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機器取代人力



前天看到這則美國的新聞,有人登廣告威脅,提高最低工資可能連飯碗都不保。

昨天看到管老師說

銀行找機器人打電話來詢問帳單是否已繳,才問了兩個問題,我就很不爽的掛掉電話了。倒不是他的內容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一,我不想跟機器人講話,而且這種作法超不禮貌的,第二,我希望銀行聘「真人」執行這項工作,有些人力是不該被機器取代的,銀行不應該為降低成本而作這樣的事。如果可以的,請你和我一樣掛掉這樣的電話。

覺得上面的廣告很噁心,但也感到無奈,因為這是一股無法阻擋的趨勢,連富士康都打算在三年內讓工廠內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增加一百倍了,機器終將取代低階勞力(包括翻譯)。總之,隨時準備抽腿。

這是2012年的影片,現在都2014了,科技一日千里,難以想像。(可從影片的6:00開始看起)

 




延伸閱讀:花旗台灣董事管國霖:三成銀行分行將消失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自己的時間

前幾天聽完《Manage Your Day-To-Day》的有聲書(中文版是《管理你的每一天》),內容很鬆散,不過裡面有句話倒是不錯。它說每天急著回電子郵件,就是把別人的急事當成自己的急事。

這也讓我想起《雪球》裡看到的一段話。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徒步旅行

去年翻譯的《慢療》,作者是美國的醫生,她利用每年分段的方式,把法國到西班牙的朝聖之路分三年走完,每年趁休假飛到法國走一段,再回醫院工作,沿途住修道院。那條朝聖之路很有名,近年來大家都是搭車,很少人依循傳統徒步走。


翻譯那本書時,對那種徒步旅遊非常嚮往,我根本不是教徒,但非常愛走路,以前住台北時經常不搭捷運,寧可走一兩個小時放空。現在頂多只能利用晚餐後,去河堤邊走兩個小時,一週走兩次。


今天看到朋友貼出這篇報導和《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對這種旅行方式又更嚮往了。今年上半年工作忙到昏頭時,一直有種「丟下一切,一路走到天涯海角」的衝動(心想:我終於可以把堆如山的有聲書聽完了!)。看來日本是很好的起點。

延伸閱讀:小歐:《遍路》讓我知道,我們無法忽視過程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Fit2Fat2Fit



會看《Fit2Fat2Fit》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失控的體重從精壯到胖到精壯〉這篇文章。看完那篇文章後,我心想:「他應該寫一本書啊!」後來查了一下才發現他早就出書了,於是我馬上買了有聲書。


看了書以後,發現肥胖不僅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很大,對心理健康的傷害更大。整本書主要是分成兩大段,先講他為什麼刻意增胖以及增胖的過程,第二部分講他如何恢復原來的身材。


作者從小到大根本是健身狂,長大又變成健身教練,所以他原本無法理解肥胖者的心理,這就是所謂「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差異(大推那段影片)。


他在解釋為什麼刻意增胖時(因為他想瞭解肥胖者瘦不下來的阻礙和心態),我一直想到《我在底層的生活》那本書,也想起以前有個朋友對遊民的評語(那位朋友覺得遊民就是因為好吃懶做才會變成遊民)。但是當你真正設身處地去瞭解對方的處境,甚至親身去體會時,你就不會有那麼「晉惠帝」的想法。


作者在第一部份記錄了他增肥那一段的身體和心理變化,我覺得心理變化相當恐怖,如果連從小到大是健身狂的人都可能出現那樣的心理變化,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例如本來不愛吃的食物,後來出現上癮現象。


第一部份最有趣的是最後一章,他老婆寫的。她描述那六個月增肥期間對他們婚姻的影響,充滿了警世效果。她說那六個月吵架的次數,比他們之前六年的婚姻還多(原因書裡有寫)。


增肥六個月,體重增加75磅(34公斤)以後,他開始減肥。第一個月,他想知道在不運動下,光調整飲食可以瘦多少,答案是一個月瘦了19磅(8.5公斤)。


之後他開始健身,也遇到了大家常見的停滯期,整個心路歷程寫得很好。書中也附了一些食譜運動,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肥胖真的是一個損己又不利人的事,但是呢,要一個人決心減肥真的很難(尤其當你覺得你和肥胖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的時候),除非是受到什麼刺激,不然很難持之以恒。


