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大書又如何

 去年編輯來信問我要不要接一本「作者大咖、主題當紅」的書,他說:「想在中國20大前出書。所以有點趕,稿費一字一元。」


由於大書對我來說毫無吸引力,再加上那本書的主題跟中國有關,肯定查確切的中文說法及專有名詞就查得要死,況且又是急件。我覺得,別說是一字一元,一字兩元我都不想接。


剛剛工作到一半突然想到這件事,查了一下那本書後來的發展。沒想到,原本來詢問的出版社沒出版那本書,而是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而且確實是在中國20大的前兩天出版,然後是兩個譯者合譯,但基本上出版後,根本沒有人在討論那本書,上網搜尋,只看到兩個人提到該書。


有時我覺得這種話題書真的不需要太重視,不出版也不會死,而且所謂的大咖作者,那又怎樣?譯者和編輯爆肝把書趕出來了,然後呢?


入行快二十年後,我現在覺得什麼大書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健康才是真的。稿子有交出去的一天,交出去以後,你至少等一個月(長則兩個月、甚至半年)才收到稿費。接著,你只負責承擔所有的罵名(偶爾有人會感謝你譯得不錯),只有身體狀況是每天跟著你的。


就像前陣子聽職場上意氣風發的朋友說的:「到底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我現在每天只想著我的五十肩及怎麼復健,連睡覺都睡不好。」


現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什麼煩心的事,我都是先擱下,出門跑個10K壓壓驚。身體不會馬上產生變化,但跑後的腦內啡會讓人看開一點,於是你又會找到工作下去的動力。而身體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鍛鍊中慢慢地強化了起來。


清明連假那幾天本來都在趕稿,趕到愚人節那天,真的覺得自己已經到了腦滿腸肥、自覺噁心的狀態,終於放自己一天假,去山上跑跑。跑完回家又覺得有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而且工作時,往往容易以吃來發洩。運動後,很自然會比較重視飲食(有些人正好相反,運動後會吃比較垃圾的食物,但我會吃得比較健康)。


現在覺得,工作與其他名利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身體是真實的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物以類聚

今天早上看到某個粉專再次以訕笑的口吻質疑某本翻譯書「不知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該譯者是資深的知名譯者)。底下留言,依然是一群人跟著訕笑,其中不乏編輯或譯者,還有一位是很喜歡抓我小辮子的某譯者,他總是會在我的翻譯被讀者指出問題時,臨門補上一腳。


看完後,我就默默關上網頁,覺得這種充滿酸味的地方還是遠離為妙。所謂「物以類聚」不是沒有道理的。和一些「酸性」體質的人在一起久了,多多少少會變酸而不自覺。


今天早上也看到777跳島的跑友貼出我們去年跳島馬拉松的影片,時間過得真快,再三個月就滿一年了。參加777跳島花了很多錢,也很累,但最大收穫就是認識一群非常愛跑又很樂天的跑友。現在不管在台灣參加多小的賽事,即使總參賽人數不到100人,也一定會遇到777跳島的跑友,在賽場上遇到他們特別開心。


這群跑友中,有非常厲害的跑者,也有跑得很慢的跑者,我雖然跑得很慢,但總成績剛好在四十幾人中排中間。大家來自各行各業,年齡從三十幾到七十幾,全馬完賽速度從三小時出頭到七小時多,唯一的共通點就是都非常熱愛跑步,也都非常熱情。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把很多事情看開一點,所以近幾年刻意把生活圈往其他領域發展,善用周遭的朋友來改變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多跟那種人在一起,我覺得這種方法確實很有效。

最後分享一段昨天看到的文:

「把時間分給睡眠、分給書籍、分給運動
分給花鳥樹木和山川湖海
分給你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而不是將白己浪費在無聊的人和事上
當你開始做時間的主人
你會感受到平淡生活中噴湧而出的平靜的力量
至於那些焦慮與不安 自然煙消雲散」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聚會

 今年是第三年跑萬金石,連續兩年都是前一週跑完南橫100K後,接著跑萬金石,今年因為天氣涼爽,順順地跑就破了PB。我是不太追求速度的跑者,如果真要破PB,應該是選完全平路的馬拉松,但我喜歡山路馬,空氣比較好,所以自從前年台北馬破PB後,就再也沒想要加快,我想目前跑平路的速度應該是可以推進到四個半小時完賽,但這不是我想追求的目標,目前也沒計畫再跑平路馬或城市馬。


趁著萬金石馬北上跟朋友見面,賽前跟以前的同事兼好友見面,賽後跟大學的幾位同學見面。最妙的是,去跟大學同學見面時,還在現場遇到已經二十年沒見的研究所同學。她完全沒變,我一進門就認出她,倒是她認不出我。我只匆匆叫了她的名字,就上樓去找大學同學了。回家才用FB聯絡,她以為我是某個多年不見的學妹。


