人,才更能瞭解她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