然而,一旦你體驗過身體健康的美好,把運動和健康飲食變成習慣,你會開始懷疑當初你肥胖時的頭腦到底有什麼問題。


我不是健身狂,但我曾經在人生低潮時接觸了運動,讓我走出低潮,也幸運地養成習慣。我不太喜歡鼓吹別人運動,也不喜歡在FB上貼運動記錄(聽說這是老美最討厭的FB貼文,比貼宵夜文和小孩文還討厭)。我一直覺得運動是一種個人選擇,好處只能喜歡運動的人才懂。


這本書很適合想要減肥,或是已經減肥但想要繼續維持下去的人看。我不知道台灣會不會出中文版,但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市場,希望台灣能引進。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命運與機會,公平與不公平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介紹這部2012年的記錄片《56UP》,共分三集,花了幾天斷斷續續把它看完,覺得很有意思。

網路上對這部影片的描述是這樣的:

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踪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我的心得完全不同,在最下面)








我覺得這部記錄片很好看,但我的感想跟其他人不一樣,我覺得這部記錄片不是在講貧富階層很難突破,而是生命自有出路,人生不管貧富,你還是可以選擇過得豐富或貧乏。


這部片讓我想起巴菲特的自傳《雪球》。那本書我買了好幾年,一直沒看完,直到最近才靠有聲書聽完。


整體來講,巴菲特的自傳長到有點多餘,不夠緊湊,但是對投資有興趣的人應該看看,尤其是第一單元。


巴菲特雖然出身很幸運(官二代兼富二代),但是他本身有太多過人之處,成功也是必然。就像之前看另一本書講的,馬克・佐克伯即使沒創辦臉書,那樣的資質也注定成就非凡。


記得很久以前,網路上流行一種說法:「比爾蓋茲的書沒強調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促成兒子的第一筆訂單。巴菲特的書寫他八歲就去參觀紐交所,但沒說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而且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於是,一些魯蛇開始瘋狂轉發這段訊息,以證明自己不如人實在是因為出身不夠好。


問題是巴菲特即使扒光了所有立足點的優勢,能力還是比一般人強了一百倍。至於巴菲特有哪些過人之處,傳記裡講得很清楚,那不是一般人會想做或有能力做到的事。


昨天,佐克伯夫妻捐款1.2億美元給舊金山灣區的公立學校體系,以提升當地的教育資源。他當醫生的妻子因此首次接受媒體的採訪從訪問中可以看到她的出身非常平凡,甚至可以說是出自弱勢家庭,父母都是難民,她一路從公立學校讀進了哈佛,是家族裡第一個念大學的人,從小就相當優異。

出生背景的確會影響後來的發展,但是所謂的「成功」或「幸福」,其實不是貧富所能衡量。


Visit NBCNews.com for breaking news, world news, and news about the economy

順便分享昨天看到一篇寫得很棒的文章:從不公平裡邁向更好的世界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45度仰角


自從搬回南部後,聽音樂會的頻率減少了,這兩三幾年只聽了久石讓、Sting,還有昨天的Stacey Kent。

由於機會難得,我都會買前面最貴的位置,也因此看到許多後排看不見的珍貴片段。

例如,久石讓在演奏及指揮一小時後,面對大家的掌聲,彎腰鞠躬,我看到他臉上的汗水從他額頭上滴到了地板,那何止是感動。

昨天聽Stacey的演唱會,看到她和先生兩人整晚互相欣賞的眼神,實在太迷人了。

他先生一人演奏四種樂器。她高歌時,先生深情地望著她。她先生演奏時,她也深情地看著他。他們彼此對看的眼神讓我想起一位女性朋友說過的話:「愛情需要崇拜,45度的仰角。」

延伸閱讀:chief of staff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Flash Boys


全世界能把複雜的東西寫得那麼淺顯易懂又好笑,而且比小說還要刺激,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大概只有Michael Lewis了(《魔球》《老千騙局》《大賣空》《攻其不備》的作者)。


作者在接受美國《60 Minutes》專訪時提到,就是因為這東西太複雜,所以大家不懂得質疑。(這跟次貸風暴的醞釀是一樣的)


想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的,可以看下面幾篇文章。(不過,我更推薦60 Minutes的影片

華爾街「快閃」交易問題出在哪
美股遭高頻交易綁架?魔球作者:股民損失數百億美元
快閃有罪
書中片段摘要

這本書從頭到尾絕無冷場,而且真的很好笑。為什麼這麼難的東西可以寫得那麼好笑又熱血,實在是很天才。

這本書出版後,在美國掀起了很大的迴響,有公司甚至因此延緩上市了。如果你今年只看一本商業書,那就是這本了,即使你對股市沒興趣,都可以從中學到很多。


後記:前天看到新聞,書上市才十天,電影版權已經賣出,這真的很適合翻拍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