大家都覺得我瘦很多,問題是馬拉松拍出來的照片還是胖。跑步對我來說最大的效益是紓壓和交朋友,能夠減肥當然是更好,至於成績就一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次賽場上的回憶。既然花了那麼多錢去參賽(報名+交通+住宿費),當然要好好享受賽道的風光。


兩場聚會都跟朋友聊了很多,非常開心。結了婚的朋友為青春期的孩子煩心,未婚的朋友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大家在工作上都發展得不錯,有些人不到五十歲已經退休,仍在工作的人則是擔心自己的工作可能幾年後消失。但總之,大家還是會努力做到最後,同時尋找其他領域的工作。

到了人生的下半場,還沒有病痛的人通常會想再拼一下,已經有病痛的人會開始把重心放在健康上。重點是日子要過得沒有遺憾,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終於活出自己



以前看到譯作被批評或挑錯時,心情很容易受到影響,甚至當天就不想工作了。今天在博客來看到這則書評,我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笑出來,我需要好好記下這一天。我終於可以活出自己,對自己有一點自信,不再受到別人評價的左右。

如果是作者寫得爛,我因此背黑鍋,我也就認了。這本書是作者寫得非常好,要譯不好其實非常困難,所以我真的有點好奇這位讀者如此留言的意圖。是因為跟我有仇,希望我接不到案子,趕快轉行呢?還是希望這本書賣不好?

如果是前者,希望我趕快退出譯界,那還真是用心良苦,真的不需要勞駕你特地去申請一個帳號只為了評論這本書,反正chatGPT很快就會取代我,而我也正在積極尋找第三人生,真的不需要那麼勞心費神。

如果是後者,希望這本書賣不好,那好像也沒有效果,因為書的銷量真的和翻譯好不好沒關係,君不見很多譯不好的書一樣暢銷?

前幾天本來還因一件翻譯小事心情不好,今天這件事終於讓我懂得不要把一些評論放在心上,不要一直檢討自己。凡事只求問心無愧。

後記:後來我在某處發現同樣的書評,用字一模一樣,還是一名牙醫師呢(難怪帳號取名Dent Luke )。喜歡如此踐踏別人尊嚴的人,真是可悲。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ChatGP與AI對翻譯的影響

最近ChatGPT的火紅程度,已經到了別人比我還擔心我的飯碗不保。剛剛看到一位編輯說:「我們老大最近一直反覆誦念,以後寫作、編輯、校對、美編、翻譯、記者的工作都可以給GPT做,量多,迅速,還沒有脾氣,不會抱怨!他最近還打著如意算盤,某本書簽下的話,要全部餵給GPT翻,再交給編輯做!」


今天也有人分享以AI翻譯整本原文書的程式,他說翻譯一本18萬字的書,成本是 1.2 美金和 3 小時


另一人說:「我昨天就拿我去年在 Manning 購買的 "Azure Infrastructure as Code" 電子書來實現,在睡覺前給程式去跑,睡醒後發現整本書都翻譯完了,跑了 4 小時 35 分左右,我重新看了一遍翻譯的部分,整本書錯誤率極低,大概只有不到 1% 有些許錯誤,0.5% 有些許簡體中文,大約 2% 左右的大陸常用詞彙,我大概花了 30 分鐘就校訂完畢,這翻譯效率之高,著實令人嘖嘖稱奇!重點是,我透過 OpenAI 後台的 Usage 精算成本,這本電子書的 PDF 版有 370 頁,我翻譯整本書總共花了 434,505 Tokens,每 1K Tokens 成本為 $0.002 美元,所以翻譯的成本為 $0.86901 美元,新台幣 26.52 元。什麼!翻譯整本書才 NT$ 26.52 元!」


前幾天也有人把真人譯者誤譯的東西餵給AI,請AI揪錯改正


其實用機器翻譯原文書,大概三、五年前就有了,一些急於瞭解原文書內容或苦等不到中文版的讀者,已經利用這種方式讀原文書好一段時間了。


在這個閱讀人口持續減少的時代,我覺得還有人願意那麼認真閱讀,倒也不是什麼壞事。


至於翻譯會不會被取代,我從以前就一直覺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現在的問題不在於機器能不能譯得比人好,而是絕大部分的人覺得翻譯只要堪用就好,不需要太精確或太順,看得懂就好,稍微錯誤也可以忍一下


所以我覺得很多譯者一直覺得自己不會被機器取代,就好像很多離職的人覺得公司沒有他會倒一樣,結果發現離職後,地球持續運轉,公司持續營運,甚至還運作得更好也說不定。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鐵質

今天早上看到某跑友在FB跑步社團中問診,大家都叫他去看醫生,不要上網問診。不過,我看到底下有個跑友的留言很有趣。

A跑友的問題是:

我有個嚴重的問題想請教大家,就是我的心肺突然變差了,從1/7開始,每次跑3-4K就喘到跑不下去了,需要停下來走走才有辦法繼續跑,但也都只能跑個2-300公尺就要停下來走,就這樣跑跑走走把10K完成。我之前都是在河濱練跑,一次就是10K,時間是60-67分鐘,沒有追求速度,就是順順舒服的跑,但現在狀況變很差,本來以為是偶發情況,但從1/7到今天,都是這樣,想請問大家要如何恢復正常?因為3月要參加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很怕被關門。我今年53歲,跑齡3年多,跑過14場半馬和一場全馬,初馬是太魯閣馬拉松。

B跑友回應:


說到鐵,我以前定期捐血時,就常因血紅素不足(亦即貧血)而被打槍。開始跑步以後,我已經很久沒有捐血了,因為跑者比一般人更容易貧血(原因請自己Google)。

一般來說,輕微貧血是不會有感覺的,只有驗血紅素才知道。但嚴重貧血,就很容易頭暈。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貧血,是去年連續七週跑馬拉松,其中兩場是100K。確切的感覺是,跑步時開始有腳很虛浮的感覺,好像輕飄飄的,使不上力,頭也輕飄飄的。

從那次以後,我就知道自己身體的極限。比如,有人可以週週跑百K賽,但我至少要隔一個月以上。如果只是全馬,週週全馬對我來說並沒有影響。

回到補充鐵這件事,鐵補充過量也有風險(請自己Google)。通常捐血中心會叫你少喝茶和咖啡,以免影響鐵質的吸收,這對平常愛喝茶或咖啡的人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

我頂多只能做到平常運動前補充B加鐵,或純鐵(也就是說,不是天天吃),但看上面跑友B的說法,他「吃遍外面賣的鐵劑,結果完全無效」,所以搞不好我的鐵質補充也是安慰劑效應。

但無論如何,我都覺得沒必要為了跑步成績去診所要醫生處方的鐵劑。

跑步的初衷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紓壓及健康,為了成績就有點本末導致。

另一個跑友C的回應也非常值得注意。


這裡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因為跑步而發現自己的身體有異狀。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過猶不及

我上重訓課三年了,剛開始對跑步和身體的幫助是有的,但最近開始明顯感受到重訓過量有礙跑步與身體。

一開始是因為重訓做太重或太多組造成的延遲性酸痛,導致跑步時無法充分運用腿部肌肉,不僅影響平日跑步練習的效果,也影響參加賽事時的跑感與心情。

接著,前陣子跑完鎮西堡100K。我除了去年初百K後鐵腿以外,之後就再也沒鐵腿了,但鎮西堡畢竟是比較難的山路,所以跑完腿有點酸。隔天(週一)我睡了12小時,再隔天(週二)又睡了14小時,週三已經大致恢復體能,但我去上重訓課時,還是請教練調低了那天的訓練量。

重訓課回家後,當晚睡覺半夜醒來,全身酸痛,彷彿全身發炎,隔天就得流感了,接著越來越嚴重,咳到睡不著。

我自己也發現,月跑量超過350K,免疫力就會下降,生理期就會亂掉。每個人的身體耐受性不同,自我觀察很重要。

於是,我跟重訓教練商量,以後重訓以不會酸痛為主。重訓對我來說只是一種輔助,我並沒有要參加任何健力賽事,不需要練得很多,而且我也不想練得很壯。因為我本身就是比較肉的人,在無法變瘦下練得很壯,我自己也不喜歡。

前幾天美國奧運長跑精英Ryan Hall在IG貼出一張照片(圖一),顯示他當長跑精英及後來退休改練重訓的差異。

他從跑場退休後,開始練重訓,幾個月內,體重從57公斤變75公斤(圖二,照鏡子那張),那時看起來還滿好看。但現在已經變得好像吃太多飼料的肉雞。

前陣子我的重訓教練說他在減重,我問為什麼,他說,打籃球時,感覺比較沒那麼靈活,所以刻意減重,因為肌肉是很重的東西。

Ryan自己也說:

The fastest version of oneself is not the strongest. And the strongest version of oneself is not fastest.  Don’t drive yourself crazy by trying to be both at the same time 😂. Concessions must be made to be wherever it is on that spectrum that you desire to be.

跑步加上重訓,除了可以增加運動變化以外,也有加強肌力的效果,但是一旦重訓過量,肌肉太重,就可能會影響速度。而且我覺得肌肉過量時,比例看起來很怪,也少了美感。

愛重訓的人通常有個迷思,彷彿越重、做越多組,有酸有痛才有效果。但問題是,我們又不是要去健力比賽,練那麼壯幹什麼?

重訓教練曾經推薦我買某家運動品牌的衣服,他說很好穿,我連上去網站,看到每個女model都壯壯的(圖三,因為model都是練健力的教練或國手),就完全沒有購買的慾望。

審美觀是很個人的事,當你身邊都是重訓咖或健身咖時,你的審美觀就會受到他們影響。我覺得我是比較偏跑步掛的,我喜歡精瘦,而不是壯碩的身材。